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谈将成为“发达国家粉碎机”的中国 -- 冷酷的哲学
人家总说中国山寨能力强,其实 在这背后体现的是中国工业体系的齐全。
虽然某些产业不是那么先进,但是自己一定会做,别人掐不住脖子。
好比太阳能产业吧,其实他靠的是半导体工业体系。
半导体是中国最差的产业了,每年逆差上千亿美圆。
虽然离先进水平差,但是自己还是有半导体设备产业。中国电子集团下面
四十多个研究所多半干这个的。
太阳能的加工水平和精度没有半导体那么高,但中国的半导体设备产业足以对付。
结果就被中国山寨了。希望中国的半导体设备产业有了这个太阳能这个现金牛后,
积极进取,攻克芯片加工设备,让某些发达国家及其小弟(比如韩台)再一次吃憋。
没有真正的技术,估计要倒掉7、8成啊。
也都是在低水平重复啊~可没有这些娃娃们的低水平重复,哪能产生高水平的画匠呢?没有这些低水平重复,哪里能为那些最后胜出的企业创造大量廉价的熟练工人呢?
个人观点,一个产业必须有低水平重复,正如建楼不能只盖第三层.只是看这个低水平重复是在何时何地重复罢了.
企业倒掉七八成未免太触目惊心。
所以才拿艺考来对比.因为他们的本质都一样:选优.高考则只是列出个全国毕业生高考分数表而已.
即使真的倒掉七八成,活下来的数量也相当可观了,有些欧洲小国一个太阳能公司就够他们吃个把月的利润了.
在中国“挤压发达国家生存空间”这个问题上,有人论述过,威胁最大的是资本输出方面。而至于你说的“低水平重复”的商品输出方式,有更大的问题。在另一个帖子里回复你吧。
中国人多,在此基础上教育差一点,仍能选拔出一定量高(如科研领域)素质人才满足各方面应用,随着教育条件提升,人口素质提升,合格的人才就更多。中国的劳动力几乎无限,那么人才资源的潜力也非常大。美国要想做到像中国这样基本靠本国人才维持科技创新发展,是很难的——它也显然没有采取这样的手段,而是靠较高待遇、选拔机制、发展空间、软环境等吸引各国人才。——美国的这些吸引人才的优势又是相对的,是中国可以逐渐仿制的。人更少的国家,在人力资源方面就比较难长久维持。
“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技术、三流企业做产品”这句话不知你听说过没有。现在发达国家技术产业的玩法,已经逐渐变成技术标准壁垒的模式,市场上利益相关的企业,利用自己目前有优势的一些技术模块,提前开发一套体系,成熟后把它定义为该市场的(强制性)技术标准,你要来这个市场,就得符合这个标准,你说OK,标准我看懂了,这套东西我能做,只是需要一段时间进行开发测试,3年后等我这产品周期弄完了再来吧,对不起,3年后新标准又出来了。呵呵,你要是不想等,那么跟标准相关的模块你要买、专利费要交,足以侵蚀掉你大部分的利润,最终还是只能赚个产品制造的钱。
这种玩法跟技术先进与否无关,标准里定义的未必是最先进的技术,也不是你搞不出来的技术,只要保证你现在还没有这个成熟模块,永远比标准玩家落后一步就行了。
传统产业的高端则主要是品牌壁垒(即郎咸平所谓的六加一)以及贸易保护,但技术标准壁垒也不是完全没有,就以打火机这么个小东西为例,第一次到欧美去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市面上卖的打火机忒难用,其实这是带儿童保护的,要用力按下轮子才能打火。但就这么点idea,就被欧洲人申请了专利,并且成为国家的准入标准,在欧洲市场占有率很高的温州打火机企业就在这儿遇到了很大麻烦,一个打火机收你1毛钱专利费,你的成本优势立刻就没了。将来比方说中国的汽车业发展壮大了,BMW、VW扛不住了,那人家说不定哪天出一个标准,新车必须装ESP。你说ESP不难啊,我回去开发、装车,路试。不好意思,等你这些都做好,标准改成ESP+了。
有人也许说华为在技术产业不就做的很成功吗?华为的优势领域是局端解决方案,这其实是一种高端服务业,定制特性较多,跟流程化的制造业还不太一样,因此人力成本就占了较大比例。然而现在由于国内生活成本的急剧提高,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的人力成本优势正在渐渐被侵蚀,跟韩国、台湾、印度等地差别已经不大。华为现在不也在张罗着去印度建研发中心么?
