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与煮酒庄主死缠滥打-- 再浅谈水浒版本问题 -- 西柠

共:💬39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我有这么个感觉。。。看了西柠兄这段话,说出来交流一哈

最近听一位朋友聊水浒,有点感想。

如果不考虑细微差别而只关注宏观差别 ---- 回目数 ---- 的话,似乎公认的最善本为百回本中的一些版本,因为它的前后铺垫呼应让人很难挑出毛病来,比如遇宿重重喜、北幽南至睦,比如前面大讲忠义后文就接受招安,还有罗真人的谒语,等等。(亦凡书库里那个水浒就没有罗真人的谒语,虽然西柠兄认为那个也是繁本。而且这个繁本删掉了所有篇头赞诗,在人物出场的白描上也简化了许多)

但从直觉上,我也觉得祖本更有可能不包括征辽。理由跟西柠兄的一样,手法太滥,不象才子手笔。

还有童贯和高俅两段。前者也是无聊的斗阵,后者一些朋友认为对高俅-林冲这对矛盾人物的处理实在于理难合,所以疑非施公原笔。我也认同此说。

如果这一、二、三段真的是后人添加的,那么我觉得这些续作者的缝补手法还真的蛮严谨的。

假定祖本没有征辽,我要添这段,那我就必须翻回头去增补或改掉玄女的那段谒语(北幽南至睦,两处立奇功)。

假定祖本没有擒俅,我要添这段,同样地我也要改或增玄女的那段谒语 (逢高不是凶)。

假定祖本既无败贯也无征辽,我要添这两段,那么我必须翻回第二回中,把朱武的人物赞也给盗改一番,因为这段人物赞中特意交待给读者:朱武在阵法上有精研。

说实话,这个缝补工作,说来简单,但要做到让人挑不出丝毫毛病来,可实在不是件容易事。哪位不信?呵呵,看看那120回本,就明白了。田虎王庆那20回,怎么看怎么都是生生添进去的,跟前后文多处都接不上榫儿,比如那个“两处立奇功”。再比如113回(征辽剿虎灭庆之后) 李俊向费保自我结束时,只提征辽之事,压根儿就不提剿虎灭庆之事。再比如,张清战死后,文中只字不提琼英及其子之事,这段事却在灭庆一段故事中“提前”说了一回,这个就非常令人费解了,因为按照正常行文,应该是张清战死后紧跟着表张清妻、子之事。只有后人添加进剿虎灭庆那20回,才有可能出现这么匪夷所思的行文。

说了这么一大车,其实我的感想是:杰出的作品是天才写就的,没毛病的作品只要匠人就可以。匠人可以把表面文章做得天衣无缝滴水不漏,却会忽视本质精神方面

的不协调;而天才虽然具有卓越的创造力和高深的思想境界,却也不免会犯一些低级错误,表面文章反不如匠人们做得那样严谨细致。近者可看金庸大师,远者,呵呵,施公 ---- 西柠兄可以看看杨志失掉生辰纲后与曹正见面那一回,好像有个bug。

家园 煮酒兄所言, 甚是有理。

水浒百二十本漏洞太多, 不知传抄者印书者为何无细加弥合者, 非常奇怪。 像胡适就有一个时期这么解释(好像是这样, 记不太清了): 最早原有一本, 有征王庆征田虎征方腊段落而无征辽, 而全部文词粗糙。 后经两路演变, 一路去掉后面段落情节, 将前部增饰文词, 成为七十回本的前身, 另一路将后部的王庆田虎去掉增征辽, 增饰文词, 而为现在的百回本前身。 可是后一路的人水平没有前一路的人水平高。 再后又有比较细致的人将两路增饰后的文字拼接起来而为我们现在看到的百回本(前后照应比较好), 又有滥些的人将最早的征王庆征田虎的段落加入百回本成为现在的百二十回本(疏于前后照应)。但是各版本又有繁简之分, 具体论证我已记不清了, 感觉很多地方可以自圆其说, 可是又与一些后来发现的版本证据相抵触, 挺有意思的。 不过确也说明了煮酒兄话里的一些道理: 改者水平良莠不齐, 见神采的段落与平庸段落, 其中距离非可以道里计。

亦凡那个不曾细观, 煮酒兄所言甚是, 那个是去掉了入回诗、 中间诗词等等的版本, 不过在情节上和除诗词之类以外的词句上还都不曾有太大的简省, 大面上我觉得可能还是会被划入繁本。

