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四面楚歌之东亚篇 东亚经济之茧自缚 -- 井底望天
del
应该是把一年期固定降息下来到3.5%,然后小企业贷款可以在上面加2-3个点。最好能让小企业在7%以下,贷款。
中小企业贷款难,主要原因不是利率,而是担保,或者说是银行的信任。这种信任不是单凭利率的升降或者中央的文件就能够一朝改变的。
国内商业银行信贷,担保的因素考虑的更多些,仍然有着比较严重“砖头授信”的倾向。说句玩笑话,商行的公司信贷,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跟当铺没啥大区别。
而大部分中小企业的厂房是租的,办公室是租的,核心技术或专利的质押不是很靠谱,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一方面对银行来说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国内的商业交易现状也令人不放心。在这种情况下,指望基层的银行信贷员们能够说服风控,难度比较大。
贸易融资这种依托于现金流来管理信贷的模式是不错的,但推广时间尚少,而且管理起来要比单纯的流贷更需要专业技术,对于银行来说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培育相关人才。中小企业的话事人往往缺乏对银行信贷和系列融资工具的了解,在沟通和协调上也存在诸多难点。
个人感觉,需要充分发挥中信保这类保险公司的能力,在国内推行应收账款保险及保理业务,使得中小企业能够成本较低的拿到融资,是一条目前来说更为可行的路。
国内早就放开了外汇账户的上限管理,企业就是想留2个亿美元都没有问题。国内现在贸易项下外汇是已经可自由兑换了。
关键是07年下半年到08年上半年的时候人民币升值趋势加剧,企业挤破脑袋也要把美元卖给央行,反正到时候用人民币买美元就是了。
有央行担保对中小企信贷。呵呵。
外汇来源这边,银行要你提供销售的合同、发票,货物出口的运输单据,等等等等.........,然后是人民币的用途,又是一堆的合同、说明文件,等等等等........,那个烦哪。
结果呢,热钱照旧,由不得你不觉得银行是王八蛋开的,吃里爬外,里通外国。
1、央行及外管局规定,商业银行实行“代位监管”,即由商业银行监管企业的外汇使用行为,有了问题央行追究下来,罚的是商行~所以商业银行比较谨慎这简直就是一定的了。
2、商业银行也是经纪人,为了追求利润等因素,也会搞点儿妖蛾子出来。有些地下钱庄都是某些商行的大客户,在可容许的范围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情况也有。
3、现在国内出口收汇采用待核查制度(印象中是在东南沿海试用,或者现在已经全国都有了)。企业凭手里的IC卡到出口收结汇系统上查自己的可收汇额度,在这个额度范围内的贸易项下收汇可以自由结汇或者原币入账,不需要再提供发票啥的。
你要是购汇的话,一般是凭汇出汇款申请书、核销单、关单来购汇,也是没有限制的。
对于人民币的用途之类的,我印象中是不查的,莫非浙江的银行查?
4、如果企业账上多了一笔外汇,企业又没有对应的合同、关单、核销单...你说它不是热钱,估计也很少有人相信。
5、热钱进来,往往有很多途径。比如你在内地给地下钱庄一笔人民币,钱庄的海外分店就立刻在海外调拨一笔外币付到你指定的海外账户,而实际上并没有货币交割。或者就是选择一些出口无退税或少退税的产品提高产品价格做大关单....猫腻多的是
对于正常贸易中的公司,通常流水不会很大,所以一定不会像纯玩钱的公司那么受银行待见。
对于公司运行中的货款来源,以及采购渠道,银行真的有权力监管吗?央行及外管局的“代位监管”真的就合理吗?一个基本的管理原则,“被授予的权力不可以自行授出”,央行和外管局对外汇交易的管制权利法理上来自人大的授权,他们怎么就可以自说自话让商业银行“代位”呢?
实际企业运行过程中,正常销售结汇繁复无比,而且流程和规定经常变化,商业银行自己都糊里糊涂,企业更是无所适从,头痛。
本质上来说,金融是为生产服务的,现在太阿倒持,母鸡司晨,实在不是好事情。
连混蛋是谁都搞不清,教主威武!
关键还是发展中国家对这种基于恶意收购的外资流动的限制,而不是遵循华盛顿共识允许一切外资收购。由于双方发展速度不同,资本收益的差异是必然的。
另外,国内还有假借外资收购的内资高管掏空国有资产,这常常比外资收购更恶劣。
考虑一下Aaa债券5%以上收益率,为何人们在0利率的条件下,还是争先恐后的把钱存银行这个事实。再考虑一下西方金融业战略投资者纷纷抛售中国金融资产这个与你的预期完全相反的现象。
不可能以一句鬼政策加以总结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谁组织担保公司?凭什么担保?他们比银行更专业?
如果由政府担保,他们凭什么担保?有了坏帐怎么办?再来次财政给银行兜底?
更可行的路,央行和银监会也正在试着走。比如去年12月5日的文件。
其实说井大小瞧了周小川也不是空口胡说,在中国想办点事,特别是触动一些既得利益的事,既便是党委书记,也很难。
本来需要用政策来调整的产业/企业,用市场化来打马虎眼。本来市场化最充分的产业/企业,你却强调用政策来规范。
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