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他山之索 可以解惑(上) -- 人间树
历史,是一个经常被说起的词——我们常以拥有悠久历史及世界上最漫长无中断的历史记录而自豪。
追本溯源,史的本义并不是历史记录,而是记录者。
许慎的说法,从又持中,是对的。但中,正也,是误解。
中,其实是盛放简策的容器。
其造字逻辑是用手和记录工具来描绘记录者的功能。
在文字出现之后,中国早期的记录者以手持盛放简策的容器的面目出现。
在文字出现之前呢?
他们是什么样的呢?
很可能,看上去是这样的。
画中人之于印加帝国,正如史官之于中国。
印加帝国在1533年被西班牙殖民者灭亡,直到那时,他们还没有发展出一套文字系统,但是,他们已经拥有了记录的意识,和许许多多需要记录的东西——他们的收支,他们的家谱,他们的天文观察和计算。
那他们靠什么呢?靠Quipu。
Quipu这个词在印加本地语言的意思是绳结,Quipu利用大量绳索和绳索上绳结的类型,数量,位置的不同构筑出一套复杂的记录系统,以胜任他们的记录需求。(绳索的颜色也有作用)
今天,我们无法理解Quipu系统的全部奥秘,主要是因为当时的西班牙殖民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禁止这套系统的使用,并摧毁了大量已有的Quipu实物。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西班牙殖民者那里,多了一层含义
——不单去其历史记忆,还去其历史记录的工具。
后世的学者,直到今天仍在根据残存的Quipu实物进行研究,也理解了一些基本规则,比如
数字1-9的表示方法
比如数字3643的表示方法
回过头来,Quipu对我们理解自己的历史有没有帮助呢。
大有帮助。
先说小的,比如说有人坚持认为,
这也是纪年的由来
而你说的纪字有记录之意那是从 纪年的意思再 引申来的
我们从Quipu中可以看到,结绳就是为了纪事,当记录这一任务曾经通过
结绳来完成时,造字时 表示记录的字以丝为部首是天经地义的。
而记字后起,可能是为了与纲纪区别,也可能是因为远离结绳时代后,对记录有新的理解——
口口相传。
有点象监字的发展,这个字字形是人跪在盆边往水里看自己的影,因为没有金属镜时只能如此。
但有了金属镜之后,监字原有的镜子的意思就被新字鉴取代,
而只保留了从照影引申来的监察义。
另外,印加人也使用十进制,所以1-9可以由结的数目来表达,而10不能。
可视为一个绝妙的注释。
还有一点比较有意思,画中人——印加帝国的记录者被称为Quipucamayoc,意思是
Quipu+authority,即结+官,粗略点可以叫做“作结者”,
王宾杀禋咸格,王入太室,裸。王命周公后,作册逸诰,在十有二月。惟周公诞保文武受命,惟七年。
——尚书-洛诰
晚清以前,没人能读通这段话,因为大家都把作册当动词看待,直到孙诒让才根据金文资料判断出作册是官名(逸是人名),就是史官,后来出土的甲骨文,金文资料都证实了这点。
这样看来
史--------------作册——记录者——中国
Quipucamayoc——作结——记录者——印加
四海九洲其理一也。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似乎已经从DNA上证明了,南美印第安人属蒙古人种,是冰河时期从白令海峡到达美洲的。
如果Quipu与我国上古的结绳记事有源流关系的话,是否可以反推东亚使用结绳记事的时间(至晚在冰河时期结束时已出现)?
他山之索,可以解惑。
借助Quipu系统,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纪年”之纪从何而来的争执。
论坛之争,是小事,不值一提。
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可以借助Quipu系统去思考一个大问题。
说起周易,八卦,无数溢美之辞立时铺天盖地而来。
周易,八卦在今日的价值,我们不谈,只说一个古老的问题:八卦从何起源?
