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关于农业总要素生产率及其讨论的说明 -- 润树
我先试着回答下这些问题:
第一,乡政府详细调查、计算、设计下,这个小水利究竟能不能给农业增收带来好处,能带来多大的好处。不能就别提了。如果能带来好处但好处很小,也忽视这个项目。如果真能给农业增收带来好处,并且好处不小,我认为还是容易说服农民的,这个不仅取决于这个小水利建设的时期,更多的是小水利建成后问题。只要这是个货真价实的惠农水利,农民没你想的那么不堪和弱智。想办一件好事,办法总比困难多。
如果仅仅是大搞水利而没有强迫他们种粮的话,我还是认为农民们不会找你闹事。有了水利,单位收入增加,农民为啥要闹事?即使是粮食收获后卖不出去,农民会埋怨你修水利?反正俺这是想不通其中的逻辑。
我希望这几个问题是你提的,而不是你某乡镇挂职副镇长的同学提的。如果是他提的,我替他觉得丢人。挂职副镇长,竟然还是和农村及农民两张皮,农民在其眼中毫无理智可言。副镇长真真正正到农民家去坐过没?做农村工作,仅仅是挂职走过场也就罢了,若想在那里干出些事业来,对农民没感情是不行的。从这点上来说润树大哥即使是在北美也比很多挂职的好多了。
对劳动力的配比。
而今天,随着技术与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当年发生在农业领域的问题实际也发生在了工业领域。实际,自88年之后,在制造业领域吸收的就业是在下降而不是在上升。
润树兄的中心意思无非就是林毅夫先生的文章高估了农村制度因素在粮食减产和增产中的作用,而强调了农业投入对粮食产量的作用,这都是可以讨论的。不必过多牵涉个人因素,我想在河里的除了老虎、范适安以及老马丁等大牛,我们很多人都是经济管理的野狐禅和门外汉,但这不影响我们对于经济问题尤其是中国经济问题的兴趣,大家都可以发表意见,出发点无非都希望我们的国家能够繁荣、稳定富强,而不管这些河友身处海外还是国内。
润树兄的文章和跟贴有那么一点为农村生产公社的辩护意味,但我想谁也不会希望在现今的中国重新推行农村大集体,这不仅是历史的倒退,更会引起社会大动荡。虽说现在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但是要农民放弃土地重新交给国家,像我父亲那样种了一辈子田的农民是绝对的不愿意。个人认为润树兄的文章指出在现今的中国,个体分散的家庭承包责任制无力承担现代农业的投入,而适当的农业集约化经营应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当然这种农业集约化经营并不等同于过去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的农业公社,至于实行何种形式的集约化经营就是研究人员和决策层的事情了。
诚如你所言,
是行不通的,而本次危机已经证明这样的模式的局限性。我的新文字,是试图要阐述相关内容的,只是目前还没有答案。但是,有一个结论估计绝大多数人都要害怕的。就是,一旦所有的路都走不通,那么只有通过各种手段消灭冗余人口。能够保证始终置身其外的只有顶端食物链条中的不到1%。恐怕在西西河里不管乐观的还是悲观的人基本无可能在这个1%之中,包括我在内。
我看除了跟西方后工业化社会学之外,还有一条路就是约束我们自己的需求,强制降低生活水平,无论用集体化也好还是别的什么方式也好。
最后一条路是打仗。你说1%太夸张了点,我估计10%-20%差不多。西西河还是有可能有人混进去的。
西方这条路呢,只要不是山穷水尽就有人有幻想。不是有领导说了嘛,咱们应对危机无非就是挺着,等西方好了继续打工。
不可能说等什么什么条件具备了再干什么什么。
青壮年都回来,不种懒人田种用心田。
不过 没必要。那是没事找事。
在70年代末则是粮食总体不足,国家还要花费外汇进口。因此分产到户种用心田很重要。
不管是过去的总体不足还是现在的相对充足。都没有必要搞强制性的集体化。水利可以依赖地方政府和水利部的财政补贴。不知道润树从哪里推理出来的统计数字里成灾面积上升=放弃集体化水利荒废这个直接无视水利年鉴的数据逻辑 。 至于他原帖里搞毛式集体农庄共同富裕之类更是不知所云。
除了吹捧过去的集体农庄外,润树还自诩找到了搞社会化大农业,共同富裕的路子呢。
真是百无一用是书生。
卖粮收入扣减农资、农忙雇工,租凭农业机械等等。
一亩能有200多就不错了。
极端年份,比如农业大丰收的年份还到不了这个数。大丰收反倒下降奇怪是吧? 大丰收-过剩-价格暴跌--增产的数量顶不了下跌的单价。
凭什么?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用心种田就能高产?笑。
我认为你没有下过乡。
另外,丰收之后粮食收购价暴跌的说法是不成立的,因为国家粮食收购价最近几年一直稳中有升。
要说收购价格暴跌,就是粮贩子的问题。
实际在登记里不存在,从未出现,更不要说曾经消失。2003、4年后,莫斯科曾经有这个一个新闻。一个疑为藏有十多人的地窖被怀疑是地下移民的集散点。结果,打开地窖后毛子惊呆了,里面有几百个中国人 。
想知道这些中国人怎么出去的么。那是三十年改革历史成功后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