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29) -- 江南水
上殿人不可携带兵器吧?貌似没有说不许大臣动手的。那些郎中因为没有上殿资格才必须奉诏动手的。
和亚历山大的马其顿类似。都是扩张太快,完成扩张之后才十余年这个领袖就去世,而临死前又没有解决好继承人问题。结果死后几年整个帝国就四分五裂。
但是另一方面,帝国的理念又在以后的数百年间被后继者发扬光大了,不论是“汉承秦制”还是“希腊化”。
呵呵
奕豹(应该还有点愤愤的时候)的文章里说:
书上说:
......
但是,情况突然变了……
就在11日这天深夜,在上海的王维国给林立果、周宇驰打来电话,密报毛泽东在上海停了一天,现在已离开上海回北京了。
看来是没有见面,俺肯定跟小时候从大人们那儿听来的八卦弄混了,那个八卦说:军长见了主席就软了,跪下,一把鼻涕一把泪,什么都招了,云云。
这个谣言还不算离谱,农村里还有传言说,主席有照妖镜,一看,就知道 101 有问题了。
秦国攻下地方后,那些地方的人是否有秦国人的待遇,比如入伍当兵,斩首封侯?
江南兄说的没错,若是等到太祖用到手枪了, 红军早完了。 但是, 这是另外一个话题, 与太祖手上的那把枪的设计好坏无关。 类似的, 秦王的剑也是如此。
个人很怀疑, 实用主义到了骨髓的秦王朝会在如此重要的武器上面玩虚的花样。 其实我上面引用的《复活的军团--秦军秘史》中,讲到了秦帝国的标准化进程, 这才是和秦剑密切相关的话题。
秦王的剑, 一定是一柄标准化了的制式武器, 相信秦的其他王公贵族的剑在形状尺寸上, 和秦王的也应该几乎一模一样, 可能为了拉风一些, 为了显示高贵一些, 它在手柄上, 剑鞘上有镶金镀银, 嵌些宝石什么的, 就如美军的一些高级将领会有些在手柄上镶金的礼品手枪什么的。 但是不管镶什么, 都改变不了它是个标准制式武器的本质。
秦是以法(家)治国的典范。 而法家, 个人以为, 他们有与生俱来的标准化作业的倾向。 本人经常接触一些米帝的标准, 看到其浩如烟海的标准, 俺经常只有叹气的份儿。 米帝之所以成为世界最强, 其标准化所起到的作用怎么评价都不过分。 同样, 秦帝当年成为天下最强, 标准化也是居功至伟。
有点远了, 继续聊这把剑。
《秦军秘史》中提到了这把超长的, 标准化了的, 制式青铜剑。 好处电视中已经说了, 短处是在跑动中不易拔出。 不过, 即便有这个缺点, 若是让俺设计一把秦王的防身佩剑, 俺还是会选这把剑, 而不是选更好拔出的, 短一些(如越王勾践剑)那样的剑。
道理很简单。 这把剑的设计功用是秦王防身所用, 因为秦王是周围唯一可以佩剑的人, 那么, 他面临的, 是别人赤手空拳, 或者用偷带的短剑偷袭。(很难想像偷袭者可以堂而皇之的扛一把长剑通过重重关卡)。 如果他也用一把短兵刃还击, 他完全没有优势, 就如别人用手枪偷袭, 他也用手枪还击,而不是用机关枪还击一般。 在同等条件下, 冷兵器是一寸长一寸强的。 更何况敢来杀他的, 一定是个比常人更强的力士。 考虑到这点, 同样使用短兵刃的秦王就更没有优势了。
简单的说, 就是如果剑太短,虽然好拔一下, 但是你拔出来都不一定管用, 这等于没用。
另外, 更因为它是制式武器, 实用主义深入骨髓的秦军一定有一套非常有效的使用这个制式武器的方法, 可能一招就能够制敌---连荆轲这样的好汉都躲不过秦王这准确的一招!
考虑到以上几点, 个人以为从实用主义出发, 秦王选的剑并没有错。 相信若是有生之年可以见到秦陵的开挖, 我们可以看到这把超长的秦王嬴政剑, 相信即便经过两千多年, 这把剑应该还是寒光闪闪, 锋利如昔。 因为, 秦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发明了化学镀铬技术, 而同样的技术, 西方直到近一百年才发明。
罗嗦了半天, 后来想了想, 估计秦王当年没有考虑这么多, 经过法家几百年的熏陶, 标准化深入骨髓的秦王可能想都没想, 条件反射地就选了一件制式标准武器作为自己的防身武器。 这可能是秦王为什么选这把剑的真正原因。
另外说个后话。 秦王和太祖还是不可比。 因为秦王的周围, 包括贴身警卫人员, 都不可以携带武器。 而太祖不同。 太祖若是去地方考察, 地方是要派遣外围警卫的, 当然, 个个都是查过祖宗八代的根红苗正。 但是, 如秦王一般, 这些外围警卫是不允许佩枪的。 有事只能拿肉挡。 不过太祖的贴身警卫是配枪的。 而且火力很猛, 因此, 和秦王比, 至少在这点上看, 太祖还是高一些, 至少不用他自己亲自动枪。 呵呵。
玩笑开大了吧,哈哈~~
有些蛮荒的地方,比如巴蜀,基本上就是先羁縻,承认当地贵族的地位,改封他们为秦国的贵族。这些人通常不会很老实,事实上也确实多次叛乱,秦国平叛后基本都会在当地设立郡县直接统治。
比较成熟的地方,比如六国统治区,秦军占领后,局势稳定之后,也会推行秦法等等。比如楚国原都城郢,秦占领后改为南郡,在南郡推行秦法的相关记录,已经在考古中被发现了。
秦始皇灭六国后,应该也是在那些地方推行秦法的。但是一来秦国统治时期短,很多地方的局势也不稳定,六国残留势力的反抗始终存在,所以完全象关中本土那样一视同仁估计不可能,有些待遇肯定是有区别的,比如出土的竹简中,称秦国是“上邦”,关东为“下邦”;六国人到秦地服徭役的时候,往往也被虐待,《史记》对此也有记述。
我们目前看到的秦法,基本都是秦始皇时代的,二世时代的法令缺乏直接证据。不过从常理而论,以远逊于秦始皇的才具和管理能力,做规模差不多的事情,一定需要在法令上更苛刻——同时让法令苛刻,也是为了达到清洗反对派的目的。
占领一个地方后,从当地征兵训练,再征服下一个地方?
长平之战最后阶段,秦国征发河内地区人力去切断赵国运输线。不过这是在秦国本国人力动员已到极限情况下的特殊事件,不知道是否有普遍性。
我就使劲去翻,为啥说人家魏王是假投降呢?怎么也不明白,后来仔细一看,原来人家叫魏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