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关于科普创作的一些探讨(一) -- 1001n

共:💬31 🌺19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关于科普创作的一些探讨(一)

  

  本文受不爱兄感言所启发,仓促成文,供大家探讨。

  文/1001n

  千禧夜,有人说相声。今天,我们谈科普:)

  近年来,网络科普作品越来越多,水平也越来越高。我们很容易发现对这些作品的谈论和评价,但是,却很难找到“科普写作指南”或“怎样避免科普创作误区”之类的资料。今天,就着不爱兄的这个话头,我就撅根儿玉米冒充狼牙棒,冒昧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希望能为有志于科普创作的同好们以一点点参考吧。

  想来想去,网络科普原创作者要解决的最重要问题,其实一共就两个:

  讲什么?

  怎么讲?

  “讲什么”这个问题,看起来非常好回答,无非是你打算讲什么,就讲什么好了。但是,这个问题其实远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后面我们会绕回来说,这里先晾干备用。

  然后就是“怎么讲”。也许有朋友会认为,主题定下了,讲好讲坏无非是技术问题,差不多就行了。但在我看来,真正的答案很可能正好相反——“怎么讲”甚至比“讲什么”还重要。这就涉及了一个问题:科普科普,到底应该更多地“科”,还是更多地“普”?

  我现在的选择,是“普”。

  为了“普”,作者不仅有必要、而且必须照顾读者。“照顾读者”这四个字,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很多人在这上头栽了跟头却懵然无觉,其实真得很可惜。比如我本人,犯这错误也不是一回两回了,讲着密码,自己觉得来劲了,就开始说一战史,被人多次提醒还觉得不讲完不过瘾——这个倾向,一定要避免。

  “照顾读者”,细细分析起来的话,大致有以下几个层次:

  一、照顾读者的学术背景

  作者先要明确一下,自己这个原创,究竟是给什么文化水平的人看的?比如说,“我这是给小学生看的”,那么文稿中,就尽量少提什么“极坐标系”、“高锰酸钾”等更高学术层次的术语;不是给无机化学专业兄弟看的,就不要使用“打开苯环”这样近似于黑话的习惯性描述,非要提,最好也加个简单的介绍。类似地,以国内读者为主的作品,其中引用的外文,也应该有相应的中文标注——为了“普”,这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情,作者确实有必要亲自做得更好一些——何况,也没人比你自己更了解你所说的东西。

  在照顾读者的学术背景这一条里,还有一个比较隐蔽的问题。比如说,“我这是给小学生看的”,当然默认了小学文化程度以上的人都能看。但是,对象包括了小学文化程度以上,不代表更高文化层次的人“一定”愿意看。举例来说,我们大家自己逛书店,没人会去为自己买彩色童话画册吧?反例当然也有,这里就不列举了,但是这个考虑还是有必要的。

  因此,作者一定要在动笔前,明确自己的大致读者范围,这样不仅有利于自己写作,而且也会方便作品的传播。确定这个以后,再照顾读者的学术背景,这样比较合适一些。

  二、照顾读者的阅读习惯

  1、文风

  一般来说(当然不绝对),能写科普的人,应该是受过科学思维训练的。而在这个训练过程中,思维固然是逻辑化了,很多习惯也跟着被八股化了。既然我们的预定读者不是论文审阅委员会,我们当然大可以多说一些“人话”,而不是过于僵化地老把话说得那么冷冰冰。谁说活泼的文字不能精确地阐述知识呢?

  于是问题跟着就来了:文字,该怎么活泼起来?

  我个人文笔很一般,所以也说不上什么心得。但是我发现了一个使文字更活泼的偷懒好办法,那就是口语化、再口语化,不要管主谓宾定状补的天然顺序,话怎么出来的,就怎么说。写稿的时候,你就当自己在跟一个朋友对话聊天,不过是用键盘在记录文字而已。比如,“1998年美国科学家在冥王星上发现游乐园”这句通稿式的话,完全可以说成“1998年,美国人在冥王星上找着一个游乐园”——当然,只是局部“活泼”了那么一点点。但是这样的一点点贯穿全文,就会让文章整体上活泼很多;如果再适当加上一点幽默,效果当然就更好了。

