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伊朗猜想(八卦) -- 泉畔人家

共:💬1001 🌺1801 🌵2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7
下页 末页
家园 安息的马弓杀伤力有很大的争议

卡莱之战,安息的马弓杀伤力极大,

但是,仅此一例。

个人猜测,Dodge写书时也是发现卡莱之战太奇特了,因此按照安息人的通常战术和通常战力来篡改古罗马人的记录。

只不过,这段历史已经被古史详细记录了,古罗马人自己都不隐瞒自己失败的过程,哪里轮得到2千年后的美国人来粉饰历史啊!

从19世纪至今,美国没有经历过历史资料大损失的黑暗年代,现在看到的历史资料比Dodge当年看到的只多不少,应该不存在有哪些孤本,珍本只有Dodge一人拥有的情况。如此,敢写:“(卡莱)战斗一天罗马步兵伤亡只有二百余人。罗马失败的原因是断水。战地附近没有水源。”,这么明目张胆的篡改古史资料的估计也就Dodge一个人。

家园 哈哈,细节真是有意思的东西。

汉武2征大宛(应该是伊朗东北边的土库曼),搞的整个中亚鸡飞狗跳。西方世界才开始认识和了解到东方有个大汉。由于汉武帝的影响最大,而且当时西方对中国资料获取的能力和翻译能力肯定很差。所以把汉武当成汉的第一个皇帝。

而轩辕黄帝,尧舜,禹(汤)夏,商,周,秦,汉 这么排下来,汉朝可不就是第七个吗。一点没错。 古代可不兴什么考古断代啥的吧,以当时中国史书来讲,轩辕黄帝(炎帝,蚩尤等等他们是一茬)那是起点单算一朝没问题,尧舜是一个时期。然后禹传位给儿子汤,夏朝世袭开始。商,周,秦,汉的计算就更没争议了。 这样这个第七还是很符合当时中国史学家观点的。汉朝的史学家,包括司马迁,没有那个会和今天的专家一样去怀疑轩辕黄帝存在不存在,夏朝有没有这样的问题的。拼命的去怀疑我们祖先的记载,没有考古文物证据就否认,这是我们今天的那些脑残专家们喜欢干的事。只是这几十年来,差不多伴随一次大的考古发现,比如甲骨文,山东汉简的发现,就是对史记等古人史书的一次验证。

家园 现在的假设已经很狂野了
家园 插上几句-更新(补军旗来源)

先看一段摘录:

安息人是骁勇善战的。他们的长箭能射穿罗马人坚硬的盾牌,他们的士兵能攻入罗马人的“龟形”阵,砍断战马的马腿,突破罗马军团的一道道人墙。一向战无不胜的罗马军团受到如此攻击,无不感到毛骨悚然和惊惶失措。正当他们负隅顽抗时,安息人在烈日下突然展开了一面面鲜艳夺目、令人眼花缭乱的军旗。由于这些军旗耀眼剌目,再加上罗马军团本来就已备受惊吓,疲惫不堪,他们终于丧失了剩余的一点点勇气,大进攻变成了一场大崩溃。战斗以克拉苏和他儿子的阵亡而告结束,2万多名罗马士兵血染沙场,1万多名士兵成了安息人的俘虏。这就是世界战争史上著名的卡尔莱战役。克拉苏的首级被呈送给了安息国王,万余名罗马战俘也一去再不复返。至于在这次毁灭性的战役中,那些让罗马军团的士兵们眼花缭乱、色彩斑斓的军旗,后来的历史学家们指出,这就是罗马人第一次见到的丝绸织物。在此之前,罗马人根本不知道丝绸为何物。而此后不到10年时间,恺撒大帝就身着绸袍出现在他的那些目瞪口呆的臣民面前了。

以上摘自金昌史志

http://blog.stnn.cc/czy1681/Efp_Bl_1002254887.aspx

我觉得这里“眼花缭乱、色彩斑斓”“耀眼剌目”军旗相当有意思,用军旗指挥战斗,老祖宗的老套路,中原逐鹿中。

文中提到这就是罗马人第一次见到的丝绸织物,也就是罗马人以前和安息军队交战中没有见过,很可能安息的游牧军队以前根本没有用过,如果存在这个说法,不比您用牛皮鼓说明问题差啊,“眼花缭乱、色彩斑斓”“耀眼剌目”军旗更壮军威,苏莱那支妖孽偏师是不是更妖孽啊?