典型的文简本如双峰堂本, 石秀那段是这样的:

<<京本忠义传>>(已经是文词较为简省得了)老人道你不见说他是宋江那里来的细作石秀又问道怎地吃他拿了那老人道这厮也好大胆独自一个来做细作打扮做个解魇法师闪入村里来却又不认这路只拣大路走了左来右去只是走死路又不晓的白杨树转湾抹角的消息人见他走得差了即报与庄上大人因此吃拿了

双峰堂本: 老人曰他是宋江差来的细作他只拣大路走人见他走差来路众人拿了

非常简单。 倒是可以把情节说清楚, 可是文学性不强, 不太符合老人那种碎嘴的说话特点。

见曹正那段的BUG, 倒是不曾省得, 刚才把来翻了两遍, 也还不曾看破, 还请煮酒兄指教。

另, 刚才翻看国学的这个水浒版本, 注意到一些地方, 金的版本, 虽可能是腰斩, 但其中细节, 确实文学性要强很多, 比如这段:

。。太守喝骂:“几曾见出家人自称洒家!这秃驴必是个关西五路打家劫舍的强贼,来与史进那厮报仇。不打如何肯招。左右,好生加力打那秃驴。”鲁智深大叫道:“不要打伤老爷!我说与你!俺是梁山泊好汉花和尚鲁智深。我死倒不打紧。洒家的哥哥宋公明得知,下山来时,你这颗驴头,趁早儿都砍了送去。”贺太衬听了大怒,把鲁智深拷打了一回。教取面大枷来钉了。。。(国学网)

可是记得金的版本这段写得就要有神采得多, 前面说太守捉了鲁智深, 还不曾来得及拷打, 鲁智深就大叫, “我把你个欺世害民的直娘贼!”(金在这里批, “八个字, 骂尽千古”,批得好), 然后就把太守罪行简要说了一遍, 说他专喜妇人如何作得父母官, 然后才是宋公明哥哥得知如何如何, 接着贺太守又有一段词, 大概是被气得结结巴巴地, 指着衙役们说你们看这厮看这厮, 把这厮拉去打如何如何。。。总之把鲁的英雄气概和贺的猥琐表现得痛快淋漓, 但又不觉得突兀, 很符合人物性格。 也许因为这类原因, 金的版本出世以后风头盖过其它各版本而成为当时通行一时的本子。 如果这个本子确为金所改, 照煮酒兄所言, 金也确实应属於天才型而非匠人型的人物, 当真了得。

家园 西柠兄于水浒版本的见闻,实在令人佩服!

胡适先生的推测,显然是基于他那个时代的水浒版本考证成果。现在有了新成果,想要弄一个新的推测,想必也不是什么难事。呵呵,煮酒夸口了。

从前颇不喜金圣叹的版本,现在看来,在一些方面确实文学性艺术性很高。不过,西柠兄可否对照金本和那个国学本中关于李逵回山述说母亡杀虎时宋江的反应、以及晁盖执意亲征曾头市时宋江的反应,并告状两者是否相同?

至于我说的那个17回里的bug,那也仅仅是我的看法,未必有道理。西柠兄请看:

“那杨志拍著胸道:“洒家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青面兽杨志的便是!” 这汉道:“莫不是东京殿司杨制使么?”杨志道:“你怎地知道洒家是杨制使?” ”

读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期待下文里曹正说明他如何一听青面兽杨志之名就知道他就是杨制使。可惜曹正到了也没给个明确交待。其实只须随便一句“江湖上多曾闻得制使大名,以此识得。”,我们读者就自然明白为何曹正能将“杨志”之名与“杨制使”联系起来了。可后文就是没有!