  但是,“添加幽默”绝对不意味着“耍贫嘴”。实话说,我对网络上很多自以为很幽默的“耍贫嘴”式的作品,是比较反感的,或许也有一些朋友会有同感吧。幽默这个东西,其实对人的文化素质要求相当之高,我个人觉得,如果水到渠成文字正好到这儿了,顺便来一下没什么不可以;但是要刻意追求,其效果往往南辕北辙,切记切记。或许,贫嘴和幽默之间的区别,我们可以从网上铺天盖地的快餐式作品,与马伯庸作品之间找到吧。

  总之,

  文风要活泼,

  尽量口语化,

  欢迎幽默感,

  避免耍贫嘴。

  2、段落

  没人爱看三千字不分段的文章,所以,适时分段,这也是作者必须要做的功课。但是,怎么分?

  在网络上,一般来说,一二百字足可以分段了,看起来不累;如果要出版,这么零碎肯定是不行的,读者会被书上无数的碎段落搞到发疯的。因此在动笔之前,作者可以适当考虑一下这个问题,当然也不用太伤脑筋——写完了要出版的时候,再合并也来得及。但是把功课做在前面,总归是要主动一些。

  在网络上发文,每个自然段后最好习惯性地加个空行,这样看起来比较美观一些,不会给读者以太强的压迫感。

  另外有个小地方,也是照顾读者——每一段开头,最好空上两格,这样更符合阅读习惯。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这点懒,作者何苦去偷呢,呵呵。

  3、配图

  配图不难,把图配好,却真的比较麻烦。

  首先就是要找对图。如果图不够理想,那就得自己做,这个过程很辛苦,但是非常必要——好图,可以让你省下两千字的啰嗦,特别是对科普来说。

  然后就是发图的一些问题。举例来说,在西西河发图,粘贴链接地址以外,最好加个【居中】,让图片呈现在浏览器窗口正中间。这一点很多人都比较忽视,但是为了照顾读者的阅读心情,我个人觉得,这个功课作者也是有必要做的。在出版的时候,当然就未必这么排了,但在网上,这一点还是值得提醒注意的。

  配图一般要加说明,建议言简意赅,除非特殊情况,最好不要超过三句、不要超过两行、不要太死板。在西西河,可以先粘贴图片链接地址,然后全选该地址和下一行的说明,换个字体颜色,一起【居中】。

  配图来源五花八门,保存在文件夹里,也许又经过相应处理,时间一长作者很容易搞乱。因此建议从一开始,图片就按001、002、003这样命名,再将该文件夹查看方式改为“缩略图”。这样,不仅利于找图,而且随着文章进展,图片排列井井有条;特别是将来要出版的时候,会节省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

  如果要出版,特别提醒各位朋友,配图一定要高质量,分辨率越高越好!一般来说,DPI最好达到300(黑白图片150以上也行),否则网上(一般也就72DPI甚至更低)看着满好,一印刷就小得找不着了……因此大家要去多多找图,挑其中最好(往往也是最大)的保存;发在网络上的,可以使用压缩版图片,毕竟图由大改小没关系,小改大就挠头了——这一点对于网络科普作者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千万别忘了:)

  4、视频及FLASH

  附带这些内容,当然是为了读者更方便理解自己所要表达的事物,但是请注意,同一页面上,最好不要嵌入两个以上视频或FLASH。否则,读者得先在全文中找出、然后关掉不合时宜自动表演起来的后续视频,会破坏阅读的感受。

  一句话:多从读者角度考虑:)

  三、照顾读者的心理需求

  这个问题比较玄,玄得都不太容易讲清楚,但它实在太重要了,可以说是“怎么讲”系列答案中,最为关键的一条。

  1、读者喜欢看故事

  故事,是所有文艺形式中,压倒一切的内线和核心。比如,不太严格地说,全世界的电影,都是在讲故事;小说就不提了,歌剧、舞剧……哪个又不是在讲故事?山鲁佐德要不是连讲了一大堆故事,她又怎么能活到一千零一夜乃至以后呢?

