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谈谈河南的教育(一) -- 方解石

共:💬398 🌺290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7
下页 末页
算了
家园 也不是那样的

我的意思,说这个钱其实不多,即使追究的话,也不是可以作为整体不发达的理由。并且很可能,那个学校的校长只不过是找个由头来说这个钱少,从而表露出需要钱(因为他不敢太明目张胆的要大钱,说地方投入少或者地方有挪用),你不觉得很奇怪吗?为什么他不谈更需要的大钱而要说一个人少这几十块呢?

不是说到位率没有问题,而是说,到位率太难保证了。目前要追求的,只能是将情况逐渐的改善,比如,如果这个地方,第一年被贪没了30%,那第二年进步了10%就算好的了。我也没有觉得该进行私人的捐款。事实上,后面我会写到,私人是有捐款的,也进行了一定的管理。而且人们也在要求自己的权利。但是像上海那样的要求不现实。

我倒是希望所有的钱都100%下来,但这个就是国家的现实。基层的现实。没有办法去追究,没办法的事情。。。你不知道钱是在哪个级别被挪用的。我目前有点猜测,当然也不一定对。

地方上挪用,有的的确可恶,有的是有原因的。需要改革的方面不是在经费本身上,而是机构精简上。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这个报告里面很明显的说了,该县有三万多公务员,吃财政的。但是后面说,每年的财政收入只有一个多亿。这其中有巨大的差别。聪明如你,该大体想象到是怎么样一回事。事实上就我所知的,虽然我不太清楚教育经费有没有被挪用,挪用多少,该地方的其他经费是被吃的不少。即使我没有查账,我也知道其中的一点事情。这些教育上的能明目张胆的说,其他公务员吃闲饭的挪用了教育上的钱?在可能有耳目在场的情况下?他们不过是拿那点小钱说事情。实质上,他们在暗示问题。

我们县某些吃财政的人,由于工资不发,还曾经集体到县政府闹事过,将县政府的门都推翻了。这如果报道出来,又是一起群体性事件。

看一些数字,不能光看容易理解的那部分。要看数字背后的那些逻辑。

此外贴这个报告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说明其他一些问题的,结果被扯了这么远,不说过不去,一说就太复杂了。

其实如果控制经费呢,应该也有合适的办法。像现在医改就基本上漏洞较少。这个是真的,因为我妈妈就是医疗上的。为何这个和教育上不同,我也不知道原因,但是这可能还是个技术问题,就是说,很可能拨给教育上的这部分杂费、工资更容易被挪用或者怎么样。这些细致的东西我就很难说清楚了。这也是我看到你提出那点钱感觉十分不爽的原因。因为它太复杂,太不容易说清楚,偏偏你又提出来,感觉就像有人找茬一样。

哎。。。各人求同存异吧。

家园 说的不错。

现在河南最大的问题还不是名额少,而是人才外流严重,同时人才流入不足。这点上看,河南今天的人才储备,还不如计划经济时代。河南官员和河南老百姓,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立的。我曾经写了一篇帖子,专门讨论这个问题。链接出处

我几乎见到的所有河南老百姓,没有一个不是天天骂当地政府的,吏治差劲,就是这个样子。所以方JJ所说的河南教育不行,无外乎就是这个原因。

家园 无他,只是说你这样解决不了问题

问题的根子并不是那几十块钱(我的看法偷了那几十块钱的人应该死一户口本),你把这边的某级政府挪到帝都和魔都,教育也会发展的很好(当然水平肯定不如你们那里,毕竟不能和精英云集的地方比),目前指望国家投入是不靠谱的懒汉主义,但是指望地方投入,社会集资比指望国家投入更不现实,不是不爱教育,而是爱不起教育(我家乡这里再穷,也会让孩子上完初中,学习好的砸锅卖铁也会供应你读下去,但是集资,前提是能挤得出来)

家园 我隐去有啥用,除非不引用

否则他一搜还是出来这个地方。何况我在西西河上可以推测出地址的信息太多了,管它呢,人肉就人肉吧,西西河现在就一两万人,加上打酱油的不登陆的,总共就那么点人。我的文章也够垃圾不会像大牛那么被转载。君子坦荡荡,就这样吧。

家园 不是说靠这几十块钱解决问题

这是一个地方政府的态度问题,就是它重视教育到何种程度。国家方面也是教育经费不足。如果两个县,一个教育经费到位率一直低下,另一个基本有保障,如果只够给其中一个县的钱,不考虑地域平衡的话,国家会给哪个?同样对于私人捐款,原意对教育捐款的人,多少有点理想化的,一个对教育经费经年模糊不清的地方政府,绝对会把人吓跑。

