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词·谚·谣 -- 商略

共:💬138 🌺48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生活

生活

  生活这个词,在吴越方言中,与普通话中通常说的生活两字几乎没有关系。普通话中的生活,我们叫过日子,生活过得好就说日子过得好,或者说日子过得体泰——体泰这词不是说身体好,而是指家庭的经济状况好。

  方言中“生活”这个词,有好几种意思。

  一是指活儿,干活儿就是做生活。经常说的一句话是:“生活是做不光的。”

  比如,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田畈里的活也做得光光溜溜,而且又是农闲,柴草也堆成好几堆,烧两三年都不在话下,猪圈里的草垫得厚厚实实,吃不完的猪食也有好几七石缸,破衣服都补好洗净,整整齐齐叠在箱子里,鞋子也做够好几年了,就连屋顶的草和垃圾,没叫泥水匠,也自己扫下来了——这样,总没事情做了吧?

  你还可以去开山。开山的意思,就是给山上的茶树、毛竹、板栗树什么的松土。这个活儿,你可以不做,大不了竹树瘦些儿,但也可以做个没完,即使发下愚公移山的愿心,从黑发忙到白头,从白头再忙到黑发,几百辈子干不完,所以,只好想得通些,愿意干的时候去干,不愿意干的时候,睁只眼闭只眼算了。

  传说数十年前,我们村的一个老人有洁癖,走出门看见地上有一根稻草一张柴叶,或者有一堆鸡屎牛粪,就会转回家去拿扫帚扫干净,嘴里骂骂咧咧的。他出一趟门,得转回家好几趟。这样的人,生活怎么做得光?

  我小时候,一个三十来岁的人到我家来,跟我开玩笑,我说他骗人,他说:“做生活的人怎么会骗人?”当时,做生活三个字,广义是指在田畈上或家里干活,狭义是指满十五岁的人在生产队里干活。他这里用的是狭义,这我是明白的,但就是不明白一做了生活,怎么就不会骗人了。

  生活还有一个意思是本事,说某个人生活好,就是说他本事好。力气大是生活好,聪明能干是生活好,这个人八面玲珑,黑白两道都吃得开,也是生活好。那个人能从容应付突发事件,摆脱困境,自然也是生活好。谁的木匠生活好,是说这个木匠干活精细考究,值得信任。一眼生活也没有,就是说一点本事都没有。一眼,意思是一点点。

  但在很多情况下,生活这个词单用,指的是武艺。如果说谁谁是有些生活的,是指那人有三脚猫功夫的;如果说谁谁有生活,那肯定是有点真实本事了。

  我们村有好几个有生活的人。其中一个老头,当年跟邻村打架,他儿子是先锋,他就站在儿子身边,对方的人来一个,被他拎到田坎下一个,来两个拎两个。

  另一个老太太,个子矮小,但她做篾匠的丈夫很害怕她,动不动被她拎住耳朵,哇哇讨饶,给左邻右舍传为笑谈。她的千斤坠功夫也相当了得,虽七八十岁年老力衰,但她如果不肯动,再强壮的小伙子也拉不动她。

  还有一个人,教了几个徒弟,他在长凳上午睡,吩咐徒弟在他睡着时拿菜刀砍断他脖子,徒弟们都不敢下手,倒是他女儿,夺过菜刀砍了下去,结果砍断了长凳的头,那个武师在睡梦中听到风响,早就一骨碌滚到地下去了——于是女儿得到了他的真传,因为她杀性重。

  据说,我们村生活最好一个人生活在清朝年间,他大概轻功非常好,拖着一条长辫子,穿着一双木拖鞋,一发力跑动起来,一片急促的踢踢拖拖声,辫子拉得又平又直,就像一条黑色的飞蛇追在他的后脑勺。

  生活这个词,还有一个组词方法是“吃生活”。这里的“生活”不是干活儿或者有本事的意思,而是受惩罚的意思。给你吃生活,意思大多是要揍你;吃生活哉,意思是吃了亏;还有一句训斥是:“吃生活不拣日子!”意思就是说此时此刻就该受罚。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这词流传挺广啊

不知道北方人说不说?