这问题自然也是众说纷纭,说是算筹的有,说是古文字的有,说是源于男女生殖器的有。
有一种说法,我个人比较认同,是王缁尘先生在建国前提出来的——绳结说。
他说:
中国上古之有八卦,在当时自必有其必要的用处,我初时亦莫能明其究竟,后读英人
韦尔斯所著世界史大纲,其第十四章第六节有云:
八卦起源未必尽如其所言,不穿越回去看看谁也不知道古人到疧怎么结绳,怎么打卦。
但八卦起源的绳结说的确可以与很多资料相合。
1
——左传-昭公十二年
前人把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解释为书名,是为了上承读字。
其实,Quipu的复杂系统也是需要专人读解的。
于省吾先生认为八索就是八根绳索,也就是八卦的原始系统。
这里我们又可以看到,史的出现,意味深长啊。
2
——周易-说卦
此处的一索二索三索,指代的是八卦的爻位。
这强烈暗示八卦是由三根绳子组成的,第x根如何如何,则谓之什么什么。
3
卦由爻组成,而爻,
爻,交也——说文解字
结绳必将绳子的两斗相交,爻字颇似结绳。
又学 ,教二字的古字形
都表明了结绳的独特重要性。
4
如果说印加太遥远,文献中的上古结绳而治太含糊,
我们还有独龙族的例子:
结绳计时使用也很广泛。它是指用一根细麻绳打结计时,每一个结代表一天。如外出办事,走一天打一个结。回来时则一天解一个结,这样能准确计算日期和行程。一年一度的年节,是独龙族人民最欢乐的时刻。但因没有固定的日期,所以每年都需临时约定。约定的办法也多靠结绳来完成。如决定10天以后过节,便准备若干条打有10个结的绳子,送给亲友,过一天解一个。待最后一个结解完,便表示节日来临,大家杀猪宰牛,载歌载舞,欢度新年。
5
刘正英先生说:
405号新石器时代房屋的草绳遗迹进
行考证,证实在405 号房屋室内的墙壁
上,在每两根附壁柱之间布满了横向排
列的草绳,这些绳子间距只有5厘米到6
厘米,由于405号房屋墙高在 3,5 米以
上,说明这些横向排列的草绳有六七十
层之多。
他的凭据是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秦安大地
湾 405 号新石 器 时 代 房 屋 遗 址 》,《文 物 》,
1983年第 11 期
我手里没有这篇文章,无法确认。
希望有这篇文章的河友看一看
何新先生也有此说,可惜未见提及王缁尘先生之名。
其文有大量资料,可供一读
当然要是你把算盘也当成活动结绳计算机,这支是在东亚留下来的。结绳记事继续进化下去应该是出现拼音文字,毕竟打26种结表音比打上千种结表意容易多了。 东亚进化出的成熟象形文字,说明同时的结绳记事文字只是停在了简单数字记忆辅助上。 而美洲的结绳文化可能走上了另一条进化路, 可能就是因为这样,美洲文明在对数字有关的天文学上有独到之处。可惜整个文明被连根拔了。 不过楼主把八卦还原到原始的结绳计算工具倒是可以独立一说, 用八索绳结辅助是可以推出一整套八进制加减乘除法。估计这个计算工具也是被后来的算盘淘汰的, 只有点影子留在神话里。
不过我觉得用绳结来作记录是很自然的事,不需要同源,同理就可以了。
楼下三力思说到了一点很重要,就是印加的绳结系统已经高度发达了。
其他地方一般到不了这个水平。
我估计中国在绳结系统水平还很低时就出现了文字。
所以连用位置表示10的技术都没有发展出来,满十就要换绳子,
十則更,故曰紀。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In Peru the beginnings of writing were superseded by a curious and complicated method of keeping records by means of knots tied upon strings of various colours and shapes. It is said that even laws and orders could be conveyed by this code. These string bundles were called quipus, but though quipus are still to be found in collections, the art of reading them is altogether lost. The Chinese histories, Mr. L. Y. Chen informs us, state that a similar method of record by knots was used in China before the invention of writing there. The Peruvians also got to making maps and the use of counting frames. But with all this there was no means, of handing on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from one generation to another, nor was anything done to fix and summarize these intellectual possessions, which are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and science.
不知此人是谁。
原文相关部分见下。
似仅为建筑上加固夯土的手段。
其实我对他的说法也不太相信,但没有想到差得这么远。
There are only a few hundred Inka period khipu left--and in the intervening centuries, much of the ability to decipher the meaning of the knots and colors has disappeared. A recent collection of articles in a new book called Narrative Threads, edited by Jeffrey Quilter and Gary Urton, describes how a handful of scholars is working towards cracking the code. Most exciting, recent excavations at the newly discovered ancient civilization of Caral have identified the oldest known quipu, dated to 4600 years ago.
这个很有意思,不知道他们怎么确定的,千年不朽的绳子肯定没有,难道成了化石?