但这一段典故到底出自何处,这个博客没有解释,网上查了,来源于英国人彼得霍普科克在他写的《丝绸路上的外国魔鬼》一书

以下摘自汉书卷九十六上 西域传第六十六上

http://zh.wikisource.org/zh-hans/%E6%BC%A2%E6%9B%B8/%E5%8D%B7096%E4%B8%8A

自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自相晓知也。其人皆深目,多须髯。善贾市,争分铢。贵女子,女子所言,丈夫乃决正。其地无丝漆,不知铸铁器。及汉使亡卒降,教铸作它兵器。得汉黄白金,辄以为器,不用为币。

1.其地无丝漆,漆是否指染料?所以安息国以前不用军旗倒是可能的

2.不知铸铁器。安息兵弱,难以打败罗马军团,军工落后是原因之一;

您的文中提到过高卢骑兵的凯尔特长剑无法刺穿苏莱那支妖孽偏师的重骑兵铠甲,也是一个疑点,罗马军团以前应该和安息亚美尼亚军队的重骑兵交过手,兵器上不该差距这么大!这样的军工差距,当时只有汉军和古罗马军队交战才会出现,好像是一个拿着铅笔刀的和另一个拿着大砍刀的之间的冷兵器较量

古罗马铁兵器与秦朝青铜剑的详细数据比较

http://bbs.tiexue.net/post_4089647_1.html

文章里面正好有个凯尔特长剑和古罗马短剑的说明,真假如何,自行判断,俺是外行

驪靬县的设置,也是比较蹊跷,王萌鮮 宋國榮所写的“古羅馬人在中國河西的來龍去脈 ”较有意思,当然居延汉简的读法,各有不同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gs.xinhuanet.com/dfpd/2006-11/18/content_8554114.htm

其中对驪靬县的设置和演变有较好的说明:

1.汉代设立县的条件;

2.驪靬县设置原因:

归根到底是安排大批驪靬族降人,到底是卡莱战役的俘虏还是突破包围的罗马第一军团,待解,但想想后一种可能性-数千人能平安躲过安息游牧军队的拦截和追杀,徒步万里,穿越数十个国家投奔汉朝,可能性不大。

3.驪靬族人的变迁

最后有个古怪想法:

如果真的有汉军加入,成了苏莱那支妖孽偏师,我想由于规模不大,可能是西域汉将的一场即兴围猎而已,汉宣帝根本不知道,看看西汉历史,从周亚夫到陈汤,一竿子武夫牛逼个性化的很,皇帝想法好像不当回事,所以欺上瞒下玩了这个局(安息国行贿汉将出兵也未可知,反正山高皇帝远),真要上报,罪可不小,

胡扯几句,仅供参考,有砖袭来,马上就躲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我觉得吧

那些死认汉军只能从长安出发去中亚一带的人脑子太死板了。我们的祖先要是有他们那样的“智慧”,别说中亚一带,估计连西域新疆一带也搞不定。

家园 你的思维之诡异常人难及

赵充国征服湟中(临夏-西宁一线),最近的后勤基地是天水。

你看看地图,临夏(河州)-西宁距离兰州、天水近到什么程度?西宁、河州、宁夏在清代前期均属于甘肃省,距离真正的青藏高原有多远?你居然把赵充国打发去青藏高原了。

“距离乌孙1500-2000公里。”于是后勤不成问题了。

配上若干架伊尔76,自然不成问题。

家园 看地图还要考虑当时天水的条件

天水",是当地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地名。最早始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天水得名,源于"天河注水"的美丽传说。远在三千多年前,天水地区人烟稠密,屋宇毗连,"山水灵秀,林木密茂"。可是,到了秦末汉初,长期的征战、厮杀加上连年的干旱,使当是繁华、富饶的上城变得残垣断壁,民不聊生。传说,在一天夜里,正当人们进入梦乡的时候,忽然天空狂风呼啸,雷电交加,随着一道金光闪耀,地上现出红光。顿时,大地连续震动,在轰隆隆巨响声中,地面裂开一条大缝。只见天上河水倾泻而下,注入裂开的大缝中,于是形成一湖,天水湖"。此湖水位稳定,水质纯净,甘冽醇厚,"春不涸,夏不溢,四季滢然"。当时人说这湖与天河相通,又叫它"天水井"。后来,这个传说被汉武帝听到了,他就命令把要新设的郡建在上邽北城的湖旁,起名"天水郡"。从此,有了"天水"之名。