  所以,“讲故事”正是读者最喜欢的一个类型。小时候,我们可以听大人讲故事,津津有味;长大了,虽然我们可以压制着兴趣去读教科书,但是老师不经意间讲到的相关八卦,却总是最能抓住我们的注意力。不要去试图扭转读者的爱好——这是根本不可能的——而要顺应读者的心理需求,尽量试着以讲故事的方式,完成我们的科普作品。

  人们为什么喜欢听故事?因为故事里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有不同的人在做不同的事和不同的选择,不断引起我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这些故事往往在情理之中,却出乎我们意料之外;而“意料之外”的“戏剧性”,也才是它的吸引力之所在。那么科普作品,有什么理由不去借鉴这些很现成的经验呢?

  有朋友也许会说,我现在打算写个,比如说吧,我打算写个垃圾环保题材的科普作品,这有什么戏剧性呢?有什么故事呢?

  我个人的看法是,戏剧性和故事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比如垃圾这个主题,人们对它的关注越来越高,其中有没有什么标志性事件?有没有激进的一方、反对的一方?为什么?怎么发展的?

  戏剧性和故事,其实不是那么难找,关键是愿意不愿意去找。我相信,只要用心,总会找到的:)

  2、故事中最重要的是人

  如果说故事是文艺作品中压倒一切的核心,那么“人”肯定就是故事中压倒一切的核心。这个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因为,人类天生就对自己的同类有好奇心,至于这个现象的成因,大概只能去问上帝了……

  因此,虽然我们要写的科普作品不是小说,却一样可以塑造人物。比如垃圾环保题材,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到最激进的那个斗士?他/她有什么样的人生经历,为什么会那么激进?我们相信,这一切都肯定不是没有原因的,只要从中仔细发掘,应该能找到我们所要的故事、所要的故事的人。

  一些网络科普作品满足于用一张照片,介绍整个主题的主角。事实上如果我们去问他,你为什么要上照片呢?他/她大概还真一下回答不出来。其实,上照片的目的,是为了读者更感性地认识这个人;因此,如果他恰好又是主角的话,那就别太吝啬,上个五六七八九十张吧——反正网又不跟你收钱——用各种侧面的照片,插在文章的各个章节和段落之间,来帮助读者更好地满足他们对这个主角的认知欲吧。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不用把“人”写成履历的扁平模式,这方面我吃过亏,呵呵。背景介绍几笔带过,关键事件上不要吝啬篇幅,最好能够找到原始资料、最好能够找到对立面、最好能找到他/她一锤定音的那些经典时刻。如此一来,人物戳住了,还愁故事不生动么?

  3、关键细节永远不嫌多

  大家都在讲故事,为什么有人讲的故事就显得很假,而萨苏讲的故事就很真?其实没别的,就是细节。这些细节的搜寻很费时间,然而却可以让整个故事非常结实,其中妙处,各位一定有体会。

  比如在美苏航天竞争的时代,美国的布劳恩说过什么?面对共产主义卫星上天,他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诸如此类,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整个故事的生动度,更可以让读者过目难忘。能够让读者记住你的故事,进而记得——比如这个故事,就是记得苏联卫星率先上天——你所要阐述的知识点,不也就成功了么?

  但是提倡细节多,不代表提倡不分主次。所以,关键性的细节要多,别的,则服从篇幅需要,这个大家肯定也有心得,具体请参见抱朴仙人《写作技术心得》。

  4、人为构造悬念

  照顾读者心理,也包括积极调动读者的好奇心。这样,读者才愿意继续看你的后文,过去的章回小说,现在的萨苏系列,用的都是这个手法。

  比如,我现在就着手构造一个悬念。

  

  

元宝推荐:橡树村,海天,闲看蚂蚁上树, 通宝推:乘波而来,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板凳花!!! 自打Enigma系列,俺就是侬的铁饭了!!!
家园 DEL
家园 谢谢您的支持:)

我第一眼还看成铁板了,顿时晕了

刚才还回错地方了,刚改完,脑子没转过来,呵呵……

家园 这个悬念厉害!

现在上网方便,google wiki什么找不到?谁都可以写一两篇文章。那么我们怎么辨真伪?我觉得特别是科普和历史题材,全文结束后最好加上参考文献出处。如果打算出书,这个更不可少。

家园 非常之好

但是我发现了一个使文字更活泼的偷懒好办法,那就是口语化、再口语化,不要管主谓宾定状补的天然顺序,话怎么出来的,就怎么说。写稿的时候,你就当自己在跟一个朋友对话聊天,不过是用键盘在记录文字而已。

赞!

