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上) -- 陈经

共:💬400 🌺119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7
下页 末页
家园 好像除了川菜以外还喜欢用点花椒的就是鲁菜了,此外

宫保鸡丁据说起源于鲁菜风格

家园 以前去青岛意外的发现胶东话很难懂,也许跟古代川语有关系?

以前一直以为北方方言应该是比较好懂的。

家园 炸(天妇罗)的做法来自葡萄牙,去伊比利亚一定要尝尝

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做炸的东西(尤其是各种炸海鲜)确实有一手,又香又脆,而且不hou喉咙

家园 大概因为追求极致+公关做得好

第一日本人把某些特质做到了极致(如简约),第二嘛打文化牌,本来不好吃的东西加上“文化”什么“禅”就高深了(不管是继承他国的也好,自己发明的也好),于是引得东洋西洋的家伙们有意无意的帮衬。

此外,日本的山村土菜有的倒是很有意思的,很有中国各地的江湖菜味道,但由于与掌握话语权人士对日本菜的定义不同,所以也不进入传统日本菜的范畴(比如夏目漱石小说里提到的一种蛇饭,用特制的锅蒸制,把蛇肉的鲜美和米饭结合起来,有点惊悚但据说味道不错)

家园 难倒俺了...俺不懂古代川语...

会说几句胶东话...逗逗父母...主要的还是文登荣成的胶东话...与老父亲招远的胶东话还有差别...

家园 跑掉的肯定有...当时留存下来的就几万人...

要是还有两三成...那真有希望了...但成都平原没地跑...老家的人没处去的...

胶东各县几乎都是“老”四川人...俺看胶东各姓寻祖...都说自己村有碑或族谱记载从四川过来的...招远县志里说的移民情况很细...有位姓氏宗亲网站管理员回我说...你要是找到四川原来的家族...续谱是一大突破...他倾向于是豪格杀的...

没办法...只好换思路...俺这个姓是何时从哪儿去的四川?似乎找到一个先祖在成都(华阳)...但年代很远...前后空白没有记载...

互联网的信息会越来越多的...等等吧...

家园 别说那些地方了,青岛市区的话就很难懂,主要是语调

其次感觉发音很软,浊音很多,

现代的川语可能更多跟楚语有关

家园 成都那边可以去川南或陇西之类,川南遗民比例很高

我记得有一半,最少的是川东(估计逃掉的有不少,川东本来就是个人为概念,其实川东跟鄂西湘西才是一块的,三峡文化圈,到处是崇山峻岭)。

四川人口的减少,清朝肯定会把责任都推到张献忠身上,但问题是若真是如此,为何四川学政直到康熙年都一直在川北的阆中而不在川东的重庆或者川西的成都呢,四川的遗民数量是越往东越少的,不太可能是因为人数的原因,更可能的是西部的抵抗还有相当力量,而且是以民众为基础的,否则以一股流贼不可能具有那么强的力量,张死后李定国还能转战多年,没有民众基础是很难的。

你们的族谱历史很久啊,我的族谱到“麻城孝感乡”就没了,嘿嘿,之前没准都是编的……华阳这个名字似乎很古老,总让人想起华阳国志……

家园 俺们的族谱也是前些年重修的...

老父亲给了我一本...里面也有俺...嘿...

我找到的材料都要给他复印一份...还是他提这些事...我才注意找的...

我去找找华阳国志看看...这是本大书...看看里面巴国部分吧...

姓氏寻根就牵到历史...

如果当时川西情况较好...现在去成都等网站寻寻也是可能有信息的...

俺那个村是弟兄俩建的...到俺这有十六七代了...班辈排序不知能不能和四川的吻合?

谢夜月兄的分析...

家园 醉寺兄客气,我才长知识了,以前只知道陕西有很多四川遗民

没想到居然山东那么远也有。为何他们会不到河南或者安徽地界一直去往山东呢,也许真的是某种有组织有安排的行为

家园 是有组织的移民...

