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再论开国君主杀功臣的话题 -- 王威

共:💬87 🌺10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再论开国君主杀功臣的话题

开国君主之能得以开国。不论是布衣还是贵族出身。

其本身必有特殊的人格魅力。

人类所有人物之中,以政治人物为最优等。

开国君主中,可以说没有一个心智是不健全的、待人不宽厚的。

那些以开国君主平定天下之后,大杀功臣,便认为其性格猜忌,阴险。实际上是罔顾事实的马后炮。

刘邦朱元璋乃至于毛泽东,在平定天下之前,都风评甚好,可是说是经过所有有识之士的检验,让一个天生猜忌的人,伪装一时,伪装不了一世,欺骗少数人可以,欺骗多数人,那就是难矣乎了。

功臣,杀,还是不杀。

并不是这些君主考虑的问题。

而是他们的选择。

关于选择,很多人误会,认为开国的君主天纵英明,其选择往往是主动。

其实恐怕恰恰相反。他们多数是被动做出选择。

历来夸赞开国君主套话,无非是应天顺人。

这是什么意思,就是,他们做出的选择都是被动。

第二个要谈到的开国君主的雄心壮志,或者说历史责任感。

以蒋介石和毛泽东而论,都算是开国君主。

(中国一统,是先在蒋介石手上实现的)

两个人的最大不同。

乃是历史责任感,也就是说,要将中国的未来带往何处去。

毛泽东在于的扫除两千年之秦政,将共产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

而蒋介石一生,偏重的是儒家的教训,口口声声是先总理遗志。

可以说在变革政治制度上。

毛泽东进取,

蒋介石因循。

而向来因循者阻力小,进取者阻力大。

所以蒋介石身上就无杀功臣之恶名。

准此,我们在回顾自秦到明清开国君主,一一申论之。

秦始皇不杀功臣,然而他并不能说是严格意义上开国君主,乃是集合几代人的努力。

他在政治制度上看起来变革很大,其实不然,因循是商鞅变法。

所以他不会觉得,需要被动的选择去杀功臣。

西汉刘邦,他以布衣之身开国。

很多人历来认为,以布衣开国的君主,往往没有自身安全感,目之为流氓。导致了大杀功臣。

这一点我是极为反对。

布衣开国的君主,往往自信心爆棚,认为自己是天命所归,几成半神之身,刘邦如此,朱元璋如此,毛泽东亦如此。

刘邦之杀功臣,也是被动的选择。

秦政失败了,项羽失败了,历史经验证明了,郡县制和分封制都不是好的选择,他又不是外星人,只好搞出一个一国两制。

刘邦很天才,但是他遇到的痛苦,是所有开国君主中最大的。

没有一位君主愿意搞一国两制,一个国家,两种政治制度,说起来是很美好,但是权力平衡上却是最难设计的。

于是,安置功臣成了最大的难题。

东汉光武帝,是一个比较优秀的君主。但是他遇到问题几乎是最小的。

在逐鹿中原的时候,皇裔的身份确实没有给他带来多大好处。

但是,平定天下之后,他的这个身份,可以说是红利倍增。

至于政治制度上。东汉因循的是西汉政治制度,几无变革。

可以说,他的历史责任感是比较小,他读的书虽然多,但是不是读书多的人,见解就高明了,行动就进取了。

恰恰相反,他一生迷信,自然不够自信,是个比较坏的样本。

对人民来说,他很爱惜民力,不折腾,当然算的上是一个好君主。但对于中国历史进程来说,影响力是列位开国皇帝中最弱的。

三国乱世不论。

晋武帝也不特出,他因循的魏晋的政治制度,坐享成功,自然没有杀功臣的需要。

南北朝十六国时代不论。

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原,其政治制度因循的是北周制度。再加上他本身就是贵族门阀。所以也不需要杀功臣。

唐太祖李渊其政治制度因循的是隋制度。他本身就是贵族门阀。所以也不需要杀功臣。唐代其后政治制度的变革尤多,但不能归美于李渊。他还来不及有精力搞政治变革,就被自己的儿子赶下台了。

五代十国,乱世不论。

宋太祖彻底结束了中国史贵族统治时代,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文官集团统治时代,其影响力是列位开国君主最大的,从此,中国历史一切好的影响,坏的影响都离不开宋代的影响。

