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读《淮阴侯列传》 -- 履虎尾

共:💬117 🌺845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读《淮阴侯列传》

履虎尾对汉初名将韩信的了解,最初是连环画;再大一点,读了蔡东幌先生的《西汉演义》;再后,就是《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侯列传》是太史公极为成功的人物传,几乎每一个读者,都会被韩信的悲惨遭遇所打动。《淮阴侯列传》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半的篇幅是叙述韩信的事迹----或曰丰功伟绩。韩信足智多谋,能征善战,为刘邦打下大半个天下。在汉初功臣中,无第二人可以比拟,高祖刘邦曰,“连百万之师,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这也是不容否定的事实。另一半的篇幅,则用来表明韩信从来就没有谋反之心,之所以被杀,乃是功高震主。正如韩信自己所说:

“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最后,太史公乃委婉地为韩信鸣冤叫屈曰:

“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二百年后,班固著《汉书》,韩信之传几乎全抄史记,对韩信的评价,与太历史公无大差异。后世读《史记》《汉书》的几乎所有的读者,无不为韩信的功高不赏,无罪被杀而扼腕叹息;无不为刘邦的“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而愤愤不平。太史公司马迁自己惨遭腐刑,身世堪伤,写出来的历史,也是充满了悲愤。我读《史记》,每读到赵氏孤儿,伍子胥,文种,范蠡,屈原,贾谊,李广等故事时,总是似见一白发苍苍的老人,在仰天呼唤,真乃字字血,篇篇泪是也。所以,鲁迅先生赞叹《史记》曰,此乃“无韵之离骚,史家的绝唱”也。   T

以后,我又读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在读到这段历史时,却见到了另外一种意见。《通鉴卷十二》的史评――臣光曰:

“夫乘时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狺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士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

读书至此,自我感觉又进入了一个更深的层次。是啊!司马温公说的,也不是全无道理。

不似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等人那样,韩信本不是刘邦的死党。韩信先投项羽,又来投奔刘邦。韩信这种“朝秦暮楚”的行为,乃是一种政治投机,并不是一心追随汉王刘邦,建功立业。韩信初投刘邦时,只得到一个小官做――“连敖”。有一次,韩信等人犯了法,“坐法当斩”。已经接连斩了十三人,轮到斩韩信时,韩信仰天大叫:“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以斩壮士!”韩信临刑大喊,打动了监斩官夏侯婴。夏侯婴告之刘邦,汉王乃饶其不死,还提升韩信为治粟都尉,此一该杀而未杀也。

韩信犯了死罪,不但不杀,反而升了官。谁知韩信还不满足,竟然私自逃走,又犯下另一条死罪。丞相萧何得知,亲自去追。刘邦以为萧何亦背己而逃,如丧左右手。萧何回来,刘邦且怒且喜。由于萧何的极力举荐,刘邦乃拜韩信为大将。刘邦筑坛拜将,“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此韩信二当杀而非但不杀,还得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将军的地位。

韩信率军攻齐,未至而得到消息:高阳酒徒郦食其已经凭其三寸不烂之舌,说降了七十余城。韩信为争夺功劳,听从辩士蒯通的建议,不顾郦食其的生死,乃乘虚而入,偷袭齐国。齐王田广以为郦生“卖己”,用油锅烹掉郦食其。郦食其的弟弟郦商,是刘邦的爱将,郦商必恨韩信入骨。而且,韩信如此行为,使刘邦失大信于天下,此三当杀也。

刘邦与项羽相持于荥阳,在危急的时候,接到了韩信从齐国发来的书信。韩信乘人之危,挟功邀赏,称:“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以镇之。”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刘邦此时心中又该做何想?张良,陈平蹑汉王足,提醒刘邦,“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生变。”刘邦这才明白过来,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于是将计就计,封韩信为齐王,韩信这才发兵帮助刘邦。此韩信之四当杀也。

项羽在与刘邦定立和约后,便东归。刘邦背信弃义,引兵追之,并调韩信,彭越率军来会,最后一举消灭项羽。但此二人皆不听调遣。刘邦被项羽一个回马枪,杀得大败。刘邦无奈,只好听从张良的意见,把“自陈以东傅海”之地,封给齐王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封给彭越。韩信,彭越得到了好处,这才率军前来(最后垓下一战,消灭项羽)。此韩信之五当杀也。

可见,刘邦固然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而韩信也一直是居功邀赏,讨价还价,从来也没有“士为知己”,“滴水涌泉”之心。刘邦早已有了杀韩信之念头,只不过没有能力罢了。司马温公曰:

“高祖用诈谋禽信于陈,言负则有之;虽然,信亦有以取之也。始,汉与楚相距荥阳,信灭齐,不还报而自王;其后汉追楚至固陵,与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当是之时,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顾力不能耳。及天下已定,信复何恃哉!”

