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可以没知识,不能没常识--看河里国共之争有感 -- 飞马

共:💬305 🌺2090 🌵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 -- 系统屏蔽 --。
家园 远了吧,又扯到文革了,就事论事都做不到,讨论就没有意义了
家园 就算直接写共军的发展史,都是很意淫的那种

写架空都没有直接写历史那么神奇

家园 为何共产党毛泽东能做到?

中国近代百年苦难,一步步淌着血走过来。

不能说前面的人没有一步走完就是民族罪人吧。

蒋介石浪费了中国几十年时间,几千万人命,如果中国人都像阁下那么云淡风轻毫不在意,那中国人也太窝囊了点吧

家园 估计肃反是肯定会发生的,但时间推后

可以假定35年反第六次围剿胜利,开始进攻南京,36年统一长江流域,37年北伐成功,与关东军直接接壤,39年抗战爆发,期间因为处理国民党残余问题开始肃反,大大降低了战斗力,导致抗战初始损失惨重,云云。

家园 这话对,只是不完全而已。

毛泽东年轻时在江西发展农民运动,革命陷入低潮的时候就能从全局估计列强内部矛盾此消彼长开打二战,老兄同样年轻,咱们也加油吧。

通宝推:小书童,
  • -- 系统屏蔽 --。
家园 不可能

如果共军一开始就以占领大城市为目标,那么既打不过国军更打不过小日本。。。

当年共军的优势在于组织动员能力,农村包围城市这是既定战略不会变的

家园 我假设的是第五次反围剿胜利

以后的战略恐怕就难说了。可能那个设定还是有点赶,也许设定抗战40年爆发比较好一些,TG有点时间扫荡群雄

家园 那就会重蹈林帅强打四平的“覆辙”

在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前,城市对共军来说更多的是包袱

家园 蒋先云在书中被谁肃反?

没看过小说。。。

博古?有可能。

毛泽东?那作者是脑残

(蒋与毛的关系实在是太不一般,可以说,他要活着,就没林什么事了)

家园 哪有什么200多万俄奸?蒋杀的关的中国人才只百万?

你都哪儿来的数据?

家园 这是指的第三党那些人么?求教了
家园 张国焘

把蒋先云放到了许继慎的命运上, 或者说把许继慎的命运放到了蒋先云身上

家园 这个数据争议比较多,以前敏感,现在慢慢开始研究

我也没有相对权威的数据。如能专门撰文分析,或许更有说服力。至于蒋有没有杀上关上几百万,我不知道,我说陈述的问题仅是他没有用群众运动阶级斗争的方式关上杀上几百万人来改造社会。方式的对错不是我可以下结论的,仅就双方采用的不同方式做陈述而已。以下是苏联俄奸数据的一些观点:

苏联解体前,这是一个极为敏感尖锐的问题,在苏联是禁止研究的。以前,在苏联学者写的伟大卫国战争史中,一向只讲全民上下一致,同仇敌忾,奋勇抗敌,仿佛全国是铁板一块,没有什么消极现象可言似的。实际上,苏联战时各个社会阶层的情况是很复杂的,在农民、战俘和少数民族中,除顽强抗敌,保卫祖国,表现英雄Z義、民族气节的一面外,在一部分人中也严重地发生了“附敌叛逆现象”。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前几年曾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访问的俄罗斯科学院通史研究所所长阿·奥·丘巴利扬,在近年出版的一部二战史著作前言中曾说:“附敌问题作为一种国际现象,也没有能在苏联得以避免,而且它在我国有着一系列的独特之处和特点。”(注:《第二次世界大战热点问题》,莫斯科1995年版,第14页。) 。丘巴利扬称苏联的“附敌叛逆现象”有其“一系列独特之处和特点”,主要是指这一现象同其他国家相比,在苏联有其相当的规模性和严重性。据这位学者提供的数字,战时投敌变节,直接在德武装部队中服役的有70万到100万苏联公民;此外,还有被俘苏联军人的一部分被编入德寇警务部队中服役,加上在敌占区为德寇地方行政机关服务的苏联公民,达20万到30万人。(注:《第二次世界大战热点问题》,莫斯科1995年版,第12页。)这就是说,按俄罗斯史学家的统计,战时苏联总计附敌人员达100-130万之多。而据德国史学家统计,此数则为200万。(注:《另一场战争(1939—1945)》,莫斯科1996年版,第320页。)按照德国最高统帅部的资料,在西欧各国组编在德军中的民族军团(附敌军团)有176万人,而在苏联组编的附敌军团就达196万人。此外,另有苏联附敌人员组编的9个师协同德军作战。这9个师包括:西乌克兰1个师、波罗的海地区3个师、白俄罗斯1个师、弗拉索夫指挥的2个师,以及由哥萨克人组成的2个师。(注:《另一场战争(1939—1945)》,莫斯科1996年版,第324页。)至于为德寇效劳的政治组织,曾建立有乌克兰拉达、白俄罗斯拉达,以及各种民族委员会,包括北高加索、土库曼斯坦、鞑靼、亚美尼亚、格鲁吉亚、阿塞拜疆的民族委员会,等等。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