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春秋大历史之序幕——西周之灭亡》(824天没来 -- 王威

共:💬67 🌺28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那是古代的哲学家因果倒置。

如果人间的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

事实应该是,出现灾年,古代的国家缺乏有力的抚恤手段,统治者被认为不仁不义,如果社会矛盾因此激化,会出现社会动荡,威胁统治基础。

而且,也向您所说的,史官也会选择性地对某些自然现象予以筛选,只把符合自己结论或者预言的记录下来。

文章写得真好。花。

家园 这大概是“马太效应”的雏形吧?强者更强。

不过他的这番论调,完全是基于优生优育,认为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论战略眼光,当然无法与后世诸葛亮“隆中对”相比。

好文,逐篇花之。

家园 原来怪胎才能当帝王……
家园 哈哈哈

帝喾的四个老婆各自生下来的孩子,能有一个功劳是记在自己头上的,已经很不错啦。

家园 逐篇花!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家园 期待后面的

真不错,不知道后面的啥时出来

家园 等两三天吧

写了两万多字了,但是还是觉得先周时代,资料太少了。

家园 也不是完全蒙的。齐、秦、楚、晋正好处于中原的东西南北

四方。对外可以降服戎、夷、蛮、狄,吞并他们的土地,籍没他们的人民,成为超级大国。对内可以学习中原先进的文化、技术,争霸中原。而且这些国家受中原思想、文化影响较小,政治制度、典章文献也不健全,条条框框约束较弱,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但是老实说我对伯阳父这个寓言有点怀疑,有可能是后世杜撰的。因为此时秦国连诸侯都不是,只是一个附庸国,整个族群不过是周人的种族奴隶,更谈不上什么大国。而且观诸周代(包括战国)史料,无不对秦国的出身表示极大的鄙夷,明确地指出他们不过是牧马贱奴的后代。伯阳父的这个寓言完全建立在血统的高贵上,怎么又会把“卑贱”的秦人算上?

家园 秦人的直系祖先是飞廉、恶来,出身东夷,为商朝的忠君爱国

之士。战败后,为周军所杀,整个部族被迫西迁为奴,为周人牧马。所以秦人的基本文化是东夷一系。从考古发掘来看,秦人原先和他们东边的同姓本家(徐、郯等东夷诸侯)一样,以鸟为图腾、以鸟纪年、以鸟名为官名。孔子曾经向郯子请教过这个问题:“少昊氏鸟命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我知之。我祖少昊,挚(少昊名己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伯鹩)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且鸟鸠氏,司马也;卩鸟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氏者也。五雉为五工正。” 除此之外,整个“东夷文化圈”(姑且这么命名)也广泛流传着玄鸟的传说---吞卵而得子。有一种说法就是商人原本出自东夷,后来逐渐走向文明,成为天下共主,所以保留着玄鸟的神话。这样看来,秦人的祖先和商人还有一定的“亲戚”关系,照抄商朝的神话最为省事,也最好骗人。

家园 找到啦,哈哈,诗经 召南 野有死麇

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家园 看到一些解释也很有趣

比如说“尨:龙三撇,长毛狗”。世界上狗的种类很多,据说中国原生的只有2种:狮子狗和藏獒,平时常见的草狗说是因为血统不纯,不入其列的。想来陕西那旮瘩周的时候也不会有藏獒,那么这里的长毛狗指得是什么已经消失的品种吗?什么样的狗才会被称为长毛狗呢?比如这个:古代牧羊犬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或者这个:拖把狗(波利犬)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想想看,这么大一只长毛狗冲过来的样子,还真是很有威慑力哈,叫你小子不怜香惜玉

家园 今天更新

一个问题是写在word文档上,但是发出来的时候,很多的脚注没法放上来,读者见谅。

比如像之前讲述野合,从诗经引用的诗歌的出处就没有了。

下来的文字,征引的地方特别多,有些情况可能在脚注已经说明了,但是正文上看下来,却有踏空的感觉,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啊

家园 十一、商王朝的疆域

周人虽然以农耕起家,然而其中颇有几次反复。

毕竟在上古时代,安分的当个农夫并不容易,便是自己安心了,环境也未必允许。

后稷这个官位在弃死后,被他的子孙继承了下来,也不知道传了多少代。 传到了一位叫做不窋的手上。

在上古的时代,官位基本上是世袭的,尤其是像农业专家这样的职务。所谓的禅让制根据专家考证,可能是战国时代的墨家为了宣传自己的理念而编造出来。即便真有所谓的禅让,让来让去,都是亲戚。

不窋晚年夏后氏政治衰败,于是放弃了当农业专家。不再务农,也就失去了失了官职。

无官一身轻,他带领族人流浪到戎狄地区,过上了游牧的生活。

关于不窋的这个选择呢?

