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李强只是个优秀的小商人 -- 打造顶顶
看看西方大国在民族产业充分发展前是如何保护的。
找了一篇文章,也许可以供你参考.
<<改革开放30年:可乐叩门>>
http://sh.eastday.com/qtmt/20081216/u1a513073.html
文中提到的关键人物,价格,还有“两年内不打算赚钱”的说法和你的贴子有出入.
民族产业的话题,目前的很多评论属于事后诸葛亮,乐观的说影响国计民生的产业保护了并且有了长足进展,其余领域国有+民营资本比重提升是早晚的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几十年的时间都没有发展起来,怪谁?
80年代,健力宝面市,当时一听3元,由于可口可乐以倾销的手段打压,健力宝难以快速扩张,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还是只能喝可口可乐。可口可乐也因为倾销,在中国市场上直到2001年才开始盈利。
缺乏国家的保护,民族企业能与跨国大公司的倾销战略对抗的瘳瘳无几,成功是个小概率事件。老百姓崇洋媚外,跟当时的舆论宣传有很大关系。
还请举几个实例详细说明之。
从长远来看,一旦民族企业发展起来,能促进国人的长远利益。
印度的保护比我们严重得多,也没有什么有竞争力的东西出来。
开放和保护应该是一个度的问题,不是说一说开放就无门无窗,一说保护就是铜墙铁壁。没有可口可乐,可能国内的饮料市场还在四处摸索,一条大鳄会吃鱼,但是没有鳄鱼的死水也不是我们想要的。
保护国产饮料?那今天你还得嘬一毛钱一瓶的兑糖精汽水。你干我还不干呢。
本国货币贬值,好像有利于本国产品对外倾销,而进口产品价格太高,想倾也难.
以纺织为例,建国初,老百姓主要还是穿土布衣服,随着纺织业的发展,机织布普及开来,到改革前,开始有了化纤。
苏联就是计划经济的典型例子,他们的消费品也是在不断升级的。
印度的保护也是有效果的,比如电影就发展的还可以。印度的保护之所以效果没中国好,主要是因为印度缺乏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充足的受到教育的劳动者。
对于开放,我觉得还得考虑时间的问题,如果太宗开放晚几年,等本国工业体系水平再高一点,竞争力再大一点才开放,就不会出现现在大部分产业被外资控制的悲剧。
以可口可乐为例,如果产地在美国,当然会导致倾销困难,如果产地在中国,那就会减少倾销的成本。
换句话说,你不妨说说看如何既要改革开放,又要保护民族产业?
并且需要说明的是,在我看来,目前的民族产业并没有像你说的那样全军覆灭。不论饮料和家电,外资的最强有力竞争对手就是民族产业了。
你穿过80年代初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最顶尖的化纤产品上海“凤凰牌”的确良童装没?见过90年代初向消费品不断升级的俄罗斯倒腾的伪劣中国服装是啥样子不?没有?那别再充专家了,赶紧回家看书去,过去的世界跟你的生活差别忒大了。
只看到这些企业不思进取,利用这些保护政策不断攫取利益
似乎跟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关系不大,到95年时候搞活市场已经小20年了,服装(包括军装)的面料还是很差,后来穿的越来越舒服还要拜整体经济发展所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