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漫谈大枪 之八 倭刀的黄昏(上) -- 胡亦庄

共:💬56 🌺22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漫谈大枪 之八 倭刀的黄昏(上)

从武学角度去讨论大枪对倭刀的技术细节,有些晦涩。本篇从兵学角度说说明朝时大枪与倭刀的斗法。鉴于内容较杂,有偏离主题之嫌疑,就在“八”这个序号下写得长些吧。

上次说到,倭寇侵犯明朝沿海,正是明军腐烂的时候。到底烂到什么地步呢?戚继光的说法是“数里以前,望贼奔溃,闻风破胆”,“素无节制…未见敌而先走”。据称当时几十个倭寇就可以横行乡里——所以不是明军战不过倭寇,而是根本就不战。

难怪戚继光认为,训练明军的工作“束伍为始,教号令次之,器械次之。”一伙乌合之众,一没战斗意志,二没团队意识,谈兵器不是泡影么?

战斗意志,或者说是“胆色”,可以说是格斗最为基本的要素。一个常见的例子就是近年的社会新闻里,一些无证小贩,就敢挺着水果刀面对数名城管的围攻——这就是“胆”。其关键就在于,一方保卫的是自己的生活本钱;而另外一方是拿工资办事的职位。倭寇和明军的差别也在于此,一方是亡命漂泊,抢不到就死的海盗;而另一方是只要留住命就可以吃军饷的官兵。明军的战斗意志差也就在预料之内的事了。

戚继光解决战斗意志办法比较简单,就是精心挑选士兵:戚继光练兵之前的部队太矬,于是起点低进步大。但是吃饷的官兵终究不能跟亡命之徒比胆,这也不要紧,人多力量大,发挥一下“团队”的优势吧。

团队,由个体组成却又不是个体的简单加和。发挥集体的威力,必须克制一些个体意识,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是相当困难的。直到今天,中国人在足球排球等需要团队精神的竞技项目上仍然较弱,与乒乓球、羽毛球、举重、射击、体操等单人项目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明朝时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小农思想更为浓郁,或者说更没有团队精神。

当海盗,在人员自然淘汰中就很容易形成团队精神:每个战斗员的损失都严重影响团队,再粗鄙的人也知道善待身边的人。

于是,戚继光就把海盗被淘汰的过程用在了明兵身上:

“凡每甲,一人当先,八人不救,致令阵亡者,八人俱斩。阵亡一人,即斩获真贼一级,八人免罪;亡一得二,八人通赏。”“凡一人对敌先退,斩其甲长。”(“真贼”这两个字,可以一窥当时士兵素质如何。)

搞“连坐”,一般都被认为是一种野蛮的行为,但对于戚继光来说,却是训练士兵团队意识的必要手段。即便是需要优中选优的时候,戚继光也坚持以小队为选拔单位而不是具体的一个士兵。这种在一切场合不断巩固团队意识的思想,至今为各国基层连队训练所用。

队伍约束得当,终于到了练习武艺这个环节。按理说,将帅们应该关注如何演练军卒,怎么排兵布阵。而具体的兵器使用术是技术问题,军队一般有专门的教头——但这个环节问题俞大猷戚继光等人还真绕不过去。

明末的公子哥们比较鄙视“练武的”:如果穿上军装,就会自己觉得不好意思;拿上兵器,就被旁人笑话。反正那些公子哥出身的武将们也都是世袭职位,就不怎么习武。军队经常有例行演练,一到这个时候,教头们负责打分,然后呈上来给武官们看。但是前面说过,明军腐烂了,教头也没有幸免。只要钱使到地方,改分还不容易?

为了不被这帮教头所蒙骗,戚继光下了功夫学习武艺,经常跟武术大家俞大猷探讨交流。不过戚继光毕竟不是童子功,不能算是武术家。

戚继光较为得意的一个发明是“鸳鸯阵”。这个阵以11名战斗员组成,有机结合了大枪为主的长兵器,和腰刀盾牌为主的短兵器。现在常见的评价是:戚继光发明的鸳鸯阵成功的克制了以倭刀为主要兵器的倭寇,从而使明军取得胜利。

这个说法非常流行,大有三人成虎的趋势,但是只要认真读过《纪效新书》的人都应该觉得有点不对劲。

——到底它哪里不对劲了呢?下回分解。

==============================

胡亦庄:【原创】漫谈大枪 之序

元宝推荐:MacArthur,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顶贴阿,搬板凳坐下听讲故事

讲完了偶再提问!

