主题:【原创】换个角度琢磨古人·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 醉酒当歌
《韩非子·五蠹》里面这么说:
“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
韩非子是打算说明“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的,现在好多“非古”的人,也往往用这个例子或者跟这个类似的古人言论来说明古代中国人,以及统治华夏数千年的儒家思想“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是如何如何迂腐,迂腐到以为内修文德就能不靠军事力量抵御外患等等。
假如咱们华夏数千年的统治思想都是那么简单的话,好像也不太对头,要不这么庞大的领土是咋来的,也不是种田派种出来的亚。即便是被视为弱的不行的宋代对侬智高之流也是下得了手的吧?醉酒当歌说:“好人架不住三琢磨”。这一琢磨,就看出点道道来了。
你看啊,“执干戚舞”,干是盾、戚是斧,这是虾米?是兵器啊兄弟,这要是堂而皇之带到大街上去的话别人要打110的,黑社会里普通水平的都用不到这玩意儿。你说“执干戚舞”,那是怎么个“舞”法?中学语文解释说“执之舞,化武器为舞具也。”但谁能看着一个赳赳大汉“执干戚舞”跟看美眉持练当空舞是一样的感觉呀,这不是扯的么。你说你下班回家在路上看到一身材很好的美眉跳舞,肯定得心想“哇塞,生活真美好”,要是那美眉向你走过来,说不定还会小心肝扑通扑通地乱跳,认为是艳遇呢;这要是一个平常就跟你不怎么对盘的家伙,同样是“身材很好”,问题他是个男人,还手持盾牌大斧向你“舞蹈而来”,你的心肝也会乱跳,那是给吓的……
要按这样想下去,这个“修教三年”也就有讲究了,你说你要靠“修教”来“服远”的话,干嘛不一直“修”到他来,而是“修”了三年以后就“执干戚舞”了捏?
所以我们就可以这么想像:有苗不服——不服怎么办呢——于是推行教化三年,三年以后,推行教化嘛,民众支持这个政府了,人力也聚集了,财力也储备了,军队也训练得差不多了。然后,搞个阅兵式——或者是解放军战争题材的文艺汇报演出什么的——给你看,好了,现在再问你,你来不来?
不来就拍死你了……
想起来二月河最喜欢说“前人撒土迷后人眼”……
好像也没啥好办法。
而且是正向的代差,否则以宋军的“干戚”给纵横天下的蒙古军展示,反倒是象暴露啊。
倒是太祖说过
博一笑尔,醉兄莫见怪。
宋军的装备还是蛮强的吧?毕竟经济力摆在那里……
不过以干戚代表军队的话,这个么……
当然宋军的战斗力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攻蔡州时表现比当年联金攻辽时要好点儿,而且抗住蒙古那么老些年也不容易的。
其实,东西是死的,人是活的。TG的队伍在大部分时间里装备是比不上对手的。军事思想先进恐怕更重要。
蒙古骑兵马和武器也多数比不了欧洲骑士。
战略战术什么的,俺是外行,就不提了。
首先是战略问题。
比如国力。
比如士气。
比如领导层的能力。
武器装备上么,只要不是大刀长矛对抗喀秋莎这样的差距……埃塞俄比亚都能啃意大利(虽然说意大利这个猥琐哟……)
色诺芬的《长征记》里就提到希腊雇佣军招待客人时让一个跳舞的女奴全副武装的出来跳舞。
穿轻甲舞短刃男女皆可,一手盾牌一手斧头还能“舞”起来的MM还是比较少的……
在当时,没有电视直播,你在首都搞军事演习,最多对方大使看见,这家伙要是主战派,还不知道怎么向国内汇报呢——说不定是,舜丧心病狂,但是部队却不堪一击。
你在边境演习,效果要好一些,但是同样不确定苗的收边关的怎么向上汇报。
我理解,舞干戚是全民军训的意思----类似英国人中世纪,周日去了教堂后,集体训练长弓。
如果你发现,对方国家都是神枪手,都是飞行军,你还想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