所以,司马温公最后引用了司马迁的原话,反其意而用之,曰:

“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写得好,还可以引申一下

两位作者的时代背景不同和他们的文化信念不同,决定了相同的史实所作的不同的评价。

太史公之时,中央集权虽以确立,但皇权还未膨胀到绝对独裁的地步,而实际上社会对于皇权所能达到的极限并未有一致的公认。韩对于刘,太史公在本质上是看作一种平等的关系。而即是平等,则韩之功实大于刘对其之恩,所以太史公为其不平。

通鉴时代,不仅皇权以到了至高无上的地步,而在文化上士一阶层也在着重将君权神圣化,绝对化。在这样的背景下,韩竟对刘有所要挟,就是不可接受的,所以不论其功劳如何,刘杀他都有理。

所以同样的史实而得出的不同评价,不仅在于个人的经历不同,更在于两人对皇权的认知也不同。经历过唐末的混乱后,帝国的出路似乎就在于君权的神圣化,使得君权具有不可挑战的权威。这在历史上似乎是帝国的一个能用模式。但是这样做的代价也是显然的,尤其是对士一阶层来说,意味着其自身的独立性的彻底丧失。太史公实际上是以孔子为素王的。士将自身彻底的与皇权结合在一起,最终的结果也就是与帝国共同灭亡了。

就我个人来说,我还是更欣赏太史公的作品,这里更有一种独立的人格和尊严。

家园 aok兄的这篇评论也该加精。

公允之论。

家园 评得太好了。

韩信是在汉初,刘邦本是一介亭长,其权威尚不够深入人心,在韩信眼里的刘邦,大概就和彭总眼里的主席相去不远,并不觉的真的是那么神圣。到了汉末,诸葛孔明对汉室的远房分枝昭烈皇帝和后主,根本连讨封个什么“公”的想法都没有过。这时的皇权已经不可侵犯了,除非决心像曹操董卓那样。

每当看到一份平实谦卑小心的奏章后面的“死罪死罪”时,真是不知道说什么好。

实际上韩信讨封齐王,还是把刘邦当作皇帝看的,尽管刘邦那个时候还是汉王,不然哪有王封王的道理?项羽也是自己给自己弄了个“霸王”才分封诸侯的。所以并不是分庭抗礼的意思。

家园 还是替韩信叫屈

aok兄的回复已经写得够好的了,这一高度的文章我写不出来,则只能跟您小辩两句,说说刘邦对韩信的几该杀而未杀。

第一杀:

韩信这种“朝秦暮楚”的行为,乃是一种政治投机,并不是一心追随汉王刘邦,建功立业。

如果这也要批判的话,那张良又当如何?

韩信等人犯了法,“坐法当斩”。

这里没有说为什么坐法当斩,但是看夏侯婴可以马上住手,恐怕也不是什么大罪。历史上有些时期,普通人的人命是很不值钱的,所以此一斩可否先手下留情,认为是不那么该杀呢?

第二杀:

韩信逃走,好像是士兵思乡,跑的人不在少数,连萧何走了几天刘邦都认为是逃走,按照罚不责众的说法,似乎也不该杀。刘邦当时自己实力差,不能怪别人。朝鲜战争被俘的人也不在少数,不能因此就认为他们不是好战士了。

第三杀:

将军在外,本来就君命有所不受。兵者诡道也,有机可乘,当然是不放过机会了。齐国迟早是要攻打的,为了郦食其一个人的性命,而放弃行动,士兵的性命就不是命了?这不是拯救人质行动,所以是不是不能因此而觉得韩信该杀呢?

第四杀:

韩信乘人之危,挟功邀赏

和第五杀:

二人皆不听调遣

当此之时,韩信的实力非同小可,那时中央政权的建立还不过经过秦两代而已,并不是一个理所当然的事情。事实上,当时,很多人都想着恢复周朝的分封制度,韩信不过是有条件明目张胆而已。要说为此杀之,有点勉强。

要补充的是:杀韩信不是在该杀而不杀之时,反而是天下已定。这中间,要说立功,韩信的功劳极大,连跟免死金牌差不多的东西都拿到手了。但刘邦要建立的是刘家天下,所谓异姓不可封王,此时韩信出众的军事能力就成了杀身之祸。所谓不怕你想不想谋反,怕的是你有谋反的能力。韩信该死,不死不足以刘邦安心。韩信说:“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还是有相当清醒认识的。

太史公和司马公说的是两个不同方面,我认为并不对立。

家园 韩信的死只能怪他自己

有野心而无雄心,有计谋而无谋略,这种人是无法对其指望太多的。

韩信说项羽妇人之仁,其实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更要命的是韩信对人毫无诚信,临死之前都要出卖为其出谋划策的蒯通,天下人还有谁肯替他卖命,他才是真正的孤家寡人吧~!~

家园 韩信横扫天下,笑傲古今,光芒不在项刘之下。如此才气,如此功业

堪称人杰。

他行事犹豫不决,说明心中还是顾全与刘邦的情分。要他学鹰犬在刘邦手下矫揉作态、摇尾乞怜,要求太过了。士可杀不可辱。

家园 飞鸟尽,良弓藏.

