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胡适幼子的人生悲剧 -- 应侯范雎
这篇老文帖出来好几年了,最早是帖在“西祠胡同”上的,估计是被人看到了,然后编的吧。
怎么交不上女朋友?怎么二等公民?何不说的详细点?
——一句“成分不好”还不够解释么?
唯成分论提出来讨论,固然在十年之后的文革年代——但是,“某事发生”与“某事被讨论”是实与名的关系。
从建国之日起,历次清算,哪个不是以出身论英雄,诛连家人的?
阁下与我抠这个字眼,有什么意思呢?
按阁下的意思,如果世界上不曾有红卫后、不曾有遇罗克,那么世界上就不曾有“唯出生论唯成分论”这一回事罗?
——一句“成分不好”还不够解释么?
这胡家爷俩啊,做的也糊涂。那1948年前结个婚(建国前您也成分不好?)、建国后再离了,那将是多么宝贵的一笔遗产啊?
胡氏二老人家啊,您要是打喷嚏了您记着可不是我先念叨你们的啊。
从建国之日起,历次清算,哪个不是以出身论英雄,诛连家人的?
那位胡思孟怎么能等到文革才打成“黑帮分子”呢?
对建国以来历史的评价的争议还会越来越大的。你自己是谁,你同情谁,越来越多的人会做出选择。
岳不群、左冷禅、东方不败不写了,怎么跑到这儿来了?这儿是个是非之地,反右、自然灾害、文革、毛邓,永远是扯不清是非的话题。你永远不要指望能挪别人的屁股,焊得很牢的。
劝应侯就不要掺和了,赶快把笑傲江湖分析完吧。
笑傲江湖太绕了,费脑子。
同情谁不同情谁是一码事,但本来可以认认真真叙事的时候,偏偏要玩穿越,把10年后才出现的政治对联放到10年前去来支持自己的政治观点,玩弄不会主动去查找信息的读者。这就已经不是同情谁不同情谁的问题了。
这,一是对读者的欺骗;二是对自己笔下描述对象的涂抹。这双方面的不尊重,跟同情谁不同情谁又有何关系?西西河支持大家一团和气地搞讨论,但是莫非我们要支持那些用“穿越”“涂抹”手法搞的一团和气讨论不成?
简言之,这个帖子的问题,根本不需要把最基本的行文道德跟政治观点结合起来。说的就是行文道德和基本为人正直这一码事。
应侯河友这个介绍胡适之子胡思杜悲惨遭遇的帖子,揭露了唯成分论发的罪恶,俺读后很戚戚;但是,光戚戚感动是不够的,俺是个认真的人,读罢此贴,做了一番检索,终于悟出了发明历史的一些诀窍,写出来供大家分享。
作者如此写到:
而那时流行“老子英雄儿好汗,老子汉奸儿坏蛋”,胡思杜是“汉奸”“走狗”“卖国贼”的儿子,压力可知。
这引起了纹石河友的质疑,因为稍有常识就知道,这一血统论的对联是一位老革命后代谭力夫在文革初的创作,怎么穿越到1954年呢?而应侯河友的回答是,1954年尽管没有这对联,但唯成分论的实质和文革并无不同。他加个穿越后的名目更好地揭示了当时的实质,这叫名实论。
我最初以为这只是作者描述历史时的笔误,看到这里我终于明白应侯河友不是在描述历史,而是在发明历史。
其实,在1956年之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5星红旗中有两颗星,是团结对象。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城市人口才开始划分成分,在那之前城市里没有划分阶级成分,想搞唯成分论也搞不了。
建国初几年,成分对当时城市里家庭出身不好的人没有什么影响,在农村也对后代升学工作影响不大。(参看http://news.qq.com/a/20100830/000765_1.htm) 而胡思杜在1955年被任命为唐山铁道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资料室主任,这个事实本身就是对1954年搞唯成分论的一个否定。成分的作用是在1957年开始后的各次政治运动中逐渐升温而在文革初达到高潮,后受到文革小组的批判而降温,谭力夫也被作为反动血统论代表而倒了霉。
写到这里,我产生了一个疑问:应侯河友对建国后的历史了解显然是很不充分的,怎么能写出关于胡思杜之死的这样翔实丰富的文章呢?