家园 您说得非常对,后文即将涉及这个方面

感谢您的参与:)

家园 花灯悬念,

建议开展新一轮的科普征文活动

家园 【原创】关于科普创作的一些探讨(二)

  

  其实很简单,不是么?不一定非要喝水——我刚才抽烟去了,呵呵……

  可是,我们要讲述的故事,未必有那么多悬念,又该怎么办?想想过去说评书的艺人,那是什么不能拿来当悬念?“沧浪浪”,主人公从刀鞘里抽出一把……咦?咦?欲知主人公从刀鞘里拔出了个啥,请听下回分解——你看,一个悬念就构成了,其实很简单的事情嘛。

  我们的科普文章,由于具备了故事性,悬念也就不难找了,这个恐怕还得大家自己开动脑筋,比如“明天就是诺贝尔奖公布的时间了,这时候,主人公家里的电话响了”——没准是收水费的;总之只要“不过分”,其实还是比较好用的。

  5、跑题

  跑题也是我个人行文一个特点,本来就不善于讲故事、定结构,再加上方向盘总歪、老是跑题,于是整体结构松散的一塌糊涂。但是跑题也有它的积极作用,那就是赢得读者的心理认同(这倒不是说我,呵呵)。

  比如说,现在我们要写一个离散理论的科普。老实说,绝大部分读者对这个领域是两眼一抹黑的,而连续阅读自己所不懂、又激不起任何兴奋的长文时,心里的烦躁肯定是难以打消的。因此,作为作者,就有义务照顾绝大部分读者,让他们能在这文章里,找到自己知道的东西(所谓“认同点”),借以降低全文的生涩度。比如,离散理论大家不明白,毕达哥拉斯大家总听说过吧?反正都是数学和数学家,想办法跑题吧,总会让文章生动一点。想想数学家纳什的真实生平和关于他的电影《美丽人生》,应该不难揣摩出这一点。

  但是,跑题是柄双刃剑,它同时也会让你的文章变得层次不清。在权衡利弊以后,我们可以在其中找个平衡点,可以跑,也可以跑很远,但别跑太久。否则读者完全忘了你要说什么,效果就很糟糕了……

  如果觉得跑题的内容很有意思,也能帮助读者理解全系列,但篇幅很难压缩下来的话,不妨考虑1001n用过的一个笨办法,就是痛快乱写,最后命名为“篇外”,直接独立于主要篇章之外。这样,起码可以不太破坏主线的进程。

  四、照顾读者的求知需求

  不管怎么说,读者主动选择打开科普文章阅读,他/她心里一定是有所期待的。这个期待,对我们科普作者来说,就是最珍贵的、来自读者的求知需求。

  因此,在故事和人之外,作者一定要尽可能梳理清楚相关领域知识,做足功课。这一点非常重要,试想,如果连自己都没有一个头绪的话,行文又怎么能不乱呢?

  在这样的期待面前,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去更充分地掌握相关资料。图书馆、书店、WIKI、百度知道、GOOGLE、维普、万方、超星……能用的,一定都要用上。

  切记不要看了一两本书就以此作为根据,热血一冲头就开始创作长篇(短篇倒无所谓);我个人觉得,恐怕相关阅读量至少要翻上十倍,才值得动笔,否则很可能因为预想不到的工作量而导致半途而废,毕竟毅力是很考验人的,网上大量的太监帖也一再证明了这个论断——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一点想法而已,也只针对长篇。至于作者本身就是专业人士的时候,那就远不必这么严格,毕竟本人就在最前线嘛。

  无论如何,选择科普创作,肯定是选择了一个苦差事。但是,这是功德呀:)

  1、不满足于讲述“是什么”,多讲述“为什么”

  科普的魅力,很大一部分不是来自直白的问答,而在探寻和分析的过程。通过分析问题,事物本身的魅力才会一点点呈现,读者也会跟着思考,进而更加愿意读下去;而如果只是简单地陈述一个个事实,读者很快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因此,作者必然要想得更多,才能引领全文的逻辑思索不断向前。这没有任何捷径,只有自己多思考了。

  2、不满足于讲述“现状”,多讲述“进化”

