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傅抱石唐人诗意图 -- Ready-Go

共:💬38 🌺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傅抱石唐人诗意图

就像 《唐之韵》剧中所说:唐诗是我国诗坛的珠穆朗玛峰,在小农社会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不只如此,唐诗还是国画家们极好的创作素材。这里就贴出来一些相关的作品和相关评论,以供欣赏。

家园 丽人行

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灸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家园 长干行

长干行

妾发初覆额, 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 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 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 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 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 岂上望夫台。十六君远行, 瞿塘滟??堆。

五月不可触, 猿声天上哀。门前迟行迹, 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 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黄, 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 坐愁红颜老。早晚下三巴, 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 直至长风沙。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家园 怨情

怨情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无端的忧伤

李白不愧是我国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能力是如此的多样多彩,竟然绘声绘色地深入到一个女性的内心世界,将她那漫涌上来又一时无法理清思绪的情怀描绘得如此真切,不得不让人为之惊叹,与他一贯狂放、后人视之为浪漫主义诗人的性格大不一样。

傅抱石从事仕女画的创作,始于入蜀以后,大概因为其时深入研究顾恺之的缘故。也因此,他的人物画受六朝画家特别是顾恺之的影响较大。阅览得多,实践得也多,傅先生表现古代女性的丰富笔墨,就不让人感到突兀惊奇:尽管这样,以如此生动灵活的线条再现一个颦眉蹙额、由于青春期的忧郁而带来无端惆怅、落寞的女子形象,也不能不使人格外感佩。

淡紫的长袖衫,绿色内领,红腰带系白色长裙,席地跪坐,两袖垂于双腿之上,简洁的线条和淡雅的色彩,与人物头部低垂、蕴含几分忧伤的表情气氛十分相宜。

这幅人物画,衣着线条宛转流畅,面部表情和眉眼刻画准确、生动,是抱石先生承继六朝画家笔墨风韵,又更多地融汇了自己独创精神的成功范例。

家园 佳人

佳人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高洁自持

杜甫用比兴手法赋诗,傅抱石也用比兴手法作画。

佳人,自然是美人,但又不仅仅是只具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美的美人。杜甫的佳人不是容貌意义上的,而是精神品格方面的。

诗圣之作的精神,深合傅抱石先生之心,那就是画美人必先画出有品有格的人,然后才可能是美人。

按照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精神,好男人的首要标准是有气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好女人则有一句笼而统之的话:女子无才便是德。德”的内涵具有不确定性,有相当多的消极甚至是糟粕的一面,但其中有一条,女子的坚贞与善良却是不可替代和抹杀的,也是后人称之为兰蕙之质、林下高风的品格。

《佳人》的构图简练,实因内涵的深沉之故。

佳人倚竹,支撑身心的是内在的品格和修养。环境恶劣也好,处境困难也罢,不改的是执着与坚守。

六朝《女史篇图卷》有对女子说教的倾向,傅抱石却一反其径,他对女性的赞美首先基于品格,一个有着修竹劲节般情操的女子,理所当然地可以目之为是对美好品德的称颂。

形貌美丽,加上对情的敏感执着和内心不可移易的信念,这三者的结合才是佳人,才能成为傅抱石的构图形象。这是抱石先生对仕女画的认识并为之实践的标准与宗旨。日暮倚修竹”的场景是诗里就有的,傅抱石点石成金,女子面前的大片空白正是虚拟的不可知的未来,但有了背衬的坚韧与劲节,她就能够能勇敢地面对一切。

家园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情满三峡

傅抱石的整部唐人诗意图作于1948年的夏天,这幅画作于五月初五端午节,此时距他自重庆迁回南京只一年多点时间。羁留川东八年,一朝回家,那种漫卷诗书的狂喜心情还未消褪,余情依旧在心头缭绕,他正是带着庶几与杜甫当年相同的心情心境,温故知新地描绘出川回家的情景。

瞿塘、巫峡、西陵三峡奇险曲折二百多里,两岸悬崖峭壁,江流湍急,是山水画的最佳表现题材。长江自西斜向往右,渐行渐阔,在两岸悬崖峭壁、湍急而又曲折的江面上,顺流而下鼓满风帆的小舟,将“即从”、“便下”、“穿”、“向”,迅急如闪电般的喜悦之情,一气流注而又曲折尽情地表现出来。