他不杀功臣,确实是政治手腕高超,然而他不杀功臣,是一种错误。

所以他的暴死并不是没有来由。

他是唯一一个开国君主,不得善终的例子,一个政治人物,自身不得善终,在中国历史的传统评价里头,向来不高。

明哲保身不是犬儒主义,而是对政治形势的洞察,事实上,没有人愿意为变革堵上自己的性命,商鞅、吴起,起他们于地下,他们肯定都不愿意。

他们之身死,乃在于不能了解自己变革所带来的激烈政治变革,必须要变法者的鲜血相祭,才能成功。

宋太祖太过于自信,这是优点,也是缺点。

元世祖和清顺治可以相提并论,两人都是异族入主中原,以本族人之少,统治汉民族,前提肯定是保证自身不起内讧,他们都做到了,所以不失为一代令主,至于政治制度上的变革,并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

所以他们不可能杀功臣,连起一下这样的心,估计自己都会吃惊。

洪武帝朱元璋屠戮功臣的恶行,读史者无不惊心。

然而我们当考虑他的困境。

第一,他无所因循,让他去借鉴已经失败的元政治制度,肯定是不可能。

第二,他读书不仔细,读不通,看他把一本孟子大删特删,便知道他没能领悟孟子的话。以他这样的智商,要搞出一套比较完美的政治制度是比较难。

第三,他和官僚系统之间,一直保持着紧绷的关系,又无法处理,只能依赖一次又一次的大清洗。

因此呢,终其一身,干的全是高级苦力,是很勤政,也很爱民,但是对中国政治文化制度的影响不大。

还好在他之前,有个比较好的样板,就是宋代政治制度,已经对中国的历史形成一种惯性力。

得益于这种惯性力,明代政治制度在其后历代皇帝的修修补补下,勉强恢复到宋代的旧观。

所以,洪武帝之杀功臣,是因为他的见识太过浅陋,而不是器度不够恢弘。

他是开国君主中,智商最差的一个,因此杀的功臣也就最多。

至于毛泽东,一代伟人,终其一身,之作为,之抱负,叹为观止,除了宋太祖之外,我看无人能与之并肩。

他的挑战很大,手腕也很强硬。

只是太过于完美主义,过犹不及。

其政治制度上设计,大有可观。未来之影响,我们作为当代之人,距离太近,还无从下定论。也许几百年之后的后人,方能看得更清晰一些。

家园 再抢沉宝一次,未遂?看时间,额是正宗的

看时间,额是正宗的

家园 板凳
家园 唐是杀功臣的

不过让两件事给掩盖了:

1、兄弟相争

2、妇人当政

板凳
家园 沉宝居然沙发未遂

破天荒头一遭啊~

谁抢了你的家居

家园 洪武杀功臣可是很独特的

不仅杀人,更是破家,几乎把大中地主阶层扫荡了一遍,这使得明初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改变。

哪能是智商问题呢,再看看明的财政、兵政,参考了宋-只不过是反其道行之。

家园 一个君主

治理国家,居然需要把中上地主阶层横扫一遍,其智商肯定很成为问题的。

共产党是搞过土改,不过共产党是有目的的,是有先进的理论作为支撑的(马克思的五阶段论在今天看起来简陋,在当时却很有说服力)

朱元璋和大小地主们过不去,看不出这方面的意图。如果说为了抑制兼并,而以大规模的流血为代价,显然是本末倒置。再说,终明一朝,土地兼并最终愈演愈烈,可见朱元璋的做法,一点效果也没有。

规划政治制度,影响长远,效果向来不在眼前。

朱元璋属于财奴治国,为眼前之利益所迷惑,现在的史学界对他评价偏高了一些。

其实他没有什么能拿的出手。

明朝历任皇帝对于自己的这位先祖,也没有什么好评,历次变法,很少提到他的榜样,因为他根本就不值得作为榜样。

倒是海瑞曾经抬举过他,但海瑞不过是一位技术性官僚,从来没有参与政治变革的规划,其号召,纯粹是道德上。

家园 现有一说,农民起义即使得到天下也需要30年大治

其中就是要论功行赏分配权力,而这个阶段就是大开杀戒的时候。

贵族起兵则不然

家园 是啊,李世民如果不政变上台也算大功臣

还不说太子、秦王、齐王三派每个都有大批原来的功臣因玄武门被杀。

家园 把中上地主阶层横扫一遍,智商就有问题啊?!

