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大宗师的境界---和金老师学拳的记录(一) -- 大嘴大
我来河里有两年多了,看到河里有很多热爱武术的朋友,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肯定有中国武术的爱好者存在,武术对于国人,已经是一个哲学的存在了,太极是跟中国的哲学结合的最紧密的拳,我学习的时间不长,只有四年,只是机缘巧合,拜在了金老师门下,这是我自己做的一些记录,希望能把自己学习拳的过程和对拳以及人的体会都写下来,给自己看,也给大家分享。
对于金仁霖老师的名字,早已经仰慕的很久了,只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机会到其门下学习,不过,今年的5月,机缘巧合,我终于开始了和金老师的学习。
因为之前二水反复的告诫,不要在金老师面前太多的话,只要专注于拳的本身,再加上老先生本身的资历与威望。我初见老人的时候,竟然紧张的10分钟没有开口,在椅子上僵座如桩。后来在楼道里看各位师兄练习,观其拳架,和我以前学的和见过的架子差别很大,不得其门而窥。
又和大家分别试了试手,没有什么大的体会,第一天就这么过去了,临走的时候,金老师对我说,你喜欢的话就多过来好了,呵呵面视通过,心理松了口气。
第二次再去的时候,因为到的早,又在金老师的房间里与老先生相对无言,枯座,估计二水的话给我影响太大,每一想开口总觉得话题不合适。若此时有人在场,看到我们两个,估计不会想到是来学拳,到是师傅领着徒弟在参禅的更象一些。
过了良久,老先生先开了口,:“你是哪里人?”嘿嘿,估计他也觉得别扭。
就这样,我开始近距离的观察老先生起来。金老师初见,你不会联想到是个武术家,最多是一个身体硬朗精神矍铄的老知识分子,而且是那种老学究形的,有着传统国学底蕴的知识分子。但是比较奇怪的是家里摆设却又完全是那种搞理工出身的人的习惯,因为我从小就在这样环境生活,一进到房间,看到这种只注意空间立体运用,而忽视外观装饰效果的风格,就能感受到这种老的,苏式理工的风格。
但若以我们练拳的人眼光来看,老先生的骨骼看上去很坚实,肩和跨的关节很
大,人看着是被骨架撑起来的,身上很瘦,很紧没有松散的地方。
后来,二水说这是气势透出体外,我现在对这个还比较迟钝,希望以后我能有眼光来欣赏。
第二次去学拳的时候,又仔细的看了看架子,有了一些感觉,似乎有一种把本来在身体里面走的劲路,通过转切的动作,把这种劲路在动作上面体现出来,明确出来。所以每个定式之间的串联,劲路路走向非常明显。还有就是拳中刺出的感觉比较明显,而不似我以前练的架子那么讲求圆滑。
当天,刘老师教了我纯阴纯阳的起式。这个起式比我见到的拳架都要复杂,要求也很严格,对于起落开合和呼吸的配合要求很高。我回去练了多遍,仍不得要领,但是连续做几遍下来,身体会感觉暖洋洋的很舒适,但是人却不轻松,大体是这个架子要求比较高的原因吧。后来,我才知道,这只是个开始,要求高的还在后面。
第三次去的时候,刘老师把我叫到一边,说金老师吩咐让他来教我架子,为了能让我尽快把架子学完,他好亲自指点我的动作,所以要求我方便的话每次早来一个小时,先学架子,后面一个小时再和师兄们试力,这样会比较好。
当时,我真的很激动也很感激,我不过是幕名而来的无知小辈,老人家竟然也这么认真的帮我制定训练的计划,让我觉得,自己如果不珍惜这个机会,实在是无法交代。
而我曾经问过金老师,为什么不开馆授徒,以他老人家的资历和能力,何愁没有大批的学生弟子充实门面,而对于清平的生活,无疑能做极大的改善。
金老师笑笑说,他是50年国家第一批大学生,50年代就拿120的工资了,但是他是做研究的,在单位里上班,没事情摆个场子教拳象什么样子。停了停,又说,我现在是代师传艺而已,我老师是这么教我的,我就完整的教出去。
后来,周日的时候我去王老师的场子里学心意拳。新来了一个小伙子,素质不错的样子,我忍不住指点了他一些。后来,回去的时候他给我来短信,说要认我做老师,学习内家的东西。我告诉他,多看看老师的动作,多练,多问,不要存疑惑。我知道的我会全部尽力告诉你,只要你想学。我的老师也是这么教我的。
金仁霖:字慰苍,汉族。
1927年10月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人。
1947年进华纺攻读机织专业时,因体弱多病,遂由林镇浩同学介绍至武当太极拳社叶敏之老师处,学练太极拳剑并推手。
