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刘备白帝城召见赵云的猜想 -- 萨苏
-- 曾经写过一篇关于刘备托孤的猜想,认为是人性闪光的乍现,那么,这次,再从另一种可能写一个不同的猜想。
刘备白帝城托孤故事,里面重要的一段是和赵云的话别,因为这段在对诸葛亮托孤之后,而赵云又是跟随刘备最久的高级将领,因此,有刘备临终伏下赵云做棋子,防备诸葛亮专权的观点。对此,研究三国者各有己见。
以我看来根据刘备素来气质,刘备和赵云之间可以有一个相当个性的版本。
那就是刘备先请诸葛和李严,赵云合力,尽力扶保蜀汉,甚至说出诸葛亮可以代替刘禅的说法,因为诸葛亮和刘备半是君臣,半是知己的关系,自然赤胆忠心,鞠躬尽瘁。
而后,让众人退下,独留赵云倾谈片刻。
不久刘备驾崩。
刘备和赵云谈了什么,诸葛亮的性格,绝对不会去问。只是以后不免想到:先主和子龙最后谈的什么呢?会不会还不放心我?唉,难道主公还不了解我?诸葛亮的性格是不会因此去因此仇视赵云绝后患的,他因此只会加倍努力的做事,更加谨慎而谦恭,好像有个监督者。君子坦荡荡么,将来地下见先主也无愧。
赵云文武双全,但是作为武将,所谓热血英雄,只会觉得丞相和先主真是天下绝配,而且都是人格高尚,令人钦佩。他必然是全力配合诸葛亮的工作,并一定是想办法消除丞相的疑虑,或许直接,间接透露给丞相谈话的内容,但是也许没有太多效果。因为这段不公开的谈话本身就是一个“疑”,且不说它的内容。
李严是一个变数,或许还有其他有野心的人,看到先主这一行动,如果他们想要篡权,必然要拉上他们认为接受先主嘱托,监督诸葛亮的赵云。而这样做,他们可就要倒大霉了。赵云只会立即和诸葛亮联手,轻易平叛。
大概这原因就是刘备对赵云的嘱托了。
那么,刘备对赵云说了什么呢?
假如嘱咐赵云警惕诸葛亮,监督他,监视他,那就不是刘备了。刘备怎么会临死了埋下分裂的种子呢?而以诸葛亮的才华,他要造反你嘱咐谁就能挡得住么?!
我想刘备所谈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干脆谈的就是当年一起征战的友谊,脱离君臣,叙叙旧,谈谈当年的金戈铁马,另一种可能就是同赵云讲:蜀国要安定,就要不惜全力支持诸葛丞相,此人赤胆忠心,你要对他无条件服从,即便他取代刘禅,也自有他的道理。。。
这些,能够让赵云为蜀汉忠心一世,而赵云离世,也必将热切让诸葛亮明白刘备最后的嘱托原来如此。那么,诸葛亮更要为刘备的知己所感动。
刘备如果真的如猜想这样,你可以理解为他是真心的信任诸葛亮,特别的为孔明安排下一个强力助手,而且混淆潜在敌人的视线,妙棋!
你还可以理解为他是通过这次谈话,造成一个“最后的不公开的谈话”的暗局,而促使诸葛亮更好的忠诚工作,同时一旦真想泄漏,诸葛亮会更加感动,妙手!
你还可以理解为他已经不再关心成败,只为了和老朋友赵云谈谈天,人性的回归,妙人!
大拙胜巧,有城府而不用,扑朔迷离的妙着阿。
假如是一个普通人,我们要说这家伙不实在,而作为一个炉火纯青的政治人物,这应该是一种下意识的思维。就象毛公虽整邓,又不置他于死地,知道此人必翻我案,偏偏留下此人翻案。邓翻案要坏我一生事业,邓不翻案,红色天下危险。。。
这种政治人物的思维,难以用普通的逻辑理解,或许刘备临终大悟大彻,根本就不以权术为意,而他自己下意识的,也会走出政治上的好棋来。
乱弹,乱弹。
[完]
本帖一共被 5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诸葛亮和李严退下了,就留赵云和刘备在房中。
子龙看着刘备那头发已经如雪花白,脸色苍白,满是老态,想当年和公孙瓒处第一次见主公,那时主公正当壮年,意气风发,更有关张两兄弟在一旁,三人合力扶汉,真是羡煞众人,只是中原难处,颠簸流离,好不容易到了蜀中,才安定了些,没想好境不长,先是云长去了,后是翼德,这次又轮到主公了。赵云鼻子一酸,险些要落下泪来。
刘备此时说话了:“子龙,吃饭了吗?”