画幅的笔墨重心在右侧,自右而左逐渐减轻至边缘处,用长锋作长线扫描,近景墨重处多横斜皴擦,以丰富山岩翠色,左下方山顶饰一小红房,前有旗杆勺斗,房后青松映衬,与岩下江上的飞舟形成动静对比,挺出几许生动和色彩。画面也因此而结构平衡。

此图有款:“抱石得之戊子天中节”,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记时记义,因为此构图一成即为经典,日后他创作了多幅同样命题的诗意画,两岸青山相对而出,长江一线西来,构图大同小异,只是笔墨不同而已,可见他是如何的快意与酣畅。

家园 客至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离呼取尽余杯。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酣畅之韵

这是临江近水的成都草堂里等待客人并与之尽欢的生动一幕,杜甫诚朴待人的性格,热情而又不失憨厚的态度,在诗中表露无遗。兴会无前的后来场面,就是把邻居老翁也唤过来一同陪客人共饮,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傅先生对于这种景况的描绘,是以酣畅的笔墨来完成的,用粗笔画树画屋画绕宅柴篱并点染,散锋焦墨渴笔之中却不带丝毫的顿挫滞碍的痕迹,而是笔笔顺畅到位,再以饱含水分的墨笔晕染,创造出春天草堂的季节效果,淋漓快意。

画幅的生动性在于“隔篱呼取”的场面,也是杜甫与客人兴致最高潮的举止,他们兴奋、欢快,兴致越来越高,已经不胜酒力了,只有请过邻翁来“尽余杯”才行。画幅的经营布置有了这样的场景描绘才显得格外生动和饱满。

没有正面描画的款曲相通的盛情场面,却从侧面道出了两人的真诚融洽的情谊。傅先生的笔墨把握住了杜诗的精髓,又有准确到位的描绘,可谓相得益彰。

一切都不是特别精心的营构,包括建筑和树木,符合草堂茅舍的外观特点,但表现又都是干净酣畅的笔墨,屋里窗下坐着的客人,和篱前站着呼唤邻翁的杜甫本人,是用细笔认真勾画出来的,神情毕肖,与写意泼墨的房树有明显的对比效果。

整个画面水墨份量重,极少用色,韵味足,非常耐看。

家园 后宫词

后宫词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一切尽在阿堵中

一个红颜未老、盛鬓堆鸦的宫女,因为失宠,在眼泪和不绝如缕的幽怨中难以成眠,而不得不坐起来斜倚薰笼直到天明,眼看着窗外前殿的轮廓在曙色中渐渐显明。

所有的失望和幽怨都写在她的脸上。

抱石先生笔下的仕女特点也全部在此。

他将主要的精力集中在人物神情的刻画上,不借助于激烈的动作或是复杂环境的描绘,而是着力于她们内心世界的开掘,特别是面部的描绘。用小笔散锋点睛,先以淡墨工笔点、擦出眼睛的位置和面积,边缘模糊,然后再以浓墨散锋点瞳孔,剔出睫毛,加重上眼睑,不求眼珠边缘轮廓的清晰,也不求黑白眼珠的对比分明,从而在眉眼间透出一股凄惋哀怨。正是这双有着无限的隐忍和忧郁的眼睛,直切人物的内心深处,表明了这位后宫女子的不幸,她内心深处的酸楚和无尽的哀伤。

这样的神情是如此地逼真传神,也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我们看见了唐宫后面的悲剧,繁华背后所掩盖的人性的悲枪,听到她的叹息,看见她的眼泪,无数的寂寞宫女,也如她一样从青丝坐成白发,到了晚年只剩下闲坐说玄宗的份,我们也情不自禁地为之郁闷、愀然。

家园 问刘十九

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大侧面和小侧面的交融

这幅雪景山水画,傅先生有个“自侧面写之”的说明。

一个什么样的侧面呢?

隆冬季节雪压群山,傍晚时分,乌云低垂,眼看又要再次落雪,画家全力营造了这个时分的天地景象:屋顶屋前、树木柴扉,以及近坡远山都是白茫茫一片,只有远处山脊和小溪水边有着较为清晰的的轮廓线,而天边乌云正越来越浓、越来越低地从山那面压过来。

