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巨大的拼图和密林里的登山者---我对生命科学的看法 -- 夸皮
大家都在填坑而已。另外那些书不看也罢,我在最初的感想里说过,生物学史和生物哲学的书,对日常的工作帮助并不大。 :)
分子生物学“规则"的问题, 我的理解其实就是中心法则+逆转录(或修正后的中心法则)。绝大部分的工作,理论基础都是这个吧。
另外,生物性状全由基因决定吗?:)
在一部分小鼠(如129/sv) 大脑中胼胝体corpus callosu会随机地消失。消失的比例相当高,有10%以上。这种inbred的老鼠基因情况相当稳定和易查。可至今仍然不知道为什么。
如果说是基因突变,修饰过程出差错的话,几率也太高了。
还有好像龟类的幼仔性别是由孵化温度决定的。基因只是一个等待按下的按钮。
这好像不仅仅是个生物现象。在微分方程求解的过程中,由于方程中的非线性项,往往使得求解非常困难,甚至不可能。利用计算机进行差分求数值解,会遇到误差的非线性增长这一困难。事实上,由蝴蝶效应而引发出的新学科--混沌学,就是给一个非常小的扰动,最后的结果可能大相径庭。
等解决了H+H2的问题
现在流行的观点是,所有与性状相关的序列都归到基因里面去。那么一个基因就不仅仅是个外显子,还包括内含子,5‘,3’不翻译序列,上下游几十到几千kb的调控序列都算了进去。再加上识别特定重复序列调控因子的发现,把几乎所有的卫星DNA都放进了基因里。另外那些重复序列归到转座子和逆转录病毒的古老遗迹里面之后,95%的DNA序列都是基因。换句话说,整个染色体全是基因。那么,什么不是由基因控制的?
蜜饯的例子举的不恰当了,既然小鼠的特殊结构只在特定的遗传背景下消失,就不能排除有基因控制的可能性。毕竟30000个已知蛋白序列中,我们只知道30%的近似功能。
当然,如果你坚持一条多肽,一个基因的观点。那么,你就是对的。
如果你把基因定义为携带遗传信息的全体(包括那么多未知意义片断等等)。
那么结果自然不言而明了。
这变成了自证了。
非线性动力系统出现的混沌行为据我所知大多是完全决定系统里观察到的。而在自然界中恐怕是难以找到这样孤立的决定系统的,或多或少会受到外界扰动的影响。在工程建模的时候通常会加上一个noise项来表示这种非系统决定的影响。而noise本身其实是一个很好的smoother,可以有效防止决定系统怪异行为的产生。这个观点我是从一本统计学的书上看到的,里面有例子说明:
James R. Thompson, Simulation-A Modeler's Approach.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0
在精度要求不高的范围内,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实现目的。
据说:整个世界就是非线性动力系统,而线性系统是理想化的,不存在的。混沌无处不在。
和物理学相比,生物学可能还处在前牛顿或伽利略时代。那时人们看到星球的运行,羽毛在空中飞,而铅球直坠落地,和我们现在做生物一样一头雾水,然而谁能想到这些纷繁现象的背后竟是简单的三大定律呢?我们现在穷其一生研究一个通道或一个蛋白,可能和当年人们不厌其烦地记录星球的位置是一样的吧。
现在开始提倡系统生物学,是认识到了还原论方法的局限。但系统生物学向哪里走,谁也不知道。如果是简简单单地引进一些数学,只能停留在唯象的描述上,不过是更定量而以。而且因为生物系统的复杂性,容易使人陷入形式的泥潭。有些系统生物学的研究,已经让人觉得只见数学不见生物了。
生物技术虽然日新月异,但生物研究的方法尚在婴儿期。在生物学领域我们看不到那种能把个人风格融入其研究的大师,而这恰恰是物理学迷人的地方。我们看到狄拉克,海森堡和薛定谔的量子力学殊途同归,而形式上又是如此地迥异,也难怪物理学家们要觉得只有他们才能领略到自然更深刻的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