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投票生育救国(生育数量、意愿和可能性调查) -- 科大胡不归

共:💬496 🌺406 🌵35
  • 投票信息

    多选,参与 266 / 87

    现无孩子,想生1个
    18/6
    现无孩子,想生2个,政策允许或决心超生、配偶同意或无配偶
    60/28
    现无孩子,想生2个,但政策不允许或配偶不同意
    15/2
    现无孩子,想生>2个,政策允许或决心超生、配偶同意或无配偶
    19/4
    现无孩子,想生>2个,但政策不允许或配偶不同意
    4/2
    不打算要孩子
    13/5
    现有1个孩子,不打算再生
    33/10
    现有1个孩子,还想再生1个,政策允许或决心超生、配偶同意
    28/9
    现有1个孩子,还想再生1个,但政策不允许或配偶不同意
    46/13
    现有1个孩子,还想再生>2个,政策允许或决心超生、配偶同意
    3/2
    现有1个孩子,还想再生>2个,但政策不允许或配偶不同意
    8/1
    现有2个孩子,不打算再生
    12/4
    现有2个孩子,还想再生,政策允许或决心超生、配偶同意
    2/0
    现有2个孩子,还想再生,但政策不允许或配偶不同意
    1/0
    现有3个或更多孩子
    4/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4
下页 末页
家园 对中国人口下降情况的预测

挺计派经常说中国人口还会增长几十年。这是真的吗?

其实分析这个问题并不难。不考虑移民,人口的变动就取决于出生数和死亡数的对比。2008年的统计公报说:

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280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7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08万人,出生率为12.14‰;死亡人口935万人,死亡率为7.06‰;自然增长率为5.08‰。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0.56。

2001年来每年的出生人口都在1600万左右,我很怀疑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下降。不过姑且假设这个数值保持不变,让我们来看看什么时候死亡人口会赶上出生人口。

乍一看可能会以为还需要很多年,其实根本不是这样。中国的预期寿命是73岁,这说明2008年死亡的人大多是1935年左右出生的。不过解放前中国的预期寿命很低,一般认为只有35岁,可见1935年出生的肯定有很大比例远没有活到最近这几年。这使得2008年的死亡数少于1935年的出生数,不妨称之为“早死效应”。

比较可靠的人口统计从1949年开始。1949年人口54167万,出生率3.6%(数据来自八一八中国的人口情况),出生人口是1950万。请注意,这已经超过了1600万!如果1949年的预期寿命就达到73岁的话,意味着2022年死亡人口将比出生人口多350万,总人口会下降。当然,1949年的预期寿命还很低,许多人早已死去了。但是从1949年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预期寿命不断提高,早死效应逐渐减小。同时从1949年到1968年,出生人口大量增加(1968年人口78534万,出生率3.559%,出生人口2795万)。这两个因素都是有利于提高在当年加上预期寿命后年份的死亡人数的。

由此可见,中国人口下降是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即使2022年还不下降,也挺不过此后的几年。在2040年左右,会出现每年减少1000万以上的雪崩。这还是建立在每年能出生1600万人的基础上的,如果出生人口进一步减少,情况还将更为严重。

家园 【文摘】郭志刚教授否定计生委的1.8生育率

此文转引自大黄先生的中国人口问题论纲(二)。大黄先生的这一系列文章写得很有深度,除了有大量的数据之外,还指出了计生委和计生政策中的政治问题,值得认真研读。在这里请大家看看郭志刚教授对计生委1.8生育率说法的有力驳斥。

郭志刚:对中国1990年代生育水平的研究与讨论

郭志刚 2005年10月26日 16:35 《人口研究》2004年3月号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样本用新方法对1990年代全国生育水平进行了估计,就计算结果讨论了1990年代生育水平迅速下降的特点。本文还比较了多个其他来源对该时期生育水平的不同估计,并对当前仍占主流的一些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发表自己的见解及其理由。

  关键词:人口普查;总和生育率;去进度效应总和生育率;政策生育率

  作者简介: 郭志刚,北京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社会学系教授。北京:100871