历来议论纷纷,很多人考证认为是因为当时夏朝主政的孔甲帝喜欢鬼神,荒淫奢侈致使朝纲大乱。是以不窋才弃官出走,率领部族迁徙。

其实我个人觉得可能是把情况想的太复杂了。

不窋丢掉了官位,但也没有必要放弃传了十几代的农耕传统。

一个农夫突然间要转型成为猎手,我想只有一个原因说的通,那就是农夫没法种地了。

在农耕时代,农夫最依赖的就是气候天时,弃的子孙继承后稷这个官位,当有几百年之久。几百年的时间段里头,出一次农夫招架不住的大旱,从概率学上来说,是完全可能。

因此不窋的弃官可能是因为大旱而引咎辞职。

辞职了之后,大旱还在继续,大伙儿还得吃饭。无奈之下,就去当猎手了。加入到以狩猎游牧为生的戎狄部族中去了。

既然选择了游牧生活,也就不可能定居了。

(很多书上说他在今天的甘肃庆阳市定居。这恐怕是后人的附会吧。)

不窋死后,他的儿子鞠接替了他,当上本族的首领。鞠死后,他的儿子公刘继位。

公,是爵位。刘是名字。

他是周人第一位称公的首领,只是不知道是自称呢,还是接受中央王朝的册封。

公刘既已称公,大致也算的上是一个国家了。

不过上古三代之国家,并不是我们今天的想象。

上溯夏商两代,国家已然建制,从最初部落联盟演进邦国联盟,夏王商王先后次第为天下共主,列国臣服,以为诸侯。

在夏朝大禹时代据说有一万个诸侯(诸侯万邦)。

到商汤时候还有三千个。到了周王朝建立的时候,中原地区各民族经过夏商两代的融合、同化,或同盟,或兼并,尚有一千七百七十三国。

进入春秋时代,接受周王室直接分封的列国有四百多个,此外还有八百多个表示臣服的国家。

公刘时期到底是在那个时间段呢,现在也没有定论。有人考证公刘时间,约略相当于商代“九世之乱”的尾声,盘庚迁殷的前夕。

商王朝的疆域有多广大呢?

从历年的考古发掘资料来看,商代遗址不仅分布在黄河中、下游,而且向南已达长江以南,向北则在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均有分布,如陕西、山西、河北和山东一带均发现商代遗迹。

然,这并不是说商王室对这些地区就已经能有效治理了。

当时,中原处处都是未开发的土地,都是原始大森林,人类对付狮子老虎等野兽都很吃力,只能是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建立据点。

这些据点经过几代人的生息,变成了规模比较大的城邑。每个城邑和城邑之间相聚甚远。

商代遗迹众多说明了商王室的城邑确实已经很多了。

为了巩固统治,商人以其中最大的邑为国都,都周围不远的地方,由王直接控制,即所谓“王畿”。

王畿以外征服的新地,就把自己的亲戚封在那里,让他们去建立城邑,成为一个诸侯方国。

这些接受商王直辖和商王领导的城邑,就是商王朝的疆域了。

在城邑和城邑之间,则散落着无数的氏族、部落和小国家。

比如公刘所带领的姬姓族人建基的便是这样一个国家,所管辖的地区可能也就方圆十几里,人数估计未必上万。

这些氏族、部落和小国家,各自为政,这些与商王室并立或敌对的其他方国之中,当中又夹杂着很多的无主的荒地草原。

这些国家还因为各种各样的生存压力迁徙来迁徙去的,即便是商王室之国都先后迁徙18次之多。

商王估计都搞不清自己国家都迁了那些地方,更不可能搞清楚下面诸侯方国变动的情况。

于是形成了这样的局面——

商王室作为一个强大的王朝,势力不免要覆盖到这些地区,但是又没有能力一一控制。

正是这种现实呢,据说早在尧舜禹时代就发展出了一种叫做“五服”的理想政区制度。

尚书上说,当大禹完成了治水大业之后,九州由此统一了:

四方的土地都已经可以居住了,

九条山脉都伐木修 路可以通行了,

九条河流都疏通了水源,

九个湖泽都修筑了堤防,

四海之内 进贡的道路都畅通无阻了。

水火金木土谷六府都治理得很好,各处的土地都要征收赋税,并且规定慎重征取财物赋税,都要根据土地的上中下三等来确定它。

中央之国赏赐土地和姓氏给诸侯,敬重以德行为先,又不违抗我的措施的贤人。

国都以外五百里叫做甸服——

离国都最近的一百里缴纳连秆的禾;

