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词·谚·谣 -- 商略

共:💬138 🌺48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家园 词·谚·谣

一些旧帖

商略:词·谚·谣目录

——————————————————————————

商略:【原创】恶赖

商略:【原创】棒槌成精

商略:【原创】勿愿动

商略:【原创】破荷包

商略:【原创】劳什

商略:【原创】焦蜉蚁

商略:【原创】伤枪野猪

商略:【原创】落雪狗高兴

商略:【原创】赖孵鸡娘

商略:【原创】八哥的故事

商略:【原创】老婆抬进木梢背进;管细账;鸡头晕

商略:【原创】料缸

商略:【原创】点灯生太婆

商略:【原创】动雷公公

商略:【原创】记疮

商略:【原创】卖柴人

商略:【原创】该倒灶

商略:【原创】千手弗动

商略:【原创】生活

商略:【原创】葱炒花

商略:【原创】多老娘钿

商略:【原创】乌云团眩

商略:【原创】和白篮摊

商略:【原创】犯关

商略:【原创】恨孔恼极

商略:【原创】清光皎洁

商略:【原创】枪花

商略:【原创】抲落帽风

商略:【原创】出阵

商略:【原创】出山

元宝推荐:张七公子, 通宝推:当生,回旋镖,不打不相识,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原创】出山

出山

“出山”这个典故,相传就出自我们老家。

从我家向西走十来里路,就是曹娥江,沿曹娥江顺流而下,又十来里路,有一座历史上很有名的山,叫做东山,东晋时谢安在那里隐居。

当时,朝廷常常命他当官,他就是不肯出去。后来当了征西大将军桓温的司马,大官们在新亭送他,高崧喝醉酒开玩笑说:“卿累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苍生今亦将如卿何!”《晋书•谢安列传》里说:“安甚有愧色。”《世说新语》中则说:“谢笑而不答。”

这件事就是“东山再起”。

谢安出山后做出了很多轰轰烈烈的大事,这且不提。却说“出山”这个词,就这样一直流传了下来,说的是隐居的人出来当官,通常是指据说很有本事的人出来施展他的本事了。比如吕望、诸葛亮等人,起初钓鱼的钓鱼,种田的种田,后来“出山”做了军师——虽然这两个人比谢安还早,后人却经常把“出山”两个字用在他们身上。

  这个词在我们老家的口语中也流传了下来,不过意思有点不一样,指的是一个人变得能干了,而且做出了一定成绩,相当于出息。一个人考上了大学,那就是标准的出山了;学了手艺,能够赚钱了,也叫出山;有时候说长大成人,能养家糊口了,也是出山;在兵荒马乱的年月,常常有人出远门后没了消息,忽然有一天衣锦还乡,当了大官回家省亲,那是最令人惊喜的出山。

出山两个字,出字念赤,读入声,山字读轻声。

小时候我觉得出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听到大人说某某出山了,某某也出山了,心里就有一种遥远的艳羡,就像现在听到谁中了数十亿美元的大奖。有一次,我听到妈妈与远房的姑妈在谈论一个他们认识的人,说他的孩子已经长大了,能够在马路上骑自行车,车来车往一点没问题,于是赞叹说:“他已经出山了!”我当时还没看到过马路,也不会骑自行车,想像着一个后生骑着自行车,在累累汽车中无比惊险地穿行,惊佩无已。

在外读书、工作的后生回到家,遇到老年人,恭恭敬敬地打个招呼,老年人看着欢喜,常常夸奖说:“嗯,出山哉!”父母生育孩子,最大的心愿当然是孩子能够出山。一个夏日的下午,我的一个同学在我们村后山下的大路走过,大声喊我们村里的人,叫他们转告,他去看过榜了,我已考上了大学。我二姐正好听到,笑容满面地回家,说:“宽还哉!”宽还哉的意思是“这下子可好了”。我们家出了好几个大学生,可是我二姐并没有考上大学,所以她当时的喜悦,我感到特别的温暖如春。这是我“出山”时的一个情景。

《世说新语》中说,那谢安出山当了桓温的司马后,正好有人给桓温送了些草药,其中有一味是“远志”。桓温拿着远志问谢安:“这药又名‘小草’,为什么一个东西有两个名字?”谢安还没回答,坐在旁边的郝隆口快,抢着说:“这很简单啊,隐居的时候叫远志,出山就成了小草。”桓温大笑,谢安大惭。