家园 这种脏话用于昵称似乎南北皆有

关中一带鄙薄对方时称“碎怂”(碎即小,怂即子孙根……咳)“碎崽娃子”(小,崽娃子应是当畜类幼仔讲),但家中长辈亲昵称呼小辈时也常这样,或平辈间戏称以拉近关系

家园 胖子印象中没在陕西、河南一带听见过,吊儿郎当倒是有,大笑
家园 吊儿郎当

我最初听到,就是我妈妈说我的。呵呵

家园 关中话有称“毕咧”,意即完蛋、糟糕之意,不过

程度和犯关不同,相当严重时才用这次

咧是个语气助词,毕这个字胖子一直在揣摩,究竟是取毕的意思,还是取毙的意思,以事情的严重程度而言,毙似乎更合适一些……

例如请了相熟的大夫来给家里老人看病

大夫看罢出门把长子拉在一旁

“这下毕咧,咱伯是瞎瞎病”

瞎瞎病念 haha ,无以名之无药可救的恶疾

即代表大夫业已放弃治疗的希望,也劝告这家人早做后事准备,

家园 此词又有关中土话类似者,“日急冒晃”

不过这词可就不局限于小孩子,对一切不沉稳不踏实者皆可用

日急或言关中秋冬白日短促之意,冒取冒失,晃当是指做事时动作无稳重之态

家园 这点倒于商略兄仿佛,也是俺爹拿来斥责俺的,不过自己倒不大理会

前些年有一次看我爱我家的重播,文兴宇大骂梁天“你看看你像什么样子!”梁天手夹香烟,脚踩拖鞋,短裤、破圆领汗衫窝坐在沙发上,翻着眼皮看文老爷子。

联想起自个儿当年的样子,小小的汗颜了一把。

家园 “辫子拉得又平又直……”广东朋友曾教给胖子一句粤语,专言此事

意为一个人跑得飞快,以辫子都直了来形容

突然想不起那句话是怎么说来着

家园 日急冒晃

这几个字排在一起,字形跳宕,煞是好看:)

家园 【原创】千手弗动

千手弗动

  契诃夫有一篇短文《我的她》,说她如何引诱他,控制他,从来没有一刻离开他,害得他倾家荡产,一事无成,牺牲了一切,可是想尽办法,也不能与她分手。他说的不是一个女子,而是一种性情,叫懒惰。

  我老家说一个人懒惰,叫“弗愿做”,非常直白,可以说别人,也可以说自己。从语调上可以判断懒惰的程度。如果说“介弗愿做的人前生前世都没看见过”,那就很严重了,差不多是“扫帚倒了也不扶一下”那种人。

  扶扫帚似乎是一个标准。有一个故事叫“扔苕帚挑丫头”,说的是有户人家夫妻两个到牙行里去买丫头,男人跟人谈生意,女人扔了一把苕帚在地上。等丫头们出来,准备一个个挑,却看见有一个丫头捡起苕帚在墙角放好,说明这个丫头手脚勤快,就挑上了。

  我们农民,只知道想吃饭,就得干活,担心的只是辛辛苦苦一年干到头也吃不饱,当然从来不知道有的人不干活也可以吃得好好的,专挑瘦肉,连肥肉也不肯吃——据说现在连普通的瘦肉也不吃了,专吃野味,他们的舌头,想必是金子做的——小时候我有一次偷懒,躺在床上不肯起来,我妈妈问:“你愿意困得饿,还是吃得做?”可见懒人挨饿天经地义。我们方言中,困是睡的意思,“得”这个语气助词,相当于“着”或“了”。

  另一个说人懒惰的词,叫“千手弗动”,不是说某人长得像千手观音,而是说这个人懒得要命,百样事情都不肯干。千手,这里指的是应该动手干的众多事情,主要是指家务。

  我家邻居有个男孩叫阿发,与我同龄,他妈妈对他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我从没见过一个农村孩子有这样的待遇,真正是千手弗动,连一根猪圈草也不用割。有一次,他在楼上玩,他妈妈在楼下烧饭,灶下没柴了,就喊:“阿——发——你愿不愿意去给我抱一捆柴来?”语气婉转之极。阿发也很凑趣,高声回答:“不——愿——意——”语气一样温婉亲厚。他妈妈十分满意地回答:“哦——!”做妈妈的这样小心翼翼地差儿子,儿子这样心安理得地拒绝,妈妈又这样心满意足地纵容,这在我们农村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事情,所以,这段对话成了我们村的经典段子,略一述说,无不大笑。

  如果婆婆说自家媳妇千手弗动,那是极其恶劣的品质。在农村,不管你多么勤快,总是有干不完的事情,家里柴柴草草,养鸡养鸭,一天扫地扫上十八九遍也不算多。可娶了一个媳妇,竟然千手弗动,实在是很让人憎厌的。

  有的时候,说到一个媳妇千手弗动,却是说她福气好,什么家务都不用干。所以,这时千手弗动的意思,不是千手弗愿动,而是千手不用动。当然这里,千手弗动也可以用扫帚倒了也不用扶之类的话代替。

  也有的时候会用来对比。比如说,谁当姑娘时千手弗动,嫁了人却什么活都肯干。现在这种用法恐怕更多些,因为现在的孩子大多骄宠,我猜能够降服他们的也只有一样骄宠的同龄人。