显然,天水在汉武时期才起名设郡,之前虽然也可以,但因为战乱破败了。从汉武重新设郡到赵充国征西羌才四五十年。即使当地农业有所恢复也还支撑不了赵充国大军长期的军需,需要大量转运。

”赵手下有骑兵1万多人,每月需要谷子十九万九千六百三十斛,盐一千六百九十三斛,干草和麦秸二十五万二百八十六石.全部由后方长途运输而来,朝廷负担很重。“ 这一段也要看你怎么解读,朝廷觉得负担重是因为很多人觉得赵充国大军在那老不打仗,希望速战速决,不希望花冤枉钱。并不是因此就负担不起了。

照你这么说,西汉也支撑不了把军队从长安调动到玉门关啊。这路更远,路上当地还没有补给。那么说玉门关那些古迹什么的都是我们后人做的假的了? 而李广利2征大宛的时候,6万大军怎么可能集结起来,从长安到玉门关,再从玉门关打到人家大宛(土库曼斯坦,就在伊朗北边)那去?司马迁史记造假?还是李广利手里有几十架伊尔76,让6万大军可以从玉门关(咋先假设所有补给玉门关都有了)出发,穿过整个新疆,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到达人家土库曼斯坦。这路程至少5000公里以上(从玉门关开始算),兵力还是6万人。这路程远至少3倍,还有翻阅葱岭什么的,兵力多至少3倍,如果你说我猜想的1500-2000公里需要伊尔76若干架,那么李广利第二次打大宛的时候,需要的伊尔76至少是我猜想的部队的 9到16倍。 那么说,你和司马迁之间,必然有个人说的是错的,你认为是你错还是司马迁错了?

家园 再算一算。

你把征服湟中说成征服青藏高原。湟中即临夏-西宁一线。西宁到兰州多远?254公里。临夏到兰州多远?80公里。西宁到格尔木多远?960公里。到拉萨多远?约2000公里。河州、西宁的海拔多少?转瞬之间,概念就完全不同了。

现在大宛国在哪里尚有争议。一般认为是在费尔干纳谷地,即天山和吉萨尔-阿赖山的山间盆地,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的交界地区。但被你转瞬之间偷换概念到了土库曼斯坦。土库曼斯坦又挨着伊朗,所以干脆理解为安息就得了?!但什么叫盆地?周边是山叫盆地。山后面是什么?是土库曼东部的沙漠。前后两个沙漠,骑兵变成骆驼兵才行呀。

李广利第一次罚大宛被饿回来了,士卒损失90%。

第二次远征大军有六万人,牛十万头,马三万匹,驴和骆驼以万数。另外征调十八万士卒,布防在酒泉和张掖以北作为远征的后援部队,便于接应。又征调了许多民夫,为大军运送粮草。回来多少呢?1万士卒和1000-2000多匹马而已。

你以为发送1-2万骑兵到安息,史书上对这样的大事没有详细记载?还轮得到你去猜测?你太小看汉朝的史官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补考之二:雅穆克之战,阿拉伯兴起:唐军驰援大食考

公元636年东罗马帝国与阿拉伯之间的雅穆克之战,是决定叙利亚乃至整个西方历史命运的战役。据史载,参战的阿拉伯骑兵数量约为25000人,而东罗马援军则据称有约20万的庞大兵力,至少也有5万以上。阿拉伯人的军队基本由骑兵组成,机动性强,由哈立德率领。东罗马援军主要由步兵组成,包括帝国最精锐的重装铁甲骑兵军团,由提奥多拉率领。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东罗马军队竟然被阿拉伯人全歼。史称“在游牧人可怕的猛攻前面,虽有神父们的颂赞和祈祷在旁助威,虽有他们许多的十字架在旁壮胆,拜占廷军队的种种努力还是付诸东流了。没有在战场上丧命的拜占廷的正规军和他们的亚美尼亚的和阿拉伯的雇佣军的残兵败将,都被无情地驱逐到陡峻的河床和鲁卡德河谷里去。有少数企图渡河逃跑的将士,也在对岸差不多全被歼灭了。西奥多拉斯本人被打死,东罗马帝国的皇军变成了只顾逃难的、惊恐万状的乌合之众。”我们知道,就是这同一支军队还刚刚赢得了与萨珊波斯的决死大战,而弱小的阿拉伯军队不但人数更少,装备落后,也缺乏大规模野战的经验,怎么可能忽然击败久经沙场的东罗马大军呢?这显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更奇怪的是,雅穆克之战以后,雄才大略的东罗马皇帝希拉克略竟然绝望的哀叹:“叙利亚!永别了!在敌人看来,这是多末优美的地方啊!”要知道希拉克略是东罗马帝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在遭到萨珊波斯和阿瓦尔人的东西夹攻,帝国仅剩首都和北非一隅的无望时刻,他都没有气馁,终于绝地反击消灭了强敌。为什么在面对渺小的阿拉伯蛮人时反而一蹶不振,彻底绝望了呢?