以韩信的谋略置于一方为王,是任何一个雄主不得不有所忌讳的.如此看来,韩信的确不如张良.至少韩信不是个政治家.

但这又何尝不是百姓之福.天下战乱,与百姓何干,跑题了.

家园 杀韩信是适当的,也是必须的。

杀韩信, 我看不怨。 韩信在历史上,思想上, 组织上,行动上都背叛了他曾经忠于的汉朝,处以死刑是适当的。

历史上, 韩信趁刘邦之危,自立为齐王。 换位想想,在你危难之时, 你先前委以重任的将领妄图自立。 这是一种严重的分裂行为。 也给当时的广大人民带来了更大内战的危险。 当时捉到, 宰了正好。

总公司说“不可能只有一次背叛, 因为背叛是一种习惯。 ”

思想上, 当齐国的流氓无产者蒯通劝说韩信谋反时, 韩信回答“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这说明, 韩信内心是有背叛的意图的。 不过碍于形势, 隐忍不发而已。 想想几百年后的司马懿。

组织上, 韩信勾结教唆陈冂造反。 看看韩信说什么:“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就是说: “小陈哪~~, 这个河北~可是个好地方,出精兵啊!你吗~~~,现在是主公面前的红人。你闪了,一定有人说你坏话, 老刘开始不信,听得多了,肯定起疑;再听点,就得夺了你的军权(看看我, 不就是个好例子)让某做你的内应,天下都是咱的”何其居心?

前面的都是犯罪企图,后面就是具体的犯罪事实。 看看够不够判死罪的。 “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冂报”这位前齐王,楚王,淮阴候要伙同他人,以假冒的圣旨,释放罪犯, 袭击皇后和太子。 光矫招一条就宰了他。

以不同的角度看这个事件就有不同的结论。我就以当时的民意来讲, 人民已经饱经战乱。 韩信就是反了,也逃不出被宰的命运,可老百姓也得多折腾几年。 刘邦爱才, 保了韩信几次,便宜了韩信。韩信的人格?再重要也比不上当时老百姓的性命重要。 不管吕后是何居心,客观上宰了韩信对老百姓是有利的。

家园 对着哩。 没鸟了,拿者弓瞎晃什么?应该拿菜锅吗!

不拿锅,也不能拿武器。 严重的不稳定因素!尤其是对新秩序不满的人。

家园 跟我的第一感一样
家园 秦汉初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界点

以此前的分封制来衡量韩信的作为,并无不妥;以此后的中央集权看待韩信,则无可饶恕.这大概就是两位司马公对韩信评价不同的原因.

无意贬损韩信的战功,但实际上还是有些水份.楚汉相争,刘邦彭越等拖住了项羽这根硬骨头,韩信在后方拿魏齐等诸侯砍瓜切菜.刘邦的狼狈和韩信的潇洒是相关的.韩信如果遭遇项羽?遗憾的是,历史没有给他们交手的机会.或许淮阴侯也以此为生平憾事吧!?

家园 履虎尾兄,有个小小的疑惑

就是王剪当年领大军攻楚国,他不断地讨要各种赏赐,秦始皇(当然这时候还不是)那么一个人,怎么后来就没灭了他呢?

家园 兵书不敌帝王术

韩老六厚黑不过刘老三.

刘老三什么干不出来? 编瞎话什么斩赊赤蛇, 什么分羹, 为了逃命把鲁元公主推下车. 一句话, 不是一般战士啊. 呵呵.

家园 冒昧回答

我觉得这两者是有本质的不同的:

王翦要的是田园财货,表示自己贪图物质享受且满足目前的地位,只要君王多赏赐金钱美女就行了,自己老了没有更进一步的野心,借以释去始皇的忧虑:原来这老儿这么好打发呀!给点庄园什么的就行了,没问题,反正庄园这类东西也不会造反,只要你还贪恋享受,顾忌家人,不会在我烹你老婆的时候叫嚣分一杯羹,就不会把我的六十万大军拐跑。

至于灭楚以后,老王立刻归还兵权,过日子去了,始皇总不能把人家的财产没收了吧,那么大的功劳。人家自己没酒就释兵权了。

韩信就不同了,要的是爵位和地盘,那可是可以威胁到高祖的统治的,而且都是乘人之危要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王翦本无反志,他这一招是用来释放明确的信息,亮出底牌,避免擦枪走火,跟后来陈平脱光衣服摇船是一个道理。现在国际社会也有类似的做法。

韩信也无反志,可惜不会表达。

有一句话怎么说着来着?要不就做好人做到底,要不就做坏人做到头。人的灭亡往往都是由好向坏或者由坏向好转变的时候。韩信人是好人,可做事的手法开始用的是流氓的手法,要这么一直下去,没准也是一个高祖,可是后来的表现,怎么看都是绵羊一样。伪游云梦是好计策?要是韩信真有反志,简直就是羊入狼口,送货上门。所以韩信还是不够流氓。

至于韩信要做陈冂内应的事,就不能算了吧。

有点跑题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