1950年10月,建国后第一届高校毕业生统一分配至华东纺织工业管理局国营第五棉纺织厂见习,时健康近况大有好转,终于能在1951年6月,进入华东纺织工业管理局第一届工干技训班进修。
同年12月结业后,借调至新疆军区乌鲁木齐市水磨沟,支援新疆七一棉纺织厂建厂投产工作。
1952年10月完成任务回沪后,益信太极拳有健康却病的功效,业务,遂进而钻研太极拳的历史考证、技击理论等,以和实践相结合。
1953年和师兄蒋锡荣、师弟曹树伟同投在叶大密老师门下。当时人们把已故濮冰如师姐和我们三人称之为“叶家的一大三小”。
1960年10月,以张玉为组长,傅钟文、濮冰如、蒋锡荣、傅声远和我六人,同为上海市第三届运动会武术比赛太极拳组裁判。
1987年,由上海纺织局巾被公司退休后,陆续在《武魂》、《中国太极拳》、《太极》、《上海武术》(内刊)、《武林》等刊物上发表过有关太极拳历史考证、技击研究等文章数十篇,并为苏州市金阊区杨氏太极拳研究会、河北省太极拳委员会、合肥市吴式太极拳研究会聘为顾问、《太极》杂志特约编委等。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的帖子: 金仁霖
金仁霖,字慰苍,一九二七年出生于浙江嘉兴祖居惟善堂。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就读于浙江省立二中、上海文绮染织专科学校,一九五零年从华东纺织工学院毕业后即从事工程技术工作,一九五六年被华东纺织工业局评为通风专业工程师。喜篆刻,师从陈澹如,与钱同春、徐熊飞合拓《百家印选》;在沪从邓散木游,获益良多;熟稔沪浙印坛掌故,亦有相关文字见诸报端。一九四七年始从叶敏之学太极拳、剑,一九五三年拜叶大密为师,悉心研究太极拳、武当对剑;一九五八年奉师命,忝承田兆麟老师身授、金针度与,遂得以领略个中三昧。一九六零年十月,担任上海市第三届运动会武术比赛太极拳组裁判。一九九二年以来,在广东《武林》、上海《上海武术》、台湾《太极拳学报》、河北《中国太极拳》等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太极拳的研究文章。
1927 民国16年 丁卯
金仁霖生
金仁霖(1927- ),字慰苍,号云庵 。嘉兴人。幼承庭训,喜好书刻,曾从陈澹如、邓散木学篆刻。印风工雅。
1944 民国33年 甲申
由徐熊飞、钱同春、金仁霖集拓嘉兴吴藕汀、沈慈护、郭蔗庭等家所藏明清名家刻印,成《百家印选》一函六册,共十部,由陈澹如审稿并署端
先生仁霖者,嘉兴鉴湖人士也,太极拳之大家也
少年从文,好金石,善文墨,散千金以访名士,集百家而成印谱,
弱冠之年游学沪上,冠盖云集之地不输风流,一时之佳话也。
是逢新纪,,河山初定,百废待兴,
先生负籍深造于高校,而承西学之体用于机械
青壮之年,建大厂于西域,造精仪于华东,,赤诚之心入家国建设,兢兢业业,守己尽责。一身技艺,屡克难关,可谓不虚度也。
先生武艺亦高,虽无投笔之慷慨,但得知行之合一,从叶师大密以来,诚惶诚恐,勤习不缀,殷勤访探,机缘契合,得亲近时之大家,悟拳剑之精妙,领阴阳之变化。而立之年成名于沪上,时称“叶门三小”之一也。
先生由文入武,无论拳剑文章,皆为经世之学问也,一字一句,一招一式,凡有含糊处,或访师问友,或埋首经籍,反复推敲,若成文,必数易其稿,无一字可改方可示人,惟恐误人也。
先生从艺近一甲子矣,立言无多,字字珠玑,清拳史之根本,辨流派之渊源,远则引经据典,近则详述亲历,不言是非高下,只留史家正眼,讲沾粘轻重,译开合变化。玉版斧凿,惜字如金,虽婉婉而道来,乃无人可辩驳也。
从先生学艺者众矣,无论老幼健弱,有教无类,尽心尽力。绝利益之交流,弃门派之偏见。尝言:“吾乃代师授艺,无他,但求能尽传也”。此非虚言,吾等从先生学艺,虽资质不同,但皆得先生之口传心授,执手校姿,以身试力,如有疑问,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得要领处,乃亲自示范,先生之力,虚如临渊,动若江河,引则熙熙然无处可遁,发则转瞬间六神落空,纵数青壮轮番请教,先生以耄耋之年御众而谈笑自若,不嘘不喘不动不摇,其技之精深,随师愈久而愈觉不可追也。
然拳脚之为末技也,有幸得从先生者,沐谦谦君子之风范,知舍己从人之态度,健体技击之外,能得先生德行之教诲以传薪,此为大善也。
二水按:“先生仁霖者,嘉兴鉴湖人士也”,嘉兴没有鉴湖,只有南湖。老辈人喜欢叫“鸳鸯湖”或简作“鸳湖”,金老师签名时喜欢写“鸳湖金仁霖”。鉴湖在绍兴。如秋瑾,绍兴人,自号鉴湖女侠。
大嘴按:
二水是金老师的优秀学生,也是大嘴太极的领路人,学拳先学起势,二水兄的体会比我深刻的很多,所以就借花献佛,把他的文章拿来一用,里面有没有,行家一看便知了。
