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老兵故事】我对毛泽东时代晚期的一点回忆 -- 老兵帅客

共:💬153 🌺83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家园 不过我觉得到了87,88年

人民日常生活的物资基本上应该已经没有什么困难了,

票证基本上已经只是一种形式。

家园 对俺们学生来说还很重要

如果你没有粮票,在食堂是买不到饭票的,限定条件是上海的大学,或者复旦。

同理,没有肥皂票也是买不到肥皂的。

家园 那是,但是粮票可以用钱买到啊

还有,肥皂票这个东西很奇怪

我们湖南好像是不用这个的,所以当时到杭州发现肥皂

还要用票觉得很奇怪,不过那种是用来买那种长长的

“肥皂”的,香皂和透明皂是不用的,当然后者比较贵。

家园 中国这样大,人这样多,千差万别

俺听说的农村干部欺负农民的事太多了……

有一点是确定的,农村干部掌握着农民的经济(工分)、政治(成分划分)命脉,农村管理是极其严格的。农民没有自由流动的权力。

家园 那是投机倒把,梦MM

俺是好学生,不干这事。那就是文革期间,也有地下黑市的,可以用钱买到粮食,只是抓到要倒霉的,投机倒把分子。

肥皂票不奇怪,肥皂供应不足,还有布票、线票呢。

家园 布票我有印象

但是到88年好像已经废除了,

88年早就不抓投机倒把嘛。

家园 老兵你是幸运的,看看大山里的生活吧

我1976--1979在一个山村小学上学,没有课桌,石头搭起来,加一块板;全班20个学生,2/3是部队的孩子;7-8个当地老乡的孩子,女孩两名。老乡的大部分孩子是文盲。老乡们断粮是经常的,老乡的孩子隔三岔五就不来上学,不是家里有活,就是饿得出不了门;有个姓杜的同学,家里断粮好几天,实在没有办法了,部队的孩子从家里拿出喂鸡的粗粮接济。后来,一个同学辍学放牛淹死了..。

15年后,我又回去看了一趟;虽说不上富裕,温饱已经解决,还有了一些小厂,有些年轻人出来打工。

家园 对,基层民主这个问题上,毛泽东时代不比现在差

又如基层党组织决策,常委还讨论讨论,现在基本上一把手说了算

家园 还是城里好

我七十年代中期出生在浙江南部,父母当时都是民办老师,上课外还要自己种田。我八十年代初开始上学,村小学是原来的娘娘庙改建的,大部分老师是民办或代课老师,学杂费在5到15元之间。我入学的时候九年制义务教育还没有实行,所以小学升初中的比例不超过30%。我一个表哥和我同班,学习不是很好,我舅舅许诺我如果能帮他考上初中,就摆一桌酒席请我,可惜85年左右九年制义务教育实施,这桌酒席也就没有了。80年左右还没分田的时候,我们家的粮食不够吃,父母商量着去买点红薯和米饭一起煮了吃,肉大概一个月能吃一二次,吃鸡要到过年的时候才可能,不过那时候河里虾很多,在夏天父亲经常下河抓点虾来改善伙食。

小学毕业后我上了我们当地的乡中学,老乡们还是习惯叫它农中,因为以前农中的学生不能升学,只能回家务农。升学考就考语文数学,但是由於义务教育制的推广,所有应届小学毕业生都挤在这里,学生入学成绩相差最大达到100多分(总分200),学杂费在30到50元之间。还是有超过半数的老师是代课老师,我的第一个英语老师自己才刚刚初中毕业。但是这样的乡中学是不能给学生什么希望的,因为升学率太低,和我一起进校的大约有240学生,毕业的大概有120,当年考上县中学3,区中学6,以及若干职业学校。

