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老兵故事】我对毛泽东时代晚期的一点回忆 -- 老兵帅客

共:💬153 🌺83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家园 改革开放的确正得其时

我觉得老爷子走的正是时候,早了打不开国门,晚了又耽误时间,他如果年轻20岁,或许也会改革开放,但他晚年那种状态,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家园 我觉得有些问题和所有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和具体体制有关

似乎以色列和前南斯拉夫的公有制企业都办的不错,可惜这些东西没人感兴趣,找不到合适的资料

家园 这个不是很了解

知道以色列以前的社会主义色彩比较重的, 不知道现在怎么样.

可能也同政治体制有关巴, 见过多的是专制的共有制, 没有见过民主的共有制, 没有人走过的路, 要重新开创, 困难多多, 恐怕比现在的路更难走.

我觉得中国, 苏联, 这么多尝试过公有制的地方

都有类似的现象, 苏联到了后期居然要警察到休闲场所去抓旷工的人,

很多东西可见一斑.

奖金激励制度, 民主治厂, 职工代表, 厂长负责制度, 所有的这些东西都有过尝试的.

公有其实就是无人负责, 虽然理论上知道工厂的利益和自己挂钩, 但是没有人能真正

挂上去; 工人关心的是周围的人际关系, 领导关心的是更上层的领导的看法, 想着怎

么能升上去. 没有人真正在乎企业有多少利润.

在他们这样规模的工厂, 我父亲这样的总工实际上就是一个管技术的, 对于

工厂的经营是没有什么实权的, 80年代以后那几个真的掌权的是比我爸他们早几年毕业的清华

半导体专业的毕业生, 巧的是他们好像都是浙江人, 在厂里明争暗斗十几年, 结果

最后只能被江浙几个私有乡镇企业回聘. 散伙那天, 原来几乎是仇人的几个人抱头

痛哭, 被我爸他们回来大大地笑话一通.

家园 俺们那疙瘩的老太是这样说的

个例,不过在农村抱这样想法的也不算少。80多岁的人了,算是看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怎么建立起来的人。应该有一些代表性

80年代的时候:共产党好哇

90年代:咋的也比国民党强

现在:比国民党还黑

家园 增加的名额主要还是在城市

我学校200多号人高考,考取大专以上的不足十人

俺那还是在上海,有政策倾斜的。

俺大学一山西同学,他们村10几年就出了他一个大学生(复读了好几年,家乡的殷切期望啊)

家园 我对这个说法有保留

这个一定用得过于极端了。查理大帝似乎有些理想主义。我不是说你的说法不好,但是不够现实。

就如解放战争之后国内的土改,有一部分受害者并不属于土豪劣绅,成为政策的牺牲品,存在其不完善之处。但是,每一个政策,确实是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的:如果当时不执行土改,实际上是违背了工农的利益,也就违背了革命的初衷,对当时的共产党来说是不可接受的;而像台湾的土改学习,由政府向地主购置再分发给贫农,在当时的中国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政府没有这么大的财力。等政府有钱了再去购置土地,而在此之前就让农民继续为地主服务?这样子维持以前的生产关系对占多数的农民是不公平的。即使是按照现在的公司制度进行分配,在当时也被认为是剥削,这个资本论里有描述。那么,土地由地主所有,但为农民所使用?对不起,当时的政策是土地国有。所以,从历史的角度讲,当时的土改是必要的,必须的,也是必然的。

从执行的角度上去看,一般有人有所得则有人必有所失,皆大欢喜并不总能找到解决方案。但是这个利益的分配应该是公正的,对一个政权来说,他应该做到保护公平公正的执行,他本身制定的政策也同样应该是公正的。比如德国人没收犹太人的财产是不公正的;土改后把地主的土地全剥夺,连自留地都没有,也是不够公平的(如果这个地主没干别的坏事,比如胡汉三 白毛女之类)。这些就是坏政策,或者说政策中坏的部分。

但是即使是一个好的政策,还需要执行者的明智判断,也就是对好政策的理解能力。事物是多变的,完全照书本,可能找不到完全适合的条款,这就需要执行者做一些调整。可惜的是,现实生活中经常是有过头的事情发生,这个也难避免,机器生产还能出现赝品呢。希望事情都如计划中那样理想也不可能。

回到你的主题:不能为了多数人的利益而牺牲少数人的利益,否则一定是坏政策。我觉得应该是,不能不顾公平的为了多数人的利益而牺牲少数人的利益。也许你已经有这样一个隐含的意思了。

家园 我主要就是觉的以色列民主经济两不误,很值得研究

其实前南也弄的不错,可惜没解决好民族问题。

家园 只谈土改

而在此之前就让农民继续为地主服务?

地主出土地,佃农出人力,然后分成,不是天经地义吗?

兄如何证明不土改就不行呢?有证据吗?