一、
起势是杨式叶家拳最为基础,也是最为精要的。金仁霖老师讲解起势,总是不厌其烦的,每次讲到紧要处,他总会提到蔡松芳老师。二水理解,蔡松芳老师推广的《无极式气功》,或许就来源于此的。
起势包括无极式、纯阴式、纯阳式三部分组成,是叶大密老师直接从婆罗门导引术中引入太极拳架中的。叶老师在1953年编写的《叶氏太极拳式名称》里,分作“1、无极(宇宙大观)2、太极起式(阴、阳、开、合)”两式。1954年《改编河北永年杨澄甫老师太极拳名目》时,合二为一。改作“太极起式(无极、阴阳、左右、动静、前后、开合)”。金老师在他的《讲授提挈》中,最终修订为“起势:1、无极(平行步高站式),2、纯阴(提、沉、合、开、吸、呼),3、纯阳(提、沉、合、开、吸、呼)”。金老师说,起势中的这些内涵,杨家、孙家其实原本也有类似的练法。只是导引术中更为明确,也便于学生来领会拳学要义。老师兴致所至,就会演示田兆麟老师的太极出势,或者讲解叶大密老师的起势与叶敏之老师的不同点。并且一一给我们拆招喂劲。老师轻轻一提手,往往会将近两百斤的人腾空提起,让我们在惊奇之余,渐渐了解太极拳其根在脚、势由根起的道理。
二、
1971年,金老师在帮叶大密老师编订《太极辅助行功式》时,简约的记述过无极、纯阴、纯阳的动作要求。三式均属于“静步(定步)——静中动”的范畴:
(一)无极式
平行步高站式,两臂松垂两侧,掌心向里和拳架相同。
(二)纯阴式
平行步高站式,随身躯前荡后移势,两臂覆掌前平举,曲臂回收,两肩后开,两肘后合,两掌左右分,再前合下按,配合呼吸,拔背顶劲和拳架相同。
(三)纯阳式
平行步高站式,随身躯前荡后移势,两臂覆掌前平举,曲臂回收,两肩后开,两肘下合,竖掌前按,配合呼吸,拔背顶劲,坐腕舒指,和拳架相同。
《太极辅助行功式》原本是叶大密老师交由曹树伟老师编订的,曹老师系五十年代的复旦中文系高材生,他曾用他的文字风格,及其详尽的描述过五十七式行功式。叶老师看后,觉得还是采用简约的文字,更近乎白描的风格。于是就有了《柔克斋太极传心录》中的《太极辅助行功式》的风格了。二水期望曹树伟老师的《太极辅助行功式》能早日面世。
三、
跟金老师学过拳的,第一节课或许就是无极式。金老师讲无极式的身形要求大凡与杨澄甫老师的《太极拳使用法》中的起势预备一样:“站定时,头宜正直,内含顶劲,眼向前平视,胸微内含,脊背拔起,不可前俯后仰。两肩下沉,两肘微坐,两手下垂,指尖向前,掌心向下,腰胯稍松,两足距离与两肩相齐。在此时,精神内固,气沉丹田,一任自然,不可造作。守我之静,以待敌人之动”。郑曼青先生在帮杨澄甫老师执笔《太极拳体用全书》时,只是在“腰胯稍松,两足距离与两肩相齐”改作“松腰胯,两足直蹈,平行分开,距离与肩相齐”,“守我之静,以待敌人之动”后只加“则内外合一,体用兼全”八字。李雅轩眉批《太极拳体用全书》所引发的杨式太极拳“含胸”公案,金老师曾有专文阐述的。后来在编订《金仁霖太极拳论文选》时,将这几篇论争文字全剔除了。二水曾建议老师保留文稿,只是隐去论争一方的名号,因为这几篇文字,直指杨家太极拳技术精髓的,技术含量相当高。老师坦然一笑说:是涉及太极拳技术层面的讨论,不为意气之争的。但既然出集子,就不想去谴别人头皮了。“头宜正直,内含顶劲”在陈微明先生《太极拳术》之《太极拳术十要》(杨澄甫口授,陈微明笔述)中,改作“虚灵顶劲”,“胸微内含,脊背拔起,不可前俯后仰”改为“含胸拔背”,“腰胯稍松”改作“松腰”。
金老师传授无极式时,他说叶老师怕学生一站定,很难立刻找到“无极状态”,所以要求习练者,身形在保持完整的前提下,先前移后荡。金老师边演示边讲要领:“整体向前到前脚掌,再整体向后到后脚跟,整体向前到前脚掌,再整体向后回到涌泉”,他解释,前脚掌是指去掉脚趾后的脚掌前端。二水理解老师的意思是前移后荡时,不要太过向前,否则容易前倾跌倒之虞。后脚跟是脚踵的位置,也不要有后跌之虞。涌泉大凡在整只脚掌的前三分之一处。这样,前移后荡如倒钟摆。
四、