二百里的,缴纳禾穗;

三百里的,缴纳带稃的谷;

四百里的,缴纳粗米;

五百里的缴纳精米。

甸服以外五百里是侯服——

离甸服最近的一百里替天子服差役;(即封王朝卿大夫的地方。)

二百里的,担任国家的差役;(封男爵的领域)

三百里的,担任侦察工作。 (封大国诸侯的领域)

侯服以外五百里是绥服——

三百里的,考虑推行天子的政教;

二百里的,奋扬武威保卫天子。

绥服以外五百里是要服——

三百里的,要和平相处;

二百里的,要遵守王法。

要服以外五百里是荒服——

三百里的,(属于蛮荒地带)维持隶属关系;

二百里的,进贡与否流动不定(或说是流放罪人的地方)。

据说,大禹拟定的这份理想政区蓝图颁布之后,东方进至大海,西方到达沙漠,北方、南方连同声教都到达外族居住的地方。

于是舜帝赐给禹玄色的美玉,表示大功告成了。

家园 十二、草创基业的笃公刘

以天子居住的王畿为中心,各服依次像一个同心圆似的向外辐射、扩展,按亲疏远近的关系把世界划分层次。据此,中原是文明中心,九州是文明的范围。

“五服”之流变及于后世,演进为长达三千年的朝贡体制。

在夏商时代的中国人已经毫不谦逊地认为,自己的“天朝”天然地居于天下的中央,因此是“中国”而蛮夷戎狄只配住在四周四角,因此是“四夷”。

并以此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总原则。

天朝皇帝是“天子”,恭承天命,君临万民,其统治之稳固正如西周诗人所歌颂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对于这些蛮夷戎狄,可以不接受我们的直接的管辖,只需要从名义上接受中国是“天下共主”的概念,逢年过节的或者十几年贡献一点东西也就行了。

这样就能将这些朝贡国视为藩属。

为了鼓励外国使节来朝贡,蕃国进献的贡物,朝廷报以丰厚的回赐,是贡物的几倍甚至几十倍,以显示大国宗主风度。

总之,“万方来朝”成为历代帝王孜孜不倦的理想追求。

事实上,以后的多数朝代,作为官方指导的意识形态儒家思想都不支持中国君主开疆拓土的行为,觉得完全没有必要,甚至是浪费精力。

大体上,在处理国际关系的惯性思维是羁糜外国、怀柔远人

以至于到清末,力主维新的谭嗣同甚至认为放弃新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这一创造性的朝贡体制对未来之东亚三千年之稳定格局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中国人很聪明,从很早就知道就知道限制自己力量的投放,从很早就知道不干涉他国内政,也不推销自己特有的价值观,很厚道的当自己的超级大国。

(再次鄙视一下小家子气的美国人啊!!)

公刘时期的姬姓部落是否进入商王室势力覆盖范围,承担起纳贡的义务,现在的资料有限,我们不好瞎说。

即便纳贡了,估计也就是名义上的服属和道义上的支援。

总之,商、周两民族之交集是谈不上了。

不管怎么说,到了公刘这一代,周人又开始定居,进行了农耕了。

原因想来是大旱在经历了两代人的时间,终于过去了,气候天时又有利于种植了。

在公刘的带领下,周人又恢复了老传统,从事农业生产。

他巡行考察土地适宜种什么,从漆水、沮水,渡过渭水,伐取木材以供使用,使得出门的人有旅费,居家的人有积蓄。

民众的生活都靠他好起来,而且很多人的外来人迁来归附他。

周朝事业的兴盛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所以,诗人们创歌谱乐来怀念他的功德。记载在《诗经》上。

笃厚的首领公刘呵,

你艰苦卓绝,带领我们造田垦荒,丰收的稻子堆积,谷子囤滿粮仓。

打起行囊装满干粮,装备精良士气昂扬,何时驾驶我们的战车驱逐蛮狄,光被四方?