所以楼主所谓技术跟随战略,其实建立在完全自由竞争贸易的假设之上。但这世界自从有资本主义以来,何尝有过真正的自由贸易?十九世纪,为了一个通商权、筑路权,那是要流血打仗的。作为市场经济的老牌玩家,欧美资本主义最擅长的就是如何强迫你按照人家的游戏规则去玩。现在的碳排放税不就是一个例子么?中国现在当然也在学,比如我们搞TD-SCDMA、广电的DMBT、CMM,数字视频编码AVS。还有前几年无线局域网的WLAN(你可以看看当时这个WLAN引起了美帝多大的反弹,如何被一巴掌拍死)。但涉及到这个标准体系的选择,就不是单纯的生产或技术竞争力问题了。国际上,某个国家采纳谁家的标准,很大程度上是跟政治影响、势力范围挂钩的。不消说韩国的CDMA网一直跟着美国走这样的例子,中国联通建CDMA网一期的时候,之所以会采用当时已经落后的CDMA1x体系,那就是先帝“中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一揽子交易的一部分。跟那时候对比,我们现在确实已经进步了很多。弱国无外交,弱国亦无标准啊。
所谓“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技术、三流企业做产品”这种说法,其实掩盖了一个致命的事实。那就是一流企业比二流企业少得多,二流企业又比三流企业少得多。所以一流企业的存在并不能挽救发达国家的颓势。
首先,最重要的,一流的企业是极其有限的。这些企业就算盈利再多,也支撑不了整个发达国家维持生活水平。这就是我所说的“就算中国创新不行,也能粉碎发达国家”。真正能帮助多数国民过上好日子的,恰恰是广大的二三流企业。把发达国家的二三流企业打垮就足以粉碎发达国家了。我就算完全用你的专利,让你一流企业赚饱又能怎么样?几个制定标准的企业能填饱所有美国人的肚子么?
其次,我说过,我们的目的也并不是超越这些一流企业,而是把他们创新的收益压缩到不足以支撑下一步创新。我们完全可以制定自己的标准,对方为了让我们用他们的技术标准,就不得不压缩利润。
就比方说,ESP变成ESP+又怎么样?我落后于你又能怎么样?我就是低成本紧随,逼迫你不断升级不断消耗资金,反正我成本总比你低。我总是在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你处于ESP+的时候我完全不必也拥有ESP+,甚至说我连ESP都不需要有,只要有ABS就够了。我只需要时刻跟随技术下限,而不需要跟随技术上限。这成本是极低的。企业的先进标准和国家强制标准往往是两回事。我们没必要跟随企业先进标准。我们使用比对方低一代甚至低两代的技术就足以夺取利润额最丰厚的中低端市场,它们想固守高端市场就固守去好了。高端的市场往往是很狭小的。
再说你那个打火机的小环。我见得多了,你可曾知道国内打火机类似而又不同的设计,光我见过的就三四种。绕过这种简单的技术壁垒是现在中国企业最拿手的。要想玩技术灵活性,欧美企业还是不要和我们竞争为好。
——————————————————
再次,谈谈中国人力成本。
华为的人力还不够低啊?
