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周末经济观察】政府信用扩张 -- 陈经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上海一区长就12套房子。中央不是不想给,是下面不要。
什么是空气?中国大部分地方政府的信誉就是空气!
这篇文章别的部分尚可,最后讲允许地方政府发债做项目实属乱国之举,搞不好要影响社会和政权稳定的。
想象一下山西或者河北这样的省政府发债,搞个煤矿或者四马集团,然后倒掉,顺势赖账……嗯,阿尔巴尼亚重现,保路运动再起……
中国政府有信用可言吗?从上到下,哪一级有?拿股票来说,刚开始跌,老温就出来说要维护稳定,可一直有楼梯声,就不见人下来。等到1800了,终于有人下来了,他之前怎么突然不说话了。
地方政府要是开始发债了,最后搞成类似CDS这样的东西,打包也来搞衍生品,那中国还不完蛋
所以军队要国家化,不然怎么镇压老百姓?
del
越来越多的问题,最终的体现,还是体现在政府是向上负责还是向下负责这个问题上。
一个向下负责的政府,比如我们的中央政府,相信现在大家还都算基本满意吧?至少越中枢的机关,满意度越大。
而一个向上负责的政府,比如我们的地方政府,那真的是一切以中央考核指标为目标,这还算是清廉的呢,还没说贪腐捞钱的事儿呢。
这样向上负责的政府,必然是短视的,急功近利的,依托这样的政府,必然是无法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除非真的能把所谓“可持续性发展”细化为详细的指标来进行考核,而实际上这又不太可能。
所以说,最后不得不说,制约中国腾飞的最后一个,最根本的最终的瓶颈,还是在于政治体制改革,民主制度改革了。如果作为一个整体的政府无法实现向下负责,向人民群众负责,那么最终而言,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基础都会枯竭。
民主虽然被某些人已经搞得臭了大街成了“免煮”,不过我们自己毕竟要看到,他们的别有用心的民主才是“免煮”,而我们自己,也许现在还可以低着头摸着石头过河,最终还是要抬起头面对这个最终的问题的。
也许历史还会留给中国很长的时间,不过确定的一点是,这个时间只会越来越短。
del
让这些官老爷像打了鸡血一样,又有钱搞工程捞回扣了,地方财政不知透支了多少年,再让地方政府发债,那是嫌中国分崩离析的太慢!
地方政府只能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绝对不能有独立的财政权利。否则的话最多只要一代人就会彻底完蛋的。大清的四川保路运动就是先例。
别的不说,从楼市调控来看,似乎是把矛盾彻底公开化,表面化了。
南京政府开始真的实行房价补贴了。
浙江若干发达地市政府,又启动买房落户的政策了。
以前是阳奉阴违,现在呢?是阳谋不是阴谋了。
最理想的关系,是中央的意图能够被地方理解且灵活的执行,这样既避免了一刀切,又避免了对立。
我觉得这样的关系即使是理想而不可实现的,也要向这个方向靠拢,而方法只能通过利益分配来实现吧。
我的意思是,要想办法解决地方政府的信用扩张可持续性问题。搞房地产,事实证明有相当严重的周期问题,居民购买力跟不上,地方政府持续投资计划可能泡汤。这个问题很严重,房价降个30%,地方政府可能实际财政收入大减,就只有收缩了。不得不另想出路了,如果发债不行,就得想别的法子。以前还可以靠出口,现在也有持续性问题。
很多投资计划其实没有错,早晚要建的,技朮、资源、配套工厂、施工队都有了,遍地开花完全应该。全国几十个城市大修地铁,是正确的发展方向。就是地方政府要想办法找钱,现在来看,不改信用框架不行了。要想办法给它们找钱,这个是一定的,如果要经济增长要保9,这个绝对绕不过去。
发债是一个大方向,如果具体说出来,并不是那么可怕的事。例如A市政府发行“地铁债券”,中央政府担保,以地铁将来的收入付利息,上网发行,机构申购,自由交易。觉得有危险,自然就没有人买,发债失败。那种国债式的裸发危险大一些,但债券的机制可以很灵活。
最不愿意见到的就是,因为信用问题发生紧缩,那就和美国的事类似了。一方面有好多事要做,一方面又一堆人闲着没事干,这是自废武功。有时甚至自己不投钱,要外国人投钱来推动,完全不能忍受。要靠创新推动做事,啥事不做,就算账本干净也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