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清代文官制度概述 -- 冷逸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形成了发达的官僚制度,并延续和发展了数千年。几千年来,发达的官僚制度,作为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支撑与保障,在中国历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构成了中国制度文明的一个重要特色。而且,在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所谓“文武百官”的区分,并在大部分时期都有着“重文抑武”的风气,这就使得文官制度在整个官僚制度中又处于更为突出的地位,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文化传统与国民性。
文官制度在整个中华文明中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使得所有关注着中华文明的人,无论来自于东方还是西方,来自于本土还是海外,都对其充满了好奇和遐想。而当好奇的观察者们提出了一个个关于中国文官制度的问题之后,最好的回答或许来自于清朝。数千年来封建王朝的兴亡更替、风云变幻,在这里落下了大幕,而作为舞台上最后一幕的演出者,清朝在文官制度方面可以说集合了历代之大成,无论是优点还是弊端,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在这里都能最大限度的发现,因而最为生动和全面地展示了文官制度在封建中国的运作。一叶落而知天下秋,那么,就以清朝文官制度作为一扇窗口,来了解和思考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的文官制度。书本上的制度,或许是枯燥的,但生活中的制度,一定是生动的,而在这些生动的故事背后,则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的空间。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由于所处的时代距离今天并不遥远,因此,今天的我们常常能够在各种历史著作或是文学作品中接触到各种清朝官员。尤其是在“辫子戏”流行于银屏的背景下,我们会频频听到“中堂”、“制台”、“部院”等等称谓,会频频看到补服上的仙鹤、锦鸡、孔雀以及丁带上的珊瑚、宝石和水晶。那么,这些分别意味着什么样的官职和官阶呢,了解清朝常见的文官官职及其官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清朝文官制度的运作。
据说早在尧舜时期,便已经设官分职,“建官惟百”,内有“四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而到了周朝,则有了三公三孤,天地春夏秋冬六官。此后三公九卿、三省六部,不断发展变化。到了清代这一集封建王朝大成的朝代,则更为繁杂,下面的这个列表,就按照九品十八级的官阶制度,对清朝的主要文官作一简要介绍:
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
从一品——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
一品官员珊瑚顶戴,仙鹤补服
正二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从二品——各省巡抚、布政使、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二品官员起花珊瑚顶戴,锦鸡补服
正三品——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太常寺卿、詹事府詹事、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宗人府丞
从三品——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
三品官员蓝宝石及蓝色明玻璃顶戴,孔雀补服
正四品——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詹事府少詹事、道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