练无极式之前,单单这前移后荡,不同的训练阶段,体悟是截然不同的。初次练习前移后荡时,身躯有前冲后跌之虞,因为生怕跌倒,人自然有维系平衡的功能,这时也就容易犯低头、哈腰、屈膝等毛病。倘若能跳出来审视自己的身躯,把自己的身躯当作是一杆竹竿,头顶像是用无形的线悬挂着,脚踝骨与脚底板之间,也就有了若即若离的意思了。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原先对自己两只脚的意识,其实只是两个点的,这时开始能感受到脚底是两个面。在意识上,脚底上,且有了前脚掌、后脚跟、涌泉等三个点了。而且人在前移后荡时,中轴似乎就在两脚的三个点的连线的中点上,平整的移动。于是开始能理解叶大密老师所说的两脚“平伏贴地”的意思,重读《太极拳体用全书》,遇“两足直蹈”之“蹈”,心领神会焉。再过了一个阶段,二水发现,涌泉其实不是中医穴位挂图上的某个点,而是凭籍自己的大脑能够随时感知到的脚底的某个点了。当身躯平整前移到了两脚涌泉连线的中心点上,心中会有坦然安详之意,老拳家说“心中一静”,其实就是这种感觉。有了这种感觉之后,在脚底平伏之后,脚心须有涵空之意,于是两脚底会有类似塑胶吸盘的意思了,这时,只要心中一沉着,像是踏开了地下泉水的阀门,自然会感觉“劲如泉涌”的意思了。二水开始理解,为什么我们一接金老师的手,他只是微微的前移后荡,我们就会或腾空或跌翻了。原因是当身躯一旦整体的位移到了两涌泉连线的中心点,自身的重量正均匀的受着地心引力下沉,别人接手上来,也无非只是自己身躯增加了百来斤或几百斤的分量。将这增加的分量连同自身的重量,一起下沉,一齐踏开地下泉水的阀门,这就是所谓的“引动地心反馈力”了。“借力打人”,首先借用的是自身的重力,其次借用了别人的重量,再次是能借用这两者重量于地心的反馈力。身体一旦理解了涌泉意义,一旦理解了借力的含义,或拳架或推手,就能懂得“踏位”的重要了。二水理解,这或许是练无极式最为根本的意义所在
五、
作为辅助行功式的“无极式”,属于“静步(定步)——静中动”的范畴,身形的前移后荡,幅度极其微小,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让脚踝骨渐渐的松灵,另一方面能让大脑调控身躯随时的找到“涌泉”。一旦找到“涌泉”之后,不妨用意念将“百会---丹田---两涌泉连线的中心点”三点串成一线。这一线,其实只是心中一线,这“静中动”或许也是禅语公案中的“心动”了。而这些穴位,在拳学上的意义,其实只是大脑调控身躯时所构建的坐标系。未必象是针灸学意义上的丝毫无爽。金老师讲拳,也只是要求初学者大致了解在某个位置。不求精确。再者,中国文化中很多元素,都是模糊概念。也无法求得精确的。将头颅画个头顶截面图,百会的位置,大概在头顶截面后三分之一的中点上,将肚脐下画个腹部截面图,丹田位置,大概在这一截面图前三分之一的中点上,而涌泉的位置,大概是在脚掌(去掉脚趾)的前三分之一的中点。要做好这三点一线,身躯自然是略微有些前倾的。孙禄堂先生曾说,身形的站直,不是笔笔直的那种直,而是象屋檐水那样的直。或许讲的就是这一概念了。
六、
二水在平时的训练中,不太喜欢讲“百会”,原因是很多练过气功的人,一想到百会,就会头晕目眩,甚至神志不清。二水于是将百会置换成了“囟门”。沈寿先生在《太极拳谱》点校时,将杨家太极拳抄本吴本、藏本中“尾闾至囟门也”误植为“尾闾至匈门也”,并在此句下引注曰:“匈,胸之本字。此句实系原文中之夹注,万本、吴本均抄写成与正文大小相同的字体,以致后人误把上面两句歌诀连同夹注一并当作小序。”《说文.囟部》云:“囟,头会盖骨也。”,此句含义,老拳谱原本十分明确,意思是指尾闾与颅顶头会骨间一线贯穿。而胸门则无解。同样,很多人一谈到丹田,往往会有鼓腹之嫌,二水也干脆将丹田置换成会阴。所以,二水平时的无极桩喜欢在“囟门--会阴---涌泉连线的中点”一线。身躯平整的调整到这一线,站定后,眼睛不妨稍稍轻阖,舌头轻轻抵住上腭,会阴处微微有上提之意,但是两环跳处须有放松之意,不能显凹。舌抵上腭,求得鹊桥贯通,谷道上提,求得会阴与会阳脉气相通。这时,作为纯粹的辅助行功式,不妨静静的站上一会,用意念幻想着有把薄薄的刀片(老式的胡子刀片),轻轻的从额头发迹开始,一层层的条分缕析,一直到下颚;然后再从胸口开始一直到脐下;再从大腿后侧一直到小腿后侧,乃至将脚底板也层层的缕析开来;再用意念从手臂后侧开始下割到手心。如是者往复三遍,身躯中的阴侧肌肤。渐渐的有了舒展的意思了,全身也开始如浴春风,周身毛孔也通体舒展。之后,意念稍稍着意于两眼皮处,会有红彤彤的光明感,再稍着意,或许整个头颅会产生透明的质感,此时,两眼稍有内视之意,两耳稍稍领起,所谓内视返听者,渐渐的能产生周身通透的意境。随着唾液的分口吞下,通透的身躯之中,放佛有一上下的通道。站桩到了这一境界,强似老子所谓“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矣。
七、