盼着那一天,我们绷紧强弓、携带坚矢,肩荷枪戟、背负斧钺,勇士们呵,登上大船赶赴沙场。

笃厚的首领公刘呵,

你君临这辽阔的平原,如此富庶、如此繁荣,河渠流畅、道路通达。

唱一曲咏叹调吧,越过山冈,奔跑在平原。

是什么佩带显示了我们的富裕?是晶莹的宝玉和珍奇的鲜花,是玉饰的刀鞘和锋利的宝刀。

笃厚的首领公刘呵,

我们流连在江景河风,看不够宽广的草原,还有这秀丽的南岗。

登上高处四望,山野周遭,楼房栉比,宫殿巍峨。

我们欢乐的旅行,充满了欢声笑语,唱颂着佳作华章。

笃厚的首领公刘呵。

你的部落如此强盛,四方民众的归附,济济于途,步履跄跄。

来吧,让我们一起参加隆重的筵席,既然走到一起,就建立彼此的关系。

杀猪宰羊,用葫芦瓢喝酒,我们向公刘献上美食,我们向公刘奉上美酒;

你就是我们的君王,

我们从此追随在你的身旁。

笃厚的首领公刘呵。

你以博大宽广的胸怀,考日影以正四方,登高岗以瞻前程,相阴阳以顺上苍。

你观察山川地势安兵设守,战士荷戟轮流执班,保护着我们的田园;

你指导垦荒治水开辟农田,阡陌连云直上山西,豳居千里再无地荒。

笃厚的首领公刘呵,

出徙了狄地以豳为家,搏击着渭水卷翻波浪,我们矢志于奋发图强。

建立了基业巩固疆域,团结博爱创造了财富,幸福洋溢在皇涧两岸。

沿着水流跨越了山涧,四方民众加入了联盟,芮水之外也是我的家乡。

由诗中可见,到了公刘时期,为了保持部落的安宁,日常都保持着军事体制。

为了让粮食的收成更好,同时也为了摆脱戎狄习气,公刘决定再次转型,由飘忽不定的游牧生活,转为定居的农耕生活,故此决意南迁。

可以说,公刘时期惟一的大事就是迁都到豳。(在今中国陕西省旬邑县西南)

在经过考察之后,公刘认为这块地既是广大辽阔的平原,又有奔流不息的水源。

此外还有向阳的高冈,再没有比这块地适合种植农作物的了。万一战事爆发,还有险可守。

遂决定以此为根据地。

这是一项主动而又积极的行动,其目的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振兴姬姓部落,巩固和扩大这个新建的国家。

公刘算是比较有心的领导人,他既选择了豳,脑中也就有了一幅构想好的蓝图——

在郊外,对平原和低地加以开垦。

在高冈一带驻屯了三支军队。

在中心,建设了集会所和长老议事厅。

当然,其时姬姓部落国力尚弱,议事的厅堂可能是用树木架起的草棚而已。

一切经过丈量和规划,周人开始在此有计划的营建房屋,开垦荒地,不久就出现了繁荣的景象。

公刘去世后,他的儿子庆节继位,终于决定以豳为长期根据地。

庆节之后,相继承继部落首领之位的依次是皇仆——差弗——毁揄——公非——高圉——亚圉——组绀,一直到古公亶父这一代。

家园 十三、周人——生活在周原上的人

十三、周人——生活在周原上的人

农夫当的越久了,就越留恋农耕生活,战斗力和游牧民族没法比了。虽然周人说起来和戎人是亲戚,可是游牧民族的生存方式决定了他们就是想着靠抢掠过日子。

周人就倒大霉了。

就像一个坏学生,突然想学好了,好学生欢迎坏学生转正,可是坏学生们却难免视之为叛徒了,要群起而攻之了。

于是,到了古公亶父(周文王姬昌的祖父)这一代,姬姓部落老是被戎、狄等游牧部落侵逼,实在是在原来的坏学生群里混不下去了。

无奈之下,古公亶父决定将地盘彻底让给了戎狄,带领自己的族人二千乘再次东迁。

如果按照一乘75人的算法,则有一万五千人。

在上古时代,组织如此大规模的长途迁徙而能成功,其间百倍之艰难,只要稍微想一下《圣经》里头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种种磨难,自不消说了。

古公亶父逾梁山而避于岐下,正是商王武乙期间。

武乙,姓子名瞿(约前1147年—前1113年在位)这位君主性格狂傲,暴虐无道,甚至想和上天一争长短。武乙曾经制作了一个木偶人,称他为天神,跟他下棋,让一名史官代“天神”和他下子,欲和天神一决胜败,结果天神连输了三局,他便认定天神无能,于是用刑戮加以侮辱。武乙又命左右用皮革制作了一个囊袋,里面盛满血,悬吊于空中,拉满弓,仰天射它,说这是“射天”。