四川这边去山东的移民大多都是成都至川东各县的...胶东那边只有四川移民...没见到其他省份的移民...同期的还有山西洪洞大槐树为有最名的移民...大多是山西移民...有官兵押着的...这个规模大...鲁中西面积也大...移民也多...

记得孩子小时...我母亲抱着:嘴里还唱着大槐树的民谣...前几年想起来...让她再唱一遍...人老了忘掉了...可惜...

我母亲是山东土著文登...胶东口音文登荣成为显著特点...其他县都弱...就是倪萍的天气预报那个音..母亲那个村也有碑...我看过...1800年前从一叫赵家迁过来的...村里人身材相貌都是土著特征...和四川较矮小不一样...但她唱的大槐树在胶东也有唱...可能是以后从西部流传过来的...

河南安徽是好地方...人的流动性也好...大概不需要这种有规模的移民吧...

家园 河南也有过赤地千里,听那里同学说过洪洞县大槐树的传说

至于身材,也许会随着水土啊通婚啊之类慢慢变化吧

家园 突然想起来,那时明军刚灭了四川的大夏政权,跟这个可能有关

所以说才会选四川作出发地,所以才会选山东作到达地,以铲除明玉珍的明教势力的根基。其实那时四川的人口并不多,大夏灭亡后有统计的才八万四千余户,也就五六十万人的样子……

家园 你的大夏...让俺找到一些资料...

千古之谜:明代四川大移民

有一位四川迁莱州移民后代研究的资料...

莱州就在招远的北面...挨着...

莱州1042个村庄...明代以前的只有64个...明代建立的有805个...洪武二年建立的就有579个...各村碑记自四川迁入...

奇怪吧...那时四川政权还在明玉珍之子明升手里...

“但问题是,竟有数量如此之多的四川移民村庄,让人不可思议!”

碑记居然还有 “明洪武二年自四川成都府东门里铁碓臼某家”、“四川成都府大槐树底下铁碓臼某家”之类,并且流传这次移民大多是由朝廷组织的军户,是“奉旨”移民。”

没办法...先接受这位移民后代的个人结论...

“明代(多数村理应是洪武四年平川之后)从四川向莱州迁移军户之事是有的,佛台子村北方罕见的原产于四川的600多岁树龄的黑弹树,印证了王姓川籍移民的存在。这些军籍移民来到后,与当地居民杂居。由于各种原因,土著居民大量渡海移民关外,被编入军籍的移民后裔当然不便外移,因此土著人口的下降,恰恰突出了军籍移民在人口中的比例。 ”

“但按理说也不会像今天流传的那样,土著居民几乎绝迹,有的“先世失考”的村庄应该是后世讹传或者有意识附会的,因为现存的族谱大多是清以后所修,其所托的“四川”移民,照《乳山市志》对云南移民的解释来看是有道理的,即土著姓氏“为寻求宗族保护,加入迁入境内的同姓大族之列。”这种现象一般体现在同姓的原本无血缘关系的几个村联宗修谱,久而久之,以讹传讹。 ”

文字很多...只节录极少一部分...完整资料...打印给老父亲看看...俺原来还是山东土著?哈哈...

家园 记得看到过宋人笔记记载苏大胡子爱吃甜

陆游记载的,“僧仲殊肴馔中皆有蜜,诸客不能下莇,惟苏轼嗜蜜,得与共食。”但苏东坡之所以这么能吃甜食,据《管锥编》的说法:是与他的吃惯了当时家乡偏甜的蜀菜有关。

辣椒说是明代才传入中国,在此之前用茱萸做辣味来源,肯定没现在川菜的风味。

明末清初,清兵在四川的大屠杀,连成都府都快杀光了,之前有什么菜系也肯定失传。然后是湖广填四川,肯定把湖广的口味和美食带入了四川。

算来算去,现在所谓川菜的历史也就清代以来两三百年内才形成的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