从四品——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侍读学士、国子监祭酒、知府、盐运司运同
四品官员青金石及蓝色涅玻璃顶戴,云雁补服
正五品——光禄寺少卿、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钦天监监正、左右春坊左右庶子、通政司参议、宗人府理事官、太医院院使、顺天府治中、直隶州知州、各府同知
从五品——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司经局洗马、各部院员外郎、知州、盐运司运副、盐课司提举
五品官员水晶及白色明玻璃顶戴,白鹇补服
正六品——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各部院主事、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宗人府主事、都察院都事、都察院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钦天监监副、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府通判
从六品——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左右春坊左右赞善、布政司经历、布政司理问、盐运司运判、直隶州州同、州同
六品官员砗磲及白色涅玻璃顶戴,鹭鸶补服
正七品——翰林院编修、通政司经历、通政司知事、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部寺司库、各部院七品笔帖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按察司经历、京县县丞、外县知县、各府学教授
从七品——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簿、光禄寺典簿、国子监博士、国子监助教、直隶州州判、州判
七品官员素金顶顶带,鸂鶒补服
正八品——国子监学正、国子监学录、太医院御医、钦天监主簿、五经博士、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
从八品——翰林院典簿、国子监典簿、鸿胪寺主簿、布政司照磨、府州县训导
八品官员起花金顶顶戴,鹌鹑补服
正九品——钦天监监侯、太常寺赞礼郎、各部院九品笔帖式、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簿
从九品——翰林院待诏、国子监典籍、钦天监博士、刑部司狱、太医院吏目、京外府照磨、通判照磨、州吏目、司府厅司狱、巡检
九品官员镂花金顶顶戴,练雀补服。
在九品之外,还有一类被称为“未入流”的最低级官员,因为太低而没有品级,正如当年孙悟空所担任的弼马温一般。这类官员包括县典使、驿丞、河泊所所官。
内阁与大学士
上述的九品官员列表中,正一品的太师、太傅、太保只是一种荣誉官衔,实际上只有大学士才是唯一有实际职权的正一品官员。大学士入阁办事,主持内阁工作,算是获得了相当于宰相的地位,总揽国内大事。而入阁办事的大学士,则要加上殿阁名称的荣誉衔。乾隆十年之后,规定大学士以三殿三阁之名入衔,也就是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大学士,与体仁阁、文渊阁、东阁大学士。不过,大学士的人数并无六人,而一般是四人,也就是空缺两个殿阁名。乾隆十三年,曾经规定以保和殿大学士为大学士之首,但仅有傅恒一人曾经出任,此后再无人获得此职。因此,文华殿大学士,通常就成为辅臣之首。整个清代,汉人中唯有李鸿章得授此职,连功同再造的曾国藩也不过最高达到武英殿大学士。另有协办大学士二人,通常由尚书兼任,这个从一品的职位,乃是晋升为大学士的必由之路,而具有尚书衔这一基本资格的官员则有数十人之多,因而竞争十分激烈。清末,翁同龢以帝师之尊任户部尚书兼军机大臣,一时炙手可热,但仍未获得大学士头衔。翁同龢为了升任协办大学士,便指使袁世凯前去劝说已经年过七旬、闲居贤良寺的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退休。袁世凯摆出对李鸿章的一片忠心,说“中堂是再造元勋,功高汗马。现在朝廷待您如此凉薄,以首辅空名,随班朝请,未免过于不合。您不如暂时告归,养望林下,俟朝廷一旦有事,闻鼙鼓而思将帅,不能不倚重老臣。届时羽檄征驰,安车就道,方足见您的身份呢。”宦海中打拼几十年的李鸿章是何等老辣,一眼便看穿袁的来意,大声呵斥老部下:“慰廷,你来替翁叔平作说客吗?他汲汲想得协办大学士,我开了缺,以次推升,腾出个协办,他即可顶补。你告诉他,教他休想!旁人要是开缺,他得了协办,那不干我事。