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文摘】水知道答案 -- 不爱吱声
水知道答案
《水知道答案》是一本与《时间简史》同样神奇的科普读物。本书用122张前所未见的水结晶照片,向世人展示了一项独一无二的科学观察:水能听,水能看,水知道生命的答案!作者的灵感来自于“雪之结晶,没有两片相同”,从1994年起,他开始在冷冻室中以高速摄影的方式来拍摄和观察水结晶,结果发现水具有复制、记忆、感受和传达信息的能力。书中选取了122幅风姿各异的水结晶,向人们展示了奇妙的水世界。
自来水:东京
无论是哪个城市的自来水,都因为经过了漂白,无法形成水结晶。
天然水:日本山梨县三分之一泉的泉水
只要是天然水,结晶都异常美丽
看到“爱与感谢”,水结晶接近完美
骂它“混蛋”,水结晶则支离破碎
听了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的水结晶美丽工整
听了莫扎特《第40号交响曲》的水结晶则展现出一种华丽的美
听了肖邦的钢琴演奏曲《离别曲》后,呈颗粒的状态。《离别曲》虽然不是曲目的原名,但起结晶也呈现出了离的韵味。
听了某种重金属音乐的水晶。曲调吵杂,歌词充满愤怒及低俗的字眼。水晶与看到“浑蛋”一词时相似,所反映的正是对音乐的感受,或者说是对歌词的“理解”
看到海豚照片的水结晶.在地球上海豚的智慧可以和人类相媲美,而且它能让人心境平和。这个水结晶的照片呈现出一幅海豚身为海洋公子的形象,颇有令人身心安顿的效果。
左图为水看到“天使”后的结晶,右图为水看到“恶魔”后的结晶。“天使”一词,让水呈现出很多小水晶环绕的模样。“恶魔”一词,则让水晶的中心呈黑色凸起状,给人感觉充满了攻击性。
无论是哪种语言,当水看到“智慧“后,其结晶都非常整齐而美丽。也许大自然的法则没有地域之分吧。当水看到“智慧“后(中文)。
听到美好祝词的湖水结晶,庄严美丽。
听到“浑蛋”的水结晶。
这些实验水结晶照片在日本公布并结集为《水知道答案》出版后,旋即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轰动。所有的这些风姿各异的水结晶照片都是在零下5度的冷室中以高速摄影的方式拍摄而成。在最初的观察中,研究员发现城市中被漂白的自来水几乎无法形成结晶;而只要是未被污染的天然水,无论出自何处,他们所展现的结晶都异常美丽。当研究员异想天开地在实验水两边放上音箱,让水“听”音乐后,一个奇妙的现象产生了:听了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的水结晶美丽工整,而听了莫扎特《第40号交响曲》的水结晶则展现出一种华丽的美。研究员进而在装水的瓶壁上贴上不同的字或照片让水“看”,结果看到“谢谢”的水结晶非常清晰地呈现出美丽的六角形;看到“混蛋”的水结晶破碎而零散,这启发了人们对很多社会现实思考的新角度。比如,“爱”与“感谢”本是宇宙存在与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美好的情感与心念会对世界产生有益的影响,所以,我们更应该多一些“爱与感谢”。这也回答了“世界为什么需要赞美”的疑问。
波动理论告诉人们,世间万物都处在波动的状态中,各自拥有一定的波长和固定的频率。不仅人们周围的物体呈波动状态,就连各种文字、声音、图像,以及我们的心理变化和情感活动也呈现为一种波动状态。而构成人体的60~70%是水,地球表面也有70%被水覆盖,所以当人们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波动的时候,水却能感受到,并且受到强烈的影响。水结晶也许正是这些影响的信息记录。
当然,该项科学实验还未得到权威科学学界的认可,我们司空见惯的水是否具有如此神奇的力量还有待观察。
《水知道答案》中的水结晶研究成果同时也对水科学研究的其他领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瑞士苏黎世工业大学教授琼安?戴维斯女士一直从事河水的研究,她认为,水结晶的实验表明,“水其实对许多非常纤细而敏感的物质都能产生一定的反应,因此我们通过更进一步的对水结晶的研究,可以告知科学家或有关单位,我们现有的水资源并未得到相应的保护。”同时,她还从水结晶出发号召“找回对水的崇敬之心”。
联合国项目中国水务督察专家高中认为,“《水知道答案》可以说是一本很有想像力的关于水的‘奇妙之书’。”《水知道答案》用图片和文字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怀有一份爱与感谢之心,从点滴做起,创造我们生活的美好世界。
目录:
前言
序章
第一章 宇宙是由什么构成的?