家园 花一朵,看到成功抗击倭寇的战例,我就有兴趣

写得真好。

家园 我一看到"下回分解"就头大

可除了等,还有什么办法呢?

花一个吧先.

家园 花等下文
家园 想起了明史中常见的字眼

“真贼”这两个字,可以一窥当时士兵素质如何。

杀良冒功。

家园 明朝那些事儿里面说戚继光敌我伤亡平均比例为30:1

是不是太夸张了些?或者大部分倭寇都是明朝自己来捞好处的流民

家园 戚继光打蒙古时也是这个交换比

武器差不多, 有组织有纪律的军队打无组织纪律的武装团伙

家园 中华不尚武,历来被人欺。
家园 如果只算死的人有可能

因为有同伴和战阵保护的时候在近战挨了刀也未必是致命伤,而日本人被放倒了就是一个死,人家等着拿首级换军功呢。

家园 送花得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原创】漫谈大枪 之八 倭刀的黄昏(中)

国内的看图去http://photo.blog.sina.com.cn/huyizhuang

“戚继光发明的鸳鸯阵成功的克制了以倭刀为主要兵器的倭寇,从而使明军取得胜利。”——这个说法非常流行,但只要是认真读过《纪效新书》的人都应该觉得有点不对劲。因为这个论断之中隐藏有若干假设,却没有确凿的史料来证明。例如,下面这两个简单问题就很少有人怀疑:

倭寇真的主要使用倭刀么?倭刀真的是一种有威力的战场兵器么?

胡某认为,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否。

《纪效新书》里面说到:“其贼之来也,利刃长锋,二丈有余,及身寸馀,应刃而毙。”这“二丈有余”的“利刃长锋”是什么?一丈为十尺,那么二丈相当于四把倭刀串联的长度——这明显说的是长枪,而且说明使用长枪的人数还不少。

有人要说,戚继光主要管陆军,路上除了倭寇还对付土匪。那么来看看海上的情况——

点看全图

8-1 海上抗倭图

点看全图

8-2 上图放大

从这个幅画里可以看出,来自日本的倭寇的确使用长倭刀,但是也有长枪,弓箭和短刀(如图中双刀),倒是有点“鸳鸯阵”里长短结合的意思——但那种五尺长的倭刀绝对不能算是“主要兵器”。道理其实很简单:船之间的距离太大跳不过去,所以尽量用弓箭射、用长枪捅。《加勒比海盗》里先炮击,再跳船对砍的情节都是为了电影视觉效果而编造的——现在索马里海盗闹得凶,商船不还是要准备投掷和射击武器嘛。

那么倭刀相比其他兵器有特别的优势么?根据上篇的分析,如果说倭刀能克制大枪,只有当倭刀手格斗技巧强于大枪手才行,并不是随便拿把倭刀就能取得胜利。还有一个很简单的事实证据,可以否定倭刀那些神得离谱的传说——

倭刀曾经不止一次地被战争所淘汰。

日本至今收藏有唐大刀,其形制和明朝的倭刀颇为相似,可以推证唐朝时中国存在类似的双手用长刀及其格斗技术。不过唐朝这种刀随后就失传了,让考古资料不足的后人产生不少误解——其中也不乏名家。例如明朝的戚继光说:“长刀,此自倭犯中国始有之。倭喜跃,一迸足则丈余,刀长五尺,则大五尺矣。我兵短器难接,长器不捷,遭之者身多两断。”民国年间兵器学家周纬的《中国兵器史稿》里也认为:“明代倭患至烈,中国兵器不能抵,于是乃参用日本式兵器。”

但是,如果一门兵器真的这么厉害,为什么会失传呢?现在很多崇拜汉唐文化的人的解释是:唐刀很厉害,就是厉害,不过失传了——实际上是一种避而不答。

中国一贯战争频繁:唐后是五代十国,各国打来打去,军队竞争激烈;宋朝面对北方威胁,努力研发兵器科技;蒙古帝国征战世界,更是把军事兵器的威力推向极致,全无文化负担地收集有效战争手段——这么杀来杀去基本没停过,怎么可能把一种厉害兵器搞失传了呢?《春秋》这么长的书,经焚书坑儒都没搞失传,双手刀这种简单具体的器物发明,怎么可能失传?