作为拳架起势中的“无极式”,身形前移后荡至“涌泉”后,稍稍凝神,可用呼吸导引,来引动地心的反馈。近年来,金老师讲拳,要求学员在站定后,配合三组呼吸。他说的组,是以一组前移后荡为单位的。“前脚掌---后脚跟---前脚掌---涌泉”为一组前移后荡。他常常边前移后荡,边嘴里唠叨着:“吸到前脚掌,呼到后脚跟,再吸到前脚掌,呼到涌泉”,甚至在吸时,有意发出“呬”声,便于学员更为直观的记住要领。而实际上,这“呬”声是以自己听不到为宜。一组前移后荡中,实际内含两次呼吸,配合着身形,“长吸长呼,长吸短呼”。而在无极式站定后,身躯中轴则是寄放在涌泉连线上的,外形上不再“前移后荡”了,而在配合三组呼吸时,意念上仍然需要有前移后荡的意思。此所谓“有其意无其形”者。而此时的呼吸,则须细、长、深、匀、绵。吸时,从小腿内侧肌肉开始一直到大腿内侧,上行到腹部、胸口,犹如一个气球贴壁上升,这些阴侧肌肉有内敛之意,各各为之开道让路。二水在训练时,则是喜欢幻想着身躯像是一根硕大的喝珍珠奶茶的吸管,两脚底处尚有一点珍珠奶茶和一颗大的“珍珠”,吸时,将这颗“珍珠”连同剩下的奶茶一起吸到胸口“璇玑”处,随之放松口鼻,一抬头,自然呼气,珍珠与茶水一齐落下,了无挂碍。而一些初学者,往往在这三组呼吸上犯难了,练了没几天,胸口不适,原因是憋气所致。其实,这里的呼吸,只是起着导引的功效。遇到有人憋气,金老师就希望他们随意一些,甚至先不去刻意追求呼吸。勉强不得的。他讲:“这呼气,像是老式马达的引动带子。这带子一旦引动了马达,就应该将带子扔掉,不要再去缠着马达了。”张锋记录的《金仁霖老师讲拳记录》中“球到下颌的时候,头一抬,再一‘透’,就打人了”,确实如此。与金老师玩劲,他双手随意一提,一声略带夸张的“呬”声,就把近两百斤的人腾空提起。他随手一扔,一呼便把人扔下,那人便噔噔噔噔像是皮球在地上弹跳。人问其故,金老师会随口将李亦畲《五字诀》中:“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拏得人起,盖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句,一一向学员解释。二水曾特地向金老师求证过这“透”字,此字属吴越方言。似在“蜕”、“脫”、“兑”之间。金老师说:“裤子‘透沓’了”,这‘透’,应该是“蜕皮”的“蜕”了。在这里,有“骨碌沉”的意思。沉到脚底了,就有透的意思了。所以用“透”也无妨的。究其实,这一“透”字,蕴含着杨家老辈拳家“吸提呼放”的精髓
八、
纯阴式的动作要领,在《柔克斋太极传心录》里有一段简约的描述:“平行步高站式,随身躯前荡后移势,两臂覆掌前平举,曲臂回收,两肩后开,两肘后合,两掌左右分,再前合下按,配合呼吸,拔背顶劲和拳架相同”。金老师在讲拳架时,“平行步高站式”,要求两脚平行站立,两脚外沿的宽度,不超过两肩内沿的。初学架子,想到练拳,总喜欢摆出个大马步来,以为步子大,就稳健了。一旦改用“平行步高站式”,似乎有些缩手缩脚。荀子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学拳也是一样的,纵有千招百式,也离不开跬步之间的规矩法度。当真正能在不超过两肩内沿的平行步中找到自在了,“妄动”的习惯就有可能得以改正。拳至艺境,一如武当对剑的行功步,貌似随意如常人走路,但j规矩与法度依然紧凑慎密,可谓“从心所欲,不逾矩”。
拳架中,平行步高站式站定后,随着身躯前荡到涌泉连线,原本两臂作自然下垂式,手心轻贴在大腿外侧,此时以肘部内侧略微有向外撑开的意思,将肘内侧一端与食指串成一条虚拟的小轴线,微微转动,两手心呈后向,意念两肘内侧一端似有牮柱将整条手臂托起。呈“两臂覆掌前平举”。这一动作,其实就是通常杨氏的起势。貌似只是两手随意的以平举,而往往对手即便使尽全力压着双臂,也会被轻轻的抬起。老辈拳家,只看你一个起势,就知道你是否悟得要领。这其中,也谈不上奥秘。但二水以为有几点还是值得关注的:首先,身躯前移后荡,须求得“涌泉”连线,之后得保持这一连线上不再摇晃,而当双手前平举后,而的重心其实自然就到了前脚掌连线了,而不是身躯继续前移;第二,须得悉心体会“肘内侧一端与食指串成的一条虚拟小轴线”,有了这跟轴线的意念,整条手臂像是一条两侧都被切成连刀的大罗卜,中间被这跟丝线串起来的意思。整条手臂在稍节领起的同时,有了松沉的意味。这样的手臂,会让人感觉松沉的同时,渐渐的会让人有锐不可当的锋利;第三身躯的中轴线与手臂之间的关系,像是毛笔竹管与羊毫一样,有了略微的主被动关系,一旦体现在身形上,就有了身躯的节拍感了。
九、