这是一处令人感觉蹊跷的地方。接下来还有一处,也怪怪的。曹正在自我介绍中说明自己的师父是林冲。这个我可以理解为,曹正希望提一个杨志很可能认识或听说过的“名人”,来表示友好、套套近乎。单看这里,倒不觉得有何不对头的(只是觉得曹正这人有点那个)。但这里需要注意一点:曹正不可能知道杨志路经梁山时曾见过林冲,他之所以要提林冲,完全是因为林、杨原来都在东京为官,所以曹正希望杨志认识或听说过林冲。

但再往下看 。。。杨志表示:“原来你却是林教师的徒弟。你的师父,被高太尉陷害, 落草去了,如今现在梁山泊。”

既然曹正本来不知杨志路经梁山时曾见过林冲,此时听说杨志告诉他曾路经梁山并见过林冲,曹正正常的反应 应该是“原来制使在梁山曾见过小人的师父。。。”

,应该是那种惊喜的口气才对。但小说中的行文却不是酱子的,曹正接下来的话,语气很平淡,毫无惊喜之情。这一点很令人费解。

我觉得,水浒这部书中,有许多细节方面处理得都很细腻、严谨,令人感觉真实而自然。所以我很容易对作者的细节照顾能力产生一种很高的期待。可一旦有了这种期待之后,又常常会感到失望,因为在另外一些细节方面,作者不仅不够细腻严谨,甚至连起码说得过去的处理都没有做到。

西柠兄从前提到过水浒创作过程的问题,说由于作者将许多已有雏形的故事串接在一起,因此无法对人物前后性格/精神的矛盾表现进行有效处理。西柠兄举了鲁智深如何看待周通和董平的例子。我完全认同西柠兄的这个看法。

但是,上文的这两处疏漏,则明显不是西柠兄所说的那个问题,而显然是作者行文不够严谨所致。

也许是我的理解有问题?或者是我太敏感了?还望西柠兄点拨指教。

家园 有理, 煮酒兄读书真是细致

煮酒兄如此一一说来, 再回去细读此处, 作者确有疏漏之处, 又或者, 作者认为此段情节只是过场, 没有予以足够重视。 如果按照我先前说的, 是很多独立故事的组合, 也还是可以牵强地这样理解: 也许(只是也许), 民间流传的双夺宝珠寺这样的故事原就是里面有鲁智深, 杨志, 曹正三人(试看此处曹正是个何等有智有勇的汉子, 不仅有用计之智, 还有后面“曹正叫道:‘都来投降。若不从者,便行扫除处死。’寺前寺后五六伯小喽罗,并几个小头目,惊吓的呆了”, 可是此故事前后再无他的英雄事迹了, 上得梁山也只是平平之人, 说明原本很可能有关曹正就这么一个故事或者一出戏剧有名), 后来施要把这个故事串到他的水浒小说里, 所以来了这样一段杨与曹的相见场面, 又为了使他们的合作不太突兀, 所以安排了曹乃林之徒弟的情节。 从大面上看, 这种串接手段是不差的, 但是从细节上看, 又写得不那么令人满意。 不过很多类似的串场故事都很牵强, 类似前面举过的“对影山争戟”之类场景, 也不算意外。 如果放在整部小说里, 这样的情节确实起到了串连故事的作用, 但在细节和人物语言上, 却编排得都非常拙劣。然而在大的故事中(好比林冲, 好比“武十回”)的细节和人物何等细腻。 所以, 也许有这样两种可能:

1。 施的工作原就是把很多独立故事串起来, 他擅长串联不擅长细节。 串得虽然不差, 但他的祖本文词原就很拙劣, 不论是过场, 还是大故事里的细节, 都写得不好。 后人在这基础上慢慢加增, 把大故事填写得十分完备了, 而过场没怎么改;

2。 施的工作原是把很多独立故事串起来, 并对其中的一部分故事进行了再创作, 但他擅长写细节不擅长串场, 后人再在这个基础上乱改了改串场情节, 结果虽改了不少, 但还是挺混乱。(比如, 如果我们假设施原就是个类似<<金瓶梅>>的作者那一型的人, 那么, 他完全可能把西门庆见潘金莲这样的段落写得很好, 却未必写得好杨志见曹正这样的段落。)

不知是否还有别的解释, 我也是乱说, 想听听煮酒兄的看法, 实在不知如何解释这么多的分裂性(人物性格、 情节、 语言、 结局)。

我会在明天或者后天把那本金本翻出来, 对照煮酒兄所言的几个段落细细录入, 与兄做番分析与讨论。

另: 记得以前山东台的<<武松>>里大闹蜈蚣岭一段中也有曹正, 还相当英武的。

家园 西先生能不能先说明一下施耐庵究竟是不是《水浒》的作者?

或者说说罗贯中是《三国演义》的作者可能性有多少?

要不讲讲“中国小说史上有200多年的空白”这个W命题?

