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杂谈全球变暖 -- 快乐是什么

共:💬115 🌺48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看来是新进展

全球海水平均pH值降低0.1也许是比较显著的变化。我对海洋是外行,不过,在接受结果之前,我会问几个问题:

1。观测数据来源及设备精度

2。数据观测频率

3。观测点覆盖面积及密度

4。历史数据的可靠性和连贯性

5。pH值的正常波动范围

要证明海水酸化需要一个很大的工程。记得当时有计划在海中设立大批浮标进行长期观测,不知是不是跟这个有关?现在的pH值是多少?

家园 完全正确

事实上我们很有把握,以前的冰川与人类活动没什么关系,尤其是100万年以前的。

但是,现在所说的变暖是在相对非常短的时间尺度内发生的,大大超过了自然变化的速度。最初的担心是把地球变成金星那样的大烤箱(温室效应失控),现在看来,我们被烤熟的可能性不大,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的程度相当有限。

家园 提问

1.地球轨道变化

这是什么?受土星木星的扰动?

2.如果海平面低时,北美有很厚的冰川,印第安人是怎样从白令海峡跑去美洲的?

3.如果唐代比现在暖和的话,为什么那些几十万年的冰川,在唐代没化掉,在现代反而化掉了?

4.海水只涨两米的话,海侵是哪来的?我记得太行山以前是海岸,沈括有挖出来贝壳化石的.

家园 看到了再说

我有点怀疑,海水pH值下降0.1需要把氢离子浓度增加25%,非常大的量了,直觉超过了二氧化碳的总排量。

回头仔细看看。

家园 有些结论似乎过于草率。

因为冰川的消长主要是由年平均气温和年降雪量决定的,在没有证据显示降雪量显著减少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很肯定地说其消退是年平均气温上升的结果。

没有证据显示降雪量明显减少”与“有证据显示降雪量没有明显减少”是不同的。所以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说:在没有证据显示年平均气温明显上升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很肯定地说其消退是降雪量减少的结果。

而且,冰川消融是个正反馈过程,冰面的反光很强,对太阳光吸收能力差,冰面消失后,地表吸收太阳光更多,温度就更高,以后结冰更不容易。

冰川消融不是这么个过程。冰川,特别是山地冰川,有三个明显的分区:积累区、流动区、消融区。积累区降雪速度大于融化速度,所以冰雪越积越厚形成冰川冰。流动区积累速度与融化速度大致相等,冰川在重力作用下缓慢向更低方向移动。消融区融化速度大于积累速度,并最终融化。现在常说的冰川消融,对于山地冰川来说,主要指的是“冰川后退”,也就是消融区向高海拔退缩。

因此,你的描述中有两处不准确:第一,冰川冰是降雪积累而成。是先有雪,然后再有冰川冰。因此不存在地表吸收阳光而难以结冰的问题。第二,冰川消融的地方,其冰是从更高更冷的地方补充过来的,而不是在本地冻结而成的,所以也和地表吸收阳光的程度无关。

家园 霍金跟人赌的是一年的《阁楼》

后来他输了,给人家订了一年的《阁楼》(要是他赢了,对赌的要给他订三年的侦探杂志),不过那位也没讨了好去,被老婆修理的相当惨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确实如此

以前的北大地球物理系分成五个专业,其中就有大气物理专业和气象学专业(还有一个空间物理,也就是高层大气和日地关系)。

提问
家园 我来回答3和4吧

3.如果唐代比现在暖和的话,为什么那些几十万年的冰川,在唐代没化掉,在现代反而化掉了?

唐代的暖和可能只是东亚局部,不是全球范围。

4.海水只涨两米的话,海侵是哪来的?我记得太行山以前是海岸,沈括有挖出来贝壳化石的.

这有可能是两种因素的综合结果。一种是地壳运动使太行山上升,另一种是黄河泛滥造成华北平原。

家园 大胆假设

千里追风兄的问题很公平。事实上,一些人在提到冰川消融时会有意无意地躲开降雪量问题。我在上文的结论里用到了“降雪量没有显著减少”这一假设,而且没有给出证据,当然说服力有所减弱。我的目标本来也不是要说服谁,毕竟这是大家闲聊,只是让大家对这件事多一些了解。我们可以继续深入探讨降水量的观测数据,以及如果降水减少,其原因是什么等问题,应该也很有意思,不过河里专家这么多,哪位随便出手都比我强。