郝隆这个人据说读了很多书,有一年七月七日中午时分仰卧在太阳底下,有人问他怎么了,他说:“我晒书。”这个故事在绍兴的民间传说中,也曾发生在徐渭徐文长的身上。

  “出山”了在外地工作的人,回老家时会得到普遍的尊重。当然出门在外,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常常要逆来顺受掩面低头,又有几个人能叱咤喑噁春风得意?无非像郝隆说的那样:“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家乡人也心知肚明,所以谁也不会来打听你在外面究竟混得好不好。

  与出山相对的,就是“弗出山”,也就是没出息,那是说一个人什么都不会干,只会在农村里种田。过去生产队里,很多种田人一年忙到头还要倒挂,现在则还要亏本,只好搞些副业贴补家用,自然被看成是没有本事的人,其中有许多辛酸和无奈。还好现在可以出去打工了,卖掉一身力气,总算能看到几张钞票。

  “勿会出山”是一句相当严重的骂人话。勿会两个字,我们连读成一个字,读音如“尉”或“非”。中老年的女人就常常这样骂二十岁以下调皮捣蛋的孩子,或者是笨拙的孩子:“你这种人,是勿会出山则个!”说的时候声色俱厉,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效果,就连“则个”两字,在这里也极有杀伤力,是一种斩钉截铁的断定。但如果孩子过于老实,看起来也不大有出息,一般是不忍用“勿会出山”这句话来指责的。

  我们村有一个很调皮的孩子,常常被人骂作“勿会出山则个”,还偷过我当宝贝一样藏着的盐水瓶。他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到一个篾匠师傅干活的地方,聊了一会儿天,求师傅收他为徒。一般当学徒都是父母托人去说的,他这样子倒是少见,很快在村里传开,觉得他懂事——现在他也已三十多岁,想必已是个手艺娴熟的老师傅,早就“出山”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原创】出阵

出阵

小孩子在外面玩得脸上红光发亮,背上汗出如浆,蹦蹦跳跳地回家。妈妈看到了,就笑着数落说:“啊呀,出阵价!”说的时候,总是嗔责中带着心疼,孩子听了,无不服帖。但有的时候妈妈会脸带愠怒,那时候最好赶快夹起尾巴,别再惹妈妈生气。

“价”这个语尾词念作“尬”,意思是“像什么一样”,“出阵价”的意思就是“出阵一样”。我从小看的战争电影,都是充满枪炮声的,那时的电影,看不到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场面,所以“出阵”两个字是什么意思,我一直不懂,只知道是说玩得过火了。

后来读了点书,看到古代的军师总是会摆出一字长蛇阵什么的,将领则骑马叫阵,让敌方将领也出来,打上多少回合,立下汗马功劳。这种闲书看多了,后来在《清史稿》中看到交锋数合之类的话,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惊喜——原来正经的历史书中,也会写到“回合”。但我始终没有将古代战争中的“出阵”,与平时说的“出阵”联系起来。

我老家那个村子,打群架只说成打架,但在上虞的另一些地方叫做“打人阵”。我高中毕业才听到“人阵”两个字,起初还以为是巴勒斯坦的一个组织,等到明白是群殴,眼前就忽然出现一个开阔的场面,许多人嗡嗡嘤嘤,挤来挤去,却没有出手伤人之类的联想,因此感到热闹好玩。听得多了,渐渐联想到“出阵”两个字,才知道除了书上“赤膊上阵”这样的说法之外,在日常生活中,还是经常说到“阵”字的。

北方人说的玩儿,四川人叫“耍”,上海人叫“白相”,舟山人叫“拿窝”,我们绍兴叫“高”。所以“出阵价”也经常说成“高得出阵价”。出阵只形容小孩“高”,如果干活干得汗流浃背,那是不说出阵的。也许,出阵这个词不是来自真实的战争,而是来自戏曲——比如绍兴大戏——因为戏曲也是一种“高”嘛。

老一辈人将玩具叫做“高柄”。那时我们高柄很多,全是天然的或自制的,从来没有买来的。最流行的是手枪,几乎每个男孩都有一支,但因为火药纸要花五分钱才能买到,所以我没有玩过手枪,只玩过弹弓——有一次飞出的小石子打中了远处楝树梢上的一只麻雀,那麻雀却毫无感觉,还在那里东张西望,让我非常沮丧。

但“高柄”大多数时候却是说人。这个被当作“高柄”的人,往往是女孩子,一定温顺可爱,还开得起玩笑,一边在生产队里干活,一边被一群年纪大的人取笑,从不着恼。后来没有了生产队,这些取笑惯了的人就很遗憾地说,现在干活不热闹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嘿嘿,老乡,太亲切的词了.

