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关于国际货币的一些读书笔记 -- 镭射
要谈国际货币,我们得从一个国家的国内货币谈起。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商品交换是如何从以一换一的原始交换发展出以“一般等价物”为中介的交换,从而导致货币的产生,大家都在中学政治课本里学过,我在这里就不重复了。我们现在要研究的是货币产生之后的事情。
一般认为,货币的功能有三项:
1、价值尺度,就是用来在市场上给商品标价的标准,这是货币的核心职能;
2、流通手段,就是作为商品交换中介,即“一般等价物”的功能;
3、储蓄手段。
如果一种商品要充当货币这个角色,就必须同时满足这三方面的需要。因此,如何选择适当的商品来充当货币,就成了货币制度的核心问题。黄金和白银因为其自身特性,可以很好的承担这三项使命,因此它们成了充当货币的最佳选择。
从世界历史上来看,最先出现并持续时间最长,也是为中国人最熟悉的货币制度,是银本位制。所谓“本位”,就是“基准”的意思。银本位制,顾名思义,就是以白银作为价值尺度,以银币(包括银锭、银元等)作为货币的货币制度。在这种制度下,白银作为货币流通,黄金不是货币金属,不进入流通。中国在1935年以前实行的就是这种货币制度。银本位制的优点在于白银是一种贵金属,因而它自身具有价值,可以满足同时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储蓄手段这三种功能的需求。但由于白银在世界上的储藏量比较多(相对于黄金),分布也比较广,而且白银的开采技术提高比较快,导致白银从长远看的价值不稳定,特别是地理大发现,美洲储量丰富的银矿被发现后就更是如此。而作为一种货币,只有保持自身价值的稳定性,才能保证货币价值的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各国在16到18世纪将黄金也加入了货币金属的行列,从而形成了世界货币史上的第二种制度:金银复本位制。
所谓金银复本位制,就是黄金和白银都作为货币流通,其中黄金作为储蓄手段和大额交易的支付手段,白银作为小额交易的支付手段。这种做法解决了白银因其长期价值不稳定导致的储蓄贬值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因白银价值较低,而在大额交易时必须支付相当多的白银所导致的交易成本和风险问题。但是,在金银复本位制下,商品有金币和银币两种价格,而金银的比价则是不固定的(即使官方强制规定比价也是如此),金银比价的波动必然导致市场物价波动,造成经济运转的不稳定。同时,在金银同时作为流通手段的情况下,“劣币驱逐良币”的格雷欣法则就会发生作用,白银会将黄金驱逐出流通领域使其仅仅作为一种储蓄手段而存在,从而导致市场上金币数量不足,进而推动黄金对白银比价上涨,导致经济波动。于是,第三种货币制度——金本位制出现了。
所谓金本位制,在制度安排上与银本位制相同,只是作为本位货币的是黄金而非白银。与银本位制相比,因为黄金的价值相对稳定,因此金本位制的稳定性比银本位制或金银复本位制都要强的多。按照《货币战争》的说法,在金本位制下,英国保持了250年的货币稳定,法国保持了100年的货币稳定,美国保持了113年的货币稳定。稳定的货币对于维持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转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金本位制至今被人推崇,比如《货币战争》就是一例。
但是,金本位制有一个先天缺陷:由于它是一种贵金属货币制度,因此采用这种货币制度的国家必须拥有足够的贵金属以维持货币的流通量。但是,一方面,社会财富总额是不断增长的,而黄金的储藏量和开采量则是有限的,且其开采和货币化的速度远远比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因而容易造成通货紧缩;另一方面,黄金不仅仅是一种货币,也是一种普通商品(比如用于首饰),它的这种双重性质导致货币供应不稳定,容易受到黄金交易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需要一种专用的、可以保证供应量的货币,于是人类历史上的第四种,也是目前世界各国所采用的货币制度——纸币制度出台了。
对于纸币的产生过程,我读中学时(90年代中期)的政治课本认为是受到金银货币在流通中因耗损成为不足额货币,却仍能具有与足额货币相同的购买力的启发而产生的,但我认为,《货币战争》中对纸币起源的看法更合理:它脱胎于银行券。现摘引相关内容如下:
“最早的金匠银行家们提供的是纯粹的‘金币存放业务’,当储户将金币交给银行家时,银行家提供标准格式的收据,这些收据就是‘银行券’,这些金币的‘衍生物’逐渐成为社会交易的媒介,被称之为货币。
“此时的银行是处在完全储备金体系之下,它随时可以将‘银行券’兑换成金币。其主要收入就是储户缴纳的‘托管费’。
“久而久之,‘聪明的’金匠银行家发现平时只有很少的储户前来要求将‘银行券’兑换成金币,眼看着金窖里的黄金躺在那里睡大觉,银行家不禁开始心痒起来,如何才能‘盘活’这些沉睡的资产呢?