  没有哪一种科技,是从地球有了以后就摆在那里的。因此,它本身必然有一个进化史。对于喜欢逻辑的读者朋友来说,阅读进化史,其实是个很愉快的过程——它不仅告诉我们“它以前是个什么样”,而且告诉我们“它为什么会进化成现在这样”。实际上,科技的进化史有很多内在的相通之处,如此的规律一旦被揭示,读者朋友获得的,也自然会更多。

  3、不局限于“专业”,要打开视野

  对科普而言,就像历史一样,也有横(断代史)、有纵(编年史)。横的,可以赤地千里、株连九族;纵的,可以上下五千年。这有点像刚才说过的“跑题”,但还不完全是。比如在介绍离散数学的时候,顺便介绍一下附近的学科,不也很好么?讲环保主题,顺便比对一下世界各国的不同应对措施,不也很好么?

  五、写作

  讲完了重点,也就是“照顾读者”以后,该聊聊怎么照顾主题了,呵呵。

  1、资料

  现在的社会,信息爆炸,特别对于科普来说,能用的资料往往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这就涉及一个取舍的问题。

  老实说,网上的信息发布门槛太低,水准良莠不齐,如果别无它选,只能作为文章的“硬证据”的话,请务必多找几个完全不同来源、不同角度的佐证。与之相对,书籍当然相对要可靠一些。介于二者之间的,大概就是网上的PDF文档了(有的是从书籍来的,有的也不是)……

  总之,选你认为最可靠的资料,毕竟是科普文章,一旦出现硬伤就是件百口莫辩的伤心事,呵呵。

  2、篇幅

  该写多长、分多少篇、每篇多少字呢?分多少篇、每篇多少字可以自由确定,但总篇幅这个问题,我们后面还要说到,这里先略过。

  3、布局

  仙人提过一个非常好的办法,那就是先写出全部文稿的提纲,然后一点点填充起来。只要提纲脉络清晰,文章就不会写走了样、写丢了轻重比例,其主线一定也是清晰的。我个人也是吃过这个亏,现在回想,他老兄真是说的一点不错啊。

  一般来说,可在根目录下适当设置子目录,然后设置孙目录,即具体的每篇文章。尽量避免只用子目录平铺,这样更有利于将来的出版。

  4、文献

  写篇东西不容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请尽量罗列出全文的参考文献来源,不仅便于读者的查找和深入了解,对原作者也是个尊重。这事我以前做的不好,如今算是痛改前非,呵呵,只是密码的参考文献现在加不上去了。

  按照便于阅读的原则,建议一次性罗列在全系列最后一篇。如有必要,每篇单列当然也没问题。

  建议不要只罗列书籍,引用过的相关网络文献、有特色的网站,也应一并列入。

  六、出版

  网络科普作品如果能够进一步“登堂入室”,当然就是出版了。现在,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大作出版的相关事宜吧。

  开篇我们就说到,科普的两个大问题,分别是“讲什么”?“怎么讲”?现在,“怎么讲”已经回答的差不多了,我们也该聊聊“讲什么”了。

  首先,本节基本不适用于一切不为出版目的而写的科普作品——当然,看看也没坏处:)

  网络科普作品的精品,比如《上帝掷骰子吗?》,早已成功出版。而伴随着书的出版,也必然会有更多的人得以了解你所想让大家知道的那些知识。因此,虽然出版这个事情本身沾染了一点点铜的气味,但是就其实质而言,依然是件功德。

  既有先例在前,自己的科普作品出版,也就并非是件不可能的事情。那么,如果要向这个方向努力,又该注意些什么呢?

  1、选题

  在这以前,我们恐怕要先扭转一下自己的观念。

  一般来说,我们写科普,多是出于一种比较纯净的心理,比如“我觉得这个应该让大家知道”或者“这样的知识埋没了真可惜”之类,应该是种很典型的、并不功利的心态。但是如果考虑出版的话,即便作者不计较得失,也有人在计较,那就是出版社。

  所以,如果有志于将自己的作品出版,同时还没有正式动笔,那么就不妨赶紧考虑一下这个重要问题:

  ——这书写了给谁看?会有多大市场?