家园 当然

。。。。当然不能啦!!!

欧兄见笑了, 您说的都是让我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事情啦! 西柠在这边讨论这么个大题目当然是不自量力。 不过确实没准备得出个什么惊人的结论, 所有论点和证据都是别人的。 之所以这么讨论是有个缘故的, 欧兄可以看看上下几个页面的帖子, 欢迎您也参与。 欧兄看着哪里不合意, 具体指出来, 西柠敢不受教。

当然
家园 呵呵

西柠兄莫慌。欧兄多管没注意到您前文对水浒作者究竟是否施公的分析和评论,至有此问。

西柠兄关于水浒作者的评论,煮酒以为是很精当的。基本上,在没有人能拿出过硬证据严格证明其作者一定是施公、也无人能拿出过硬证据严格否定是施公的情况下,我们不妨姑且用“水浒作者”甚或就用“施公”来指代这部小说的原作者。在这种情况下,“施公”只不过就是一个符号而已,并不一定就代表施耐庵本人。反正我们现阶段的讨论话题是水浒版本,下阶段可能是一些水浒人物,都不是水浒作者,所以,对于水浒作者的指代问题,我以为,在我们这个小范围内,大可约定俗成地以“施公”代之。不知各位以为然否?

呵呵
家园 哈哈,我都替你们急了,你们还在这里慢悠悠。原本是讨论宋江这个人

结果因为版本未定,宋江始终出不来

家园 胡说一下水浒版本

关于方法

现在分析水浒的版本,要么从120回往下删,要么从71回往上增,个人觉得。删要比增容易,毕竟只要一两个确定的条件,我们就能推测一些篇幅是伪造的,而如果没有直接的证据,却无法推断那些篇幅是真的

关于篇中的诗词

如果比较一下宋元话本和明中叶以后的话本,就会发现一个很明显的区别。宋元话本除了篇首和篇尾,基本文中是不插诗词的,而明代话本由于市场需求,为了好卖一些,就是老的小说原来没有诗词的,他也给加进去,负面影响中最出名的,大概就是《三国演义》了,诗词不堪入目。所以我认为,如果《水浒》是元末明初的作品的话,原本应该不会出现很多诗词,毕竟小说家生活在这个环境中,很难想象他会创造出这么标新立异的东西。

关于<<江湖豪客传>>

西柠兄能不能举出这些资料的来处?据我记忆,第一次出现<<江湖豪客传>>是在民国时期挖出来的那个号称是施耐庵墓的资料中发现的。但至今,。这个墓依然真伪难辨,我是比较倾向于假的,或者说,即使墓是真的,那些资料也是假的。第一次出现碑文是在那个古本水浒出版的时候,据说那50回就是从施家后人那里得到的。既然那五十回大家都认为是假的,那前面那个碑文就相当可疑。还有,江湖在那个时代基本是贬义词,看“逃走于江湖之上”之类的话就可以看出,而在文中,一次都未出现“豪客”这个词,用的都是“好汉”,“英雄豪杰”。即使当时作者不像后人那样注意书名与小说的关连,但是,用一个贬义词和一个文中从来不用的词,未免有些奇怪。而且,从另一方面讲,如果把<<江湖豪客传>>这个名字放在宋元明清民国的小说中,你会选择那个年代?我觉得作伪者实在太不敬业了,这么基础的错误都会犯。

关于郭勋本

我以前看资料介绍,以为最老的那个就是郭勋本,看来不确。不过留存影响最深远的容与堂和天都外臣版本都源出于郭勋本,说他对水浒版本影响最大,也不算虚夸。“尺八腿”“一直撞”,我比较怀疑那个清人笔记中记载的,毕竟如果他是容与堂和天都外臣的母本,没理由子本都是“赤发鬼”“双枪将”,而它却是“尺八腿”“一直撞”,比较可疑,可能他看的不是郭勋本。如果致语是文前的小故事,那么倒是符合元明话本的特色,对于研究文学历史而言,删掉了这个的确是很大的损失,但对于小说而言,行文就要紧凑的多,从小说流通,小说结构而言,这个倒不能算罪状。

