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再过100年,写20世纪中国历史,还会留下那些人物? -- 雪琴
共:💬125 🌺143 🌵16
工程里的how,与其说是科学,不如说是技术。甚至连技术都算不上,只能算艺术。技术也能浓缩积累,但其程度介于人学(包括政治,历史,文学等等)和自然科学之间。
你硬要说“都可以”当然也是对的,但是程度上差别巨大。比如说,都用现代的眼光看。古代的文艺所有人都觉得巨牛,古代的奇迹淫巧工程建设对星斗市民来说也很震撼(并确实引发了无数神秘现象爱好者的遐思),可古代的科学就不那么有意思了。2000年前的前沿科学现在任何一个小学生都可以学懂。比如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大部分中小学生都绝不弱于刘徽,假如是大学数学系的话,那对之的理解就比刘徽要高多少个层次了。
我们现在觉得钱学森的东西不好理解,只不过是因为时间太近,他的东西还没有被浓缩到可以大众化而已。你觉得牛顿三定律很难理解么?那在科学上的地位可比钱的导弹控制高太多了。
我是职业搞数学的。当然数学算不算自然科学是个问题。
自有计较(不会是我们)
人类是在挣脱一级级的束缚中成长的,其实,任何动物、任何人都是如此,想一想,从小到大,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一级级的呵护中、又在挣脱这些呵护所带来的以及我们自己在这些呵护中所自我形成的束缚中逐渐成长的。只不过,有的人挣脱得多些,有的人挣脱得少些。现在,我自认为我已经挣脱了不少束缚,但是,焉知我身上还有更深刻的束缚呢?可是,我已经在成长。
你的成长只能帮助你自己。不能总结成公式惠及他人。哪怕是你天天耳提面命的儿孙都不行。
老孔说四十不惑,现代人有没有二三十就“不惑”呢?没有。
复 妙处在于
让我们边走边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