前一动,身躯轴线在涌泉连线时,双手平举,人的身躯轴线虽然没有改变,但是人的重心却已经到了前脚掌。这时,意念在后脑勺处须有上领的意思,否则有前俯之虞。随着中轴领起的意思,身躯轴线须后撤到后脚跟,曲臂坠肘,手臂呈回收势。这时两肩有后开意,两肘有后合意。金老师讲拳,常在这时,会让我们用双手去按住他舒展的两臂,或者你用力抓住他手臂也行。只见他身躯稍一后撤,肘部略微有开合之意,我们会顺着他前跌,而且有如临深渊的恐惧感。更令人惊奇的是,我们的手一旦触碰到他的手,就不由自主,不听使唤了。问其故,他说,叶老师的太极拳就比别人多了两只手。二水理解,当自己的两肘灵活了,肘能接劲了,也自然能沾粘对手,那么自己的两只手就空闲自主了。
承前动,当两肩后开,两肘后合时,身躯轴线须再度向前荡至前脚掌,两肘左右分开,再前合,两肩与背与两手小指外延联成以个大圈,两虎口联成一中圈,意念想象着两涌泉附近的两脚间距处有一小圈。三圈相套,意念想象着有大圈往中圈、往小圈套挤的意思,像是农村扬稻谷的风箱漏斗。而两肘至两手掌,像是大脚板,有下按下踏之意。这时,倘若触碰着金老师圈着的双手,他只是轻轻的下按,我们整个身躯就会象皮球一般被弹起来。二水总感觉,这时金老师的双手之间,似乎有个大漩涡。问到这里,金老师总是淡淡一笑,说三峡大坝放水时,大坝与水流交接处流速动能是最大的。老师说这话,脸上会流露些许忧虑,二水能理解他的满腔爱国之情的。金老师是当年上海纺织行业的技术权威,也是通风专业的专家,毕竟他是精通流体力学的。
十、
初学纯阴式,总感觉不得要领,甚至常常顾此失彼。一方面要考虑到身躯的移和荡,另一方面还得注意双臂双肘双手的变化。 移和荡字,主要是用来说明身躯的整进整出,或者说是身躯的平整位移。老辈拳家喜欢说平送身躯。身躯的前后移动,结合手臂的运作,形成一个节拍,像是写毛笔字,起笔的的提顿与收笔的提收,其实都是毛笔竹管的平整移动,但是笔画不同,笔势也截然不同了。拳势之中,身躯的平整的前后移动变化,始终是作为一个节拍来训练的,根据不同的拳势要求,有时是前主后次,有时后主前次,次序不同,效果也不等的。金老师讲拳,雅俗共赏的,他怕而今很多人连筷子都不太会使,用毛笔运笔来讲拳就显得隔了,所以有时候他干脆简单的说,身躯像是拖把柄,两只手臂像是拖把的布条。其实在二水看来,拖把是根大毛笔罢了。不管是毛笔还是拖把,一方面强调的是身躯带动手臂运动的重要性。倘若身躯与手臂之间,失去了这种联络,就是妄动了。其次,身躯在带动手臂运动时,着意点确是在手臂或两肘或手腕处,吴殳有云:“钟王之手,亲纸以成字,端毫也”。这端毫之间便是学问所在。身躯如管,手臂乃至手指便是端毫。手的运作,犹如端毫亲纸,芳林落蕊,兰沼漂萍。身躯前移后荡后,双手所产生的运动轨迹,就像是宣纸上的字迹,金老师说,这轨迹,像是定胜糕的两边双曲线。定胜糕为江南传统名点,原名定榫糕,状如榫头,大凡是因榫头的牢靠,又谐“定胜”之音,以讨口彩。所以江南民间事逢乔迁、建屋、祝寿、科举升学等喜庆节日,以馈赠亲友。
十一、
纯粹身躯的移荡以及手势的变换,还不足以说明纯阴式的涵义。金老师在学员逐渐熟悉并能协调身躯与手势之关系后,开始要求我们用呼吸去配合协调身躯与手势的变化。而这里的呼吸训练,正是在无极式里所提到的吸呼提放的导引训练。呼吸采用逆腹式呼吸,吸时身躯前荡到涌泉连线,双手随之覆掌前平举,人的重心便移到了前脚掌,通常老师会边唠叨着“吸到前脚掌,双手覆掌前平举”。当双手快平举与肩齐平时,呼气并引导身躯后荡,两手曲臂回收,两肩后开,此时人的重心移到后脚跟,老师这时也一样喜欢唠叨着“呼到后脚跟,曲臂回收,两肩后开”。这时,再吸息以导形,将身躯前荡到前脚掌,顺着刚才两肩的后开,两肘后合,两掌左右分开,十指相对,虎口撑圆,此时头略微低下,随着大圈套中圈套小圈的意念,人的重心又后荡到了涌泉连线。双手手形的运动轨迹,正好形成类似定胜糕的边缘双曲线。当三圈套着涌泉附近的小圈时,作呼。老师口中念念有词的:“再吸到前脚掌,呼到涌泉,手型呈炮弹形,成就一个纯阴式”。金老师说的炮弹形,就是大圈套中圈套小圈的概念。
初次训练呼吸、身躯与手势三者的协调配合,这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倘若过于刻意的用动作去配合呼吸,有时就会造成憋气,严重的甚至会有心悸、呼吸急促等不适。随意一些,以呼吸去导引身躯,再以身躯带动手势变化,久而久之,呼吸愈细、愈长、愈深、愈匀、愈绵,身躯也愈耸、愈拔、愈松、愈空、愈灵,手势也愈稠、愈沉、愈柔、愈潇洒流落,愈翰逸神飞。情景交融,一片神行。此所谓“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者也。
十二、
