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分析一下吉利收购沃尔沃后的运作方案 -- 积吉
Ford 称之为Ford D3 platform,Volvo自己叫P2.小车像S40等是基于Ford,Mazda和Volvo共同发展的 Ford C1 platform。著名的Mazda3就是基于Ford C1 platform。
左右, 当然是在中国生产线造的. 宝马和奔驰也放到采购单里了.
吉利承诺保持R&D在哥得堡, 瑞典和比利时的工厂也不动. 所以在中国造车就要装新生产线.
成都的汽车厂很多啊
原来的川汽被一汽收购了,现在卡车、客车、轿车快全了吧?
还有王牌等小企业
也怪我给的链接不太正确. 我给的那个链接只是一个简短的news. 真正完整的报告包含的内容远远比这个比较复杂. Dust to Dust 不仅仅包含了生产研发平台共享的费用.而且还包括使用, 维护, 维修, 车的寿命(不同车型市面上的平均寿命, 使用年限, 最终公里数, 不同的消费人群开车的方式不同那么上面所有的数据都不同)等等, 做出的最终的结果. 这个报告一共458页, 我到现在还没有看完.
还要纠正的一点是这个单位是cent per mile 不是dollar per mile
如果有兴趣的话, 可以下载完整的报告, 读一读.
如果不能下载, 请多刷新几次.
我对这个报告的最终结果也很干兴趣. 具体要等到我完整的看完报告之后才能继续讨论.
过来看井大河友在另外一个帖子里面给出了一个数据说是hybrid碳多排放13-23%, 不知道这个数据又是从哪里来的.
在这一点上我是深有体会. 我曾经在B公司的研发部门待过一段时间. B公司是世界数一数二的汽车巨头. 我在B公司的时候参与了一个跨部门合作研发. 涉及从销售, 物流, 生产几个大方面的15个部门. 光是为了整合数据, 就花了非常大的精力. 数据, 技术资料都是各个部门的宝贝, 绝对不会轻易的给出来. 最后这个事情闹到集团公司研发部的最高经理(他上面就是CEO, 是集团公司CEO 不是某个子公司). 由最高经理出面下死命令. 各个部门才把数据都"交"出来. 很多东西都在工程师的脑袋里面, 没有写下来. 大家都不傻. 如果写下来,工程师的价值就大大降低, 随时可以被解雇. 很多人都在report上玩花样. 一篇report 几百页, 关键的东西还是都没有. 单单在一个公司部门内部的信息交流已经如此困难. 更不要说跨企业, 跨种族. 我在P公司的朋友告诉我, 在P公司被V集团公司收购之后. P公司某一部门和V集团公司子公司A的某一部们交流数据. 最后竟然以大打出手收场.
现在是欧洲的公司向中国公司移交核心的技术资料. 可以想象这个的难度有多大.一向崇拜美国民主的北欧先锋瑞典人肯定不会这么轻易的就把东西交给恶魔GCD独裁下的只会Copy的中国母公司.
用了10分钟看了一下,初步判断这个报告对汽车能耗来说是垃圾,劝你别花时间在上面了。
简单一点,看看排名:
1. Scion xB ($0.48 per mile)
2. Ford Escort (0.57 per mile)
3. Jeep Wrangler ($0.60 per mile)
4. Chevrolet Tracker ($0.69 per mile)
5. Toyota Echo ($0.70 per mile)
6. Saturn Ion ($0.71 per mile)
7. Hyundai Elantra ($0.72 per mile)
8. Dodge Neon ($0.73 per mile)
9. Toyota Corolla ($0.73 per mile)
10. Scion xA ($0.74 per mile)
1. Mercedes Benz produced Maybach ($11.58 per mile)
2. Volkswagen Phaeton ($11.21 per mile)
3. Rolls-Royce (full line average: $10.66 per mile)
4. Bentley (full line average: $10.56 per mile)
5. Audi allroad Quattro ($5.59 per mile)
6. Audi A8 ($4.96 per mile)
7. Audi A6 ($4.96 per mile)
8. Lexus LS430 ($4.73 per mile)
9. Porsche Carrera GT ($4.53 per mile)
10. Acura NSX ($4.45 per mile)
1. Honda Insight ($2.94 per mile)
2. Ford Escape Hybrid ($3.18 per mile)
3. Honda Civic Hybrid ($3.24 per mile)
4. Toyota Prius ($3.25 per mile)
5. Honda Accord Hybrid ($3.30 per mile)
很明白,它的所谓lifetime耗能效率和汽车的售价,维修费用有直接关系,和耗能没有任何关系。举个例子,豪华车如果制造成本是1元的话,其售价可以卖到5元;廉价车如果制造成本是1元的话,其售价只卖到1.5元,再加上豪华车维修费用的高昂,其lifetime耗能效率就会很高。
明确的说,它这个lifetime耗能效率包含的人工费用和品牌溢价,是错误的。
lifetime耗能效率计算的要素是:所有部件的生产能源消耗,汽车平均使用年限,运行耗能,维护能耗( 比如机油),替换部件的生产能耗。
不敢说托大的话,但吉利去年也收购了澳大利亚的变速箱公司,现在正在正常运行,这个对你所说的问题应该有借鉴作用吧。
用李书福的话说:谁也不会跟钱过不去。
每天以跑高速为主,基本都是汽油发动机在工作,电池的重量反而造成能耗上升
另外,美国有柴油车,和汽油车比少一点,但也很常见
正常运行是指变速箱厂正常运行. 吉利花钱付给自己的子公司获得变速箱装在吉利的车上? 还是吉利正在充分消化那个变速箱厂的专利技术, 并且准备在中国自己投产(不知道那个将要在成都建立的变速箱厂和这个有没有关系??)的过程中? 就算没有充分的吸收技术. 把供应商整合在自己公司旗下的供应链中也是很成功的. 能够一定程度上的降低成本. 最大化的灵活满足自己的需求. 还能通过向第三方供货取得盈利. 但是我现在暂时没有看到volvo能在近期给吉利带来这些有利的方面. 相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吉利还需要继续给volvo进行大规模的投资.