家园 这个问题可以从历史上找答案

其实我在后面的文字中已经有一点解释了。

建国后,土地国有化了,这个是当时社会主义国家的普遍做法。所以地主出土地的基础已经不存在了。另外,地主出土地,佃农出人力被马列主义认为是地主对佃农的剥削,是要消灭的现象,在当时的条件下并不可行。

社会主义国家的有些做法,查理兄没有了解过类似的思想,是没办法的理解的,呵呵。所以邓公能够提出并坚持改革开放并不简单。

当时这些现在看来比较极端的做法好不好呢?我觉得不好分清对错,但是我对土改并不怎么反感,毕竟相对于以后更极端的运动,还有相当人受益了。至于对错,还是留给后人来评说吧。

家园 俺觉得土改对地主的剥夺和后来的政治运动是相关的

正是因为这种强制的剥夺并不公平, 因此会担心反攻倒算,

因而会强调阶级矛盾,阶级斗争。

所以很多东西不能这么分割来看的。

强制实行的一些东西所以很多时候行不通, 或者从长期来说失大于得,

一个原因就在于可能引发反弹, 在其他地方要付出巨大的社会成本。

家园 老兵的故事基本上是那时城市平民的生活写照。那个时期

物质乏匮自不待言,这票那票还要闻鸡即起,甚至闹得半夜鸡叫去排队,好容易排到了卖鱼卖肉的一声“卖完了”,没吃早餐低血糖的能被气晕过去。不过,国家那时对大城市尤其是京津沪地区的供应还是尽力照顾的,大城市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就相对要好一些。

和尚家的亲戚比较幸运,不是住上海就是在北京,记忆中好象没什么人经济上特别惨的。只记得老舅有个很铁的市郊农民朋友,我们小孩子都叫他小弟爷叔。小弟爷叔那时大概三十岁左右,虽然黑了一点,但长得很漂亮,漆黑的瞳仁非常有神。“一看他的眼睛,就知道是个聪明人。”这是和尚老爸初见小弟的评论。但是心灵手巧并帮不了小弟,小弟家乡那时自然是人民公社,夫妻俩靠下田挣工分养家糊口,供一对老人外加两个孩子,与每月有固定工资的市民相比,他们的生活显然辛苦多了。逢年过节,有时老舅就接小弟全家进城玩,节日聚会的时候小和尚就有机会见过他们几次。进城作客总会挑些比较体面的衣服穿吧,就这样小弟一家人的衣服还多少带有补丁。老妈舅妈们翻出小和尚和表兄妹们没有补丁的旧衣服送给他家的孩子,小弟一家不但不嫌弃还很高兴,很有礼貌地收下道谢。那是七十年代初的事情。后来久没听见小弟的消息,直到八十年代中,有一次老舅突然提起了小弟:“小弟现在当老板了,他八十年代初就承包鱼塘,现在已经成了万以元户了,生活比我们一个月百十来块死工资强多啦。”八十年代中的万元户,的的确确算是中国的富人,聪明的小弟爷叔终于等来了能够发挥他聪明才智的时代。

看来在所谓留恋那个时代的人里面是不会有小弟爷叔的,否则,他的子女现在还可能不得不继续穿和尚孩子们穿下来的旧衣服,他会干吗?

家园 你这么说是一个可能

但是应该说不存在地主阶级反攻倒算的可能性了。

另一个可能是运动的成果刺激了当局的一些个人意图,所以以为群众运动万能,一个接一个的来。如果真是这样,也说明土改本身有一定的积极性。

但是,“土改对地主的剥夺和后来的政治运动是相关的”只是一个可能,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他们直接相贯。

如果运动到土改,甚至三反五反就结束,我觉得我们的民族还可以承受。再往后就太极端了,一方面我接受党的说法,是个学习的代价;但另一方面,也不禁叹息:这个代价未免也太大了!

梦JJ的说法很多东西不能这么分割来看的有道理,是个普遍的考虑,辨证法嘛

家园 给你举一个极端的例子

比如打仗撤退的时候,断后的部队就是为了大部队的利益而牺牲的。

在理想的情况下,少数人的利益应该得到补偿。这就是共和的机制。民主和共和都有优点和缺点,需要宪政来调和。

给你一个少数人利益妨碍社会利益的例子。在加拿大有一个组织叫NYMBYs(Not in My Backyard)。它的宗旨是:不要危害我的利益,否则没完,其它则请便,天塌下来我也不管。还别说,我有几个在联邦政府当公务员的同学也是这个组织的成员。在渥太华与Hull(魁北克城市,与渥太华一河之隔,就象上海的浦东与浦西,在渥太华正北)的第三条桥建起来后,没法通车。因为居住在此的NYMBs坚决反对,理由是太吵。当然,一年后还是通车了,毕竟有巨大的社会利益在里面。

家园 天津就是现在也是什么都贫乏,像一个大县城。

看来这里的人们大部分文革时期出生的,可以在这里回忆往事,疾恶如仇,好像身心没有受到很大的创伤,可能在懦弱的心灵里受到了一些不可挽救的打击,不能健康地成长。罪过呀,罪过!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老兵的这个贴子似乎应该加精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