请注意这些-

在明初大规模“破家”之后,帝国的结构趋于-庞大的、彼此类似的小自耕农为主体,加,一个人口少而精干的官僚阶层。这是对宋帝国结构的反向改造。

为什么这样做?有争议,但没涉及智商问题。

中原政权,无论是一脉相承的帝国,还是汉化后的少数民族帝国,始终有一个巨大的威胁-北方游牧民族的攻击、侵袭。这个威胁时时世世都在,如此巨大乃至深刻地影响了中原政权的施政。宋之亡于元,给洪武、明初统治集团的教训太深了,所以有上述的改造。这种改造,追求摒弃复杂的治理结构,有利于大规模的人口、物资动员,以对抗具备天然军事动员优势的游牧民族。从洪武、永乐朝看,达到了想要的成效。

另外,拿“有先进的理论作为支撑的”来考历史、评朱元璋,这个太搞了吧?从哪来的方法?遵法批儒?

家园 恩啊

朱元璋的智商肯定有问题。

土改文革破家无数,对于人民的伤害是很大的。

一旦要祭起破家这一极端性的做法,就要承受其反作用力。

这也延缓了社会复苏的速度。元末群雄之乱,再加上朱元璋的一锅端,是很伤国本的。

也就是说,成本是很高。

那么他的回报呢?

按照你的说法,就是北元是个大问题,朱元璋是在为后世子孙打算。

土木堡之变不说了,最终国亡于满清。

又可见你所说的,其实毫无益处。游牧民族肯定不是靠破家政策,而能赶走的。

如果是改变社会结构呢?

明中期即以出现土地大规模之兼并,可见他的做法是没有效果。

如果你想说这是后世子孙没有秉承先祖遗志。

我只能说,一项国策,制定出来,很快被子孙抛弃的国策肯定不怎么样。

一个君主之成败毁誉,不在于他曾经多么的努力,而在于他拟定的国策能不能适应未来的变化。

他既然被抛弃的一点也剩下,如果是好的国策,则子孙必然承受报应。

而他的后世子孙显然是悠哉游哉的又统治两百多年。

所以朱元璋的治国本事,是可以大打折扣的,顶多也就一折吧。

反正明代的政治家,提到这位朱元璋治国的本事,表情总是很尴尬的。

家园 清元也杀功臣的

清的顺治尚未完全鼎定中原,康熙可是把骜拜给干了,当然三藩也给宰了,其他功臣名将干掉也不少,最著名不过贰臣传,都是入关后清鼎定中原的功臣;再有在入关前为争汗位,皇太极、多尔衮杀的人还少么。

恩啊
家园 你没看明白啊

这哪里是品评朱元璋的智商。

先挑个小毛病- 重八同志“破家”,破的是中上地主阶层,主要是王侯公卿。对小自耕农来说,是减少了负担,是“舒民困”。如:洪武元年增垦田770余顷,三年2135,六年353980,七年921124,十三年共计增1803171顷,至洪武二十六年已垦田计8507623顷。再看:洪武十四年,户10654362,二十六年16052860。(见明太祖实录卷140、241)一边“破家”一边人口、农田在高速增长,所以,“对于人民的伤害”不是很大的,也没有“延缓了社会复苏的速度”,不是“很伤国本的”,不是“成本是很高”。除非你把王侯公卿定义为“人民”-他们是受伤害挺大的。

其次,北方游牧民族的压力,不仅是洪武朝有,是贯穿中国的历史的,汉破匈奴,鲜卑兴,契丹西走,女真兴,女真入中原,蒙古兴,直至清康熙,所以说有深刻影响的不仅在北元。

回归正题,我上次回的不是在品评其政策本身,是说其之所以有这个政策,背后有历史的推动。

家园 战乱之后

略微休养生息,地广人稀,恢复的速度从来很快,不能把功劳归到朱元璋的头上。

你看历代的统一战争,汉、隋、唐,没有一个像朱元璋那样搞法的。

朱元璋破家,造成的结果。就是很多掌握了先进生产技术的地主死光了。而且大地主的存在,从经济层面上来说,不是坏事。

规模做大了出效益。

国家如此,企业如此,农业也是一样的。

第二,士族公卿解体,未必是好事。除非你奉行阶级斗争史观。

历代开国君主,都很注重世家大族,对于他们,既笼络又控制,而不是想明太祖这样,粗暴的一刀切。

这次切完了,盛事了,过个十年五十年,老百姓又有成为大地主,是不是再来宰上一道。

因此这种施政的思路是极其荒唐的。

总之,朱元璋搞的小农经济那套和毛泽东搞的人民公社,都是过犹不及的典型。

一个是彻底倒退,一个是跑步前进。最终归于失败都是必然的。

我已经说过无数次了,政策之成功,不在于短期,而在于他是否有生命力。

朱元璋身死之后,政息人亡,其农业政策是很失败的。

毛泽东的农业政策也一样。

都是不懂经济,瞎搞胡搞。

不过天下大乱之后,民众也只能随便他们怎么搞喽。

家园 说得好,花!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