要是大地湾的绳痕有结印就好了。
最老的quipu是在Caral的金字塔中发现的,The date of 2627 BCE is based on carbon dating。应该就是您文中的这则。
秘鲁高地的环境干热,和埃及有点像,这种草木制品是能够保存下来的。
感谢两位老师的指教。
找了些例子。存在此处做个笔记。
目前看到的例子,集中在我国南方及东南亚,其他地区的例子,如人间树老师举的大流士之例,结绳的目的是用来计“数”,而不是计事。
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结绳,大部分用来计数,但也有用来计“事”的。
最值得注意的是普米族,一条主绳上再系细绳,打绳不但表示数目,还表示事件,并且在绳上再系上小块物品(鸡毛、火炭之类),与南美的quipu用法最接近。(quipu的主要结构也是主绳上系小绳,小绳上打绳,同时插入小块器物,器物和绳的颜色表示各有含义。)
亚洲与南美的结绳记事渊源,暂存疑吧。
------------------------------------
公元前3000年的壁画记载了埃及人用打结的绳子丈量土地和估算收获。
(这个其实勉强,因为是用打结的绳子作尺的,而非用结记事)
苗:
古代苗民“不知文字,性善记,惧遗忘,则结于绳。”(《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苗疆风俗考》)
清严如煜《苗防备览·风俗上》:“苗人不知文字,……有所控告者,必请土人代书。性善记,惧有忘,则结于绳。为契券,刻木以为信。”
《贵州苗族概况》:“苗民识字甚少,犹保持上古结绳记事遗风。遇事暗中以草记之,简单事例,日久尚能忆及。”
彝
明人田汝成《炎徼纪闻》卷四:“(罗罗)不通文字,结绳刻木为信。”
清田雯《黔书》卷一:“(白罗罗)不通文字,结绳刻木为信。”
黎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人语》卷七:“黎人不以文字要约。有所借贷,以绳作一结为左券。或不能偿,虽百十年,子若孙皆可结绳而问之。负者子孙莫敢诿。力能偿,偿之;否则,为之服役。贸易山田亦如是。”
《海南岛黎族社会调查》上卷第274页:保亭县通什乡黎人“当需要算数时,除了借助手指和脚指之外,最常见的是以茅草折成小枝,排列在地上来计算20以上的数目。其他尚有结绳计数、刻木计数等。”
独龙族
我国云南独龙族、佤族等地区,亲友相邀约会时,互送结绳,以绳结表示其事和日期。每日解开一结,解完之日使去约会的地点。
瑶
瑶族请远村人来评理,用禾杆一节穿入铜钱方孔,再行折回搓成小绳,托人送到远村侬。
解放前,广西大瑶山的瑶族,若发生了纠纷事端,便由头人主持评理,头人手执两根长绳,一根代表一方,甲方诉说 一条理由便一根绳上打一疙瘩,乙方诉说一条理由便在另一根上打一疙瘩,以绳上疙瘩的多者为胜,少者为败。
缅甸
缅甸迪登地区的钦族,人死以后要停放很长时间才安葬入土。如果准备停放30天,就用一根绳子打上30个疙瘩,然后一天解一个,全部解完之日,就是下葬之时。
普米族
普米族在作战的时候,常用“散羊毛疙瘩”的办法通知联络和集合队伍。“羊毛疙瘩”就是羊毛结绳。一条主绳上记若干细绳,每条细绳代表一个村寨。其上的疙瘩表示事件、人数、时间。整条羊毛疙瘩两头系上两块小板,中间再加上鸡毛、火炭之类,补充说明其意。
哈尼族
哈尼族买卖田地时,就用单股麻绳打结来标志田价,买卖双方各执一绳,每说出一个理由,就打一个结,多者为胜。
傈僳族
云南傈僳族记事结绳借据,每一结代表向某人借苞米一斗。还债主一斗,则自己解开一结。
高山族
明人《陈第》东番记:“交易结绳以为识”。
我一看到老师二字,立即就想起德艺双馨,浑身不自在。
大家互相学习,客气话就免了吧。
我觉得纪数与纪事是无法硬性区分的。
你举的例子其实也往往只是标注特定的事中所涉及的数。
我想这都还在初级阶段。
而象印加的Quipu,可以多达几千绳索,应该已经摸索出了一套办法,
把事情所涉及的人物,时间,地点都数字化了。
象先天后天八卦可以看作方位的数字化。
另外,Quipu的研究者也有认为Quipu已经包含了音节表达。
这样,人物,时间,地点都可以转经语言而数字化。
唉,没想到,辛辛苦古多少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
现在的数字化生活,原来也是印加玩剩了的。
quipu的解读理论现在基本都是假说。是否真的到了数字化的高度,也只是各家之说。
有学者将奇普分为三类:
数字性、统计性的 – 这是世界性的技能(与东亚及东南亚等地一致)。
简单的表意 – 对特定的人员训练后可以掌握的,有文字的特征(可能普米族的结绳可以接近这一种)。
最完美、精制的表意奇普 – 只有极少量特定人员或kipukamayokam才能掌握。
也有学者认为,繁杂的奇普,只有制作者本人可以解读。
如果是这样,那么奇普就不能算文字或表意工具,只能算记忆工具。
一般而言,我在立论时倾向保守,但你这次又太保守了。
如果是这样,那么奇普就不能算文字或表意工具,只能算记忆工具。
制作者寿命总是有限的,如果只有制作者本人可以解读,下一代的人
怎么办?