第二章 水是不同空间的入口
第三章 意识创造奇迹?
第四章 一瞬间能否改变?
第五章 微笑起涟漪
后记
作者简介:
江本胜,1943年生于日本横滨市,医学博士,IHM研究所所长,IHM国际波动之友会长。自1994年起,他开始在冷室中以高速摄影的方式来拍摄和观察水结晶,结果发现水具有复制、记忆、感受和传达信息的能力。作者选取122幅风姿各异的水结晶,结集出版了《水知道答案》,向世界展示了这一惊人成果。本书出版后,旋即引起了世界性的轰动,不仅掀起了一波波水研究的热潮,也唤起了人们对“爱”与“感谢”的珍惜与赞美。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爱与感谢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在这里我用水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H)和一个氧原子(O)构成。H2O就是代表水分子的符号。如果爱与感谢也像水一样以二比一的比例构成的话,那么从影响力的大小来看,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感谢为二,爱为一。也就是说,感谢的能量比爱要大两倍。
两份感谢加上一份爱,这不就是人类本来的生活方式吗?
我曾在某次演讲中提到了这件事,演讲结束后有两位女性走过来对我说:“您的一席话真是太令人感动了。不知道那是不是就像我们只有一张嘴用来说话,而却有两只耳朵用来倾听一样呢?“
我听了她们的话也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便回答说:“没错!的确如此。“她们为我上了很好的一课。
放眼整个自然界,被动能量似乎更强些。比如说海里的鱼,通常会产下大量的卵,但未必全部能孵化成鱼。实际上可以孵化成小鱼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其他大部分卵,全都成了别的鱼的食物了。
那么古人的生活中的爱与感谢的比例是否也是二比一呢?我觉得,人类自初始就在与这个法则背道而驰着。
的确,自古以来人类就在不断歌颂着爱的美好,对于爱的强大力量也有非常深刻的感知。但是,正因为过于将目光的焦点集中在了爱的能量上,以至于过分发展了一种一味强调主动而积极的文明。
过去我们忽略了很多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事物,蒙蔽于就在我们眼前的清晰且唾手可得的东西。还为了得到更丰富的物质生活,彼此之间不停地争斗着,让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几乎变成了一个争端不断的战争史。
事到如今,人类这样的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再也行不通了。我们为了让自己获得更加富裕的生活,已经牺牲了很多东西--森林遭到了破坏,干净的水源在逐渐枯竭,甚至就连土地也被分割、销售起来。
我们的未来需要的是心存着一份感谢,这必须从知道“满足“做起。我们要感谢自己能生活在受到大自然眷顾的资源丰富的地球,也要感谢孕育了我们生命的水,更要感谢我们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能活在这样的世界是何其美好的一件事啊!
睁开眼睛,你会发现这世界上到处充满了值得我们去感谢的人、事、物。
如果我们真的能心存感谢,那么充满我们体内的水就会更加清澈而明净,而你,也将因此化身为晶莹剔透的水结晶。
这是一本劝人从善的好书!
警惕舶来的伪科学
廖建平
2004年1月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日本江本胜所著的《水知道答案》一书,在网上被炒得沸沸扬扬,叫好声不绝于耳,但是,书中却充斥着伪科学思想,试举几例:
夸大物质(水)的功能。作者说,无论哪一种语言,当水看到“谢谢”后,其结晶都“整齐而美丽”。相反,只要看了“混蛋”等辱骂及攻击性的字眼,水便“无法形成结晶,而且样子还惨
不忍睹”。因为水能听、能看、能记忆、能复制、能感受到思想或者意识的波长。这种理由太有悖于科学常识了。一个文盲尚且不能识字,水这样一种没有生命的物质,怎么可能对这些字作出不同的反应呢?