水浒杂剧

现存元水浒杂剧不足10本,其中与文中有关的,只有负荆和九宫八卦,都出在71后,方腊之前,九宫也是元末作品,施公能直接应用的可能性不大,负荆倒是有可能的,但是施公借用前人的本子而写的,罕有直接照抄的,因此比较可疑。已经失传的杂剧如丑郡马射金钱,在水浒中只是一笔带过,除了武松的戏出于杂剧多一点(究竟有多少也不能确定),其他的基本都是依话本和原创而写的,所以对于直接照抄的负荆,以及有读书笔记留存的乔坐衙,他们是否为原本所有,我是比较怀疑的。

关于施的创作方式

我比较倾向于第二种,高俅,林冲是施公着力去写的人物,而且,在以前的水浒故事中,基本没有这两个人的影踪,然而,这两个人塑造得极为成功,可以想见,施公的细节描写,还是相当成功的。但是串连串得不好归罪于他,恐怕这个罪状稍大了些,毕竟这是长篇小说的开山作之一,在这之前,是没有人教他们如何架设结构的,能够把小说关联到还讲得通,我就觉得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毕竟每一个时代,都有他的局限。

瞎猜施公

水浒中关于宋朝时事,官制,人物,民俗,基本都没有什么错误,一些一般人知道的比较少的,他写起来也井井有条,像推荐高俅的小苏学士苏辙,蔡九知府(蔡京只有八子),书法四名家,宋江家的地窖与忤逆文书,如果不是对宋史有相当造诣,这是很难想象的,但是当时他的地位不高,如果依靠他自己的实力,估计无法支持他研究宋史的开支,我怀疑施公是否有可能是脱脱编撰宋史时的一个低层人员,这也可以解释他对北方方言有一定了解。但是施公北方的地理很差,估计是没机会自己游玩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多谢吴兄, 与吴兄稍做讨论

关于方法

现在分析水浒的版本,要么从120回往下删,要么从71回往上增,个人觉得。删要比增容易,毕竟只要一两个确定的条件,我们就能推测一些篇幅是伪造的,而如果没有直接的证据,却无法推断那些篇幅是真的

确是如此, 举例证伪较易些。

关于篇中的诗词

如果比较一下宋元话本和明中叶以后的话本,就会发现一个很明显的区别。宋元话本除了篇首和篇尾,基本文中是不插诗词的,而明代话本由于市场需求,为了好卖一些,就是老的小说原来没有诗词的,他也给加进去,负面影响中最出名的,大概就是《三国演义》了,诗词不堪入目。所以我认为,如果《水浒》是元末明初的作品的话,原本应该不会出现很多诗词,毕竟小说家生活在这个环境中,很难想象他会创造出这么标新立异的东西。

有一定道理, 记得有这么一个评论说这里: “远远地杏花深处,市稍尽头,一家挑出个草帘儿来。智深走到那里看时,却是个傍村小酒店。但见:傍村酒肆已多年,斜掩桑麻古道边。白板凳铺实客坐,矮篱笆用棘荆编。破瓦榨成黄米酒,柴门挑出布青帘。更有一般堪笑处,牛屎泥墙尽画酒仙。”前面讲是草帘后面就是布帘, 显见不搭配。 可作一例观。

关于<<江湖豪客传>>

西柠兄能不能举出这些资料的来处?据我记忆,第一次出现<<江湖豪客传>>是在民国时期挖出来的那个号称是施耐庵墓的资料中发现的。但至今,。这个墓依然真伪难辨,我是比较倾向于假的,或者说,即使墓是真的,那些资料也是假的。第一次出现碑文是在那个古本水浒出版的时候,据说那50回就是从施家后人那里得到的。既然那五十回大家都认为是假的,那前面那个碑文就相当可疑。还有,江湖在那个时代基本是贬义词,看“逃走于江湖之上”之类的话就可以看出,而在文中,一次都未出现“豪客”这个词,用的都是“好汉”,“英雄豪杰”。即使当时作者不像后人那样注意书名与小说的关连,但是,用一个贬义词和一个文中从来不用的词,未免有些奇怪。而且,从另一方面讲,如果把<<江湖豪客传>>这个名字放在宋元明清民国的小说中,你会选择那个年代?我觉得作伪者实在太不敬业了,这么基础的错误都会犯。