实际上,检索中国史书,我们就可以找到答案。

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李靖大破突厥颉利可汗,遂灭东突厥,拉开了唐朝西征的序幕。贞观八年(公元634)年起,唐大举进攻吐谷浑,“六月,遣左骁卫大将军段志玄为西海道行军总管,左骁卫将军樊兴为赤水道行军总管,将边兵及契苾、党项之众以击之。”“以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节度诸军。兵部尚书侯君集为积石道、刑部尚书任城王道宗为鄯善道、凉州都督李大亮为且末道、岷州都督李道彦为赤水道、利州刺史高甑生为盐泽道行军总管,并突厥、契苾之众击吐谷浑。”次年(公元635年),大破吐谷浑,并立甘豆可汗,甘豆被杀,唐又使侯君集援之,“有不奉诏者,随宜讨之。”

显然,侯君集的大军不可能只是为了“随宜讨”已经平定的吐谷浑而兴师动众,在同一年里再次西征的。最可能的原因,就是侯君集部参与了阿拉伯人的西征。正是由于大唐雄师的威力,才使得强大的东罗马大军惨遭全歼。也正是由于大唐帝国的巨大威慑力,才使得雄才大略如希拉克略也只得屈服,甘愿放弃叙利亚大片疆土。那么唐朝为什么要驰援阿拉伯呢?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原因有二,都与丝绸之路有关。一是丝绸路线的北移。在7世纪以前,丝绸之路主要通过阿拉伯半岛南部的也门经红海转运到西方。由于6世纪也门的衰落,丝绸之路也向北转移,从而促成了阿拉伯的兴起。为了保证这一转换过程的顺利,唐朝需要适时的帮助阿拉伯完成统一中东的历史使命。我们知道,隋唐政府非常重视欧亚贸易,隋炀帝就曾不惜血本款待过西域客商。唐朝建立以后,英明的唐太宗敏锐的觉察到了东罗马与萨珊波斯的长期战争给丝绸之路贸易带来的危害,已经损害了唐朝的国家利益,因此果断做出了出兵援助阿拉伯人统一中东的决策。二是惩罚东罗马走私蚕茧的行为。我们知道,罗马人历来嗜好丝绸,长期求丝绸的制作方法而不得,终于在6世纪末通过非法手段取得了突破。大概在查士丁二世时期(公元565年至578年),依靠两个僧侣将蚕茧藏在手杖里走私到了西方,这也是丝绸生产在西方的开始。这对垄断丝绸生产的古代中国来说,显然是无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唐出兵助阿拉伯攻打东罗马,也包含着对后者走私蚕茧行为的惩罚。

雅穆克之战,开启了阿拉伯人迅速扩张的序幕。在此后很短的时间里,阿拉伯人竟然在欧亚非三大洲建立起了空前的大帝国,到了8世纪初竟然可以在怛罗斯与大唐分庭抗礼,这又是唐太宗所始料未及的。不过为了制衡阿拉伯,唐朝秘密向东罗马传授了先进的火药技术,后被东罗马人称为“希腊火”,从而挡住了阿拉伯人西进的步伐……不过这又需待另文详考了。

带兵参与雅穆克之战的大将侯君集由于是太宗朝第一位远征到中东的将领,在大唐诸将中自然显得鹤立鸡群,不由得居功自傲,雅穆克之战后七年,竟然“自以有功而下吏,怨望,有异志”,太宗虽考虑到其盖世奇功,“待君集如故”。侯君集终于于贞观十七年因参与废立大逆而伏诛,对其个人来说,恐怕也是因雅穆克之战大功所累而不能自拔乎?