  中国1990年代的生育水平一直处于扑朔迷离的状况。1990年代初,全国性调查的数据都一致性表现出生育水平大幅度迅速下降(陈胜利,1996;于景元、袁建华,1996;曾毅,1996),后来的一些全国性调查乃至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出来的总和生育率(TFR )甚至低到了“似乎难以解释”的极低水平(郭志刚,2000a ;张为民、崔红艳,2002;于学军,2002;丁峻峰,2003)。对于这种情况,既可以从1990年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生育意愿出现转变、生育年龄推迟、计划生育工作水平提高等角度来部分地加以解释,同时出生漏报也构成解释之一,甚至有人认为这些调查的生育数据质量存在极为严重的漏报,因此已完全不可信。各种意见和猜疑议论纷纷,导致统计部门在1992年以后便不再公布总和生育率这一指标(注1)。政府部门在谈到生育水平时仅采用“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或“低生育率”这样一些模糊的表述。到底1990年代的中国生育率水平有多高,一时完全没有了权威的说法,仅有少数研究人员尽力根据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开展一些生育方面的统计分析。然而,只有充分理解和分析中国1990年代的生育水平才能更好地把握当前的生育形势,这对于正确制定一系列有关人口发展的政策是极为重要的。

  本文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的1‰原始数据样本,对0~10岁少儿人口进行户内母子匹配,获得了他们母亲的生育年龄及他们本人的孩次,从一个新的角度开发了最新普查中的生育信息,计算了1990年代全国生育水平的估计。本文还通过比较和讨论不同来源得到的生育统计结果,阐述了笔者个人对当前全国生育水平的观点,以求进一步推动开展有关问题的研究讨论,增进我们对当前生育水平的认识。……

  总之,国家统计部门在1990年代历年公布的出生率及隐含的生育率其实已经远远高于这一期间实际调查的生育水平,并且也与2000年普查得到的少儿人口登记数完全对不上口了。

  而所有应用实际调查和普查数据计算的总和生育率水平都表明2000年的TFR 在1.3左右。即使考虑一定程度漏报而需要调整,现在仍用TFR 为1.8(甚至以上)作为当前的实际生育水平显然再也说不过去了(注7)。至于1990年代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出生率与本次普查结果之间的不一致,一方面可以怀疑是本次普查漏报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同样可以怀疑历年公布的出生率被调得过高了。过去一些小规模调查的证据表明存在着极严重的生育漏报,但是我们尚没有更多的证据确定这些局部地区的严重漏报情况到底对全国的生育统计有多大的统计意义,以致方方面面总是处于对调查结果半信半疑的状态。但是第五次人口普查以后,即使接受第五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总人口数字,权且不再计较那2000多万人的缺口,也难以拒绝时期生育水平并不是一般地低于更替水平、而是已经降至极低的结论。同时,如果考虑到妇女终身生育水平正逐渐接近政策生育率水平的分析结果,以及再考虑到1990年代存在着很强的进度效应,那么这种极低的时期生育率其实也并不是十分难于理解的。

  注释:

  (1)甚至后来的《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即使在公布各年度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的年龄别生育率时,也不肯顺便提供总和生育率,而以一般生育率代之。……

  (7)政府部门在不同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仍将2000年及以后的实际生育水平按TFR =1.8来考虑。由此,联合国及所属机构(ESCAP ,2002)、以及美国人口咨询局(2002)出版的人口数据至今索引中国的TFR 为1.8。

关键词(Tags): #人口#生育率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从我们家族看湖南农村的过去几十年的人口变化

我母亲这边是湖南中部农村的一个大家族,我来说一下这个家族过去大半个世纪三代的人口变化情况。

我母亲是六兄弟两姊妹,到我们这一代,共30个表兄妹,绝大多数出生在六七十年代。

我们下一代到目前为止共31个儿女,其中有4个是超生的。如果按计划生育,还可以增加4个,现在假设共35个下一代,则我们这一代30对夫妻共生育35个小孩,每家平均1.17个,这是远远低于计划生育委员会宣称的1.6个或1.8个。