算了
家园 给你看一个捐资的消息

侨眷李虎臣动员海外的、儿子出资50万元人民币设立了李虎臣奖学金,2000年又出资100万元人民币建立了“沈丘县博士学校”,深受社区的欢迎,促进了周口市教育事业的发展。

这个奖学金已经持续很久一段时间了。现在应该也还在运行,主要针对本科及重点线以上的,家庭贫困的孩子,每人奖5000元。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性质的助学方式,后面会逐渐介绍。

家园 教育公平是平等的基础之一

均贫富,一直是一个很有市场的思想,但是古人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渔,很多人认为是土地,所以有了均土地的太平天国起义。

在今天,社会已经是一个工业化的社会,或者说是信息化的社会,什么才是今天的“渔”呢?

假设给普通平民家庭长大的孩子100W,然后再给富豪或者高官家庭长大的孩子100W,放到一个陌生的社会里,那么比较常见的结局是什么?(这个只会有一个统计学的趋势,而且,这个比喻是非常不恰当和带有我个人的臆测的,如果不成立,就当我下文是制造碳排放)

我是一个俗人,按照我的眼界来猜测,平民的孩子多半会把钱买成东西,比如房子、车子,而另一类的却可能会去投资、会去开公司。

为什么会这样?完全是后者天生就比前者更有眼界更聪明(当然精英群体的平均智商或者情商应该更高点)?

我觉得应该不完全是吧,后者从最开始就能享受到更好的家庭引导,更好的教育,更好的生活条件。

无论这些更好的后天条件是否合理,鼓动人民起来打倒后者都是不甚合理的(我不喜欢打架,所以是我自己的观点)。而且这似乎会有一个问题,类似土地兼并的问题。那社会能做什么?每隔几十年搞一次打土豪分土地?还是尽可能的提供公平的条件?假如尽可能的提供公平的条件,能提供什么条件?平等的家庭教育?这不现实,家长水平有高低,你也不能摧毁家庭结构;平等的生活条件?共产主义也许能做到,现在能做到的最多就是贫困生补助;平等的教育?现在也没做到,也许是因为穷,也许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教师。

有趣的是似乎有人不喜欢这点,因为触及了自身的利益。

(醉后头晕时瞎写的,很乱,凑活看吧)

家园 其实还是钱不够多。

河南的人均财政收入,是全国倒数第一,按照目前的数据。财政收入是干嘛的,就是提供公共服务的,教育只是公共服务的其中之一。何况,现在的重点是三农问题,而河南又是全国的农业第一省,很多的财政收入,其实都是用到这里面去了,比如修一些公路,搞电网,农村的基础建设等等。

现在资金不足,不可能一口吃一个胖子,所以,如果以后财政收入上去了,那么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也会慢慢上去的,但指望几年内完事儿,是不现实的。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就是这个道理。

家园 所以我也非常困惑,也和人讨论过

和月色mm在其他帖子里面也讨论过。她认为如果给予一定的很小的机会,人就有可能成为小老板,创造自己的生活。而我认为问题很复杂。我也认为,贫瘠的土壤无法开出炫美的花朵,但是不能因为如此,我们就一味提倡,天生的地位应该被传递下去,教育,正是解决阶层的固化的有效途径。从中国古代的一次一次的变化就可以看出来。

前阵子看许倬云的《中国古代阶层的社会流动》,深感教育的重大作用。且不说战国时期的私人授徒讲学,使得之后的各国人士不断登上政治舞台,创造灿烂,文化,隋唐开始实行的科举制度,以及之后的一步步完善,也是在起使阶层流动的作用。虽然其方法未必完美,我们应当足以相信,教育在塑造社会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然而,目下的情况并不乐观。

自从开这个帖子之后,很多人说了很多的问题,也给我以很大的启发。希望这种讨论的气氛发扬下去,虽然我们不过是局外人,可能对时局起不来多大作用。

刚刚不久前,胡总在会议上再次提出: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会上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时表示,要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

  胡锦涛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胡锦涛指出,要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要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据十七大新闻中心网站文字直播整理)

http://www.chinanews.com.cn/edu/kong/news/2007/10-15/1049009.shtml

家园 好吧,是我过度引申了

一个从近百万学生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人,能对自己教育落后的家乡说得出几十块生均教育经费“全给县里贪了也不能怎么滴”。一个对几十块生均教育经费到位也支吾其词的人,竟然在说“学校不够多,工资不够多”

我对你的第一句话的理解就是,方mm是当地精英人才,所以对教育经费挪用(如果真存在事实)不应该坐视不管,她能怎么办呢,于是自然是上访了。

家园 我和木头脑袋河友有同感

无意冒犯。看了你对别的省的一些评价,感觉逻辑链是由个别推到普遍。作为个人来说很正常,每个人对不熟悉事物的认知基本都是由此而来,但自己必须清楚这种感觉是无法得出结论的,因为你无法知道你接触到的人和事是否有典型性。