出处全部都在文(一)中二段, 吴兄如有时间和资源, 不妨一翻: 王道生所作施之墓志,清袁吉人的<<耐庵小史>>, 清李详、刘仲书<<施耐庵传>>, 明郎瑛的<<七修类稿>>。 粗略上网一查, 最后的这个证据网上就有, 请看:

http://www.yjsy.ecnu.edu.cn/jszj/%E5%AD%90%E9%83%A8-%E9%AD%8F%E6%99%8B%E4%BB%A5%E4%B8%8B/%E4%B8%83%E4%BF%AE%E7%B1%BB%E7%A8%BF/qxlg_23.htm

那个墓志, 作伪可能性有, 比如细节处“明洪武”如何如何, 但也有人指出, 同时期的墓志也有类似体例言辞的。 以我无法推断真伪, 但即便所有证据都不可靠, 依然说明, <<水浒>>一书原名, 未必就叫“水浒”, 原名叫什么, 还很可疑。

关于郭勋本

我以前看资料介绍,以为最老的那个就是郭勋本,看来不确。不过留存影响最深远的容与堂和天都外臣版本都源出于郭勋本,说他对水浒版本影响最大,也不算虚夸。“尺八腿”“一直撞”,我比较怀疑那个清人笔记中记载的,毕竟如果他是容与堂和天都外臣的母本,没理由子本都是“赤发鬼”“双枪将”,而它却是“尺八腿”“一直撞”,比较可疑,可能他看的不是郭勋本。如果致语是文前的小故事,那么倒是符合元明话本的特色,对于研究文学历史而言,删掉了这个的确是很大的损失,但对于小说而言,行文就要紧凑的多,从小说流通,小说结构而言,这个倒不能算罪状。

郭本地位, 尚无定论, 崇尚郭本者推之极高。 应是一个水浒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尺八腿”之证据, 为所有证据中最弱者, 吴兄所言是也。

水浒杂剧

现存元水浒杂剧不足10本,其中与文中有关的,只有负荆和九宫八卦,都出在71后,方腊之前,九宫也是元末作品,施公能直接应用的可能性不大,负荆倒是有可能的,但是施公借用前人的本子而写的,罕有直接照抄的,因此比较可疑。已经失传的杂剧如丑郡马射金钱,在水浒中只是一笔带过,除了武松的戏出于杂剧多一点(究竟有多少也不能确定),其他的基本都是依话本和原创而写的,所以对于直接照抄的负荆,以及有读书笔记留存的乔坐衙,他们是否为原本所有,我是比较怀疑的。

吴兄所言甚是, 上次煮酒兄与我谈及此问题, 已严重动摇我对于杂剧对小说影响之信心, 容再多阅读些资料另复, 希望再就此问题与几位仁兄深入讨论。

关于施的创作方式

我比较倾向于第二种,高俅,林冲是施公着力去写的人物,而且,在以前的水浒故事中,基本没有这两个人的影踪,然而,这两个人塑造得极为成功,可以想见,施公的细节描写,还是相当成功的。但是串连串得不好归罪于他,恐怕这个罪状稍大了些,毕竟这是长篇小说的开山作之一,在这之前,是没有人教他们如何架设结构的,能够把小说关联到还讲得通,我就觉得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毕竟每一个时代,都有他的局限。

林冲段落, 应是施公首创, 即便串场写得不好, 在大面上看, 也已是十分不易, 确不可苛求。

瞎猜施公

水浒中关于宋朝时事,官制,人物,民俗,基本都没有什么错误,一些一般人知道的比较少的,他写起来也井井有条,像推荐高俅的小苏学士苏辙,蔡九知府(蔡京只有八子),书法四名家,宋江家的地窖与忤逆文书,如果不是对宋史有相当造诣,这是很难想象的,但是当时他的地位不高,如果依靠他自己的实力,估计无法支持他研究宋史的开支,我怀疑施公是否有可能是脱脱编撰宋史时的一个低层人员,这也可以解释他对北方方言有一定了解。但是施公北方的地理很差,估计是没机会自己游玩

水浒一书就地理而言, 似乎南面疏漏比北面少, 然而就方言论, 似乎南北皆有, 各说各有理, 尚莫衷一是。

谢谢吴兄的高论, 还请一同多多探讨, 也期待吴兄在西西河展示大作。 非常感谢。

家园 关于江湖豪客传,回复西柠兄

关于江湖豪客传

西柠兄,宋江这个名字我倒不怀疑,我怀疑的就是江湖豪客传,墓志是在民国时期发现的,我觉得颇可疑,就是不知道清袁吉人的<<耐庵小史>>, 清李详、刘仲书<<施耐庵传>>来源于何,何况他们作书的时候,离开施耐庵死已经好几百年了,他们多半也是臆测,不能用来当信史看待。比较想知道清人所著那两篇的年代与发现时间。