我们家族最近两代这么多人,这些数据还是有统计意义的,而且我们家所在的村里和乡里也大抵是这个情况,极少有人生三个四个的。我小时候,每个村里都有小学,现在全乡只有一所小学,远一点的小孩都要到几十里外的这所小学读寄宿。

我母亲说现在乡下都看不到什么小孩了,冷冷清清的。想想我小时候我们家时时都有十几二十个小孩叫叫嚷嚷(生长在大家族就是好玩呀),真是天壤之别。

比较巧的是,2003年,韩国总和生育率是1.17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9-02/26/content_891576.htm), 引用链接中的文章

“韩国徜若不能提高生育率,到2100年人口将减少三分之一,到2200年将只剩140万名韩国人,最后导致韩国人在地球上消失。”

我县现有100万人,那么到2100年,我县有大概70万人,到2200年,还有三万人,到时就靠天顶星人移民了。

再引用一下"(日本、德国等国家)的经验表明:一旦完成从高生育率到低生育率的实质性转变,即使鼓励生育,也很难促使生育率的回升。因此,人口政策应当未雨绸缪,提前应对低生育率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Tags): #计划生育#湖南#农村
家园 逻辑呀,逻辑

10万多吗?东莞有多少人口,有多少农民工?(http://space.cenet.org.cn/user1/2678/archives/2007/7901.html)

新生儿到底是出生在原地的多,还是出生在打工地方的多?

同志哥,看人多问题要有两个常识:

1。人口密度而不是人口绝对数量才是衡量人口是否过多的指标。

2。人口问题不光要看现在,还有发展的变化的看,看趋势。

家园 我看田雪原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中国人口学会常务副会长田雪原对《财经》解释:“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总和生育率调查结果是1.22;但是由于人口漏报的比例是1.81%,把这部分填回去进行误差校正,总和生育率就成了1.75,社会上一般讲1.8左右。” ”

根据人民网 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6/20010328/427870.html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为129,533万人,这个人口应该是校正过的。那么按1.81%的漏报率,

漏报人口数 = 2345万 (129533*1.18%,四舍五入精确到万位,下同)

实际统计到的人口数 = 127,188万人(129533*(1-1.81%))

总和生育率1.22%是从实际统计到的人口数算的,所以,

出生人口 = 1512万 (127188*1.22%)

而按总和生育率1.75%算,

出生人口 = 2267万 (129533*1.75%)

二者相差 = 755万

也就是说,在漏报人口中,总和生育率达到了惊人的32% (=755/2345)! 大家见过这么高的总和生育率或者这么可怕的取样偏差(sampling bias)吗?

田老要不是就是自己不识数,要不就是欺负咱们不识数。

家园 这位兄弟跟我观察到的一样

关于计划生育

现在农村的孩子越来越少!我小的时候,我们这里每个村都有一个小学,我上大学的时候,生源减少,几个小学合并成一个,到现在已经是一个乡一个了!那些前几年刚建的校舍还是新的,但是杂草丛生,都已经荒废了。出于私心,我曾经跟我弟弟弟媳讨论生育二胎的事情,他们都不愿意!我是70年代出生的,我的堂弟堂妹们都是80年代出生的,他们都没有亲兄弟姊妹。

我相信,通过技术的进步和中国人素质的提高,中国的人口将来不是问题。如果大家都去餐馆打工,做一些大部分人都能做的工作,自然感觉到人多,因为你能做的,别人也能做,你5块钱能做的,别人4块钱就做了。但是大家都去搞发明创造,去争当科学家,工程师,自然不会感觉人多,——在中国,任何一个领域,做科研的人掰着手指头都能数得出来,换到美国,德国,你试试?