“社会上总有一些人急需用钱,于是银行家就告诉他们可以到银行来借钱,只要在规定期限内偿还本金,再支付一些利息就可以了。当借钱的人来到银行,银行家就用多开‘收据’的办法,增发‘银行券’来进行贷款,坐收利息。只要不增发得太过份,一般不会引起储户怀疑。长期的经验说明,增发比如10倍的‘银行券’是安全的。由于贷款利息收入是无中生有的意外之财,当然是多多益善,于是银行家开始到处拉储户,为了吸引人,他们开始对原本收费的存放托管业务支付利息。”
——《货币战争》第九章
随着银行券的发行和不断进入流通,久而久之,便逐渐取代了黄金,成为社会主要的流通支付手段,而黄金则完全退出了流通领域,只作为一种储蓄手段而存在。但是,如果各家银行都发行各自的银行券,那么一方面很容易造成通货膨胀,另一方面,一旦某家银行破产,它所发行的银行券就会在转眼间变成废纸,这是因为银行券是纸质的,它本身没有价值,只有在可以保证兑换成金属货币的前提下才有价值。这会对纸币的信誉造成严重威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出现了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的现代纸币制度。
现代纸币制度包括如下内容:
1、设立中央银行,纸币由中央银行统一发行,禁止其它商业银行发行;
2、规定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是法定货币(简称“法币”),在一国范围内强制流通,其它货币禁止流通;
3、纸币不能兑现成金属货币。
中央银行制度是现代纸币制度的核心。它的职能包括这样几项:
1、统一发行全国流通的纸币;
2、代表政府制订与执行金融政策,代为管理政府的财政收支,以及为政府提供各种金融服务;
2、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管和进行银行间的票据交换和债务清算;
3、充当“最后贷款人”,集中管理各家商业银行的部分现金储备,以在必要时支持发生支付困难的商业银行(部分储备金制度)。
本帖一共被 5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国际金融可是好话题啊。还有续没有?
在了解了关于国内货币的基本知识后,再研究国际货币制度就比较容易了。因为国际货币制度的发展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国国内的货币制度发展历史在国际社会领域的重演。
前面所说的货币的三个基本职能,在国际社会也是适用的。但是,各个不同的国家采用的货币制度不同,因此如何选定一种能为各国共同接受的货币,就成了国际货币制度的核心问题。
正如《货币战争》所说,黄金是人类社会数千年来经过无数比较后所选定的“最终货币”。因此,世界上第一种近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制度,就是金本位制。它是世界各国当时国内的金本位制度在国际货币领域的延伸。由于国际金本位制度没有一个统一的执行机构,因此它是一种松散的制度,一般认为,它开始于1880年,因为一战爆发而结束于1914年。
国际金本位制度的主要内容有两条:
1、黄金是国际货币,在国际上充当计价、流通和储蓄手段。
2、在各国纷纷采用法币制度的情况下,各国货币都与黄金挂钩,以法律形式规定纸币的含金量,各国货币含金量的对比构成金平价,金平价是各国货币之间汇率的基础。因此,国际金本位制度是一种以黄金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
国际金本位制度的最大特点在于,它通过黄金这一内外通用的货币,将各国的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连接在了一起。如果一国外贸连续保持顺差,那么流入该国的黄金就会增加,由此造成该国国内的货币供应量上升,导致该国国内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于是就会引起出口额下降,从而自动消除顺差;如果一国外贸长期逆差,那么情况就会反过来:长期逆差会导致该国的黄金外流,造成该国通货紧缩,引起物价下降,导致出口额增加,从而自动消除逆差。也就是说,国际金本位具有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功能。但是,这种功能只能在各国都严格按照金本位制发行货币的情况下才能正常运转。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各国为了筹措经费应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大量增发银行券,破坏了金平价机制;同时,各国严格限制甚至禁止黄金自本国流出,导致了国际金本位制的最终崩溃。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采取了浮动汇率,各国货币间变化过于频繁的汇率严重影响了国际间经济活动的进行。因此很多国家都希望重建金本位制。在这种情况下,一种金本位制的变体——金汇兑本位制诞生了。
