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可以没知识,不能没常识--看河里国共之争有感 -- 飞马
大集团作战时,尤其战斗胶着且落下风时,要撤得出部队,这才是高级将领的功课,好像国军一直做得不好,共军相对要好.其实内战期间共军也吃过不少亏,但大部分都撤出了战斗,损失虽不少,但主力尚存,保有了再战的能力.而国军总是撤不出,损失了就是真失去了,如同在二次内战初时,共党许多起义也是如此,能幸存下来多是能在败战中的高手.国军也是如此,如杜在东北还是撤出了不少生力军,徐蚌时若不是校长干预,主力跑出的可能还是比较大的.——这才是名将
抗战期间,国府共征发壮丁一千四百万人,最后活着抵达目的地的只有约三分之一,被打死,饿死,病死,伤死,遗弃的壮丁近千万
提到以前的tg我最先想到的就是董存瑞、刘胡兰、黄继光、江姐,提到kmt我想到的就是黄埔军校那一溜著名将领。真是可惜了那些自愿参加国军的壮丁前辈,俺孤陋寡闻居然一个不识。。。
用就用最好的,也没啥不合适的,KMT亏就亏在那么多年就没有建立起一点点军事工业体系,TG在土地革命时期就能修东西造土炮,抗战时期扒来的铁轨捡来的弹壳都没糟践,解放战争时期还能活学活用自创没良心炮。要是TG能用上德械……
说到拼刺刀,前一阵看远征军的书,远征军装备了美式自动火器,火力占有,鬼子冲锋很快就被打下去,近不了身,这是不是国军不重视白刃战的原因之一?至于之前为什么不善于拼刺刀估计还是个士气问题吧
很简单的道理,您功劳人脉够了,位子就给您等着您,不够您候着吧
举个例子,老共内战关内绝对主力将领粟裕,怎么活下来的?红十那么多人,为什么就他跑得最快?
方志敏寻淮洲,这些指挥能力不优秀的早就死光了,大浪淘沙,能活下来的一个个都跟小强有一拼.
国军在古宁头不也证明这点了么?能跑出来的,不论怎么样,都是最棒的.
“林保源中将”在其中有多少功劳,这就难说了……何况几万人有空优有火力优势,包抄绝境中的三个TG团,说“棒”也太寒碜人家国军了吧~~
比上不足比下也忒有余了
印第安人腐败与否我不清楚,但是如果一个皇帝可以拿出那种数量的黄金,这可不是一般的有钱。说他们的那个社会腐败严重不严重真的很难确定。我真的不信他的官员们能那么的清廉,似乎不太可能。
另外,本朝至少还没有明目张胆的进行官职买卖吧,清朝能!就凭这一点,现今的腐败就不是那么的严重。
蒋的问题不在于他有没有为了政令统一而努力,而在于它本身就是一个破坏政令统一的典型。他本身的统治方法就是军阀的那一套,他怎么可能统一中国呢?
中国现在不会亡国,很大的因素就在于我们的腐败并不是那么的严重。社会也没有形成蒋时代的那种不讲道理,拳头大的说话算的局面。
老蒋肯定会趁机从背后捅张学良一刀子的。我是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哈哈
河里萨苏老大写的董其武将军二三事里有精彩描述。
这样的领袖,还能奢望万众一心?
抗日功臣到首都,自然少不了觥筹交错,鲜花掌声。虽然打了胜仗,这一战傅作义部队的装备损失也不小,尤其是负责打援的董其武一零一师最需要补充。所以董其武此行还有一个任务,就是请求总部对作战中的损失给予补充,更新装备。这件事,却是拖来拖去,始终没有结果。参谋总长何应钦开始很热情,表示一定全部给补齐,但随着时间推移,宣传逐渐降温,却渐渐面有难色,推三阻四起来。
最后,在董其武即将返回的时候,何应钦才把他叫去,温言道此战你军辛苦,但国家如今也很困难,你的损失,只能给你部分地补充。。。什么是部分的补充呢?董其武去看过后才明白,是机枪二十七挺,步枪二百五十支,还不够装备一个营的。
打了这样一场大战,难道补充的就是这一点点么?
回到旅馆董其武,觉得虽然国家困难,真的难到这种地步么?但是又无从打听,不禁十分纳闷。
恰好这时,忽然看到同住一个招待所的另一个国民党嫡系将领,十六军军长董钊,董其武心生一计,于是满面春风和董钊攀起交情来。
要说董钊这人,虽然是黄埔一期,打仗是不大行的,后来被彭德怀牵着鼻子满陕北转圈,人家讽刺他说“胡宗南如果算个大连长,董钊只能算个大班长了”,但是,这人也有优点,就是不以自己属于嫡系而傲慢,品质还是满实诚的 -- 废话,不实诚能让彭德怀牵得跟牛似的么?
一看五原大战的英雄董其武折节下交,虽然同是军长,董钊大有受宠若惊之感,马上出钱请客,与董其武把酒言欢。两个人相见恨晚,说来说去,一笔写不出两个董字,居然祖上还有些亲戚(一个山西一个陕西,这怎么算的。。。),算起来董其武比董钊大三岁,董钊以兄称之,两个人更加亲近起来。
干吗这么和“董大班长”这么热乎呢?原来,董钊到重庆,也是来请求补充武器的,不过,他可不是作战损失,是单纯要求更新装备而已。喝着喝着董其武就把董钊十六军换装武器的凭单拿到手了。
人家董钊一个军的装备,可是全更新了,一点儿折扣都没打。
看来,困难也要看对谁说。
这就是嫡系阿。
老蒋不派兵去“视察”就算客气了
机动性直逼米军101和82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