现在我周围所有的亲朋好友都是一个孩子,将来一对夫妻要给四个人送终,这个日子真他妈的太难过了。我的邻居就是这样:老头子得了中风,躺在床上5年,只有老奶奶一个人服侍;她们有女儿,但是按照他们的话说:“有多少人是在女儿女婿家里送终的?”我是70年代出生的,儿子女儿我将来会一样看待,但是我也不好意思将来老了的时候,跑到女儿家,并且死在她家。我的另外一个邻居,孤老,住在镇上的养老院,也是中风,一躺几年,有什么事情只有同院的老头老太帮忙。城市人也这样,我爷爷的弟媳,我们也叫奶奶,得癌症住院,我们去看她,发现同院的那些只有一个儿女的老人很多惨不忍睹。儿子媳妇或者女儿女婿,只是下班来看望一下,买点饭菜水果,招呼一下就走。我奶奶同房间的一个老太太因为没亲人照顾,身上的肉都烂了,最后绝食,想一死了之。老太太的儿子也孝顺,请了一个保姆,不过对于一个要死的人,保姆能顶什么用?体贴的还是自己的骨肉。

最后,兄弟,花你,借贵地发泄一下对那些总是诬蔑农村人超生的人的不满:我们农村出生的人都没有发现自己周围那么多超生,你们凭什么就那么肯定地认为农村有那么多超生的?不要把自己对生活的不满转嫁到农村人头上,好显示自己小市民高人一等。有本事自己去当科学家,什么都是VIP通道,老了还可以有一个护士班服侍你,可以全世界晃悠,心安理得地不要担心什么中国的资源问题,因为那是你应该得的。

家园 十多年后问题爆发后,某委有的是人进班房!
家园 农村人口几近爆炸式的增长,与城市人口大幅萎缩?

您这是想当然了吧?我怎么觉得事实与您说的相反?您到成都,重庆看看?

家园 养老问题与子女多少有必然联系么?

以前子女多的时候,同样不罕见虐待老人的情况,几个子女把老人互相踢皮球,或者干脆大家都不管,媒体经常报道。家庭养老未必就是很好的选择,如果家庭经济能力不行或者儿女有问题(啃老族等),老人同样会过得很痛苦。这和子女多寡未必就有必然联系。养老去老人院,在我们父母这一代可能还不是主流,但是到了我们步入老年,去老人院必将成为主流。

p.s.

其实我对老人院也没什么好感,如果让我把我妈妈送去老人院(父亲已仙去),我会觉得我不孝顺。但是如果以后我的子女送我去老人院,我觉得我能接受。这大概就是我们这70后一代人的矛盾之处,既先进又保守,同时接受两种观念的教育。

家园 支持一个!
家园 这位MM一昧坚持政治正确性,在人口民族的争论上早表现了。

认识世界的辩证唯物,历史眼光。TG其实已经教给我们了,可惜一些人喜欢被种种权威忽悠。

家园 十多年后问题爆发,某部委的人有的是进班房

我不知道某部委的人怎么想的。

这个数据上面忽悠国家干什么?为了引起重视?为了保全部门,当然还有位置!

这个数据是瞒不住的,而且让国家掉进坑里,几十年爬不出来,年年受伤痛,国家是要杀人的!

其实寄生委本来仕途就不好,转成行政长官的例子几乎没有。而且国家也不重视这个部门了,

开会只是一带而过,每年大领导们关注的事情,他都是垫底的。有什么想头嘛!

不能为了博领导眼球,为了多当几年官,玩这种危险的游戏。搭上自己将来的命运!

家园 当然有联系,将心比心

你不希望你自己的儿女给你养老,你就希望看到别人的儿女给你养老?你去养老院不就是要别人家的年轻人来服侍你么?将心比心。除非你老了自己走进火葬场,那样就不需要任何年轻人来服侍你了。

而且我举的例子中,有儿女的都是孝顺的,我没有说他们不孝顺。孝顺的儿女尚且如此,何况那些不孝顺的?

家园 有人总爱无端地人口恐慌,其实很多问题能简单计算清楚的

什么人口16亿啊,

什么没饭吃啊,

......

所以我建议科大兄还是把文章收集一下,

这样别人一开始能看到,省得无端恐慌。

家园 和社会人口结构密切相关

看看欧洲日本就知道。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