有一天,武乙到黄河和渭水之间去打猎,据说在那里被雷电殛死。

武乙在位期间,西方戎族的一支——犬戎给商王室带来很大的困扰,屡屡寇边。

前面戎人只是西方游牧民族的统称,翻翻古书,有各种各样的叫法——

或者是根据地名的,诸如义渠戎、扬拒、泉皋、伊洛之戎。

或者以居住地理形势称呼之的,如“草中之戎”。

以姓氏别之的则有“姜戎”“申戎”,不一而足。

除此之外,戎在周王室各个时期叫法也不一,薰育、熏鬻、昆夷……绵夷、串夷、畎戎、大戎、猃狁等等,让人眼花缭乱,实际上是同一称呼不同时期不同的译写。

而所有这些戎人之中,最令周人醒目的其实只有一支,那就是和周人关系闹的挺僵,而且还是最强大的一支——犬戎。

“犬戎”——像狗一样卑贱的野蛮人,在周之前,我们可以看到商人对侵扰他们的游牧民族称之为“鬼方”——从魔鬼领地冒出来的野蛮人。

这种贬低性的称呼,恰恰证明了周人对此一支戎族的恐惧。

根据文献记载,犬戎族就是自称自己的祖先是二白犬,并以白犬为图腾的西北最古老的游牧民族,属于西羌族,是炎黄族先祖的近亲。

相传,早在炎黄时期,犬戎族就是炎黄族的劲敌。不过那么久远的皇历只能靠考古学家去泥土里头翻寻了。

犬戎和周人的关系为啥不好呢?

这也很好理解,同一块地盘往往容不下两个强者,谁也不服气,谁都想做老大。

想做老大,还不简单吗,打一架就知道了。

打起来,周人也未必打不过,只是若是论起耗字,农夫对于猎手显然是没有什么胜算。因为农夫离不开耕地啊。

算了,惹不起还能躲不起么?

姬姓部落之所以迁徙,估计乃是因于犬戎相邻,首当其冲的缘故。不过这么大的迁徙,不可能所有人都上路。肯定有些人留在原来的地方。

留下来的人当然没有力量立足于农耕,加入游牧部落中去才是最好的选择。

姬姓部落一路循着漆水,越过梁山,来到岐山下的周原。

周原位于今日陕西关中平原的西部,北倚岐山,南临渭河,西侧有汧河,东侧有漆水河。

此地水源丰富,气候宜人,土肥地美,正适于农耕与狩猎。而岐山系天然屏障,适合防守。

古公亶父经占卜后大吉,遂安居于此。

从此姬姓的部落就自称为周人——生活在周原上的人。

《诗经绵》记录姬周部落为了生存而进行的长途大迁徙——

拖拖拉拉,大瓜连小瓜,当初我们周族,杜水沮漆是老家。古公亶父,把山洞来挖,把地洞来打,那时候没把房子搭。

古公亶父,早晨赶着他的马,顺着西水岸,来到歧山下。和他的姜氏夫人,来找地方重安家。

周原土地真肥美,堇菜苦菜都像糖。大伙儿有了商量,神的主张刻在龟板上,说的是:“停下”、“立刻”,“就在这儿盖起房。”

住下来,心安稳,或左或右把地分,经营田亩划疆界,挖沟泄水修田塍。从西到东南到北,人人干活都有份。

叫来了司空,叫来了司徒,吩咐他们造房屋。拉紧绳子吊直线,帮上木板栽木桩。造一座庄严的大庙宇。

盛起土来满满装,填起土来轰轰响。登登登是捣土,凭凭凭是削墙。百堵墙同时筑起,擂大鼓听不见响。

立起王都的郭门,那是多么雄伟。立起王宫的正门,又是多么壮美。大社坛也建立起来,开出抗敌的军队。

对敌的愤怒不曾消除,民族的声望依然保住。拔去了柞树和棫树,打通了往来的道路。混夷望风奔逃,他们尝到了痛苦。

战国时代,齐宣王曾经请教孟子如何才能施行王政。

孟子给了他几个建议,齐宣王认为孟子的建议太过迂腐,但是又不愿意和孟子较真,于是自谦道: “寡人毛病太多,特别是很好色,恐难行仁政。”

孟子却一点也不知趣,立刻又哗啦哗啦的说了一大堆,举的便是古公亶父的例子。

孟子说:“爱好女色并非什么过错,周文王的祖父太王古公亶父就很好色,《诗经大雅绵》中有他好色的档案:“古公亶父,早晨赶着他的马,顺着西水岸,来到歧山下。和他的姜氏夫人,来找地方重安家。”你看,太王时刻离不开夫人,不也是很好色吗?但当时在太王的国境之内,家家户户都是成双成对的,没有嫁不出去找不着丈夫的怨女,也没有娶不到妻子的旷男,每一个家庭都幸福美满。君王好色,这岂不是天大的好事,何必还要耿耿于怀呢?

孟子此处不无曲解之嫌,但也可见即便到了战国时期,古公亶父之德政自有有其影响力。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