纯阳式的动作要领,在《柔克斋太极传心录》里简约描述如下:“平行步高站式,随身躯前荡后移势,两臂覆掌前平举,曲臂回收,两肩后开,两肘下合,竖掌前按,配合呼吸,拔背顶劲,坐腕舒指”。对照前一段的纯阴式,“平行步高站式,随身躯前荡后移势,两臂覆掌前平举,曲臂回收,两肩后开”这一节中,无论文字描述还是实际操作中的动作要领,都是一样的。意思是说,在“前脚掌(吸)---后脚跟(呼)---前脚掌(吸)---涌泉(呼)”为一组前移后荡中,纯阴式与纯阳式,在“前脚掌(吸)---后脚跟(呼)”这半个节拍的动作要求是完全一样的。吸时,身躯前荡到涌泉连线,双手随之覆掌前平举,人的重心便移到了前脚掌,当双手快平举与肩齐平时,呼气,并引导身躯后荡,两手曲臂回收,两肩后开,此时人的重心移到后脚跟。这时,手势之端毫,在身躯之笔管的带动下,正好完成了定胜糕的双曲线。之后,在纯阴式里,手势呈上下向的大圈套中圈套小圈的格局,而在纯阳式里,手势则呈前后向的大圈套中圈套小圈的格局。接着前半个节拍的“前脚掌(吸)---后脚跟(呼)”,金老师在讲纯阳式的后半节拍时,他会稍作停顿,他说“喏,来了”,意思是接下来的动作是与前一动有区别的,目的要引起我们的注意。接着,吸息以导形,将身躯前荡到前脚掌,顺着刚才两肩的后开,两肘下合,有坠肘之意,两肘内侧似有向前顶出之意(有其意无其形),将两掌略微竖起,手心朝前,虎口撑圆,此时松颈竖项,呼气以带动身躯后荡,两肩与背与两手小指外延联成一个大圈向两虎口撑成的中圈套去,意念直透对面假想对手背部的一小圈。身躯后移到涌泉连线,稳住。金老师说手势也是一个炮弹形。他边说边会让我们去听听他的劲。金老师将两手掌轻抚在二水的胸口,因为是身躯后荡之后所反弹出来的劲路,二水每次都想去觉察金老师的动意,而没等反应过来,二水的胸部背部都会有被穿孔刺透的意思,两脚已噔噔噔的跳起,而胸前确是丝毫没有感觉着的。老师说,孙家有摸蚊帐的训练,就是要求手轻。反过来,金老师总是要我们也用同样的方法,在他身上试劲。而不管我们怎么做,都很难做到两手掌不着力而能将老师两脚打得跳起的。金老师不厌其烦的纠正我们的缺陷,他甚至用双手固定住我们的锁骨,当我们的双手不再妄动时,身躯后荡,手掌丝毫没有感觉用力时,老师噔噔噔的跳出去了。他开心的说:“喏,这样不就会了吗?”他说,孙家干脆说卸肩。二水能理解,卸肩是锁骨左右向拉开,肩呈下塌之意, 相反,两肩耸起,就叫寒肩。人们往往急于求成,肩一着力,肩就耸起,手上就会被对手觉察动意。可见,一卸一寒,仅只一字之差,判若天壤
十三、
八百三十余年前,江西上饶的鹅湖寺,有一群读书人围绕着“太极”与“无极”的问题,展开了一场辩论会。反方是以陆九渊为首的陆氏兄弟,首先发难的是陆子美。他说:“今於上又加无极二字,是头上安头,过於虚无好高之论也。”、“无极二字出老子,非周子之言”。而正方的朱熹则认为,太极而无极,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也。倘若不言无极,人多误认太极同于一物,“不足为万化之本”,另外,倘若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为于空寂,而不能为万化之根。”争吵了三天三夜,这群斯文的读书人终究不欢而散。八百年后的某一天,长沙马王堆出土了帛书《周易》,人们发现,那群读书人苦苦争论的“太極”这一概念,原本只是“大恆”两字的误植。由此演绎出来的“无极”,也成了无稽之谈。历史,常常会开一些不大不小的玩笑,以讹传讹或者误打误撞,也能成为经典,并由此对后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力。周子的《太极图说》如是,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复如是,武禹襄借用王宗岳的“太极拳”三字,用称呼他从杨露禅身上学得的“绵拳”,并以此借壳上市,亦复如是。而今,全球上亿的太极拳爱好者,其实没有必要去理会八百三十余年前的孰是孰非了。
说起历史演进中的偶然因素,金老师喜欢说这是“机缘”。他讲,1961年,时任嘉兴武术协会副主席的马先生,常去上海学太极拳,慕金老师之名,去拜访过金老师多次,知道金老师祖籍嘉兴,于是就手写了他的家庭地址,表示欢迎金老师回故乡传授太极拳。金老师工作之余,抽调时间,回嘉兴探望祖母(当时他的祖母还健在,住嘉兴南门祖宅惟善堂),顺便约定时间,去解放路找马先生。马先生不在家,邻居说马先生雇了只丝网船,去新塍拍曲子了。金老师接着说:“就是这次,好得他不在家……”,老师稍作停顿,话题继续展开。他说,就是这次,他打听到刘晓东的住所,有缘得识刘晓东先生。金老师说,顾留馨先生曾跟金老师谈起嘉兴太极拳界有一位杨澄甫老师的学生,叫刘晓东。