华为现在在内陆建立研发中心,还是维持底层研发人员每月大概5000人民币的工资。这个工资拿到发达国家,可能连周薪都付不了。我实在看不出来韩国、台湾的研发人员怎么可能拿这么低的薪水。我也看不出来印度拿什么和我们竞争。
无论怎么样,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研发成本永远不会超过发达国家。
————————————————————
贸易壁垒和技术壁垒是现实存在的。我可从来没有幻想过这种东西不存在。发达国家不会坐在那里等死。但这些东西的存在却无法阻挡发达国家被粉碎的进程。
而且你所说的TDCDMA之类,恰恰是中国依据现有实力获得的战果。只有中国有了TDCDMA之类,外国技术授权才能软下来,才能降价。这相比于过去我们不得不高价使用对方的技术是一个长足的进步。
粉碎发达国家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它不会一夜间就完成,所以你也不能指望中国企业现在就拥有在这个过程末期才会有的能力。
你不能指望现在中国就能摧毁对方技术创新能力,也不能指望一夜之间中国的工业实力就能超越那些一流公司。
我们要看的是中国企业的发展趋势,应该动态的看待整个产业。中国的产业正在稳步向高端前进,现在就是在进逼,就是在向摧毁对方创新能力方面前进。
而且再说一遍,无论制定标准的公司如何强大,又如何高的利润,他们都救不了整个发达国家。何况是那些根本没有能力制定标准的准发达国家和懒发达国家
————————————————————
此外,你说得对,采用哪种标准是有政治因素的。但也有成本因素。
我们可以把我们的标准价格降得很低。弱国政府也不傻,能杀价的当然要杀价。我们就是他们杀价的工具。那么到最后,虽然有些国家还是因为政治因素要采用外国标准,那些外国标准制定公司的利润就会大大下降。
不要忘记,我们的目的不是直接摧毁对方的公司,这个我们做不到。我们要做的是强力压缩对方利润空间,让对方无力创新。
手机说滥了,我就跟你说个这两年的新兴市场——广电数字化的例子吧。
任何数字电视产品在欧洲销售,需要符合欧洲DVB广播标准,否则经销商不敢进货。这里面有几个功能模块,没什么先进技术,全是成熟技术,但就是实现起来麻烦,你要从头做起,开发、测试、过认证,没有一两年光景下不来,而几个国际大厂都是早就开发好了放在那里等着铺货的。这样你就落后了一两年,大家都知道一个新产品销售初期是利润比较丰厚的,全面取代旧产品之后价格就开始下降,等你进去,铺货,搞渠道,用低折扣打开局面,刚弄出个样子来,人家新标准DVB-C2/S2出来了。
当然这些模块你可以选择自己不做,从第三方买,但你一台电视才有多一点成本优势?授权费用一下就把你的成本优势弄没了还倒贴,你的竞争力从哪里来?国内一些电子制造商就是这样被赶出市场的。
明面上是自由贸易,不是不让你进,但是用这种手段打压你的利润,降低你的竞争力,让你无利可图。明白了吗?你似乎有一种思路,认为人力成本就是全部成本,敢问谁家的制造业是这个逻辑?人力成本在整个产业链里面占的比例其实是相当有限的,拿国内波导、厦华、海信、海尔之流跟韩国LG三星比比同类产品的成本,看谁高?人家还是“有牌子的,班尼路”,你的终端售价还卖不过人家。咱都不用在这里扯,看事实,这几年消费电子事实上是谁打垮了谁?
至于说台湾、韩国、印度的人力成本是什么样,我猜你应该不如我清楚。不是每天在那里大叫“我成本最低”你成本就真是最低的。这里面不但有工资,还有税负、租金等等。更重要的是生产率,同样的工作,1万块钱雇一个人比雇俩6000块的人要便宜,反正在我现在从事的领域,在印度比在中国的生产率要高。你不信,找业内的问问呗。
我觉得你似乎没有明白楼主着重谈的是什么问题。
可以替代中国的出口地方多了去了。
想象过没有如果中国经济每年只增加3%,这个社会会怎么样?
我从头到尾反驳的就是这一点。
高端制造业现在的重点在于产业链整合,技术壁垒转化为标准壁垒也是一个重要趋势,更不要说现在贸易保护主义越演越烈。规模经济时代的大鱼吃小鱼,技术驱动时代的聪明鱼吃笨鱼,现在是快鱼吃慢鱼,提前占了坑的吃掉没来得及占坑的。绝不是说人力成本低,我就必然有竞争优势的。至于国家的科技投入,也要看能不能转化为企业利润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