于是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结果发现了很多关于胡思杜之死的文章,从史实的选取、体例的安排乃至具体段落句子与应侯河友都很相同。考虑到应侯河友的文章早就在其他论坛发了,那些雷同文应该是转帖的;而类似的文章很可能是参考了应侯河友的作品的。我自然感慨应侯作品的影响力了,可结果发现很多文章都指出了自己的同一个出处——南京大学沈卫威教授的研究。
沈先生是胡适研究专家,应该也是胡思杜之死的最早研究者。于是我找到了沈先生载于《文化心态人格——认识胡适》(1991,河南大学出版社)一书的文章“胡适的小儿子思杜之死”,结果发现应侯先生的一文的史实部分基本全部出于该文,且体例安排包括有些语言的表达与沈文也基本相同,甚至胡适担心儿子跟自己年轻时一样不学好,思杜担心拖累党员亲属的心理活动分析也一致。这是否可能是应侯与沈先生参考了相同文献的结果呢?由于沈文主体是由自己对胡思杜的生前亲朋的访谈构成,并非已有文献加工,而这些访谈内容也多被应侯河友的文章采用了。这就应该能确认应侯河友此文基本是沈先生研究的整理汇编(沈在自己的《胡适传》中也谈了思杜之死)。按照西西河的标准,该注明“整理”的字样才合适;即便一定要以自己的原创形式发表,实在也该提一下沈先生的名字。
但我不打算认为此文是抄袭沈文,既因为别人也许认为网文无须太认真,更因为应侯河友实在有自己的创作,以致与史实相同的沈文读后感觉大不相同。
举几段话为例。“那时流行“老子英雄儿好汗,老子汉奸儿坏蛋”,胡思杜是“汉奸”“走狗”“卖国贼”的儿子,压力可知。”这段议论沈文中没有,其他相同题材文章中也没有,是自己的创作。
“因为成分不好,胡思杜一直没交上女朋友,三十好几的人单身度日,他一直努力工作,尽量乐观,以为会得到新社会的容纳,但却一直是二等公民。”且不说二等公民做了主任,看看沈采访胡的堂哥胡思孟的原话:“思杜找不到对象。别人一介绍,女方听说他是胡适的儿子,战犯的儿子,都不愿意了。”
其实,如果一个地方,有人犯了有害声名的重罪,那么他的家人在当地总被人指点,讨媳妇嫁闺女都麻烦,----这个,实在是现在也常见的社会现象。而这,是不能说是在搞成分论的。因此,应侯这段话也是在沈先生访谈上的再创作。
应侯河友的创作是很有效的——沈在回顾胡思杜之死的结语中反思了反右扩大化的悲剧,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但是,通过种种变形和大发议论应侯河友批判视野就显得广阔多了。
现在可以总结下我的发现成果了。那就是找一篇考据比较翔实的文章为蓝本,不注明出处,改头换面一番,加上自己的篡改、引申和大发议论,就可以做一个有良心的历史发明家了。
其实我个人对反右扩大化和文革中极左的做法是深恶痛绝的,但是,剪裁历史,尤其近代史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当心一点,客观的还原历史,有时候需要先征服自己的心魔-----而这个,想必就是应侯老兄熟悉的任督二脉,希望能共勉之。
本帖一共被 10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狐狸有长辈罹祸于57年,对于反右扩大化给个人乃至家庭带来的痛苦,深有体会。但对于那些看了一两本书就觉得自已可以发明历史真相的愣充社会良心的历史发明家,这两年真是见得太多了!
兄台文章好!穷人如俺,也一定要送花的
胡适的儿子,张作霖的儿子,这个的儿子,那个的闺女,关于儿子闺女的文章总是有可作的……
反右扩大化(这个要特别强调一下扩大化)和文革在某个角度来说,确实是一场灾难,但这是一场全民族的灾难(即便初衷是一次好的尝试,结局也实在称不上一个好的结果),其中,不仅有某些人的儿子遭殃,另一些人的儿子同样遭殃,邓小平的儿子纵然没死,不也落得个高位截瘫么?
不知道为胡适的儿子叫屈的人,有没有想到过为邓小平的儿子喊冤?
极左曾带来那场全民族的灾难,极右的祸害也不见得就会少一星半点儿,不是已经有所谓的自由主义者扛起了当年梁效的如椽巨笔了吗?
历史的价值是让人借鉴以不犯类似的错误,不是让人强奸之后导致谬种怪胎贻害四方的
检讨那段历史,应当是为了能够学会本着理性和良心去生活,而不是怀着某种目的将理性和良心沦丧……
----主观的烙印无所不在,引以为鉴,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