  为什么“千手弗动”这个词,大多用在女人的身上?因为农村里,男人干的是重活累活,像砍树、耕田、挑稻担——砍柴、割稻、种田之类活儿,虽然也让我害怕,却也不算特别重,女人也一样要干——家务事一般就由女人操心,所谓男主外,女主内。因此,男人懒,是小过失,女人懒,是大罪孽,虽然没有列入七出之条,但有不事姑舅的嫌疑。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原创】该倒灶

该倒灶

  覆卮山戴帽,沿江人倒灶。

  说到浙东上虞县的地理,排在前两位的,山是覆卮山,水是曹娥江。覆卮山海拔861米,是上虞最高山;曹娥江自南而北贯穿县境,在历史上,它也是一条非常有名的江。1986年我去采风时听到一个故事,说曹娥江原来是笔直的,但江堤常常被洪水冲倒,后来观音菩萨显灵,在江边走了一趟,人们依她的脚印弯弯曲曲地修堤坝,反而不倒塌了——也许有减缓洪水流速的作用?

  戴帽是说云雾遮山峰。覆卮山头伸进云雾里面,就会有大雨,就会有洪水,就会淹没沿曹娥江的许多农田,这样,沿江一带的人家就倒灶了。不过,在我印象中,沿江人都是曹娥江西侧的人,不知道是什么缘故。

  这类与天气有关的谚语还有很多,其中我特别喜欢的两条是这样的:

  鲎高日头低,晒杀老雄鸡。

  鲎低日头高,潭杀大肚稻。

  鲎是彩虹,潭杀是淹死,大肚稻是即将抽穗的水稻。

  “倒灶”两个字,意思是倒楣、落魄、糟糕。有资料说,因为民间俗信灶有灶神,灶君不仅守灶,还能赐福降灾、夺人寿命,所以必须把它安顿好,才能得到庇佑。灶的方位、灶门方向和形式都有讲究,如果出了什么突发事故或家境不好,或牲畜不易饲养等,往往认为灶有问题,要重新做灶。

平时说话中,“倒灶”不是虚说糟糕,而往往是真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了。不好的程度,在我曾经历的语境中,好像是不轻不重,不会只是蚊叮虫咬,也不会坏到家破人亡。有时候,它还是一个语重心长的自谦之词。

  有“倒灶”两字的谚语不少,比如:

  立夏穿棉袄,蚕娘大倒灶。

  今日有酒今朝醉,明天倒灶喝凉水。

也常看到有人说“大热倒灶”,这个说法我没有在我们的方言中听到过。我们经常说的一个词是“狗屄倒灶”,意思是小气,与糟糕、落魄无关。如:“他这个人狗屄倒灶的。”或者:“狗屄倒灶的一眼眼东西怎么够?”

  “倒灶”一词的前面往往会加上一个字,说成“该倒灶”,有时省略成“该倒”,意思是活该倒楣。这是骂人的,有诅咒之意,自然比幸灾乐祸更严肃严重,可是真的说出了口,却奇怪地有一种小孩子气,所以大人一般不说这三个字,即使说了,也是满面笑容地开玩笑。我有时臆想,也许是“该倒”两字连读,在方言中的发音,是嘴唇收缩的过程,像是一个忍笑的过程。又想该倒灶三个字读起来速度都比较慢,有一种儿歌效果,也就自然地减轻了程度。这些想法,当然是毫无道理的。

  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二哥在看《西游记》时突然惊喜地笑了出来,他正看到第二十五回偷人参果的故事,孙悟空将石狮子变成自身模样,被小道童抬到油锅里,把锅底捣破了。书中这样写着:

  那大仙惊骂道:“你这猢猴!怎么弄手段捣了我的灶?”行者笑道:“你遇着我就该倒灶,干我甚事?”

  原来“该倒灶”这三个字,有这样厉害的来历,竟出自孙悟空之口,这个,我可没有料到。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原创】卖柴人

卖柴人

  冲担两头尖,

  拔出现铜钿。

  三天不住点,

  哭着喊皇天。

  这个歌谣,说的是旧时卖柴人的生活,也许是卖柴人自嘲时念的。他们靠卖柴为生,吃了上顿,不知道下顿在哪儿,日子过得相当惨淡。

  冲担是用毛竹做成的,两头削尖,一头刺进一捆柴,扛在肩上,另一头刺进另一捆柴,就可以挑了。两头没有削尖的,叫做草杠,挑的时候需要用柴绳缚住。柴绳的一头系着个木制的钩子。草杠放在两捆柴的上面,再压上两捆柴,柴绳抽紧了,再打个结。另一头也这样缚了,就可以挑起来。不过打结是有讲究的,要不会散架,但一抽就能解开。