史料来源:欧阴修,《新新唐书》

家园 左右都是扯淡,许他扯淡就不许我们一起扯?花!
家园 半场总结

今天看了半天这场辩论赛,感觉有半场总结陈词的必要

有人说了,你算老几,谁封你为辩论会主席了?没关系,没人封,自封嘛,上网聊天,图的就是一个乐子

先请出正方各位辩手:泉畔人家(主力中的主力)、bcyybcyy(出场次数较少)、孤舟一叶飘(就发了一次言)

基本上,正方就是泉畔人家的一言堂,和几位大拿吵得一塌糊涂

再请出反方各位辩手:苍野、一身轻松、任爱杰

这个阵容相当豪华了,当然,豪华主要体现在苍野身上,任爱杰发言较少,虽然言简意赅

就我在河里的观察,苍野出手那是相当狠的,黑虎掏心一招制敌才是常态,

泉畔人家在这场辩论中居然没被秒杀,恭喜你,你的经验绝对升了很多级

正方的观点很清楚,几个主题帖我就不引用了,主体就是

卡莱大胜是汉军打的

反方的反驳非常有力,集中在这里:

任爱杰:【讨论】和楼主探讨一下提出:

一,如此大的行动,为何中外史籍均无记载。

二,战胜之后还要保密就不可思议

(其余3、4、5点我觉得和主题关系不大,被我华丽的忽略了)

孤舟一叶飘:插上几句最后那段对1、2点的

解释和我黑暗的想法如出一辙:汉军是作为雇佣军未经中央许可私自打秋风的,但

任爱杰:【讨论】时间和兵力上不对又提出:

公元前五三年)。这一年乌孙动乱,汉朝在西域自顾不暇,哪里还会有余力去帮助安息?

是一个非常有力的反击,在乌孙动乱这种乱局下,私自调兵支援千里之外的安息,为何不学陈汤矫诏纠集属国军队,

非要冒大不玮用接近半数的主力汉军支援,如果有所折损,项上人头怕是不保,

而且汉军对罗马军队的特点战力并不清楚,怎么会轻易被安息人的money+忽悠说动?

罗马人没有记载可以说是因为打了败仗,逃命都来不及,哪里还顾得上收集情报;

可安息人不记载就难了,花大钱请雇佣军不会没有风声透出来,

比如苏来那被杀的时候给扣个里通外国,勾引外部军事势力阴谋卖国的帽子,再好没有了

当然了,番邦不讲仁义道德师出有名这一套,直接动刀子,事后不擦屁股也是很可能的,番邦么

问个问题:大家吵了半天,有举罗马人史料的,有说汉书的,就是没看见波斯史料,

波斯人有自己传下来的史书么?

苍野没有一击必杀的原因之一是局限在必须兵出西安,而忽略了兵出西域的可能,

雇佣军的说法基本也可以解释这个问题

一身轻松觉得即使兵出西域,到安息也老远了,路也不好走,泉畔人家觉得还行,

不过从这里的地图看,翻山越岭穿沙漠,还是有难度的

反方还有几处很有说服力的:

一身轻松:弓和弩在弹药上的差别

你忽略了弓和弩在弹药上的差别:箭比较长,以适应拉弓产生的距离;弩比较短,以放入导槽。如果有这么明显的技术差距,罗马人自然会提

一身轻松:回答

中国的骑射手使用的是弩,而不是弓

不但是兵器,而且我华夏人士和波斯人士相貌差异还是比较明显,伊朗足球队和国足分起来挺容易的,

这都杀到50m距离了,罗马人还分辨不出来?

我近视分辨不出来,罗马人不会个个都近视吧?

或者那时候波斯人血统中黄色人种还比较多,没被阿拉伯啥的混太多?可能性不大

另外我觉得骑射兵使用弩没有使用弓发射密度高(拉弦、放入箭、扣扳机,比弓动作要多),当然弩射程远命中率高,可对付罗马乌龟阵还是发射密度高更重要,只要都能射穿大盾

正方很难从文献、器物方面给出直接的、压倒性的证据(废话,要有早被专业人士占先了),

但举出的一些说明还是很有诱惑力的

妖孽之师

反驳苍野的罗马军饥渴崩溃说比较成功。罗马人又不是头一次在沙漠里行军打仗,

被饥渴折磨一下午就崩溃了,说出去他们都没脸见人哪

“一只正常的帕提亚军队无法给罗马人以毁灭性打击”段落内容也确实很让人迷惑:

此前此后的帕提亚军队战斗能力曲线表现得都很平滑,就这次异军突起昙花一现,属于不可微不可导状态,

整雇佣军来解释似乎比整穿越来解释合理点儿

另外,晁错《言兵事疏》里明确写着“弩不可以及远,与短兵同;射不能中,与无矢同;中不能入,与无镞同” 意思就是“弓弩不可以射出很远,和短兵一样;射箭不能射中,和没有箭一样;射中了却没有穿透,和没有箭头一样。” 显然,西汉弓弩的要求第一是射程要远,第二是精确度高,第三是穿透力强,要能穿透铠甲,盾牌。卡莱战役里那支打败克拉苏的军队,弓弩的穿透力实在太强。如果安息一直掌握着这方面的生产工艺和技术,那罗马兵团的打法什么的也就应该因此而相应改变了。但卡莱之战以后到罗马帝国灭亡,罗马好像还是一直那么个编成和打法,也一直没装备远射程,强穿透力的弓弩。

泉畔人家: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情况套历史。

里面解释了造箭难度很大,我觉得可信,

而且在卡莱之战里面是箭如雨下、射不完的箭,此前此后的帕提亚军队“箭”力密度都没有达到过,

既然这次几个月能准备这么充分,后来为什么就不行了呢?

即使这支军队因为统帅的死亡而解散了(波斯版田横500壮士?),

那制作弓、箭的技术总没道理因为苏来那的被杀就失传了呀

总结:

正方提出了一个大胆而有创意的观点,但是没有有力的、直接的证据来支持,“非常的观点需要有非常的证据”,从这一点来说,正方的成算真的非常低

几个可能的方面,一方面就是期待啥地方出土个汉简呀、罗马卷轴呀、波斯秘籍呀,专门记载这件事,比较不靠谱;另一个办法是到卡莱挖箭头去,等咱有钱有闲了,一定开个拖拉机去好好找找

另外泉畔人家在辩论过程中把论题引到民族自豪感、今天的战争、撅张机掩护骆驼队,对主辩题的深入都是毫无意义的蛇足,希望大家在今后的辩论中注意吸取教训

最后对秉烛堂主说一句,补考1很有意思,但专门再发补考2就过了。我本人觉得泉畔人家在整个讨论过程中虽然有时候语气激烈一些,有跑偏的现象,但态度还是真诚的,基本也还是对事不对人的,也举出了一些能自圆其说的道道儿来。

有事说事,冷嘲热讽窃以为不好,不好

通宝推:回旋镖,季侯,山龙,煮酒正熟,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这个显然不可能,你不能拿这个用来证伪我的猜想。

证伪很简单,侯君集功灭高昌是公元638年以后。而高昌实际上是西汉当初在西域吐鲁番地区的屯田兵的后代们建立的国家。而当时的高昌王在投靠西突厥后说的话更能反映出638年以前唐在西域的影响力很有限。

公元638年,西突厥王室内战结束,亲唐朝势力被新任可汗欲谷设绞杀怠尽。欲谷设属于典型的守旧派,极端敌视唐朝。而且此人将“收复故土”即漠北地区作为毕生志向。在他的指挥下,西突厥铁骑冲如西域,大肆进攻唐朝控制下的地区,沟通内地和西域战略咽喉的高昌王国自然不会被放过。突厥兵刚到,作为唐朝册封的臣子的高昌国王麴文泰居然就主动送上门来了这显然是麴文泰的投机心理在作怪,实际上麴文泰的本身就是典型的投机份子。在他看来,远在万里之外的大唐远没有近在咫尺的西突厥来得实在。反正自己总要找个强硬的靠山,卖给谁不都一样吗?对于麴文泰主动投怀送抱,西突厥首领欲谷设大为惊喜。他首先“册封”麴文泰为“高昌王”,随后给于大批金银财宝,而且在高昌附近派驻一只强悍的骑兵部队进行保护,甚至直接将一支精锐的突厥铁骑军团送给麴文泰。得到西突厥的撑腰,麴文泰的腰杆子立即硬啦,大有一派“西域大国”的派头。到最后麴文泰居然嚣张到明目张胆的对唐朝亮出刀剑!在西突厥麴支持和怂恿下,亲自率领突厥骑兵军团和本国军队“御驾亲政”并相继拿下了伊吾、焉耆王国。焉耆王国是大唐在西域天山南部的重要战略据点,而位于今中国新疆哈密的伊吾则是从中原进入西域的必经之路。麴文泰的行为直接威胁到了唐朝在天山南麓的战略利益。而最危险的是,麴文泰封锁边境,禁止唐朝商队和使节进入高昌境内。而高昌是当时沟通中原与西域的战略咽喉,这种行为彻底阻断了西域与唐朝的往来。加之他已经明确了勾结西突厥的态度,直接威胁到了唐朝在西域甚至是河西地区的主权和利益。

