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说东道西兼谈中国先秦地理观 -- 人间树
“昨儿下午找你不在,干嘛去了?”
“买东西去了。”
“上星期老张请我吃饭来着。”
“吃什么好东西了”
“他这个人怎么样?”
“不是个好东西。”
如此种种的对话,是大家每天都在进行的。
东西这个词在今天作为物的指称使用得相当广泛,而同样作为方位的组合,南北就没有这个待遇。
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个广泛流传的故事说:
可装;南方为火、北方为水,我篮那里能装得下?所以只能买东西,不能买南北。”东西一词便从此流传下来。
这种故事,即使真地发生过,也只是文人间斗智炫智的游戏,作不得真,但往往这种趣味的说法流传最广。
(具体的考证见
外链出处。)
我感兴趣的是,解释东西来由的一种说法是
“谓物为东西。物产四方而约举东西,犹史记四时而约言春秋耳。”
这个说法对东西来由不一定有什么贡献,但涉及到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四方和四时在约举为什么要偏向东西和春秋?
很多东西,当我们学习时,它已经古来如此地既定存在了,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这样天经地义无须追问的错觉。
其实,人类在文明的旅程中,一开始所拥有的,只是最直接的经验资料,随后经验扩展,再辅之以逻辑思考,建立起知识体系来。
春夏秋冬,看似由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决定,四时并列,看似很难有优先性的区分。
实际上,甲骨文资料中有春秋而无冬夏(著名的四方风是四季的先声,还不是四季。)
也就是说,早期的先民一年只有两季,一季草长,一季麦熟,是直接与身边的植物相关的。
(这一点值得相信《尧典》的朋友好好思考:商王朝从没拥有过的四季观念和观测星象以定四时的技术手段如何为早于商朝几百年的尧时代所拥有?
)
四时有先后,四方同样有先后——东西先于南北。
今天这一点在汉语中已经不明显了,人们一般说“找不到北”,以北为标准。
而在英语里,却总是在说:要找到东——定向即orientation,orient是表示东方的词根。
有人可能会说,凭什么说西方人是对的,你又在崇洋媚外了。
不是的,东西先于南北是有逻辑理由的。
一开始,人类不拥有任何观测仪器,最早可以依赖只有太阳。
日出的方向为东,日落的方向为西,东西就是这样定出来的。
而南北则是在有了东西连线之后对之作垂线而得。
这种东西的优先性,在文献还有所反映:
——山海经-海外东经
注意这里只测了东西。
而到了年代更晚的淮南子,
——淮南子-坠形训
就开始说也测了南北了。
而且,由于一个人不能同时测东西向和南北向,测量者也多了一个,太章,把竖亥测东西向的任务给了他,转让竖亥去测南北了。
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出整理的痕迹——淮南子的作者认为,四方并列,怎会只测东西呢?所以增加了南北的测定,殊不知山海经只测东西正是其年代久远的正确反映。
河友泉畔人家看到坠形训,可能又要如获至宝了,因为他一直坚持说:
桓公曰:“地数可得闻乎?”管子对曰:“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
东西28000里,南北26000里,这个数据你用google earth 量一下从白令海峡到西班牙,从南非到西伯利亚的距离。按有河友讲的一里=415米代入看看,精确度怎么样。
认为这个数据可以与今天的地理知识印证,来说明《管子》的先进,现在坠形训也有同样数据,更能说明问题了。
可是,河友讲的一里=415米,是以一里三百步为前提进行推算的,外链出处
而坠形训中的东西二万八千里,和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是与
一里三百步不相容的。
更重要的是,在坠形训和《地数》之处,中国古代还流传着各种不同的数据,上面的山海经是一例,
此外还有:
——广雅
——论衡
所有这些数据都没有测量说明,根本没有理由信从一家而摈弃另一家。
泉畔人家唯一的理由大概是,《管子》按他的诠释能与今天的数据相合,所以应该采用。
且不说这种ad hoc的理由是做学问的大忌,我们就以《管子》为准好了,看看能不能得到他想要的东西。
《管子》中说到地之东西的不只《地数》一篇,还有
管子-轻重乙
这里数据的绝对长度是一样的,但多了些相对长度的信息。
天子中而立,国之四面,面万有余里。
这是说,中国在大地的中心,从这个中心出发,向四个方向都可延伸出一万多里。
我们知道,以中国的中原地带出发,向东延伸一万多里,就延伸进了太平洋。
当然,你可以说,中国古人有的是先进技术,太平洋也不在话下,或者说,当时太平洋还是陆地——
反正,科学幻想,谁也无法限制。
可是,如果要这样算的话,允许跨越大洋,南北向又怎么办?
南北各有一万余里,按最优惠的算法,南北比只有1.6:1.
而中原地带,处于北纬35度,距南北地理极点之比在2:1左右,
这又该如何解释?