这是一个大环境,是种晚来欲雪的气氛,同时是画家经营布置的一个大侧面。

舍弃了正面据案共饮的场面,也不再现绿蚁新醅酒的杯中色彩,只在室内遥遥地点缀了一个小小的红点,一个红泥小火炉的象征。

室内红泥小火炉的温暖与白雪皑皑的外部世界,形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

诗写得极富诱惑力,全文题在右上角,分明是画景的画外音。那句平常口吻的问话,道出了在恶劣环境下的关爱和友谊,是比酒还醇浓的情缘。在冬季常态的生活里,以其平静的品格,显示出不平常的色彩与光芒。那个雪屋中的红泥小火炉同样有着诱惑人的色彩,室内的温馨、明亮,还有比小火炉更暖的友情,生活以它的甜美给人们以无限的安慰。

那个小小的红泥火炉是一个小侧面,一个不可或缺的道具和画幅元素。

家园 渭城曲

渭城曲

渭城朝雨?徘岢井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气氛烘托主题

  阳关三叠的歌声,从来是别席离筵上的绝唱。

  “最忆阳关唱,珍珠一串歌”,“断肠声里唱阳关”也同样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画家。

  濡湿了的树干,干净利落、摇曳多姿的枯笔枝条,都笼罩在淡绿色的渲染之中,突出了朝雨过后的新鲜的早春气息,层次分明又过渡得自然妥帖,没有丝毫痕迹,我们便在一片青青柳色中,看到了精心构撰的送别场面。

  傅抱石是渲染气氛的高手,不用廉价的笔墨直奔主题,而是把对友情称颂的要义藏在淡绿的帷幕徐徐打开之后。

  近景中即将远行出关的牛车正迎候在柳树下,一如《将进酒》的创造手法,画家在车夫无奈多于焦躁的脸上,让我们知道了客舍中送别酒筵进行的时间有多长。这仿佛是这首友情歌唱的序幕,真正吸引人的故事,却是舞台追光下的那客舍筵席上的珍重,右上方的一片聚焦而成的白色光亮才是引人注目的主题所在。

  殷情的叮嘱,一遍又一遍的劝酒举觞,无限情意都化在这永恒的画面之中,我们的眼睛里从此有了“更与殷勤唱渭城”的不绝余响。

家园 琵琶行

琵琶行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情景交融的叙事画本

白居易的《琵琶行》问世后,就受到了画家的关注,不少人以此为题,表现各不相同的审美情趣。如明人郭诩《琵琶行图轴》,在画轴的下半部分线描两个立着的人,一为江州司马,二是琵琶女,立轴上部全文抄录白氏长篇诗歌,用书法来衬补画轴。这种创作构思着力于诗歌本身的叙事效果。

与前人的相同题材的诗意画相比,傅抱石先生的这幅作品可谓情景交融,以“移船相近邀相见”的场面为构图,在枫叶、荻花的情境当中,完成它的叙事风格。

傅先生的目的在于诗意画本身的艺术感染力,而不单纯是原作长诗的文本意境。

将一个曲折而又丰富的文本故事,变为生动、形象的画本,要再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情感呼应,年长色衰的琵琶女的沦落身世、垂首聆听的青衫诗人的迁谪遭遇以及即将送别的客人,不同人生经历的三个人,邂逅于月色满江的秋夜江边,形成了画面丰富的故事性。

它的声与色,浓重的压抑感和惆怅黯然的气氛,让人一望便知画的是白氏《琵琶行》。

这是个为画家喜爱表现的题材,他不止一次画过,章法多有不同,各具情趣。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元和十年,余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令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徒于江湖间余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炉。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消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舱明月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清衫湿。

家园 登高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空白之妙

登台远眺,见景抒怀,让人想起了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枪然而涕下”,就其中关于秋天景色的描绘,也同样让人联想到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还有毛泽东的“万类霜天竞自由”。

杜甫时在夔州(奉节),处长江之滨,峡口猎猎多风,不断有高猿长啸之声传来,面对急流、洲渚,不由得抒发深沉的情怀。

杜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傅先生在画幅左上方题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突出的是前半写景部分。江边高台,江风吹弯柳条,落叶随风斜飘而下,隔江对岸正是渚清沙白之地。

傅抱石作山水画常有相反相成的两种情况,一是满纸的烟云,如《巴山夜雨》、《石涛上人诗意》、《云山幽游》、《临流濯足》之类,在层峦叠嶂中以浓墨破笔点写茂树丛林,淋漓酣畅,莽莽苍苍,层层叠叠,气象万千,有种快意淋漓、滋润浑厚的饱满;另一是空白之功,用大片的空白,表现想像的无穷,给人余韵不尽的感觉,1942年首写龚半千诗意《一望大江开》是如此,其后的《平沙落雁》、《毛泽东?黄鹤楼词意》、《梅溪泛舟》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空白是中国画的重要手法,是淡到极处风流尽得的高明之笔。