面对麴文泰前后截然不同的“大变活人”,唐太宗李世民一开始企图通过和平手段以劝导的方式解决。毕竟高昌在名义上还是自己的属国,而且李世民对待小国向来以宽厚仁爱著称。唐朝派出特使到达高昌,了解对方态度并试图劝说麴文泰。唐朝使者到达高昌城后,表明中央政府宽大为怀,希望高昌悬崖勒马的良苦用心,其言辞之诚恳根本不象一个上邦大国对属国的态度。然而,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事情不仅是唐朝使者,还是一代天骄李世民做梦也绝对无法想到的:麴文泰在“宝座”上怒目横眉的瞪着唐朝特使,说到:“唐在中原,高昌于西域,万里之遥,互不相干;鹰飞于天,雉窜于蒿,猫游于堂,鼠安于穴,各得其所,岂不活耶!”这话的意思再明确不过:唐朝和高昌是“平等”的,唐朝没资格管高昌,根本没把唐朝尤其是没把李世民当盘菜。这让唐朝特使瞠目结舌,要知道即便是当时的西突厥领袖欲谷设都没有敢于如此蔑视大唐帝国,更不敢用这种语言侮辱李世民。随后,麴文泰将唐朝特使一番羞辱,没收随身财务后驱逐出境。

高昌国王麴文泰的这番话可以充分说明,当时唐朝的军事力量还根本影响不到西域。这和b.c. 55- b.c. 53年之间的西汉时期的西域形势可是大大不同。实际上,如果堂主能证明b.c. 55- b.c. 53年间西域只有极少量西汉军力,那就可以否定我的假设。可是以汉书中的资料看,b.c. 55-53 之间, 西域地区,尤其乌孙国都赤谷都城地区很可能有大批西汉军力驻扎。尽管史书上没有详细记载郑吉,常惠等人的部队规模和驻地,但汉书里的这段“辛庆忌字子真,少以父任为右校丞,随长罗侯常惠屯田乌孙赤谷城,与歙侯战, 陷陈却敌。惠奏其功,拜为侍郎,迁校尉,将吏士屯焉耆国。” 辛庆忌死于前12年,如果死时60-70岁,倒退42年,正是18-28岁,时间正好符合。

解忧刺杀狂王失败,乌孙分国。这些大事发生在b.c. 56- b.c 53z之间,而按很多研究汉书的人的说法。“关于解忧公主的文章每当叙述到这段历史时,无不困惑笔涩,或者闪烁其词,或者避开不谈,或是褒贬不一。千古是非,无有定论。” 这里实际上我们有理由怀疑,刺杀狂王很可能就是宣帝的旨意,只是事情搞砸了。本来的斩首行动被迫变成了一场规模不小的武力干涉。而乌孙一分为二,更符合西汉的利益。只是这种帝国主义行径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所以史官们就想尽办法掩盖。

不合逻辑的地方很多,举个例子。 “狂王受伤后藏匿深山,不敢轻举妄动。解忧公主的子女们苦苦等待,杳无佳音。此时,翁归靡和匈奴公主所生的儿子乌就屠当时也惊慌失措的纠集一些乌孙侯爵逃进深山,四处扬言他外婆家匈奴的大军就要开来了,导致很多乌孙人都纷纷归附于他,势力渐渐做大。” 这是翻译过来的了, 乌就屠扬言匈奴大军就要来了。 问题b.c 57-54 ,正是匈奴5单于争位期间。呼韩邪单于率众南迁,派自己的儿子右贤王铢娄渠堂入朝向汉朝俯首称臣,郅支单于也不甘落后,派儿子右大将驹于利入朝,表示臣服汉朝。显然,这个时候的汉匈力量对比早已大大不平衡。b.c. 60年郑吉在西域已经完成了大规模受降,匈奴力量在b.c 57-53 实力很弱。2个单于争着把儿子送到汉朝来当人质。在这种情况下,乌孙亲匈奴势力围攻赤谷都城,对抗解忧公主和她的儿子,合逻辑吗?这好比49年加入国民党,乌孙的贵族和统治者也不应该是傻子,在匈奴内战,争相讨好汉朝,把儿子派去汉朝当人质的情况下主动对抗汉朝,岂不是自取灭国之祸?