难道各代的奇普互不相关?
不需要进一步的任何直接证据,我就相信高达千计绳索的奇普,在制作上必然已有了明确规则,否则就是制作者本人等不到完成就会忘掉他记录了些什么。
只要有规则,就可以传授——不可能每一代制作者都要重作炉灶,那样的话,他们只能以独龙族的水平进行制作。
只要有世代维持的复杂奇普,就足以证明规则的存在。
这样,它就是表意工具。
从你的资料可看出,一件事情的诸多要素,开始只有数量由绳结表达,
而其他的要素都是约定的。
下一步的发展,自然把约定的要素也表达进去,这就是数字化。
我觉得你这几篇文章讨论的核心乃是“纪”一字,以及“纪年”一词。
首先我很赞同你对“纪年”含义的理解,特别是在《伤寒论》中,我也觉得就是“记年”之义,这里“纪”同“记”。
其次,我觉得你与其绕个弯子去引述印加人的结绳,不如直接分析“纪”字和“记”字的各自源流以及两者是何时并如何相通的。
我对此当然本来并不了解,但我刚刚翻了一下《说文》和《康熙字典》,也算是知道一二了,这里讲几句,不全和不确之处你看着补充改正一下。
首先,“纪”字,《说文》解释是“丝别也”。那么“别”又是什么意思呢?《康熙字典》的部分解释包括:“紀:.......《傳》理之爲紀。《疏》紀者,別理絲數。......又《西京雜記》五絲爲,倍爲升,倍升爲緎,倍緎爲紀。......”
很显然,“纪”的本意和“丝”有关,具体的含义和对丝的“计数”和“整理”(用“整理”来解释不是特别确切,姑且如此)这两层含义。
从数学上的“计数”来说,后来引申出对别的事物的计数,如《康熙字典》中说:“《傳》十二年曰紀。......又《周語》數之紀也。《註》數起於一,終於十。十則更,故曰紀。”。所以“纪”在天文上的含义应该是引申义,而不是本义。
从“整理”这个意义上说,“纪”也很容易就引申出“治理”的含义。所以《康熙字典》中对“纪”的另外一些解释有:“《詩·大雅》綱紀四方。......《註》紀,治理也。”
另外,“纪”从某个时候起确实和“记”相通,如《康熙字典》又有:“又《史記·本紀註》索隱曰:紀者,記也。本其事而記之。 ”我个人的猜测是“纪”一开始并没有“记”的含义,而是到了某个时候,但至少是到了汉代就有了“记”的含义。所以到了东汉的张仲景,他也应该知道这一层意思。
我个人认为“纪”的本义与“结绳”无关,但是后来确实有一定的联系,因为我国古代有“结绳而治”之说(《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而“治”含有“治理”之义,和“纪”的引申义相通,这是其一;其二,我国后来有“结绳记事”之说,而因为“纪”和“记”从某时起相通,所以从那时起也可以说“结绳纪事”。
最后,处于什么原因“纪”和“记”相通,限于时间和能力,这里就不谈了。
能够引申出治理,经营,纲纪,法度等意思
和“记”相通应该是比较晚的时候的了
而记,似乎意思比较单一,就是记录相关的几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