此幅《登高》笔墨不多,重在渲染,内中的空白之大,占据了画面的三分之二,而且不着一笔一墨,是抽象的更是具象的,具象的是不尽而来的长江,从右上角到左下角浩荡而来,同时又是一种开阔意境的合理显现,是登高远望视野旷然的真实描绘,由右下角之实通过空白的长江,过渡到对岸虚淡的沙洲,画面也由此完整而又平衡。

家园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踪迹大化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即便从流放夜郎途中遇赦,人生经历遭受了最大一次的挫折后,也不改性情。北上回归途经江夏时,又往浮阳(江西九江),尽兴饱览了庐山的大好风光。李白一入名山大川就有些控制不住自己,特别兴奋,每每按捺不住油然而生的豪情,浩然发歌。《梦游天姥吟留别》是这样,《古风?西上莲花山》、《登太白峰》也是如此,多有佳篇妙作流芳百世。

这首《庐山谣》是他面对庐山情不自禁的歌唱,见情见性,极尽歌咏赞叹、浪漫夸张之能事,把所有的失意、不快和烦恼丢诸脑后,见景抒怀,也把他希望超脱世俗、隐逸出尘的内心愿望,夹叙夹议地表白出来。

傅先生的《庐山谣》同样“兴因庐山发“,着意于诗人对庐山的赞颂,以他的如椽大笔,率然而成,把捧读诗篇而迸发出来的豪情,淋漓尽致又一气呵成地倾泻在画幅中。

仰视用笔写山峦,近景落笔衬人物,境界开阔、笔墨酣畅,面对云屏锦绣般的庐山,金阔二峰的回崖沓嶂,倒挂石梁的凌润苍苍,他用不拘一格的抱石皴纵横涂抹,以墨线为主勾勒峰峦峻崖的山石肌理,用淡花青和淡赭的交融,铺陈庐山的明媚绮丽、雄奇峻峭,从而在山峦秀色里滚动并张扬了一种生动的气韵。

我本楚狂人,

狂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

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

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

屏风九叠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阙前开二峰长,

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

??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

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

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

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

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

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

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

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

愿接卢敖游太清。

家园 傅抱石画风古朴,直追汉唐啊!
家园 终南山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快意的挥写

  王维诗歌的气象,是在生动性和画面感具长的优势中,用敏锐而又准确的笔触大开大合,高度凝练又富有诗情画意。最准确的评价就是苏东坡的那句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有人说,他善于把诗写成哲理,把哲理写成诗。

  这首《终南山》,是“诗中有画”的一个说明,具有典型性,雄伟磅礴。它的气势与李白的激情率性不同,是在精心的刻画当中表现出来的气概,具有精致的语言风格。

  中国诗歌在描绘自然的本领上有着特殊的写意功能。中国山水画更是善于把这种自然景象在水墨层次中以用不同的方法,诸如“三远”之类来加以概括和表现。

  傅抱石精于此道,以长锋皴擦出连绵不绝的群山,用一个隔水问路的行者来点缀《终南山》的画面。

  董其昌将历代山水画分为南北二宗,近代有人又以技法的斧劈和披麻来区分。傅抱石对于中国山水画的最大贡献.是不拘一切成法,创造性地用散锋乱笔效点来表现山峦水石等自然景物,终成一家,时人称其法为“抱石皴”。

  在《终南山》中,他突破一切理论的束缚,以自在天成的抱石皴,纵横捭合,自由而又惬意的笔触来尽性地完成对王维诗歌的解读。

  他在快意之中,灵活自如、游刃有余,恰到好处地处理虚实关系。

  左下方两块墨色重,右上方两处轻,特别醒目的浓重的墨色、墨团,与朦胧的远山飘逸的色块相对比,放逸泼辣的粗重线条,与柔和淡弱的细线相辉映,来摹写“分野中峰变、阴晴从壑殊”特殊的视觉印象。

  用中间部位大面积青中带赭的云彩,与左上角若隐若现的淡花青,呼应对衬,在空白回环之中表现云海幻象,有如白云青霭。

  线条有曲有直、有粗有细,墨团有轻有重,色块有清楚有模糊,形成了不同的虚实关系,自然生动,韵律丰富,让人看上去舒服惬意。

  笔墨的极致在于点画之间,至于随意转折,有意无意,率性而成。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