想补我的缺,万万不能!诸葛亮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两句话我还配说。我一息尚存,决不无故告退,决不奏请开缺!花言巧语,休在我面前卖弄,我不受你的骗!”可见,即使是状元出身、贵为帝师、掌握朝权的第一权臣想当协办大学士也不那么容易。而虽然实权不再,已是门前冷落车马稀,文华殿大学士的首辅之名也不是李鸿章愿意放弃的。不过,翁同龢的运气还算不差,没多久,年近八旬,刚复任协办大学士不到一年的李鸿藻病故,翁得偿所愿继任协办大学士。但还没有一年,即被罢官发还原籍看管,四十余年宦海沉浮一场空,终于没能得偿入阁之愿,再进一步升任大学士成为“状元宰相”。内阁学士、侍读学士、侍讲、中书等等,则都是内阁的官员,辅助大学士的工作。内阁中书,是其中最低级的官员。昔人有嘲内阁中书诗曰:“莫笑区区职分卑,小京官里最便宜。也随翰苑称前辈,好认中堂作老师。四库书成邀议叙,六年俸满放同知。有时溜到军机处,一串朝珠项下垂。”(陈其元:《庸闲斋笔记》二四一滑稽诗)
军机处
雍正年间,为了用兵需要增设了军机处,“军机”二字,出典于《南史颜竣传》:“竣出入卧内,断决军机。”军机处较之内阁,更接近皇帝,更像是皇帝的幕僚机构而非独立的国家机关。实权由外廷逐渐向内廷转移,君主专制逐渐加强,乃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在军机处出现之后,军政大权便由内阁向军机处转移。军机大臣每天入值,随时准备接受皇帝召见讨论军国大事,并在实际上握有高级官员任免的大权。大学士固然显赫,但却不一定最有实权。军机大臣一般是四至五人,最多时八人,最少时两人,从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大臣中选任,正二品的侍郎如果得入军机,实权往往就能凌驾于不入军机的大学士之上。军机大臣不管人数多少,权位操于排名第一的领袖军机之手。各种文件奏章,只能由其先阅。其指定某军机传阅,他人不得聚观。至于新进者,不仅没有发言权,每次奏对进出宫殿时,还需趋前卷起门帘,因而被称为“挑帘子军机”。与内阁一样,军机处也设有辅助军机大臣工作的官员,称为军机章京,满汉各两班,每班八人。他们和军机大臣一样,不是固定于军机处,而是从各个机关里抽调的。在制度上说,军机章京不过是从事一些缮写谕旨、记载档案的工作。不过我们都知道,秘书是不能小看的,章京也是如此。在这些文字工作中,军机章京们能够接触许多机要,并且还可以草拟旨意,权力远远超过他们的品级,因而被称为“小军机”,甚至有可能直接提升为军机大臣。这也就是为什么光绪皇帝在实施戊戌变法痛感得不到足够支持的时候,首先会想办法将谭嗣同、杨锐等人任命为四品的军机章京。
“富贵威武贫贱”六部与“喜怒哀乐”四司
最主要的中央机构是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这也是沿袭已久的机构设置。六部与内阁的关系,并不像今天的国务院与部委,并无隶属关系,而是都直接听命于皇帝。按照钱穆先生的看法,清朝的大学士事实上已经并非宰相,而是皇帝亲自兼任宰相。吏部主管文官的铨叙、考课和奖惩方面的工作,与文官制度关系最为密切,因而也就将在下面被更多的提到。户部主管户口、赋税、俸饷、铸币等事务。礼部负责的是国家典礼、教育尤其是科举考试。兵部主管练兵、武器和武官的一切政令,但要强调的事,兵部官员仍然是文官,按惯例,总督均兼任兵部尚书。文官主管的军政工作,与武官们掌管的军令工作分开,也可以算是清朝文官制度的一个重要成就,即使在今天也是全世界普遍采取的一种制度。虽然清朝建立这一制度的本意不过是为了重文抑武,仍然不失先进之处。刑部受理全国刑事案件,主管刑罚及监狱等政令,而工部则负责土木水利等各类建筑事项。六部中,由于户部执掌全国财源,吏部掌有人事组织大权,地位最为突出;而刑部掌生杀予夺,兵部督天子六军,也都颇具威势;而礼部主要负责的都是礼仪性的工作,可谓清水衙门;不过崇尚清谈的文人们,更在乎面子,虽然礼部的工作大多无用,但最看不起的却还是工部所负责的那些实际的建设工作。于是,六部又分别有了“富贵威武贫贱”的别号。六部尚书相当于部长,满汉各一人。左右侍郎则是副部长,左侍郎的地位高于右侍郎,算是常务副部长,都是满汉各二人。与今天一样,部以下设司。例如吏部下设四个司,分别称为文选、考功、验封、稽勋司,文选司主要管的是选缺补缺,得到官缺,自然是喜;考功司主管行政处分,意味着上级发怒;验封司要处理丁忧事项,丁忧说明父母或是祖父母亡故,因此会哀伤;至于稽勋司则主管封典,能够得到封典则乐。因此,户部这四司又被称为“喜怒哀乐”四司。主持工作的不是司长,而叫做郎中,一司中通常也是满汉各一人。郎中之下,则还有相当于副司长的员外郎、如同处长的主事、类似于科员的笔帖式。而在各司之外,设有直属于部的堂主事和司务,负责一些办理文书、催督考核之类的工作,正如今天各部的办公厅。