其实这种类型的合作有很多先例. 成功的例子非常的少.仅仅说国内的一汽上汽广汽等等都正常运行, 都是盈利纳税大户. 不过能说这些合作是成功的么? 外过汽车公司进入中国20年. 一汽上汽广汽离开外国的生产线自己能生产不? 离开别人的设计, 自己能造车不? 自己能够设计先进的生产线不? 我看还不如中国的民营企业, 不如吉利, 奇瑞, BYD. 这些所谓的盈利不过是分得外资汽车公司一点残汤剩饭. 20年啊!!! 失去了大片的市场, 所谓换得的技术在哪里??!!
从一个公司的角度来讲, 能够盈利就是成功. 公司追求的就是最大的盈利化. 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来看, 从一个长远的战略性发展的角度来看. 技术才是最重要的. 这个也是我们花了20年的时间让外资公司赚的发紫之后, 也没有得到的. 这个不得不说和几大国营汽车公司的经营管理以及长远的发展战略方针有很大的关系. 现阶段这么赚钱一个最主要的一个因素是现在中国正处于一个个人汽车消费发展的高峰期. 市场远远没有达到饱和. 什么样的车都可以卖. 好车新车卖城里. 捷达桑塔纳可以卖郊县. 一旦市场达到像欧美一样一个饱和的状态, 那个时候就是真正拼技术的时候. 如果那个时候几大国营汽车公司拿什么来和外资公司竞争.
吉利收购volvo是中国民汽车营企业发展的一大步, 也是第一步. 非常的让人激动和兴奋. 但是吉利一定要看到长远的发展. 不要追求一个短期的盈利和为了volvo而volvo. 只有技术真正的留在吉利的实验室里面, 专利真正的写在吉利的名字下,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措施在吉利中实行, 那么吉利才能在未来20年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和长足的发展. 才能和外资巨头抗衡. 这个也是吉利今天花大笔资金买下volvo, 投资volvo, 养活volvo(不一定非要养活, 用完了可以扔掉)能取得的最大效益.
PS: 那个报告我还是打算花时间看看. 10分钟下结论快了点. 就我看到的描诉, 这个报告正是从你说那几个方面 收集市场的历史数据来取得结论的.(详见前言和chapter 1)
阴谋论一下. 说不定Ford或者GM正等着volvo在吉利手中运营进一步下滑, 品牌进一步跌价. 在吉利亏不起只能出手的时候. 再低价收回去. 吉利一定要最快速度的, 并且最大程度的转移技术.
比如中国的丝绸、火药传播过程
技术总是会扩散的。
不过现在用知识产权和武力来维持垄断到是一个办法。
中的嫁不出去的贵族老姑娘,如果李书福非要称沃尔沃是欧洲贵族的话.
2010年04月02日08:31
李书福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表示,未来将寻找时机,在一个合适的价格上将沃尔沃资产放入上市公司中去。但目前买卖协议刚刚签署,还没有到这一步。
关于众人关心的沃尔沃债务问题,李书福表示,债务的计算方式按照审批结束作为分界点,在所有审批完成之前的债务,由福特汽车负担,之后沃尔沃产生的全部债务,则由吉利负担。
吉利并购沃尔沃项目将接受几十个国家的审批程序,其中也包括中、美、瑞三国,审批内容主要涉及到反垄断等一系列的相关法律条文。这是李书福第一次向外界透露,关于沃尔沃目前债务将如何处置。
目前,沃尔沃大约有35亿美元的各种债务需要偿还,从总债务分割的角度来看,吉利无疑又捡了一个“大便宜”。
在交割之前,沃尔沃汽车将由吉利、福特、沃尔沃三方共同来管理;交割之后,将全面移交吉利管理。不过,李书福强调即便如此,因为法律条文的限制,沃尔沃的相关技术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可以用到未来的吉利车上。在各种知识产权中,福特对其中相当部分的知识产权享有使用权。
对于此前传闻众多浙江民营资本积极参与到沃尔沃并购中,李书福表示,目前已经中止了在浙江民营资本中间融资的计划,“已经参加的劝退,没有参加的就更不让参加了。”李书福表示,如此决定主要出于经济成分太杂,对于项目不好控制。
目前收购沃尔沃资本的来源主要来自地方投资公司,对于该投资公司来自于何地,是否通过银行来实施,李书福未给予正面回应。
重复,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