从现象归纳原因,只能解释为:这种武器不厉害,至少不如其他兵器适应战争需要,就被淘汰了。而明代同期日本尚保留长刀的原因,则可能是由于日本国内战争激烈程度较弱,选择压力较低。

不过明朝末年,历史以其罕见的宽容,重现了倭刀的淘汰过程:经过明末的抗倭战争,倭刀的使用技术被传播到中国和朝鲜,两国都有倭刀图谱可为证据。可以说这次中日韩站在一条起跑线上,结果怎样呢?

先瞧瞧日本的情况:武田信玄,比戚继光年长7岁,姑且认为是同一时期的人。下面这幅日本战国时期的画,是武田信玄参加的一场战争。

点看全图

8-3 日本刀对日本长枪

仔细数数,似乎拿长枪的人比拿刀的还多一些——“主要使用倭刀”这个泡泡破了。

稍后,日本战国时期的长筱之战也提供了长卷绘画一幅。据说长筱合战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使用枪支”的战争——这条信息可是很有意思,如果一方是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用枪支,另一方必然是没有做相应准备,必能展现一下冷兵器战争的“原生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8-4德川美术馆的《长筱合战图》屏风

这幅图打开仔细瞧瞧,三分之一的内容是火枪手趴在战壕里,三分之二的内容是漫山遍野的“长棍棍”。尽管还没看到可靠的定量研究,但是从艺术作品里推断,日本战场弃用倭刀至少在火器出现之前,而“有威力的战场兵器”则更像是长枪。

在中国,明被清灭之后倭刀作为制式兵器被保留在清军中,但是并没有大范围装备,反正1840年时已经见不到军队用了。至于朝鲜,倭刀更是难觅身影。

——倭刀又一次“失传”了,而且是在三个国家里同时发生,不能再归结于偶然了吧。?

倭刀被淘汰的事实被忽视,是由于当时历史正处于热兵器淘汰冷兵器的大背景下,于是很多人就没有注意到:倭刀被淘汰的速度,实际上快于其他冷兵器的被淘汰速度。猜想其原因,大概因为战争中物力大多相对紧缺,人力相对富裕。一把五尺长刀的铁,差不多打一把腰刀和两杆长枪的枪头。在不考虑军队协作的因素时,一口单刀加两支长枪可比一口倭刀的胜算大多了。

这样的解读倭刀,有些“颠覆”这个兵器的传奇地位。但是,不去掉倭刀的神秘光环,就不能客观地评价整个明末的抗倭斗争。所以胡某进一步大胆假设:倭刀的威力,是被明朝的官僚们有意地夸大的。

——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呢?还是下回分解~

===============

胡亦庄:【原创】漫谈大枪 之序

通宝推:johny,燕人,
家园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以德服人

家园 倭刀从来不是上战场的东西。

1、倭刀、中国剑、花剑从来就不是在战场上作主战武器的。都是用来显摆和打架斗殴、谋杀、政变用的。

2、长枪在战场上一般都是至少人手一支的。但是一般都会另备一把短刀(日本刀、蒙古式印度式尼泊尔式弯刀、中国腰刀等等都是干这个的)。

家园 可能是倭刀的制作周期长,而成本也比较高

以前看过一个资料,制作一把倭刀,从选择矿石,到炼铁,制刀,打磨,装饰,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制刀的过程,工艺非常复杂。

倭刀的制作成本应该是相当高的。

战争,不是武士之间的决斗,战损那么大的情况下,损坏的倭刀如何补充应该是一个大问题。

我个人浅见:倭刀那个东西,作为武士也好,侠客也好的防身,决斗兵器应该是不错的,但是要装备军队并且保证充足的战损,恐怕不怎么现实。倭刀应该是比较优秀的所谓“名刃”,但是不一定适合装备军队。

--另外,日本出产高品位的铁矿吗?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