翰林院与都察院
在六部之外,最重要的机构是翰林院与都察院,这或许也是我们今天通过各类文学作品最为熟悉的机构。翰林院掌管秘书著作,主要职责是编修国史,记载皇帝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也就是起居注,此外还要为皇帝讲解经书、起草册立、封诰之类的诏书。由于日常工作中可以经常接触皇帝,因此,这不仅是一个秘书机构与顾问机构,更重要的是官员中后备力量的培养机构,许多高官都经历过翰林院这一步,“点翰林”从而也就成为进士们的重要理想。翰林院的负责人称为掌院学士,其下还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等等,另外还有相当于学员的庶吉士。掌院学士,同时也就是为皇帝讲解儒家经典的经筵讲官,而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讲则同时担任起居注官。都察院则是中央最高监察机关,负责监督稽察中央与地方各机关的政务。作为都察院最高长官的是左都御史、右都御史,其下有左右副都御史,按照清朝时的通例,总督均有右都御史兼衔,而各省巡抚均兼任右副都御史。都御史下辖有六科给事中和十五道监察御史,合称“科道”。六科给事中分别监察六部政务,虽然不过是正五品的官阶,但却往往敢于大胆的上章言事,令人不可小觑。十五道监察御史则分省稽察刑名,但也有权监督中央各官署,拥有独立弹劾权。更重要的是,御史可以“风闻奏事”,即使是以捕风捉影的“莫须有”罪名提起弹劾,查明不属实也不用承担责任。这样一来,御史常常会有因为敲诈或挟嫌而弹劾其他官员,成为一个令人生畏的群体。科道官员们因为身负监察职责,因而常常出现不阿附权贵、勇于抗上的诤臣,但又因为他们只需揭发无需举证,只需监督弹劾无需亲历亲为,更多的会沽名买直或是清谈误国,主要成为破坏性而非建设性的力量。深受其苦的李鸿章就直言:“言官制度,最足坏事。”
闲散的衙门
除此之外,还有掌内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的通政司,负责人称为通政使、通政副使。所谓“击鼓鸣冤”要敲击的登闻鼓,就由通政司负责,按照今天来说的话,这大概相当于中央信访办。康有为所领导的著名的“公车上书”,也就是交给通政司。还有主管外藩一切政令的理藩院,主要负责蒙古、回部、西藏等地统治阶级的封授、朝觐、进贡、官吏升降和征发徭役等,并管理蒙古的扎萨克、新疆的伯克和西藏的喇嘛等。除此之外,诸如朝鲜、越南、琉球这样的附属国与中国的往来,也都由理藩院负责管理。同时,那些尚未被清朝统治者所认识到的外国,如果想要和清政府建立起某种联系,就都得被列入“天朝-四夷”的朝贡体系中的“藩”,外交事务也就都被纳入理藩院的工作范围。理藩院的尚书和侍郎均由满族人出任。主管全国刑名、秋审和朝审的大理寺,长官为寺卿和少卿,遇到重大案件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三法司会审。收容监生读书、性质类似于国立大学的国子监,长官称为祭酒。
另外还有一些官署,基本上是皇帝私人机构,但在“朕即国家”的时代,也算是国家中央机关的一部分。例如专管皇室事务与太监的内务府,主管皇族、宗族的事务、包括满蒙八旗的事务的宗人府,主管祭祀的饮宴的光禄寺,主管祭祀的祭品、仓库、以及祝祷文的太常寺,执掌祭祀时候的仪式的太仆寺,负责祭祀时纠正仪式不妥当的地方的鸿胪寺,负责皇室医疗保健的太医院,负责时宪、历法、地理变化等等、类似于国家科学院的钦天监,掌管皇帝的车驾、仪仗的銮仪卫。这些机构,基本上都是闲职,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因此,在北京老百姓的顺口溜中,“光禄寺的茶汤、太医院的药方、銮仪卫的刀枪”,都是京城里有名的中看不中用的东西,高级摆设而已。因而在光绪帝实施戊戌变法的时候,主要也是裁撤了这些部门。
另外,还有原本应该是负责东宫事务的詹事府。但由于康熙之后规定不立太子,詹事府就成为一个完全的闲差。职责无非是当皇帝坐朝或秋审、朝审以及九卿、翰、科、道会议的时候,詹事、少詹事均得“侍班”或参加集议;而要纂修“实录”、“圣训”之时,詹事府詹事、少詹事照惯例充任副总裁官及纂修官;纂修其他书史时,少詹事充任纂修官。这样一个基本闲置的官署,自然少人关注,于是便有了这样一个笑话:某位詹事府的洗马出京赴西北办事,在甘肃一个驿站落宿。驿吏拿出簿册来登记,请问他官居何职,那人答:“洗马。”驿吏想,这一定是替皇宫洗刷马匹的夫役。又问:“你一天洗多少匹马?”那人知驿吏误会了,便和他开玩笑:“没有定数,忙时多洗,闲时少洗,心情好时多洗,心情不好时少洗。”驿吏确信他是马夫了,说:“皇上待下人真是宽厚!”