赵云一怔,赶紧答道:“吃了。”心里却有些糊涂,不是来议事的吗?怎么问我吃饭的事?
刘备叹了口气,道:“定是没吃吧!我这么急找你们来,你们定是赶不上吃饭了,刚才看丞相满头大汗,就知道他又饿肚子了,你也是一样吧。”
赵云答道:“是啊,丞相近日忙于公事,吃的甚少,不过子龙肚量大,每日吃得下斗米。”
刘备又叹道:“丞相是辛苦了点,等会你和他说,叫他注意点饮食,不可废寝忘食。”
赵云赶紧俯首答是,心想主公临终之前还记得臣下身体,确是仁义,可上天却为何让仁义之君早逝,不禁又要垂泪。
“蜀中食辣,不如北方大饼好吃,也是辛苦你了。”刘备又道,“真是想中原啊。”
刘备向窗外看去,那是北方的天空。
许久,无言。
过了半响,赵云退下。
夜里,一代枭雄刘备逝。
妙谈。
政客使用权术,多半言不由衷,政治家发挥热诚,真情流露。
在举目皆浊的浑浑天下,出污泥而不染的青莲,并不为人所相信。与其强调本质,还不如顺着话响应,或许自信永远无法妥协,人永远只听顺耳话。
现就假设以刘备耍权谋为例:
如果要安定蜀汉,刘备应该禁止孔明,还是防范孔明专权呢?这点恐怕行不通,以孔明的资质,刘备就算三退孔明(如还镇白帝、留镇永安、还备建宁之类),孔明也会东山再起。
不如顺水推舟,高官厚禄以奢其心,使用反话,激使孔明不敢造反。所以就有刘备遗嘱托孤孔明,而耍小计使孔明终世不敢谋反的说法。不过话说回来,奸臣如果胆小的话,也不会犯上?s君兵变等使生灵涂炭;而且用计之士从来不守信,孙策在谈和中笑杀来使,刘邦与项羽议和后追杀,城府极深之人,从来不在乎诺言。如果孔明真的有心谋反的话,一个死人的遗言,又起得了多少约束?
再说刘备对诸臣临终密谈,以孔明的智谋,在不在乎并不重要:如果刘备有心遗令,孔明施展秋后算帐的威胁,大于先帝遗嘱;如果刘备推心致腹,孔明也会认为是笼络之术,不值卖命。因此刘备有心,也不能阻止孔明;刘备示好,也无法激励孔明。魏明帝临死前,令太子与司马懿相识,甚至前抱头颈,场面甚为感人,但是再有心的举动,也阻挡不了绝情的野望,司马家后来篡魏,奸臣岂可用权谋来控制?
假使孔明真的有所企图的话,刘备临死前的任何举动,都无法阻挡。孔明不一定要亲自篡位,大可如曹操及司马懿,大翦宗室、广布党羽,以为文王之命。又时下盛行荆州派与益州派之别,如果孔明真的组党成派的话,也可以夺权篡位而权倾朝野。虽然孔明临死孓然一身,就有人认为因为早死而来不及布局云云。
以上皆从刘备及孔明勾心斗角的观点,但是如果事实不是呢?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莲花所谓出污泥而不染因为它是植物,生活在红尘之中,想要黄连树下弹琴或者井中观天一尘不染其实是不可能的,生下来的人都是肉骨凡胎。
以同样的肉骨凡胎,做成非凡的事业,遗爱世间,因此称为伟人。假如生来就是铁臂阿童木,那作出惊人事业,也就不值得钦佩。
不幸的是我们往往把历史上的出色人物看成生来的铁臂阿童木,认为他们应该是“完人”。这个文革的时候毛主席被顶的最高,其实国民党也一样,老蒋总是叫:“法古今完人”,问题是古今哪里有完人?
但是出色的人物的确是有的。
所以萨以为讨论一个政治家,应该看到一个人性的人和一个政治家的人的综合,人性有善也有恶,政治家有妙笔也有败笔。所以,看刘备托孤,我也有因此而引起的思惑,那就是单纯从人性来考虑难以把握,单纯从政治需要考虑,也难以把握。
认为刘备把蜀国托给诸葛亮是一个政治权谋,不全面,因为这里面还有他作为人的感情在里面,认为这是一个朋友的托付,也不全面,因为这里面实际上还有政治考虑。
就象周恩来的一些表现,比如文革中他对熊谨玎的保护,或者对民主党派人士的曲护,把政治上的立场和个人感情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这种上品之作令人钦佩而又感慨。 -- 有人认为周恩来保护他们是因为这是“周的基本力量”,也有人认为是因为周爱护朋友,我觉得单纯一种观点都不全面,同时1+1也不等于2,也不是两个观点加起来就是真实的结论。
作为政治人和普通人,都做得比较成功的作品,刘备托孤是其中之一吧。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蜀中嗜辣不假,但是三国时代的五辛没有辣椒吧?当时有辣椒传入吗?