解忧b.c 51年回汉, 汉书的意思是解忧刺杀狂王,乌孙分国不是好事。但是看段会宗前11年 30个弩手就敢跑到赤谷都城去把人家国王杀了,等国王大爷带几千人来了不但不害怕,还恐吓人家几千人马。结果这几千人马都跪下求饶,国王杀了也就杀了。所以b.c. 57-b.c. 53年间乌孙发生的事情, 汉书上写的未必就是实情。本来没想到刺杀狂王的斩首行动居然会失败,但军事准备还是有的。乌孙分国,一分为二,应该也是有汉军兵临城下促成的。而且打过仗,辛庆忌还因此立了功。

堂主是大拿,请堂主给我们好好分析一下b.c. 57-53 的乌孙事变的历史吧。反正如果看结果,b.c. 53是西汉的大丰收年。 呼韩邪投诚, 郅支西逃, 乌孙分国。这几年没有匈奴压力的西汉,在西域大规模用兵是合理的。只是刺杀狂王,干涉乌孙内政这种手段上不了台面。武力推翻自己已经认可的统治者面子更过不去,所以史书上就搞了很多掩饰。而这中间穿插一个1-2万人规模的西征,在西汉决心利用匈奴全面内战期间彻底解决西域问题的情况下,貌似合乎逻辑。

家园 此话甚对。

不止一个历史学家试图挑战司马迁:一个汉朝的史官如何能了解千年前的旧事?至今为止,这些人要么被考古发现证明为虚妄,要么仍处于无从证实的猜想状态。

司马迁并非神人,何以能够精确地记载漫长的历史?原因在于他并非孤立一人。中国有一个严格、客观的历史编纂系统,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史官的独立地位可以比肩美国联储主席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孔子称赞晋国史官董狐直书赵盾弑君即是明证。

罗马史学家中塔西陀是值得称道的一位。李维次之。此后的罗马史学家们忙于奉承当权暴君以及抨击前任暴君,再也没有可以和中国史学家比肩的学者了。

家园 我觉得你忘了一个问题

骑兵的机动力远远高于步兵

这样就决定了骑射手可以随时改变攻击的方向,而步射手无法跟着机动,只能靠数量弥补,当步射手数量多到一定程度之后,保证在战线任意一点上骑射手都无法集中决定性的数量优势的时候,骑射手的机动威力就被抵消了。

另外一个问题也可以理解,如果战役的目的不是为了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而是要攻击一个敌人必救的要点,那么步兵也可以反客为主调动骑兵,逼着骑兵不得不靠近攻击步兵,从而遭到步射手的反击

这两点在打帝国时代的时候都能体现出来~~前一个是骑射手满地乱跑攻击步兵的小队,后一个是大队步兵掩护投石车去捣毁基地砍农民

嘿嘿,对这个战例研究不多,只是觉得这两点应该计入考虑范围

家园 有个更简单的解释

外星人干涉……这是倪匡的万应良药~~

其实还是后勤说省事,就算粮出西域,补给距离1500公里,和的黎波里到阿拉曼的距离差不多,难道说西域汉军的补给能力比现代化的隆美尔还强?(当然隆美尔人多,补给种类多,但是2000年的进步,从畜力到内燃机,如果连这点都补不上,人类灭亡算了)

武帝出兵,那是在文景两代囤积了大量财富的基础上,以全国之力才能支持那么多的兵力进行出击的,西域屯田多少年?多大规模?多高效率?武帝10万骑出击漠北,几十万步兵和运输部队,如果汉军从西域前进2000公里,就算只有万骑,也要几万的保障部队,西域还真阔,能提供这么多物资。

现在拍脑袋的人太多了,看看马甲的文章吧,有点数字概念

骑兵的粮草主要依靠就地征集,每个连一天大概需要一千斤粗粮、两千斤草(包括烧饭用的柴草)

这才多少?一个连而已,130骑!万骑每天的消耗要十万斤粗粮,二十万斤草料,就算马驮300斤,每天就需要千匹马的补给,180天的行程,平均就算90天,往返还是180天,那就是一共要动员十八万匹马,就算当地能解决一半的粮草,也要十万匹马搞运输!请注意,这里还没计算人的口粮(不过比起马来人吃可以忽略了),更惨的是,这十万匹马还要吃料吃草……所以才会有进攻极限一说,现代用汽车的补给距离都不超过300英里,两千年前居然用人力和畜力就可以补给1500公里了,看来人类是该灭亡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