89年的时候我初中毕业,考上县中学,这里的学杂费在100到150元之间。只有考上县中学以上的学校才有进大学的可能,因为哪个区中学如果哪一年有超过三个学生能考上本地的师范学院的专科的话,那就是大丰收了。但是大部分农村的好学生其实都没去上高中,而是上初中专了,因为可以马上转成城镇户口,但是拥有城镇户口的人是可以考技校的,他们的成绩往往上我们的区中学都困难。县中学的老师大部分都是正经学校毕业的,毕竟是全县的门面吗,还有若干外地老师在这里任教,差不多是生平第一次说普通话,尽管在大部分课堂里还是说本地话。该校的学生来自全县,有福家子弟,也有山区的穷孩子,除县城的外其他人都应住校,普通宿舍可以容纳16人,一实验室改建的宿舍可以容纳60人左右。

92年考大学,非常幸运地赶上了好年景,当年录取率30%左右,达到五年的高峰。上线的学生在县宣传部的公告栏里公布,各乡镇还给各上线学生适当奖励,俺们村比较抠,才给了一价值200元的手表(去年刚退休),有的地方奖励达三千元。各位幸运儿按惯例要给班主任谢师礼。

去上大学之前先要去办理户粮转移手续,算是跳龙门的第一步吧,因为马上要从农民变成城里人了。可笑的是,粮管所的办事人员对我说,今年还余下四个月,你应该把你在这里的口粮补回国库,这样吧,你就给我200斤粮票吧,这不是瞎扯吗,我一个农民,哪里来的粮票?还好这时粮票已经快走入历史了,我交纳若干元的人民币也就行了。

我觉得的改革开放二十几年以来,对农民的束缚是越来越小,发展的机会是越来越大,而风险并没有增加多少,毕竟我们原来退休金的没有,公费医疗的没有,粮食不够吃(三年自然灾害时死的大部分是农民,笑话吧?),出门要开介绍信和求购粮票,升学机会微乎其微等等。

我期盼,什么时候把对民工的种种限制也都取消了,毕竟大部分人是无法通过升学和参军逃离农村的。

呵呵
家园 这样的社会公正面也太窄了

我相信南非种族隔离时白人内部肯定能享受到不低的社会公正,可是广大黑人呢?中国的情况也是类似,不过人家根据肤色隔离,我们根据户口隔离。

我知道大城市里有些人怀念毛时代的所谓公平,包括我上海的舅妈。她其实小日子过得不错,夫妇俩从研究单位退休,儿子一家在美国,按说也是改革开放的得益者,但她却觉得现在不如原来好,尽管那时候她因为有(夫家的)海外关系不能去档案室工作。可是那天她在(她娘家的)家庭聚会发表她的看法的时候,却招来全家人的反对声,看来这样想法的人还是少数。

家园 我的一些回忆

我最震惊的是我奶奶在饿肚子干活时说的话,“造佛啊造佛,末代皇你为什么还不死啊?我一年到头作牛做马,萝卜饭都吃不饱?”请注意,我家世世代代是雇农,是最受我党恩情的。

读书是要推荐的。还好,我读高中是靠自己考上的。村书记说了,如果推荐,哪有你的份?是啊,他儿子跟我同龄。

我刚读小学时大概是5毛钱学费,后来大概是2块,初中时就多了些,但记不起来了,高中时大概10来块。大学时好象没交学费,书是要自己买的。每个月15块助学金,父亲每个月寄20块。顿顿青菜,大米饭吃饱,一个星期还能吃一次肉,对我来说很满足了。另外,牙膏牙刷衣服之类也从这35块里出。我大学四年,父亲留下来的寄钱存根是1600块。

家园 ?你奶奶真敢讲话

上大学还有助学金拿,那应该比较早了,

俺们上大学的时候已经不发助学金,只有贷款了

我那时候也是拿每月15块。

我父母记忆中他们上大学也是15块助学金。

家园 从这里看,改革以后的义务教育还是增加了农民受教育的机会

上大学的比例不知道有没有提高,

不过可能其他地方不一样。

家园 她也就敢在自己的孙子面前偷偷骂
家园 我爸也是

不过他还得省5块钱(也许是10块,记不清了)给我奶奶家用。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