夸大人的意识。作者列举的“消云游戏”,说只要想象从自己心里向云朵发出了看不见的波,对云说:“云不见了”,并对自己说:“谢谢你。”按照这个顺序做,云就会在几分钟之内消失。由此得出结论说:“人类意识的能量,具有强烈的影响万物的能力。”天空中的云朵,会因风而时聚时散,根本不需要人的意识的参与。试图“用语言或思想改变水或其他物质的性质”的想法,本身就是荒谬的。
把偶然性当作必然性。在解释为什么会接二连三地发生飞机坠毁事件时,作者说:只要同样的事件发生过几次之后,就会形成事件的“形象之场”,“只要和这个‘形象之场’产生共鸣,同样的事情就能再度发生。”作者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可以跨越时空界限的“形态共鸣”。这种理论真能成立的话,飞机坠毁事件那就不只是接二连三,而应是接连不断!依此类推,失足落水、车毁人亡、爆炸、凶杀等灾难性事故,都可以不间断的出现,那么,人类早就灭亡了。
把可以科学解释的现象用非科学的方式来解释。作者挖空心思地列举了一个实验,即:在三个不同的瓶子里装上米饭,对第一个瓶子每天说“谢谢”,对第二个瓶子每天说“混蛋”,对第三个置之不理,结果:三个瓶子里的米饭依次呈现发酵似的样子、腐臭变黑和腐烂得更快。作者得出的结论是:米饭也通人性,对它置之不理,就是对它最大的伤害,所以腐烂得更快。
把量子力学的波动理论庸俗化。量子力学认为:波动是一切物质存在的方式,但波动是物质的波动,而不是思想的波动。《水知道答案》的作者,把崇拜耶稣、羡慕大盗、人逢喜事精神爽等等,所有的道德、信仰、心理、爱情等社会现象,统统归结为波动,这无疑扩大了量子力学所适用的范围,和把生物进化论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一样,是把量子力学庸俗化。
《水知道答案》这本充斥着伪科学思想的书被我们的出版社所看中,无疑与近些年来读者比较偏好翻译过来的名著有关,能被炒作出版,恐怕主要是利益驱动的结果吧。对外来的著作我们必须提高鉴别能力,要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绝对不能不加分辨,一股脑儿引进来。希望我们的出版部门能严格把关,注重社会效益,警惕舶来的伪科学,以免危害社会和人们的思想。
《人民日报》 2004年03月18日 第十四版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正想反驳几句,您的文摘就来了,正是我想说的。
我想作者对那些结晶照片的解释确实有伪科学的味道,这个在那篇廖建平的文章中已经有所说明。
但是,大家觉得这些照片是真的吗?如果是真的,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如果具有普遍意义,那么你觉得后面的物理背景是什么呢?
欢迎大家展开讨论。
这是江本胜博士尚未发表的一张照片
水听到“即晴”二字后结晶的图案
水的结晶显示出一大一小两个晶体。小晶体亲昵地依偎着大晶体。
但光有照片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同一幅照片,有无数种解释。
我首先会问几个问题
1) 其他科学家能否重复该实验结果
2) 其他语言,例如中文,英语,会否会影响结晶
3) 如何证明水能听,看,其感应原理是什么,
3) 为什么结晶不同,就是听,看,感受的结果
4) 如何证明这结晶和声波震动没有关系
。。。
总而言之,一定要把其他可能会影响结晶的可能性排除了,才能证明水能听,看,感受,我想,这才是科学的态度吧?
来顶一下!
声波可能对水的结晶产生一定的作用。
为了证明这个猜想,我想我们可以设计几个试验。首先,我们应该尽可能找出声波-水的交互作用中所有可能的物理参数,我想到的有:声波的频率,声波的振幅。我们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为了简化起见,我们第一步可以只考虑声波的单独作用效果,也就是说,我们保证在不同试验中水的物理特性是完全一致的,保证温度,保证空气湿度,保证压力等等一切可以想到的环境物理参数的一致性。然后我们分别变化声波的频率与振幅(一定要使用单音而不是合成音),得到不同频率于振幅条件下,水结晶的图片,看是否能从中发现规律,进而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然后根据我们的初步结论,我们可以进一步的推测出水在某种混合声音作用下会如何结晶,然后进行试验验证。如此反复,我想最终会比较逼近真理了。不知道搞物理的有没有兴趣研究一下。
他做的实验使用的是音乐,而音乐都是不同频率和振幅的声波的混合体,这样得出的实验数据很难得出比较本质的结论。
至于文字对水结晶的影响,我目前还没有任何idea,或许是光波的影响,不得而知。
不知道大家如何考虑,和如何证明自己的猜测?
没有想到“即晴”居然这么有名!
有没有听到“不爱吱声”后水的结晶照片?
照片是真的,不过怎么解释嘛,就看目的需要了.
水晶体一听到GraceUSA,就化作了口水。
不化就奇怪了,前面的结论一律作废!
冰结晶和雪花我看的很多,实验也作了不少。冰结晶的形貌影响因素很多,比较重要的有冷却速度和水的纯度。而且观察也不难,不需要什么“高速摄像机”。像这篇文章这样,不说明实验条件,尤其是冷却速度和水的纯度,等于什么都没说。
顺便说一下,同一水样品,在同一条件下,一般是不可能得到完全一样形貌的冰结晶的。
这位江本胜博士的照片很漂亮,哈哈,收下了,去哄哄老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