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2009年开始的几大猜想 -- 凡影随风
实现受控聚变的途径目前有两个:一是磁约束,另一个是惯性约束。
惯性约束聚变是利用高功率的激光束或粒子束辐照聚变燃料,聚变燃料被压缩到高温高(5千万度以上)密度(600g/cm^3)发生聚变。由于这个过程与氢弹有相似之处,惯性约束聚变研究从一开始就是处于保密状态。也由于惯性约束聚变与氢T有关,几个核大国在二十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各自的研究。1994年,美国P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解密了他们在90年代以前的实验结果。值得国人自豪的是,中国是开始这方面研究的最早的国家之一:已故杰出的核物理学家王淦昌院士在1964年就提出了激光聚变的设想。然而限于中国的国力,尽管起步不晚,我们在这种大科学工程方面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还是走在了别人的后面。尽管如此,中国人在激光聚变的很多领域,尤其是技术领域还是做出了很多值得称道的工作。前些时间,一个无法证实的消息,中国的氢弹已经率先实现了关键技术——点火装置质的飞跃(之前的氢弹点火是靠原子弹的,现在嘛,嘿嘿),这与之前受控核聚变的研究有密切联系。(王淦昌曾经提出过一个受控核聚变的实现方式:将核聚变原料约束在一个个小球中,用激光照射使之受控依次点火反应,从而获取能量)
在磁约束聚变方面,苏联人功不可没:现在前景最看好的聚变装置(Tokamak)綯是苏联人发明的。随着苏联的解体,俄国人在聚变方面的影响力大大降低。目前世界上正在运行的几个主要装置都不在俄国,而是在美国、日本、欧洲和中国。与这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磁约束聚变方面的研究要曾经落后不少。但由于政府日渐重视国家的远景能源,近些年对聚变研究的投资力度正在加大。目前,一些方面的进展已经处于领先地位,公开报道的不少。
之前一般估计,受控核聚变商业化还需要40到50年,但现在各国都在加速,有可能会加快。
给葡萄兄作个注,不算歪楼。
至少在学术期刊中,现在高温超导是热的发紫。这至少说明,美国基础研究方面的科研经费,有很多是流入高温超导领域的。当然能不能大规模应用还不一定,但至少确实是在这方面投入。
当然了,高温超导方面,中国做得也不差。
很多年的积累重要要见成绩了。
这些高技术真正的价值,按新闻宣传的3折来估算吧
美国也是这样的..
也许有许多原因促使科技人员这么做:
1. 更多的经费
2. 更多的注意力
3. 科技人员的理想主义
4.....
在太阳上氢燃料是以气体氢形式还是以金属氢形式进行反应?
氢弹爆炸时氢装药是以气体形式还是固体形式存在?
这个核心部件之一大概只能算排位第100位的核心部件吧。
又见大跃进。
太阳内部的温度我记忆中就只有几千摄氏度,压力可能也并不是很高,肯定是气态,不会是固态(注意固态不一定是金属态)
太阳当中只有几千度的温度就可以发生核聚变,是因为量子具有不确定性,在几千摄氏度的情况下,由于量子动量能量的不确定性,某些氢量子的能量很高,达到了核聚变的能量,因此就可以发生核聚变
正因为这样,单位时间内发生核聚变的氢才非常的少---处于高能量态的氢非常的少,所以太阳的燃烧才可以非常的缓慢
至于氢弹爆炸,我是完全不懂了,我记忆中氢弹爆炸的时候,需要用原子弹来引爆,达到几百万还是几亿度的高温---几百万度和太阳的几千度相差了好几个数量级
太阳内部的压力有多大,这个也要问专业人士,肯定是可以计算出来的,当年李政道在美读博士的,就研究过太阳
我现在还不想考虑这些问题,所以我就懒得去百度了,你还是自己去百度吧
放狗去搜下吧,顺带说句,太阳也是分层的,不同层的状态相差很大。
不是作实验的.
简单说,当前磁约束受控核聚变领域是国际合作,具体就是ITER,中国占10%.实验结果和技术共享.
但是,加工某部件可能会包给某国某厂,加工技术属商业技术,人家不会透露.
中国说可以共享,估计是说可以出售此部件和无偿提供实验数据甚至安装技术.
不排除利用我们的技术交换回来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