其实,哪里用得着google earth,中国先秦时代根本没有真正的地理观念,有的只是一个以同心方为关键词的政治版图观念。
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诸侯。
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
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
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禹锡玄圭,告厥成功
——禹贡
——周礼
一句话,中国在连环套的同心方系列的中心位置,是一个边长千里的正方形,然后整整齐齐地向四方作边长增加千里的大正方形。
这种图式所反映的是各向同性的世界观念,与中国实际所处的地理环境是不相容的,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所抵达的地理限制,按实测数据的话,是不与能与整齐的五百里延长线合一的。
总之,中国先秦的天下一统的地理观是为政治思想服务的一个想象,从先秦的地理数据(世界尺度的)中挖掘实测性乃至古人的先进性,注定是一种徒劳。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从文章的内容推测,这些应该都是当天写的
高产,古文功底深厚,也勤劳
这些都是些体力活,缺乏技术含量,搜一搜,读一读,你也可以。
我只是不明白,在谈汉字问题时,大家都号称可以读古文献,怎么能
看着一些明显的谬论而不能识别。
为政治思想服务是一回事儿,有没有实测性是另一回事儿,楼主是如何依据先秦的地理数据为政治思想服务了,就得出不能挖掘它的实测性的结论的?同理,泉畔人家急噪冒进是一回事儿,这个方向能不能进是另一回事儿。
但读起来费劲。和读英语文章速度慢是一个道理——缺乏大量的阅读训练。
而且,怎么说呢,泉畔人家的文章,既缺乏考古证据,在文献方面又比较牵强,批起来是很容易的。
但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方向。这一点就难能可贵了。
==================
而且,从泉畔的文章里应该可以看出来,他可是很认真的,至少,查Google earth并计算数据,且从诸多古文献里找到合适的段落,这可是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
这精神就值得鼓励。
你现在开始承认阅读速度来自大量的阅读训练了。
不过,还请告诉我:
这个思考方向好在哪里,可贵在哪里?
——除了满足你一点作为中国人的心理需要之外。
想一下,如果是韩国人作类似方向的思考,你会如何评价?
的确,无论英文还是古文,训练都是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但我说汉语阅读速度快于英语,是因为人眼摄入信息的限制,——这是一个直觉的结论。
汉语是一个一个的汉字,每个汉字整体认知,可以在“一眼”之中摄入多个汉字的信息,又由于汉字每个字所占的篇幅是一样的,所以,大部分人“一眼”之中,可以认出数个汉字(不确定究竟是几个汉字);英语是字母拼写而成,如果认读一个单词,需要确定一个单词的前几个字母和后几个字母才能确定意思,而单词的长度不一(一般长于汉字的宽度),“一眼”能摄入的单词数量必然少于汉语。
以上全是推测,但我觉得应该没什么问题。
------------------------------------
泉畔的行为的确和韩国人相近,但中国和韩国的区别是,韩国人在朝鲜日报上发表他们的“历史发现”,咱只在西西河上说。
另外,现在论坛上好像有一股潮流,怀疑西方历史的潮流。简单来说,就是以西方对华夏历史的严苛考证欧洲历史,很好玩。
没有什么纠缠的,你只能满足于觉得应该没什么问题的推测,
却一点不肯想想,拼音文字的民族什么时候表现出了落后于中国人的阅读速度?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孩子是学习负担最重,最努力的,而成果呢?
在科研上表现出了比人口比例更大的贡献吗?
如果这些都没有,所谓的阅读速度有什么用?
如果一件事不好,并不是只在西西河上做就好了。
何况,韩国人在朝鲜日报上发表他们的“历史发现”你见过几个,
举个例子我看看,小心别把愤青编造的东西拿来充数。
你没有驳斥那个推测,反而用另一个谁都无法证实的“事实”进行反驳,有些偏题了。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孩子是学习负担最重,最努力的,而成果呢?
在科研上表现出了比人口比例更大的贡献吗?
如果这些都没有,所谓的阅读速度有什么用?
你这段,先用一个“事实”证明拼音文字的民族的阅读速度不慢于汉语,——这是一个我暂时无法证明的事实,没找到这方面的文章。
之后,用中国孩子学习负担重和科研落后于欧美这两个事实加强论证。——这恐怕不会加强你的论证。
科研上的落后有多方面的原因,至于汉语是不是其中之一,我只能说,这正是你我之间的分歧所在。你我如果能讨论出个结果,那么,就可以证明或证否“汉语有助于科研”这个命题。
依然坚持我的推测,汉语的阅读速度快于英语。
-----------------------------
泉畔的行为,的确是有些“神似韩国人”,不过,只在西西河上说,不会成为一个国际笑话,影响小的多。
即使刑事犯罪,也有一个“社会影响”的判罚标准不是???
-=========================
至于韩国人在朝鲜日报上的“历史发现”,网上有很多证据,我手里,有一个证明力不太强的,先发上来。其他的,你可以去百度。
汗,那张截图找不到了。不过,作为一个资深网虫,我可以以我多年的上网经历起誓:在我的记忆中,我在朝鲜日报中文版上,看到过某个韩国教授发文称,李白可能是韩国人……
记住,错了要道歉。
还是那句话,我以我多年的上网经历起誓,我曾在朝鲜日报上看过某个韩国教授的文章,里面猜测,李白可能是韩国人
这是我在朝鲜日报上中文版上读到的,曾经还截过图,但现在图找不到了,我再找找
另外,说实话,那些说韩国发明了/发现了某某的文章,一部分确实是中国人伪造的,但是,在此之前,韩国人在朝鲜日报网络版上(我没见过纸质的朝鲜日报,不敢说纸质的上面有没有这些内容)发表过大量的此类文章,我见过不少,在韩国的辟谣文章之后,我也见过一些:所以,我是坚决不信那所谓的辟谣文章的,因为我有我所见的事实。
另外,那些辟谣文章,说实话,不过是韩国外交的一部分而已,但错已铸成,现在想改,晚了
文,这是啥样的精神,这是大无畏的共产主义精神,是毫无自私自利之心。
讲的很好,基本讲明了古代是的方向是怎么来的。其实知道地球是圆的是很久以后的事儿了,这个应该是常识吧。古代人不知道地球是圆的真的不觉得有啥羞耻的,不知就是不知。楞给不知扣上一个知的帽子才是耻辱的。
摊大饼式,一环,不对,是"一方"套"一方"的城市格局,是从先人那里继承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