便将他安排在最下等的房间里,不再理睬了,那人也不做声。过一会,县令乘大轿来拜访此人,并把他接到县衙门里去住。那人大模大样地坐在轿里,县令则步行跟随,一面弯着腰恭恭敬敬地与他说话。驿吏大惊,问县令的跟班:“他不是一个马夫吗,县太爷怎么对他这样客气?”跟班斥道:“什么马夫!他是县太爷的恩师。十年前,县太爷就是在他手里中的举,五年前会试时,他又是县太爷的房师。”驿吏这才明白,“洗马”不是马夫,而是正五品的司经局的主管官员,负责的是经籍、典制、图书刊刻的收藏。由于这一职位实在太过无足轻重,在官员升转时常常最后才被考虑,于是就有人在洗马一职上足足呆了十六年,同事们都称他为老马。后来,詹事府基本上成为了翰林院的一个附属机构,也就成为了翰林院编检们获得升迁的中转站,因为它下辖左、右春坊,因此称编检就任为“开坊”。不过,进入到这个中转站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后来邹容就在《革命军》一书中写道,对于汉人而言,“补缺难于登天,开坊类乎超海”。
土鳖扛铁牛
也是荣誉职位,是对文臣最高褒奖,并不是实际的宰相。
在前期,实际宰相为上书房大臣,雍正后,则为军机处大臣。设立时,上书房大臣、军机处大臣本身没有品级的,成员品级由其所兼职位决定。
总督分条块,属于负责某一方面事务的条条总督(如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等),一般无兼职,其品级为总督本身级别:正二品。负责某一区域的块块总督(如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等)例兼兵部尚书、都御使,其品级为从一品。
巡抚例兼侍郎、副都御使,其品级为正二品。
另,总督、巡抚在体制上不是地方官,是京官。总督也不是巡抚的上级,双方只是级别不同,工作范围也有所区别,总督偏于军政,巡抚偏于民政。
大学士是荣誉和实权兼有的职位,具体是荣誉成分更多还是实权更多,主要还是看个人
总督和巡抚在后面写地方官的章节中会提到,虽然确实就体制而言也是京官,但在实际中大家还是理解为地方官的,因此在写的时候就这样安排了。不过您提及的这个条块总督品级的差异是原来没有写到的,感谢补充
清代文官制度前后变化也不小,总体来说是君权渐盛。如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百年左右才做到的。督抚执掌一方康熙中期后逐渐定下来。
另外,晚清的官制改革,也是很有意思的,足为今鉴。
协办大学士也是正一品,总督是从一品,
只是在加衔上视同巡抚。但由尚书转任河道、漕运总督的,加衔如各省总督。
总督算外官。
加兵部尚书衔才是从一品
http://www.ccthere.com/alist/2324628
清史稿将河道、漕运二督与各省总督并列,亦未言其品轶,可见二督与各省总督平级。
开国皇帝威信足够,所以不怕外庭权重,设置外庭权重也是为了千秋万代计,以今人制约后人.
后世皇帝嫌权臣威势过重,就设法加强内庭,以便操控如意.内庭一但有权,就会设法争取更多的权力(小虎所谓既升处长,复望厅局),权力一失去平衡,就很难再扳回来了,直到整个政权倒下.
两江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两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操江、统辖南河事务。总管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民政务。由于一开始安徽和江苏两省并城江南省,所以和江西并城两江。实际上是管理3个省份的事物。总督是个职务,但没有衙门。总督和巡抚都是明朝开始设置的,最初是临时性质,相当于总负责军事和政治的钦差,后来在明末逐渐固定下来。但是一直到清朝,总督巡抚都不是一级政府,真正的一省长官是布政使 案察使和指挥使(总兵),也就是藩 臬二司。这些布政使案察使有自己的属官和办事机构,直接对朝廷负责,并不对总督巡抚负责。但是总督 巡抚往往在实际上控制一省甚至几省的财政 军政 民政大权,几个省份的藩司臬台都要受到他的节制。不过要注意的是,总督和巡抚都没有自己的下属机构和办事人员,师爷衙役都要自己聘请,朝廷不花钱的。而藩司臬台的衙门里办事人员是政府公务员在编的。
总督在明朝一般是2品,和6部尚书一样。但明朝的总督是临时性质的,长期的比较少,在清朝总督巡抚固定下来以后,总督正常品级是正二品,但是往往要加上领兵部尚书衔、督察院督御史甚至太子太保等衔,所以往往都是从一品,还有不少总督加的职衔更高,比如李鸿章左宗棠这些人都加了内阁大学士,还有封爵,所以都是正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