出山弗出山,说的是一个人长大了有没有出息.只是长大成人能养家糊口,好像算不得出山吧?我觉得应该总要有点人上人能罩着家人才算出山了.

家园 打人阵我知道,却不知道"出阵价"
家园 哦哦

显然你们那儿对人生的要求比较高,我们就马马虎虎了,呵呵。

家园 【原创】抲落帽风

抲落帽风

小孩子像老鼠一样窜进窜出,不时撞一下大人的腰部,或者忽然间挡住人的去路,闹得房子里很不安静,大人就叱道:“抲落帽风一样做什么?”

抲落帽风就斥责孩子无事忙而又碍手碍脚,惹得人嫌烦。

越地方言,落和绿都念成咯(lo),所以乍一听好像是说“抲绿毛风”,风长出绿毛,实在是一个奇妙的想法,就像画一样。但抲落帽风更有动感,风吹落帽子,要去抓的是帽子,却说成抓吹落帽子的风,简直就是一团乱。

风吹落帽子,实在太正常了。晋朝桓温请人重阳登龙山喝酒,风吹落了陶渊明的老丈人孟嘉帽子,有人写文章嘲笑他,他又写文章反驳,据说都写得很好。后人常常提起这事,写进诗词里。

但抲落帽风的典故出自包拯的故事。《狄青演义》里面说,包拯“陈州粜粮”回京,路过陈桥镇,帽子被风吹落,说:“什么风这么放肆?”他的手下大概觉得好笑,随口答了一句:“落帽风。”包拯就派张龙、赵虎去“抲落帽风”,要将这股风捉拿归案,害得这两名著名的捕快像没头苍蝇一样到处乱钻,结果破出了“狸猫换太子”的悬案。如此蛮不讲理的情节,也只有讲“青天大人”的故事时才会有。

这《陈州粜粮》《落帽风》《狸猫换太子》,都是旧时有名的戏曲剧目。现在,越地方言中,“抲落帽风”这个词还经常挂在人们耳边,但那些戏曲却只有老辈子人才记得了。

黑脸包拯日断阳夜断阴,明察秋毫,我是很佩服的。他死了将近一千年,人们却还挺熟悉,叫他包文拯,受到了冤屈,就一心盼望他从地下爬出来,好像我们这几十代人都白活了似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嗯,据说包拯陈州放粮的时候,忽有怪风(能吹落帽子)。。。

指引到天齐庙,原来是狸猫换太子里被害的李娘娘住在那里,被好心肠的叫化子万成华当作亲娘奉养,而她的亲生儿子赵祯已经登基。。。

在越剧里,万成华小丑所扮,非常可爱,包大人率领一大帮手下去庙中接李娘娘时候,他大叫:屋子要撑破了。。。总引来哄堂大笑,无丑不成戏也。。。

京剧里,这叫《遇皇娘》。

我可不是老辈子人哦,可我也记得。

家园 果然厉害!

:))

家园 【原创】枪花

枪花

冷兵器时代,枪被称为兵器之王,许多武将上阵爱用。据说秦末的项羽、三国时的赵子龙、五代时的铁枪王彦章,都是用枪好手。罗家枪、杨家枪、岳家枪,都是出名的枪法。

枪法中有一招“金鸡乱点头”,能抖出好几个枪尖,让人防不胜防,这就是枪花。

有人说抖出枪花,靠的是手腕用力,还有人说全凭腰胯传劲。单田芳的评书中说,枪法最好的人,一下子能抖出十八个枪花,比如名将常遇春的孙子常兴。戏曲中,武将也常耍枪花,出场亮相时耍,打败敌人时也耍。这个枪花,与阵上实战的枪花,恐怕大不相同。

现在吴越方言中还有“枪花”一词,说掉枪花或耍枪花,是使诈行诡、设计欺骗之意,用在军国大事上,那就是阴谋家在发挥特长了。

在我老家,枪花这个词一般与“大”字连用,如:某人枪花大,枪花这么大。杨家枪法歌诀说:“枪花不须大,枪尖点如星。”偏偏我们正好相反,只说枪花大,从来不说枪花小。

枪花大的意思其实很简单,就是掩饰的功夫好,或者某种自以为是的夸张表现。但用的时候却很复杂,在不同语境,意义有微妙的差别。比如与人闹翻了,遇上还能笑着打招呼,是枪花大;再比如身处尴尬境地,能够装得挺自然地王顾左右而言他,是枪花大;又比如做了坏事情被人知道,还能没事人似的声高气壮,好像别人不知道,也是枪花大。