河南教育这么大的话题,我不认为你有能力写。你主题帖的结论也许是对的,但从数据直接得出我不认同。一般对于此类的话题都是从微观入手,写些自身或身边人典型性的经历,结论也归于小范围。

家园 所以我才往龙门客栈发嘛

而且也只是说说而已,其实本来也没有想有这么多的口水的。下面有些东西也是有点类似私人的随便说说。后面也有一些回帖什么的,我也表示了,的确有些话说出来的时候并不是非常的深思熟虑。

我也没有从数据直接给出。后面很多帖子,讲了很多的细节。结论归于小范围。。。多小算小?多大算大?其实主贴写完了之后是想续一系列的我对这些年的所见的情形的感想,因为毕竟很多地方有相似之处。比如洛阳投河自杀的女生,我觉得就跟我所接触的环境有共同点。

至于有没典型性,我觉得,在这个帖子下面的一系列帖子里面大家都讨论了很多了。有讨论是好事情,可以使这些更明白。发现河南筒子们都是过于理智啊,很少有像我这样的脑子一热就发个放肆的帖子的。。。

如果一个话题,要做充分的研究才能写的话,或许这个充分的程度是大家永远达不到的。多充分才是充分?中央教科组的调查我也引用了一部分,你可以看看他们那有多充分。在我看来,论坛这种地方就是个惹口水的地方,你觉得不对尽可以说,在这种争论的过程中,真正的现实会一步步暴露出来,这反而是好事情,就像下面和上海北京筒子争论一样。

家园 方MM是真好人,性情中人。

有些东西,尤其是“痛苦”这玩意儿,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懂得,就像男人永远体会不了女人生孩子,最后那一扩张的痛苦一样。

方MM是真性情,而且有典型的河南女子的性格,受苦后,不知反抗,喜欢倾诉。

还有,她说的基本是实情了,只是讨论范围稍稍偏向于条件差的,这些在别的地区可能是少数,但在河南起码一半之多。

家园 讲两个段子

第一个是和抗联有关的。当年抗联退入苏联,后来被编为远东红军88旅,在苏联进行训练,口粮按照红军战士的配给。但是抗联战士总觉得吃不饱,于是跟苏联教官反映。苏联教官说:根据理论计算,我们的面包等食品每天的提供的热量是多少多少卡路里,你们每天训练什么什么科目,消耗的是多少多少卡路里,提供大于消耗,你们怎么会吃不饱呢?!抗联战士很郁闷——您说什么卡路里我们不明白,但我们真的是肚子饿啊!

另一个是王外马甲在蒲公英里提到过。内战的时候国统区的知识分子和学生的运动中,有些要求只是完全是理论上正确的,但是完全没有可行性。比如内战都打起来了,许德珩等还在提“各党派解除武装”、“完成国家工业化”;47年还有人在提“将教育投入提升到国家总预算的15%”。这些要求对不对?对。应该不应该?应该。但是可行不可行?不可行。

说了这么多,就是两点,第一,河南的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师资不足、资源不足、竞争变态等等问题非常严重,每个从河南出来的学生都有经验都一清二楚(可能未必是全国最差,但是确实已经差到一定程度),但是未必就会显示在政府工作报告里面。现在的情况是,虽然没有统计数字,人民群众确实是在饿肚子——这个时候再拘泥于“多出那么些卡路里你怎么会饿”这样的问题,就太书生气了吧?

第二点,所谓百年树人,教育要有起色,需要持久的全面的重视,是的,没错,非常正确。但是河南这地方本来就穷,没钱,三农问题还有和工业商业“重要方面”来还没解决好(干部作风问题姑且不谈),教科文卫这种干投钱而没有直接产出的必然只有靠边站的份儿了,教育经费被截留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未必是不想重视,但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吃饭问题永远是最高优先级。在所有的资源围绕着“主业”(可能是打仗,或者是搞经济填肚子)的时候,教育这样的行业被牺牲几乎是必然的,而那个伟光正的15%只能是一张无比灿烂的画饼——这就是没钱的无奈。

(好吧,本帖有发泄成分,请同志们不要被本人的怨气影响,和谐才是王道……)

ps:刚刚发现回错地方了……这个帖子其实是回bogut同学的……囧……

通宝推:方解石,
家园 后面那个问题也不复杂

大家乡里乡亲的情况都差不多,谁也不会比谁强多少。

至于向家长集资募捐……在执行中似乎一般称之为乱收费。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