水浒原名为何的确无法得知,因为他首次出现就已经中明,难说印刻者是否已经帮它改过名字了。

在下历来是只跟贴的,每日价拿块砖头虎视眈眈,西柠兄还是小心防范为是

家园 耐庵小史的间接引述在这里有

http://www.zhcchina.com/Asp/Article.asp?ArticleId=2390&PageId=1

更详尽的材料, 我现时无法提供。

不过, 这几条都是以前我曾在别人的评述中见过, 又重新搜索一下放在这里的, 并非孤证, 当不会有误。 具体这几种文献的真伪于我无从可考。 另一方面, 既然<<水浒>>已是通用名字, 此辈如欲作伪, 直用<<水浒>>即可, 何必冒用<<江湖豪客传>>一词引人怀疑呢? 当然, 这并不是说我这些就是非常确凿的证据。

引用这几个证据(不够确知的), 只是为了支持“不可由水浒一词确知原作者意图”的论点, 因此, 有这几条, 再加<<宋江>>那条(确知的), 和<<京本忠义传>>那条(确知的), 就已经说明了“这部小说原名还可能叫江湖豪客传, 还可能叫宋江, 还可能叫忠义传”,“未必原名就叫水浒”。 但这种可能性有多大, 我不知道, 我只是说, 不能说它百分之百叫<<水浒>>。 假如我想说的是“原名一定叫<<江湖豪客传>>”,或者“原名一定叫<<宋江>>”, 或者“原名一定叫<<忠义传>>”, 那么, 就需要更进一步说明, 每种证据的可靠性到底有多大。 我所说的, 也就是兄所言“水浒原名为何的确无法得知”。

欢迎兄多多跟帖, 活跃版面, 互相促进, 只怕兄不来拍砖呢。

当然
家园 话说远了吧?

兄这般舍得下功夫的并不多见,做的工作也是历历在目。怎么说起什么不满意之类的?

兄等的讨论似乎过急,过宽了。google固然好用,但是个人要消化并整理清晰并非易事。上面关于《三国演义》的论争只是一个概要,就已经文字不菲了。其中有过目的现在几乎都已成书,很多具体分析实际上很有力,但是没有人整理上网。比如张志和(沈文作张志合)的反击(记得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实际上很多地方还是很有说服力的。兄有机会可以上书店看看。

水浒的版本之争本不是大家的初始话题吧?能否一个一个问题的啃?有人认为《宋史?卷二十二?徽宗本纪》和《宋史?卷五百三十一?侯蒙列传》以及《宋史?卷五百三十三?张叔夜列传》里的“淮南盗宋江”和“征方腊的宋江”并非同一个人,兄如何看?

在下没啥时间上网,兄尽可随意而谈,反正争论也是没有结果的,大家图个热闹。

家园 胡适其实在三国和水浒考证上没有(能)下更多的功夫

所以他的看法虽然看起来很有道理,但一直没有成为主流意见。

家园 贴出来的也许变相支持了我的观点呢

西柠兄看一下,这篇文章载于《新闻报》一九二八年十一月八日,如果没有猜错的话,这是耐庵墓志,袁吉人的文章刚刚出现在公众面前。在水浒创作的500年,发行的400年间,从来没有人提及过他有一个别称叫江湖豪客传,突然在民国一下出来好几个证据,说这本书原名江湖豪客传,这个合理性实在打了点折扣。兄如果查一下资料,就可以发现凡是有江湖豪客传的,都是民国才被发现的。如果我没记错,古本水浒前面这几篇文章都有的,谁家有这本书的,可以去查查

关于不直接用,估计有可能是书商的策略,这样一来,即迎合了武侠小说的爱好者,又笼络了水浒的既有读者。也因此,这个篇名本身就是一个老大的破绽。

说老实话,即使对于宋江,我也有几分怀疑,这个有可能是民间对此书的称谓,而非刻出书的名字,比如说杂剧双献功,就有别称黑旋风。不过这一点纯属臆测,西柠兄略过便可,要真的细较起来,我可没什么例证可用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