科学嘛,就是一个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过程。

家园

看来我记错了。我对这一段的印象是当时无法想象:霍金锁在他的小推车上,目不斜视看美女人体,不知谁帮他翻页。。。

看来对方比较有品味,《阁楼》更好看一些

家园 为了让森林生长更快,让中国人民多排一点尾气吧
家园 纯八卦不考证容易有漏洞

关于叶笃正,据说他们师兄妹3人曾经还有过一些暧昧的三角故事,不过后来,二位师兄都选择回到新中国服务,一个去了科学院,一个进了北大,而小师妹最后留在了芝加哥大学做教授,还最早建立了一个不错的三维大气动力模型,算是芝加哥学派的传人吧,这个模型在80年代中期被带到了中科大。

Rossby名下三个中国博士

Hsiao-Lan Kuo

Tu-Cheng Yeh

Yi-Ping Hsieh

还“师兄妹3人”呢

这三人间要是有啥暧昧关系

那就是断背山3p版了

不清楚Hsiao-Lan Kuo性别的, 请images.google

人家在华人气象学界怎么也算传说中的牛人了

要搞错还真不容易

而且Kuo曾4次(1973/1979/1986/1992)应中科院邀请回国访问,1979年还在北京给研究生讲过课

Kuo的学术成就除了大气动力学的理论研究,数值模式方面主要在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以上和“还最早建立了一个不错的三维大气动力模型”区别不小,“这个模型在80年代中期被带到了中科大”也未听说过,请指教

这里可能还有人记得80年代初的银河计算机,即中国的首台每秒亿次计算机,好像曾经获得国家进步一等奖的。但这个亿次是怎么验证的呢?在全世界比较通行的办法之一就是把大气模型装上去跑,跑完对一天的模拟一掐秒表就可以知道计算速度了。

HPC的benchmark,在全世界的通行办法是装通用库函数解稠密线形方程组(比如LINPACK),大气数值模式虽然本质上也是PDE线性化求解,但为测个HPC速度没必要搞那么复杂。银河用到气象上,应该是90年代为配合引进Cray机才从银河-II开始的。

当然,以上和你的主题--那个打赌八卦关系不大

提问
家园 Q1:米兰科维奇循环

中文wiki

英文wiki(较全)

这个最小的周期都是两万六千年

搞气候研究这种超长变化的太少了

家园 opps

看来您说的对。我以前怎么记得郭晓岚是女的?上面那个故事是一个师兄很久以前讲给我听的,他是上述三人之一的亲传弟子,我想当然地就轻信了他的忽悠,而且没有自己验证过就传播,显然不严谨,检讨。

这再一次证明西西河的水有多深!只要犯错误就一定会被发现,而且还会被揪出来示众!

郭晓岚在大气动力和积云对流方面很有心得。至于芝加哥的模型,中科大确实有,不过未必真正跑起来过。现在再看模型这东西,其实没什么了不起,最主要还是数据。可是,那个时候大家都没见过啊。

银河机那段是开玩笑,不过呢,根据当时的报道(百度来的)

  1978年,中国开始研制巨型机,1983年“银河I”巨型计算机通过了国家鉴定。它是由中国国防科技大学自行设计的第一个每秒向量运算1亿次的巨型计算机系统。

  “银河”计算机研制成功后,中国电子计算机与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曾组织全国29个单位的95名计算机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成立“银河计算机国家技术鉴定组”,并分成7个小组对“银河”机进行全面、严格的技术考核。结果表明:26道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科学研究方面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正确性考题,先后计算三遍,数据完全相同,结果正确,精度符合要求;在单道操作系统控制下,全系统和主机稳定可靠;硬件系统向量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亿次以上;软件系统内容丰富,功能较强,使用方便,性能先进,图纸资料齐全。“银河”机的研制成功,对中国石油和地质勘探、中长期天气数值预报、卫星图像处理、计算大型科研题目和国防建设等都有重要作用。

说不定气象模型也确实参与了银河机的速度鉴定。

家园 多嘴的问题

再多嘴一下,大气物理学家经常很反感被称为气象学家,因为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实在让严肃的科学家汗颜。个人看法,大气物理是一门科学,而气象预报则是艺术,与其说是科学家,气象学家更像是工程师。不想挑拨离间,乱说呵。

何苦呢,都在同一个一级学科“大气科学”下面。

最迟从Vilhelm Bjerknes的Bergen学派开始,天气预报出发点就是科学观测和物理方程。并不能因为某些预报员发的预报带有主观猜测,就觉得天气预报都可以像股评一样自由发挥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