他是南京中央国术馆的学员,杨澄甫被聘来浙江国术馆授拳,刘也跟随来杭。解放后一直寓居嘉兴。金老师说,当时他住在集街的,沿街的一间小屋。简单的寒暄之后,相谈甚洽。刘先生知道金老师担任上海市第三届运动会武术比赛太极拳组裁判,他很认真的演示了几个动作。金老师说刘先生拳架很工整规矩的。之后,金老师问他观杨澄甫老师演拳,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刘先生说“摆”字,钟摆的摆。二水在2003年初,在嘉兴瓶山,第一次观赏金老师演拳,也就在无极式稍一站定,金老师一个前移后荡,二水灵魂深处为之一振,似乎有一种无形的能量,直指二水内心的。从此这套拳让二水心仪不已。刘晓东先生数十年之后,回忆杨澄甫老师演拳,只是简单的一个“摆”字,当年的金老师是深有感悟的,而今的二水也一样能感悟得到其中的滋味。金老师是守信重诺之人,信奉的是“君子之言,信而有徵”,马先生淡淡的一次爽约,二水而今反过来推测,或许使嘉兴与金老师的这套太极拳之间之缘,延误了四十年,而在金老师看来,或许正是这次爽约,冥冥之中,让金老师彻悟了杨家太极拳的一个重要法则。而这一法则,叶大密老师则是三返九转从他原先修炼的婆罗门导引术中补充进拳架的。
有机会看看
乱说一通,兄台勿怪。
屋檐滴水,指后背略带弧线,不是平板一块
线吊木偶,说的是虚领顶劲,头直而又不强项
第二次去的时候,和金老师比较熟悉了,所以也排在各位师兄后面去听一下老先生的劲。初一接触的时候,觉得老先生的手很柔和,很难相信会有很大的劲从里面迸发出来。于是乎动了个小心眼,表面谦虚的同时手上暗加了把力气,结果发现,我的力越大,则感觉老先生手上的刚性越强,也许这个词不是很恰当,我感觉就好比一面墙,你不去撞它,它就没有威胁,但是你大力去撞,就会感觉到强的硬度了,这是一个感受。
后来再有一次,老先生讲到抽靠时候手的定位,无意手往我身上一搭,然后人一个抽起,我顿时感觉接触我胸口的手指里面有针扎的感觉传来,第一反应就是“闪人”,其实以前我一直觉得我是比较吃力的,加上人有些迟钝,一般的力来了,我不会有太大反应,这是第一次,没有力打我,我就自己跑了,大概就是神意上被控制了吧。
金老师抽靠帖的动作很有意思,大约就是一个吸气就全部完成了,吸气的时候是外升内降,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出来重心的下沉,但整个身形反而上升了。从外观看,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是好比倒着拿的一个打气桶,家里有这个装备的可以回去试试,倒拿在手里的打气桶是怎样的一个运动状态的。
虽然是这个貌似简单的动作,在我们初学做来,分解成很清晰的步骤,再强化练习,虽三载之功只练此动作,恐怕也难望老先生这一吸呼的项背。这个并非是我在这里替人吹嘘,实为亲眼所见。顾老师习武多年,体格健壮,同时下盘跨部开的很好,按刘老师的话说:“那里蕴藏着无穷的力量”,有一日,我们多人轮流和顾老师顶牛,顾老师就象个坦克,各个都被他弹回。金老师看的兴起,走上前去,只一个吸气,顾老师已经“失了势”,一抬手,老坦克已经变成弹簧车一样跳出去了。
这“失了势”三个字是金老师自己讲的,说实在的,我自己是没有看明白,只能先记录下来以后慢慢体会了。
金老师在讲解这个的时候提到了拿重心,示意我进身,我一前进,老先生在我肘上一搭,一吸,我脚后跟离地,要知道我的体重是老先生的一倍有余啊。最让我奇怪的是,我感觉到是我自己自动站起来的,没有外力影响我。再试,还是如此,再三的时候,脚上加了分量,心里话:“我不上当了”结果,还是起来了。至今不名所以,回家找人实验,对方一莽汉,根本吃不得这个,最后发展成了以力相较,已经失之千里了。也只有先记录下来,以后慢慢体会了。
再说到“沾”字,小元的身体是异常灵活松柔的,我们在盘架子的时候,他经常一个人旁边泥鳅一样的在练十字手走八字的运动。大家搭手,他很少发别人,但也没有人摸的到他,因为这个人很油滑了,好比段皇爷的那个妃子叫瑛姑的在沼泽里练的泥鳅功(这可不是笑话小元啊,对他的这个身手我羡慕的紧)因为无从较力,大家都不服气,但又没法。就去问金老师,对付这等人怎么办,老先生说手一定要轻,沾上去,让他没感觉,又跑不掉,说着手往小元身上一送,眼见得小元就扭动不起来了,然后跳出去。手轻,我知道了,但是自己的手还是很重,再想到,现在很多人练推手还要寻求什么有压力的练法,练起来奋发如斗牛,两膀酸痛以为长了功夫。
实在是匠师有距,道艺有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