金汇兑本位制与金本位制的差别在于,在金汇兑本位制下,各国货币并不是直接与黄金挂钩,而是通过一种中心货币与黄金建立联系,先确定中心货币与黄金的固定比价,然后各国再规定本国货币与中心货币的汇率。本国货币不能直接兑换黄金,只能兑换中心货币,只有中心货币才能兑换黄金。由于当时英国是世界经济大国,在国际贸易、航运、金融等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英镑被选定为中心货币。这种制度运行了大约10年,随着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各国相继放弃了金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看出了一个问题:一战后建立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与后来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很多相似之处:二者都是以黄金为基础,以一种中心货币为核心(一战后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是英镑,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美元),参加体系的各国分别确定本国货币与中心货币的汇率,通过中心货币与黄金建立联系。确实,从本质上来说,布雷顿森林体系也是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但它与一战后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不同的是,在一战后的金汇兑本位制下,任何人如果拥有足够的英镑(当时英国规定,用英镑兑换黄金一次至少要在400盎司以上),都可以去英格兰银行兑换黄金;而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只有参加体系的各国央行才有用美元兑换黄金的权力。可以这样说:一战后的国际金汇兑制通过在各国货币间增加英镑这个中介,从而削弱了国际货币制度与黄金的联系;而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则通过进一步规定只有各国央行才能用美元兑换黄金,更进一步削弱了这种联系。1971年8月15日,美国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同时也宣告了黄金与国际货币体制的彻底脱钩,国际货币体制从此进入了纯法币时代。
是说人们尽可能使用不足值的铸币,银匠们有巨大的利益动机缺斤短两地重铸货币赚取差价。这是金银本位下的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问题。
所谓“劣币驱逐良币”,即著名的“格雷欣法则”,我看到的所有说法都是:当金银两种货币同时流通时,劣币(银币)将把良币(金币)驱逐出流通领域,只作为一种储蓄手段而存在。硬币的足额问题属于“铸币税”,是另一个问题。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从1943年9月到1944年4月,英美两国就战后国际金融体系的构建问题举行了多轮双边谈判,双方力主按各自的方案安排战后的国际金融体系,,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英国的方案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设计,因而被称为“凯恩斯方案”。其要点是:(1)建立国际清算同盟,由它发行一种叫“班柯”(Bancor)的国际信用货币,用于国际结算。班柯与黄金之间有固定的比价,各国央行可以用黄金换取班柯,但不能用班柯换取黄金。(2)各国货币实行与班柯的固定汇率,可在5%内微调,若超过5%,则需得到联盟批准。(3)各国根据战前3年进出口贸易的平均额承担各自在“同盟”中的份额,会员国不需要缴纳黄金或本国货币现款,而只是在联盟内设立以班柯为单位的存款账户。该账户的贷方余额记录该国发生的顺差,借方余额记录该国发生的逆差,如发生逆差,要用班柯支付。如果发生支付困难,可以向联盟申请透支,但透支额不能超过260亿美元。
美国的方案由财政部官员怀特(H.D.White)提出,被称为“国际稳定基金计划”,俗称“怀特方案”。它的要点是:(1)建立国际货币稳定基金,基金总额为50亿美元。基金由各国用黄金、本国货币和政府债券缴纳,份额由各国的国际储备、国民收入、国际收支情况确定。(2)基金创设一种名为“尤尼塔”(Unita)的国际货币党内外,含金量相当于10美元,各国货币与之保持固定汇率。(3)会员国在其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可用本国货币向基金组织申请购买所需的外币,但数额最多不得超过它向基金认缴的份额。
可以看出,凯恩斯方案和怀特方案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都是在各国中央银行之上设置一个“世界中央银行”(“国际清算同盟”或“国际货币稳定基金”)。这个“世界中央银行”将承担以下任务:
1、发行“世界法币”(“班柯”或“尤尼塔”),在世界范围内流通;
2、进行国家间的债务清算;
3、充当“世界最后贷款人”,集中管理各国中央银行的部分现金储备,以在必要时支持发生支付困难的中央银行(部分储备金制度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复制)。
