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七五过后闲话南疆 -- 左手拈花
我和兵团的子弟交道不多,我们是分开上学。但知道兵团学生拼得很苦,因为他们几乎没有退路。在过去那种僵硬的铁腕下,没有合适的退出机制,新鲜血液就像风险投资一样,他会饶有兴致地打量打量你,但绝不会投入一个子儿。
地方上要灵活得多了,虽然这些年举家内迁的汉人不少,但新流入的更多,尤其是自发去那里寻找梦想的。现在需要稳定的局面再延长一个时代,让这批换岗的汉人逐渐扎下根来,也借这个机会使南疆的维族共享社会发展的果实。
我爷爷从河北老家来沈阳看我时,吃的喝的都是从家里带的。路上没买过外边的。
俺上午找了找兵团人口流动资料,虽然不少兵团二代都往内地走了,但总体上兵团的人口没有减少,每年迁入量大于迁出量,高科技人才的流失是个大问题,这点地方上和兵团上都有类似问题,兵团上比较严重一些。
像以前考出来的新疆考生,不少都留在内地了,也有少数回去了,但都比较集中在乌市,连续10年的高校扩招,大学生成了大白菜,新疆要是能提供好的优惠政策的话,吸引人才还不是问题。现在人才方面要比以前条件好太多了。
记得以前俺们那有个初中毕业混混就能当警察的,现在是新疆警校毕业的都不一定当警察,不一定能留在北疆小县城了,俺一表弟警校毕业考公务员去了和田当警察,考不上公务员的,警校基本白念了,随着毕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以后是越来越难。
西北很多方言差不多的。大学的时候一般东北三省的同学扎一堆,西北五省的也很近乎。当然,如果西北人里面闹个矛盾,先马上分各省自治区。新疆人里面发生纠纷,马上先分南北疆。
连维族人也是如此。话说某个夏日的黄昏,临近毕业的我们总是有种莫名的躁动。一个人去维族班,找同乡喝酒,到了地方,见不同年级的维族同学也在,恰好还来了几个外校的南疆维族老乡,他们之间都互相认识,于是并桌痛饮。其间,因灌酒而发生争执,几个我不认识的维族人借酒劲向我发难,当时还真是有点心虚,毕竟只有我一个汉族人在座。但出乎意料的是,我挺身维护的外校巴郎子这时候挺身维护我了。最后经过一番明的暗的较劲,总算没弄出大事。后来才知道,那几个发难的维族人是乌鲁木齐的,他们平时也看不起南疆来的维族学生。
乡党乃至乡愿恐怕是人类的通病吧。
羡慕兄台可以就近亲近。
再说一个事,估计得羡慕死你,老妈上周1毛钱买了个8公斤的大西瓜。嘿嘿嘿,不过是店家搞活动,优惠的。平时也就几毛钱一公斤。
西西河超级挖坑机 不挖坑了,大家都怪想念的。
那个西。。西。。瓜。。。瓜。。。。等俺下次回新疆的,不饿狠狠的吃上几个,俺决不罢休
在您那篇新疆游记的帖子里,我记得您和尊夫人下榻的是公园旁边毛主席像斜对面的宾馆?那个地方在当地很有名,曾接待过先总理周公和西哈努克亲王殿下。公园旁边的某个维族饭馆做的薄皮包子和油塔子很好,不知道有没有尝尝。很多人出游多年回到家里一定要先去吃几个解馋的。
没饿死是因为他不饿的时候体重120公斤。
对头对头
我小时候在青海长大,同班有很多藏民孩子,平时和我们汉民孩子也没少打架,不过一到和外校的斗殴的时候,大家就变成同仇敌忾了。
每当看到那些号称要杀某某族的帖子的时候,我就会想到那些70年前和汉族并肩浴血抵御外侮的少数民族同胞!
我们那里内地的小商人很多,尤其是浙江的。从开始的走街串巷卖眼镜,补皮鞋,到小商品批发再到国际贸易,南疆是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
在学校没少帮青海哥们出头。不过念书的那个沿海城市当地人不够彪悍,说的多练的少,打台球的时候,发生争执了,我们只要帮西北哥们喊两嗓子就够了,当地的小痞子 一般不敢上来动手。
农民说被要求种西瓜,结果一亩地才赚55块,如果照例种棉花可以得到1k-1.5k。又提到了干部加价强卖农业用的塑料棚,大吃大喝之类的事情。后来话题又提到了医疗保险上,让人吃惊的是确实是有医保。不过额度很小,超过60块就要自己负担。这些wz农民同样也有个有趣的观点,中央政府都是好人,但是基层干部很糟糕。
若有机缘来南疆,得请拈花兄当向导,至少是参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