有一次,我在一个饭局上,遇到另一个部门的同事,这同事在饭桌上谈笑风生,说了我的部里某人的许多不堪之事,然后征求我的意见,我也没多想,只是说,那样做似乎不大妥当,是不是?不料,这个同事立即说:“这是他自己的事,我怎么会去说他?”倒好像一直在说人坏话不是他,当场气得我说不出话来。这个同事的话,也算是枪花大的一种吧。

有时言行夸张,也可能算作枪花大。我们有数个同事都是校友,小朱的女朋友小蓝是小朱的同班同学。一次,小蓝从远方来看望小朱,我和几个同事去看他们。小蓝常常来,所以大家在路上也不闲不淡的,不料,一见面,一个女同事紧走两步,发出惊天动地的笑声,小蓝也一样笑得喜出望外,一下子抱在一起,好一阵亲热,看得我目瞪口呆。这恐怕是很标准的一种枪花大。

通常枪花大,用在小孩子身上。小孩子说话稚嫩,说错话做错事,掩饰或表现也幼稚可爱,因此说小孩子枪花大,在轻微的批评和嘲弄中,还夹杂着疼爱和赞许。我外甥女超云年纪虽小枪花却大,过年的时候与我们斗嘴,说:“我对外人说话是绕弯子的,对自家人说话是直接的,不过有时候也会绕点儿弯子。”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原创】清光皎洁

清光皎洁

  夏日雨后初晴,天上的云撑开来,露出湛蓝的天空。母亲说:“东北角清光皎洁,天要晴了。”清光皎洁四个字,着实让我震动,如此纯净,不带一点烟火气。我母亲一向在山村,除了上过扫盲班,没上过学。可她会说这样文雅的词,在书里也看不大到。

  姐姐大概也非常喜欢这四个字。有一次看到雨停,但云色迷蒙,她不惜说一个坏句子来使用它:“我看天上,清光皎洁倒也不清光皎洁。”如果是在语文课上做造句的作业,这个句子,老师究竟打叉叉还是打勾?

  “云撑开来”,也是我们老家常用的方言,在我的想像中,“撑”字特别形象:云层上站着一个披蓑衣戴小笠帽的人,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将云作船,慢慢地撑开去。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原创】恨孔恼极

恨孔恼极

  小时候读小说,看到孔武有力四个字,就十分纳闷:孔子的孔,跟武和有力连在一起,是什么意思啊?后来才知道,这句话出自《诗经》,孔是表示程度的副词,跟“很”的意思一样。

  我不知道,其实村里大人们经常在这样使用这个字的。从山上砍柴回来,天色已晚,满脸是汗,发现家里的小猪生病了,而且又找不到兽医,这时,人们就用“恨孔恼极”来形容当时的心情。一般不单独使用,总是在一句话里面出现,不是恨孔恼极地说,就是恨孔恼极地走过来,或者就干脆说恨孔恼地的样子。

  这个词不算常用,但有时用起来却总有一种雪上加霜的感觉:她正恨孔恼极,不料……还有更坏的消息等着她呢。通常是事情忙、工作卖力,同时遭受很大打击或者委屈的人,才有资格得到这个词的形容,这样的人,往往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有一些词,是只能由大人说的,恨孔恼极当然是一例。不过这是小孩觉得自己还没高级到这样,可以用这个词来形容自己。在特殊情况下,出自大人之口,小孩也可以被这个词形容的,而且不带讽刺意义。

  形容笑到极处,用的是“肚肠膈笑断”。其中的“膈”字非常重要,没有它,这个词就变得非常平庸。这个成语小孩子是肯定不能说的,否则会遭到大人责骂,这我曾经尝试过,是什么道理却至今不明白。好像吃鸡爪,大人总是说,小孩吃了就不会读书,会把课本抓破。这个谎言却还有一个理由。

元宝推荐:范适安,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有意思的很
家园 商兄,您倒是在主帖里多写几个字啊

列个目录也行,这么好的帖子应该多收点花的啊

家园

好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