虽然具体建构指向相同,但美英两国方案的利益指向并不相同。美国当时财大气粗,拥有全世界黄金储备的3/4,因此如果按怀特方案,美国将成为国际货币稳定基金最大的股东,这个基金自然也就是美国说了算。相比之下,英国经过二战浩劫,已经元气大伤,因此凯恩斯设想中的“班柯”虽然也和黄金挂钩,但要获得它并不需要缴纳黄金现金,这样可以使英国无需向国际货币稳定基金支付巨额现金仍可获得相当的发言权。但美国毕竟财大势大,因此最后妥协的是英国。1944年7月1日至22日,有44个国家出席的同盟国货币会议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蓝本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统称“布雷顿森林协定”。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告诞生。
布雷顿森林体系包括如下内容:
1、建立两个货币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DRD,简称世界银行)以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转。IMF为短期的融资机构,其职责是重建国际货币秩序,稳定汇率,促进金融以及国际经济的发展;世界银行则属于长期的融资机构,其职责是从长期资金方面配合IMF的活动,促进国际投资,解决国际收支长期失衡问题。
2、美元等于黄金,用于国际间的清算、支付和储备,承担“世界法币”的职能。美元按1盎司兑换35美元的比例与黄金挂钩,美国保证各国央行可随时用美元现金兑现黄金(当时美国拥有的占全世界3/4的黄金储备让美国人有足够的底气这样做);世界各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未经IMF批准不得随意变动。
3、通过IMF来调节各国的国际收支。当会员国出现短期收支不平衡时,可向IMF申请贷款;如出现长期不平衡,则要通过改变货币平价,即升值或贬值来解决。
仔细观察布雷顿森林体系,我们可得出如下结论:
1、它在本质上是一种金汇兑本位制。美元“世界法币”地位的获得,依托于美国当时所拥有的占全世界3/4的黄金储备。
2、布雷顿森林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复制了一国之内的中央银行制度。但是,它没有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中央银行”,其职能实际上是由三个机构完成的:
(1)美联储,它掌管着世界法币——美元的发行。由于美联储具有美国的中央银行和世界法币发行银行两个身份,而这两个身份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冲突在所难免,这是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最后崩溃的直接原因。这个我们后面再说。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它承担着对各国中央银行(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内,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的地位相当于一国内的商业银行)进行监管和进行中央银行间的票据交换和债务清算,以及充当“最后贷款人”,集中管理各国中央银行的部分现金储备——国际货币基金(相当于一国内中央银行掌管的部分储备金)。
(3)世界银行。它在IMF的管理下,具体负责国际间长期融资的具体业务。
河里的文风要活跃一点,不能写成文章。就象国际金融体系的每一次变动,都会有很多人和很多故事,这些才是体系变动的实施构成,有时政治上的博弈要比经济问题的探讨力量更来得强大。
扮演良币的角色。当然指主要法币。
carry trade成为一部分人主要的投资手段。
但是在当前市场上,劣币流通而良币逐渐退出的情况不再出现了。几乎所有的货币都在增发。
前贴已经说过,我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在本质上是一国内的中央银行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复制,但它并没有设立一个专门的“世界中央银行”,而是将其职能分割成了三部分,分别由美联储、IMF和世界银行掌管。在这三者中,美联储掌握着“世界法币”——美元的发行权,因此它在事实上占据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中心位置,是事实上的“世界发钞行”。但同时,由于美元也是美国的法定货币,因此美联储在事实上兼具“世界发钞行”和“美国发钞行”两个身份。但这两个身份的需求并不是完全重合的,经常发生冲突。这种冲突的典型体现,就是所谓的“特里芬难题”(Triffin paradox)。
所谓“特里芬难题”,是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在1960年发现的。他指出,在美国一国掌握世界法币发行权的情况下,美国的外贸收支情况,等同于国际货币的发行情况。如果美国的国际收支长期逆差,等于国际货币供给增长,美元供给过多则不能保证全部兑换黄金,导致各国对美元的信任度下降;如果美国的国际收支是顺差,则会导致国际货币供给不足,进而导致国际性的通货紧缩。
