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拆弹部队》是主旋律片不是反战片 -- 胡亦庄
《阿凡达》和《拆弹部队》这两部片子胡某都看过,虽然觉得《阿》是烧钱玩技术的片子,但是相比《拆》来说,其可看性,创新性,艺术性,反战性,那都高了不是一点半点。不过,根据对美国主流审美的一贯套路,《拆》还是要稍微占些便宜。
昨天奥斯卡颁奖之前,尚存一丝妄想。颁完奖后就彻底无语了。上网一瞧,俺那些最“普世”的网友们也都鄙视美国电影界的堕落。
有人说,《拆》是反战片,大错特错!其实《拆》是战争动员片,《阿》才是彻彻底底的反战片。
凡是看了《拆》片,跟主角同呼吸共命运那么一个多小时,观众就可能产生以下感觉:
美军是执行维护和平和秩序的“好人”。
当地人除了恐怖分子,就是被恐怖分子胁迫的平民。
美军士兵是乐观的,忠诚的,对当地人充满怜悯的,真心保护平民的,必定胜利的。
美军士兵动力是对国家,家庭,战友的责任感。
美军军官严肃不失慈祥。
美国军嫂都安心维护家庭幸福,美军士兵是在妻儿的支持下上战场的,他们的家庭为此而骄傲。
士兵在家呆不下,就回到战场。
至于说,为什么美国人要到中东打仗,为什么会有“恐怖分子”,当地人是不是痛恨恐怖分子而喜爱美军,有没有美军士兵参战不是为了荣誉感,有没有美军逃兵,美军家属有没有思想动摇,战争是否注定胜利——这些,电影《拆》全都略去不提。
但是,《阿》差不多全都回答了:
配备先进武器的军队是为了开采某种地下矿物而入侵土著人的家园。
土著人之间的矛盾在外来异族面前是次要的,“主动牺牲”是受到鼓励的。
入侵者里有大量雇佣兵。
逃兵现象明显(且符合正义),并且临阵私自撤退,甚至盗窃重型武器投敌。
军官头头是个大变态。
入侵者最终失败。
战场上呆不下,反戈后就能和平幸福的生活了。
《拆》明着披露战争惨烈,暗里塑造“和谐美军”,在中东战场上播放,绝对能够激励美军。而《阿》这种大奸大恶之作品,竟然敢影射美军控制伊拉克油田的高科技军队必败...这胆子要有多肥?!
话说到这个份上,还有人认为《拆弹部队》是“反战片”么?
仔细想了一下,还是不沾边。
改一改:
这次我们讲对美国精神的支持!
暂时不评价什么是美国精神。就这么办了!
话说人家的精英都是自觉的和当局保持一致的,到咱们这里就不行了,需要真理部自己动手了。
花一朵。
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并不专注于提名片是否‘主旋律’。
同样,作为观众也不该仅仅注意影片的意识形态信息。
为奥斯卡奖项争夺摇旗助威的那些经验丰富的观察人士发现,《拆弹部队》在过去的几天里承受了压力巨大的攻击。与耗资3亿美元,动用3D技术助阵的好莱坞大片《阿凡达》相比,1500万美元(约合1000万英镑)投入的《拆弹部队》属于低成本制作,而它却被人们普遍推为本周日晚上最佳影片的大热之选。虽然《拆弹部队》的导演凯瑟琳毕格罗曾经嫁给执导《阿凡达》的詹姆斯卡梅隆,她的戏剧性命运堪比好莱坞剧情,但两部影片的竞争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堪入目。
从对《阿凡达》公平的角度说,最不堪的行为来自于《拆弹部队》的助选班子。昨天,奥斯卡评委会在成立历史上首次禁止一位提名者出席奥斯卡颁奖礼。评委会指责《拆弹部队》的一位制作人和主要投资者尼古拉斯查蒂尔(Nicolas Chartier)“道德缺失”,在投票结束以前发邮件给评委会成员,呼吁他们支持《拆弹部队》,邮件中称 “不要选那部5亿美元的电影”。而他的那个称呼显然指的是《阿凡达》。
Avatar这次大败奥斯卡充分体现了美帝的赤裸裸的无耻
“拆”片也太有美国主旋律了,我觉得也就糊弄那些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打仗的美国大兵的。
为什么战争不能很快结束?人家为什么反抗?这些大是大非都没有搞清楚也没有想去搞清楚,那其它的优良品质只能是用错了地方。
“意志的胜利”这样的“好片”。
所以我们有很多意思类似但是场合不同的词。比如聪明和狡诈、顽强和顽固、英勇善战和残忍嗜杀、坚持到最后一刻和困兽犹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