  很俗气,不是么?但这确实就是现实。没有相对比较大的市场,出版社不会考虑印刷你的作品,毕竟他们也不是慈善机构。剩下就是自费出版了——不是说不行,而是既然如此,那么为何不在此之前,好好考虑一下目标人群定位的问题呢?

  我们大概都看过晨枫老兄的自动控制系列大作——晨枫兄别打我,不好意思,拿你和你的作品当个例子,知道你无意出版,呵呵——写的好不好?当然好,西西河当年有数的、“三人成虎”的名帖,岂是开玩笑的?

  那么,出版的前景如何?

  ……如果不仔细操作,恐怕不乐观……

  是啊,社会上的读者,谁会主动掏钱买这书呢?这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论坛泡久了、文章看多了,我们每个人心里都知道谁写的好,谁写的不好。但在实体书销售市场,绝大部分的读者是不知道的,这样的内容和主题,对他们也很难构成马上掏银子的诱惑。

  所以,在动笔之前,请多想想看,这本将要变成书的文稿,究竟有谁会买单?

  当然,市场也是可以炒作的,只要机会合适。比如,我不是马甲兄的毒品系列,完全可以赶在禁毒日附近,由相关部门推广——这只是一个思路,具体的问题当然还有很多。但无论如何,起码“毒品”比“自动控制”更容易吸引人的眼球、潜在市场更大,也有“禁毒日”这样在社会影响巨大、也很方便搭车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分析,毒品系列更容易出版一些——当然,以上只是虚拟例子,希望二位老兄别揍我就好……

  “要将科学知识更广泛地传播”——只要执此一念,出版那点铜味其实也可以承受,呵呵。毕竟,我们小时候没有互联网,看到的科普只是也都是来自出版的书,也都有点铜味,但它没有影响我们的快乐,没有影响我们吸取营养。所以,针对一些作者可能的抵触心理,也就额外多说这几句吧。

  总之,出版社制定选题,还要专门开会讨论;作者自己的选题,毕竟涉及到千辛万苦的创作过程,决定前更应该有个冷静理性的分析判断过程。

  为什么写它?一定要想好。

  2、总篇幅

  适合出版的书,大约在十万字到三十万字之间。再少的,书太薄(除非是画册);再多的,定价高,不好销售(除非是包销)。

  一般来说,现在国内的书一般定价25元附近比较好销,这就决定了,如果是纯文本,那么有个20万字就差不多了,稍微配些图,也就足够了。如果图多,会大大占据篇幅,其结果就是印张数上升,定价也跟着上浮。一般来说,超过30元就不太理想了,毕竟是科普,当然,有时候也没办法。如果用了铜版纸、精装等等,书价还会大幅上扬。

  所以,本着能卖出去的心理(对作者是更广泛传播、对出版社是少赔本多赚钱),大家其实都不愿意书的定价太高。因此,在写作的时候,最好还是多注意,及时控制刹不住车的苗头吧。

  七、总结

  啰嗦了这么多,真够能扯的……赶紧总结一下,关于科普作品创作的若干问题吧:

  1、照顾读者

    a、读者的学术背景(写给什么人看)

    b、读者的阅读习惯(文风、段落、配图、视频及FLASH)

    c、读者的心理需求(讲故事、讲人、讲细节、设悬念、跑题)

    d、读者的求知需求(“为什么”、进化史、扩展)

  2、质量控制

    a、取舍

    b、篇幅

    c、布局

    d、文献

  3、出版相关

    a、选题

    b、篇幅

  以上这些,算是大砖头抛出。已经备好了口袋,大家只管往这边砸玉吧:)

  

家园 我一直觉得,我就是很好的科普对象。

我看懂了,一般人也就看懂了。。。

家园 嗯,难怪打架要这样写,摸出一把明晃晃闪亮亮的

饭勺

家园 密码兄妙文照例花之

好的科普真是不多,我现在还记得方X之夫妻俩写的那套物理科普,真的很不错

家园 支持密码兄

科普写好也不容易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家园 这个说的不错

一个非常好的办法,那就是先写出全部文稿的提纲,然后一点点填充起来。只要提纲脉络清晰,文章就不会写走了样、写丢了轻重比例,其主线一定也是清晰的。

好的论文基本上就是这么些出来的

家园 又炸了,今天的第二次

惊喜:所有在本帖先送花者得【通宝】一枚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