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普通好人老梁 -- 萨苏
昨天晚上,忽然接到老同事小炎的一个电话,说,老梁走了。
邻居有事,托老梁帮忙接小孩儿,走得急了,过马路的时候正好一辆卡车过来。。。
其实,小炎给我打电话一点儿用处也没有。这么老远,我既做不了什么,而且就算是做,对走了的老梁也没有什么意义。
不过我明白他打来电话的意思,就是心里难受,想找个人说说。
电话里,我们都没多说,这个时候,咸淡的话,都没有意思。
老梁是好人。
老梁是山东人,外经贸部极普通的一个国家干部,文化不高,到退休,好像也不过是个正科级,从官场上说,这是个挺失败的例子。
那时候我们给外经贸部作电子报关的项目,宋主任(宋云连)让老梁照顾照顾我们这几个小青年,大体也就是哪儿能进哪儿不能进,吃饭去哪儿这些事情。
意料不到的是,老梁却把这“照顾”做到我们想不到的地步了。
作IT这一行,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时没晌,机房本身多半没窗户,是四季常春的地方,很容易让人的生物钟失灵。对着系统一琢磨七八个钟头神游物外那是常态,别人说你们耐心真好,做我们这行的自己明白,那不是耐心,而是钻进去根本觉不出来时间的消逝,往往是冷不丁地才警觉起来 – 咦,天儿黑了阿。
听见的人一愣 – 天儿黑了?这天儿是快亮了阿。
刚开始工作,到10点多,老梁忽然打电话到机房,说你们出来。
出来一看,一大桶热馄饨。老梁说,吃,吃饱了再干活。
就这样,以后每到加班晚了,总有老梁送夜宵来给我们,有时候是饺子,有时候是锅贴儿,还有必胜客的外卖。
我们问老梁 – 能报么?
能报,招待费。
于是我们就吃得很心安。
两个月以后,老梁有事,换了别人负责我们这一摊,才明白老梁的确可以报销,但不是每个作他这份活儿的都会拿招待费给我们买夜宵。更不会每个人为了给我们捎夜宵半夜特意跑趟办公室。
后来再见到老梁,赶紧道谢。老梁说这实在不算什么,我就佩服有技术的人。
这话他说了几次,于是终于有一次我问他,说您怎么对有技术的人这么看得起阿?
老梁叹口气,说没技术咱们太受人家欺负了。
他给我讲了刚开始作外贸工作时候的一件事儿。
当时中国与日本邦交恢复不久,还是小梁的老梁促成了第一次以货易货方式的外贸活动 – 帮助山东老家的地方政府和日本一家公司,达成一个出口花生的协议。
但是日方说付外汇给你们比较困难,看看你们有什么需要的东西,我们直接从境外给你们购买作为货款可以么?
当然可以了。当时的中国外汇奇缺,百废待兴,对国外很多东西都是迫切需要的。
于是就给了日方一个清单,都是需要的民用物资。日方看了看,说我们给你们高密度纤维板吧,用纤维板折价抵你们的花生款。
这边同意了,当时纤维板还是新鲜东西,特别是质量比较高的纤维板,我国自己生产的很少。
而且,经过老梁参加谈判,日方给出的价格大家都觉得很是优惠,地方政府也很高兴,大有一种占了便宜的感觉。
这样地方政府就把花生送到了外贸部门,因为是第一次出口,检查很严格,质量没得挑。
“我们山东的花生好阿,全国都有名,可是我都没见过那么大,那么好的花生。”
可是交货的时候,老梁的好心情,一下子就没有了。
原来,日方开来的是一艘加工船。我们的花生送上船,就地日本人就烘干剥皮去壳,将花生仁送到货舱里带走了 --- 而同时,加工船的机器,用剥下来的花生壳加上化学粘合剂轧成胶合板,当场交给老梁他们提货带走 – 老梁他们拿到胶合板的时候,加工的温度还没有退去呢。
“其实他们基本就没有成本,那么好的花生,等于是白白送给他们。。。”
老梁说到这里的时候,那种不平和惋惜依然清晰可见。
这次易货贸易完成后,地方政府的人很高兴,还要请外贸系统的人吃饭,表示感谢,别人去了,老梁没去,他说白白把大家辛苦种出来的花生送给了日本人,没脸见乡亲们。
可是地方政府还很满意(他们不知道胶合板的来历),以后这种贸易进行了好几次。
后来他琢磨过来,说这都是因为我们技术不行啊,要是我们懂这个技术,哪里会吃这个亏呢?
老梁的两个儿子,都是当了工程师,一个学机械,一个学化学。
他是特别希望我们国家的技术,早点儿超过别人去,不用再眼睁睁地吃亏。
那次我和小炎都在场,满心的惭愧,就怕人家提起我们俩吃的是外企这碗饭。
忽然发现,其实印象中,老梁只有“好人”两个字的评价而已,竟想不出他有什么非常值得人们怀念的事迹来。
默默地来,又默默地走。
满街都是这样的中国人,就像黄河里的一杯水。
我对小炎说,等我回去,咱俩去老梁家看看吧。
[完]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满街都是这样的中国人,就像黄河里的一杯水。
顺便说有的资料在查找
小日本。。
一路走好。
平凡的好人,才是我们中的大多数。
中国才能持续不断地走下去,虽然道路很曲折,但是前途很光明!
上大学时老师告诉我们,中国稀土大概占全世界的97%,贱卖给日本人,几毛钱的东西,人家给做成稀土永磁电机,那可就成了几十,几百美元的商品了。
“其实他们基本就没有成本,那么好的花生,等于是白白送给他们。。。”
高密板厂我没有去过,中密板厂我还是去混过的。很难想象那么些大型的轧机能集成在一艘船上。粘剂的合成倒是有可能在其他地方进行,不过那船上的储藏空间可是够大的了。
就算在船上能完成作业,也不是完全没有成本,机器购置,粘剂消耗,还有其他运作成本,这也都是钱。
上一辈的都说过这个故事。
以前很多人都说过,可是有些做板材的技术人员表示怀疑。现面懒虫说的好几个版本恐怕也是真的。
尤其是结尾,萨这回绷住了没有拔高,没有一咏三叹。反倒让人回味无穷。
萨,你是越写越有味儿了。真替你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