  “三天不住点”,是说下了三天雨,不能上山捡柴去卖,赚不了钱,所以只好哭着喊皇天了。这两句话,在我眼前展现出一个场景:一个中年男人,穿着补丁打补丁的破衣服,站在草屋的门口,满面愁容地看着天下的乌云,雨滴滴答答地下个不停。

  卖柴人没有地种,自然也没有山。他们捡柴,不能去私人的山上,只能去某族某房的公山上捡,我们村西北有一个捣臼岙,是卖柴人常去的地方。他们也不能拿着勾刀(柴刀)去砍柴,只能捡枯树枝枯柴禾。还有就是到烧炭窑的地方,去判些柴来,也就是买下不能烧炭的细枝,挑到镇上去卖掉,赚一些差价。

  镇上有一个柴行,专门收柴卖柴。现在城镇里的人不再烧柴,烧煤的也改成烧天然气了,但在过去,很多城镇都有柴行,《儒林外史》中的匡超人,也曾在杭州的柴行里记账。

  有一天,我很认真地问妈妈,我们村里人,究竟解放前日子好过,还是解放后日子好过?

  这样的问题,要是在三十年前问,那是大逆不道的。而且这样笼统的问题,写一本厚厚的书也未必说得清楚,我妈妈又怎么回答?

  不料,我妈妈想了一想,也很认真地说:“卖柴人的日子,是解放后好过。”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原创】记疮

记疮

  鸡越斗越熟,人越斗越生。

  齐白石有一幅小品《他日相呼》,两只小鸡夺一根蚯蚓,意思是此刻争夺食物,孤单时又会互相呼唤,就像小儿女在玩耍中吵了起来——吵架在我们方言中叫“讨相骂”——不一会儿又玩在一起了,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

  这当然是一个动人的设想。不过,“鸡越斗越熟,人越斗越生”这句话,在“他日相呼”这个意境之外,又讲了一个人生道理。

  有时候自己家养的鸡只剩下两只了,过年不够招待客人的,就预先另买一两只鸡回家养着。“自家鸡”见了陌生鸡,就要上前啄它的脑袋。打过几次架,跟陌生鸡认识了,变成了熟鸡,又相处和睦了。但人不一样,熟人如果相争,就会变成陌生人。

  讨相骂,一般不会两个都赢了,要么一方吃亏,要么两败俱伤。身材高大或者特别横的人,往往占上风。吃了亏的哭着回家,妈妈就会告诫说:“有点儿记疮,下次不要跟他玩了!”下次玩着玩着又讨相骂又吃了亏,妈妈就骂:“一点记疮都没有!叫你别跟他玩还要跟他玩!”差不多是说他“活该”——大人一祭出“记疮”一词,孩子立马无言可对,再大的委屈也只好吞下肚子。

  小学课本中,有一个老大爷给孩子讲故事,说他小时候怎么受地主崽子欺侮,从此变成了瘸子。课文的最后,老大爷告诫孩子说:“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痛啊!”老师讲到这句话时,我就想起了“记疮”这个词。老大爷一直瘸到老,有最明显的记疮,可是小孩子“今日相争他日相呼”,与村里的孩子抬头不见低头见,要有记疮可不容易,虽然没有像鸡一样越斗越熟,却也没有像大人那样越斗越生。

  但大人经常越斗越生。生分了以后,有时就很为难。

  有一年双抢时节,我正在秧田里,坐在秧凳上拔秧,小马的妈妈忽然来找我,说小马的爸爸被蛇咬了脚,家里没有人种田,得把小马叫回来。小马在十里外帮做木匠的师父家割稻,我骑了自行车过去,一下子问到了小马的师父家——一个小伙子伏在家门口的腰门上说,前面一幢房子就是的。

  我连忙过去,大门关着敲不开,大概都去畈里了。回头我对小伙子说,你帮我带个口信吧。小伙子沉吟了半分钟,笑着说,实话跟你说吧,我们家与他家是不对的,所以恐怕不能给你带口信。我没办法,可又不知道木匠家的田在哪儿,势必不能满野去找,只好找到村里的小店,买了一张信纸,借了笔写一张便条,插在门环上。

  小伙子说的“不对的”,意思就是讨过了相骂,已经交恶。根据“人越斗越生”定律,他们两家人已经不认识。小伙子肯指点木匠家的位置,是他热心,虽是仇人,也乐于相助。但他不肯转告,也就是不肯与木匠家的人说话,那是他有“记疮”。

  这也算是农村里微妙的处事规则,我不能勉强他越过界限。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