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关于新中国粮食生产的研究 1.概述 -- 润树
我个人把它作为的该话题的重要文章保留!
可惜,看不见图,哪天用代理上网时,再去看图。
西西河的图床问题,老铁得想个办法解决一下
送花!同时给先送花的好友们送点小礼,嘻,估计能拿到的不多
惊喜:所有加你为好友的,在本帖先送花者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我一直认为,分田到户是救急的办法,而不是个应该坚持XXX年不动摇的办法。现在确实该动动这个政策了,特别是亲眼看到小农户遭受的种种蛮横欺压之后
不过要动这个命根子,需要决策者有高超的治国手段和“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
逐篇花。
润树兄雄文,可惜看不到图。
如果润树兄能改写一下,直接立论,不管林文,重组结构,加工润色一下,会是一篇很好的论文,当然,现在已经是一篇很好的论文了。
这个平均身高,是把粮食产量的所有结果都包含进去了,不仅包括普通的米面等主食,也包括肉食、大豆、牛奶等辅食。正如经济发展不要看GDP,看耗电量。跑步时足弓类型不要看足弓形态,而要看鞋底磨损。
从能够量化的结果来看,比不可靠或者不全面的原因更能说明问题。
因为毕竟是你的灵感,而我不知道这个灵感想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如果是想证明二十年前的中国比三十年前更富裕,人民生活更好,那么本文已经将它说得很清楚了。这就像说一个人三十岁时比他二十岁时更有知识更懂事一样,无须花力气去证明的。
老兄这是做学问呐!
这篇文章实在无须这么长的。我会考虑另写一个精简版向相关杂志投稿。
图片问题我也不知是怎么回事。如果你能将电子邮件地址短信发给我,我可将全文寄给你。
水利建设无疑是农业进步中非常重要的一步。个体户、合作社都没有能力搞这种大规模水利建设,只有人民公社有能力。
我曾经问过我的三同户,问她生活最高兴的是什么时候,她说是人民公社修水库的时候,大家集体生活集体劳动,一起唱歌,那是她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
下乡支农十次有两次有兴修水利。“有收无收在于水”润树兄下乡很有收获吗
今后要是看到某著名知识分子被迫害十次的文章,那一定是写唵兄的。
其实合作化时期,即50年代还是搞过不少水利工程的,不过人民公社的体制在打破利益上的冲突和规模上的限制方面,可能更容易一些。
人们从精神上获得的幸福往往比物质上的强烈,因此也就更加珍贵。当然,没有后者,前者大概也不能持久。
“有收无收在于水”最初大概是从初中的《农业基础知识》里学到的,不能肯定。这样的农谚,特别是关于气候的,有不少,现在也还记得一些。
向李根兄夫妇致意问好。
农忙每年有两次,春天插秧,秋天割禾。后来有农村分校,一年下乡四、五个月。还有去母亲下乡的干校(不止一个),也要参加秋收劳动的。
那时下乡,是自己打背包走下乡住在祠堂里的。
又一次和另一个同学,两个人自己下乡调查,走了两个县,也参加劳动的。
还有就是下乡抗旱,社教(那次很多劳动是修水利),拉练,还有徒步串联,也是三同在山上开荒砍柴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