小处不可随便。
刘备把汉中交给魏延足见其器重,又知道诸葛亮一直看魏延不顺眼,怎么临终前不为魏延说上两句呢?
是老魏看诸葛亮不顺眼。
对待魏延,其实刘备诸葛都控制得很好,使用的效果也不错,魏是将才,所以两代之下都是蜀中猛将,而性格上有弱点,不为帅才(缺乏战略眼光),因此才不为尽用是他自己的看法,假如他真的为帅,从他讨杨仪选择的糟糕时机看,于国于己皆取祸之道。
我想只有刘备认为和诸葛亮看法不同的人物,才会最后特别提醒一下,比如小马。
或云:「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但是罪恶不能尽除,是否意味徒然无功?
呛声召妓应该合法的强词夺理之一,就是「食色性也」,又妓女为自古以来的第二古老的行业,不可能消灭,所以不应该禁止,应该开放青楼特区云云。如果事情着重于人性与不可禁止的话,请参考自古以来第一古老的行业,也就是偷窃,人皆有占有欲,也是人性,以前难以消灭,以后也不太可能消灭,不知是否也可以开放偷窃专区...
再论法制,虽说自古为人治而不为法治,但是多少先人前扑后继,改善制度、精励为民,历史不乏变法图强、齐家治国以平天下,虽然皆有暇?R,但是已朝向改善的方向。固然路还很远,但克己尽力而为,只要有心,就能往前再进。
人性各有善恶,也有真假,刘备托孤或许可能是权谋,或许可能是感情,究竟是真仁,还是假义,这是争论不己的老论调。这两种说法,各有千秋,既然见感情之人不强求见权谋之人,最好见权谋之人也不必要求见感情之人,论坛就是各容异见,所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不是吗?
周总理究竟是出自政治立场,还是内心友好,不得而知,就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刘备一辈子虚伪太多,比方入益州而翻脸叛刘璋,前后立场不一,但是刘备也有仁慈的一面,比方善待群臣,不妄杀功臣,这就是刘备过人之处。要说这是刘备用人的权谋也好,要说这是刘备的真诚知人也好,总之这种行为却是曹操与孙权等人作不出来的地方。要说刘备表面腥腥作态也好,所以重赏臣僚而不治罪,但是曹操忌杀手下、孙权织罪赶绝,却连表面功夫都作不出来。刘备可能人性本恶,真的虚伪,不过也虚伪讲仁一辈子,始终贯彻,这种虚伪倒底是真仁还是假义,并没有区别。就拿和坤曾好名而??灾,以后事之鉴,或许是假慈悲,但是就饥寒交迫的灾民而言,能得温饱,已是真仁义。也许奸臣虚伪好名在先,但也有可能奸臣知所分寸而布施,所以出发点仍是为善。
那怕是假仁义,被泽百姓之下,纵使是假也还真。虽然仁义大同不太可能达到,但是尽力去作,总能改善,努力踏步,总有前进之时。庐江为何归魏?庐江人周瑜不为庐江建设水利,反而引外人孙策入城抢劫庐江,曹操派官给田治水坝、蓄水库(一直到宋朝还在使用),所以庐江最后落入曹魏,而不归孙吴。纵使《吴书》自诩:「以(周)瑜恩信着于庐江。」都无法解释庐江七门三偃为曹魏所修,虽然曹魏可能出发点虚伪,意在招揽人心等,广开稻田也是策反政策之一,但是孙家兄弟四次用兵攻破庐江,而曹操屡修庐江水利,倒底谁是真仁,谁又是假义,倒有点说不清。
个人认为,与其重视权谋手段,不如也端视仁义所在。
萨版主的不求完人绝对是真理,凡夫俗子当然有情有私,不过也请看高举仁义的刘备,虽然仁义无法全致,正如地狱不可能尽空,但是进步总比堕落好,人性有黑暗,也有光明的一面。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有的时候在写这种题目时,也能感到自己和心魔的格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