特里芬难题所指出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致命伤,是美联储兼具的“世界发钞行”和“美国发钞行”两个身份的利益冲突造成的,因此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果然如特里芬所预料的那样,战后美国滥发美元造成世界性通货膨胀,导致了数次美元危机,世界各国对美元的信任度普遍下降,纷纷向美国将自己手中的美元储备兑换成黄金。在沉重的兑换压力下,1971年8月15日,美国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宣告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彻底崩溃。
面对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现实,IMF理事会从1971年10月起,经过近5年的磋商,于1976年1月8日在牙买加会议上正式通过了关于汇率、黄金、储备资产等一系列问题的决议,统称“牙买加协定”。同年4月,IMF理事会通过《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二次修正案》,到1978年有五分之三的成员国批准,牙买加协定正式生效,用于取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牙买加体系正式建立。
在讨论牙买加体系之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特别提款权(SDRs)。它是IMF于1970年设立的一种记账单位,代表会员国在IMF内的普通提款权之外的一种使用资金的特别权利。它的价值通过与黄金挂钩来确定,但不能用于兑换黄金。特别提款权根据各个会员国在国际货币基金中所拥有的份额每5年分配一次,可以用于官方结算或向其他会员国换取可兑换货币,但本身不能直接用于贸易和非贸易支付。从其作为“国际清算货币”和不可兑换黄金这两个特性来看,特别提款权似乎可以看作是当年凯恩斯设想的“班柯”的借尸还魂。
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相比,牙买加体系有如下不同:
1、美元不再充当国际储备和清算货币的角色,这个角色由特别提款权取代。
2、与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美元不同,特别提款权不再与黄金挂钩,各国央行可以按市价进行黄金交易。
3、在汇率方面,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行的以美元为核心的固定汇率不同,牙买加体系实行以浮动汇率为主的混合汇率体制。
在牙买加体系内,虽然IMF规定用特别提款权代替美元作为国际清算货币,但因为它不能用于贸易支付和兑换黄金,因此特别提款权并没有能够发挥预期的作用,美元仍然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充当着事实上的国际清算货币和储备货币的作用(法定的清算货币和储备货币是特别提款权)。虽然美元仍然充当着国际清算货币和储备货币,但它却没有了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兑换黄金的义务。同时,在牙买加体系下,布雷顿森林体系稳定的固定汇率体制被抛弃,转而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从而为各种货币金融投机活动提供了制度性的基础。
不妨这样比喻: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世界金融体系是一国金融体系在世界范围内的复制,美联储—IMF的角色相当于一国内的中央银行,各国央行的角色相当于各家商业银行。而在牙买加体系下,“央行”已不复存在,世界上只剩下了大大小小的“商业银行”,美联储也从“央行”变成了“商业银行”之一,但它发行的银行券仍然是银行间通用的。这为美国大规模的输出通货膨胀铺平了道路。正是看到了这样做的巨大利益,日本和欧盟甚至俄罗斯都企图争夺国际货币的位置。
总之,牙买加协定开启了国际金融的一个“江湖”时代。在这个时代,浑水摸鱼者如索罗斯之流有之,企图自立为王者如欧盟有之。那么,中国该如何选择呢?
固定汇率的初衷是为了贸易方便
刚开始大伙靠黄金,老天爷公正公平不会乱发金子
一战伴随着金本位失灵(原因?囚徒博弈?)
后来是黄金支持的英镑中心货币10年
大危机伴随浮动汇兑(原因??)
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
71年美国default,成为国际fiat money至今
一战伴随着金本位失灵(原因?囚徒博弈?)
答:在国际金本位下,各国央行之间共同采用黄金作为结算货币,这就要求黄金能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一战前夕,各国为了筹措战争经费,纷纷采取措施限制本国黄金外流,没有了黄金自由流动,国际金本位自然也就垮台了。
大危机伴随浮动汇兑(原因??)
答:你说的对,由于1929到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西方各国都实行了纸币流通制度,以刺激经济复苏,这就是导致英镑金汇兑本位制垮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