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曹植 之一 风骨 -- 玉垒关2
《诗品》上说曹植的文章“骨气奇高,辞彩华茂”。这句话包含了这样的意思:文章,分为“骨气”和“辞采”两个部分。辞采,就是文笔,好比武术的套路,拳腿 的招式,甚至兵器外挂。而“骨气”,指的是内涵,类似于功夫中的内功。比如高手摘花飞叶可以伤人者,“气”也。
韩寒评老舍,巴金,茅盾等文学大家,说他们文笔太差了。那是因为,首先,他不知道,文笔是个技术活儿。而技术是依靠前人的积累而不断进步的。比如,出自大文豪胡适的早期白话诗歌是这样的:“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相比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的眼睛我去用它寻找光明”。前者,不过 登堂,而后者,已然入室了。但是难道我们就可以站在顾城的高度来蔑视胡适吗?故此,越是巨匠,就越是说:我之所以能看得看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第二,尤其从韩寒后来的文字来看,他不知道“骨气”对文章的重要性。
借用民国时期乱世高人的一段话来说明“气”:人之生也,各有所秉。得气之清者,聪明睿智也。 得气之浊者,或顽或冥。其气之醇也,斯为孝忠。其气之壮也,斯为杰雄。 古圣先贤兮,其得气之中也。若彼暴虐残佞,其秉邪恶之气而赋形耶。
这层意思在“ 红楼梦”里面表达的更为简略:“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
而一个作者的清浊,厚薄,正邪,最终会在字里行间显现出来。先人品论曹操的诗歌,说“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郁”,评曹植的诗则说,“如三河少年,风流自赏”,正是诗如其人。又如我辈读常凯山日记,读到的是“日记抗日,地图开疆”,以及“不问苍生问鬼神”。而读陈公博替汪精卫辩解的文字,则见到“巧言令色,鲜有仁。 所以,“文如其人”者,骨气也。
我没有读过多少巴金茅盾。但是有幸拜读过老舍之后,就看到他的博大和醇厚力透纸背,更见一片丹心照汗青。
而一个时代的“骨气”也会投影到文学作品中去。汉末的慷慨悲凉,造就了“建安风骨”。之后的唐诗宋词元曲,都与各自的时代彼此造就。
至于文笔和文章的关系,类似包装和商品的。而商品社会包装的重要性,韩寒以及与他同城的余秋雨辈是恰如其分的深知的,这也算是时代的烙印。
他辈若流星。无需多言,却说曹植。钟嵘在《诗品》中说曹植之于文章,好比周公,孔子之于文章。又好比龙凤之于飞禽走兽。(“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麟羽之有龙凤,”)
郭沫若的看法则是相反的,郭的《论曹植》,曹植的粉丝们看了愤然说,他怎么不把题目改为《论曹植的一无是处》。郭沫若说曹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一大半是封建 意识凑成了他。”说曹植之为政,说“他在所封的地方上并不见到有什么德政,怎么样去爱抚当时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郭沫若还有句话非常有趣:他说曹植的 “诗文对于后人的影响,也已经早成为过去了”。他的意思好像是说,如果有一天我们出入都坐飞机了。我们就该把当年为铺设铁轨奋斗过的人忘之脑后一样。我却 认为,身为中国人最幸福的事情之一就是,一抬头,历史的长河里,有无数星斗。
其实两人的说法都各有渊源。钟嵘生处南北朝时代,《诗品》的 出现,是为反对齐梁形式主义靡费文风的产物,自然,曹植的“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成了钟眼中的上品。至于郭沫若,则用阶级斗争的观念去要求一千七百年前的 诸侯,曹植当然一无是处。而我辈对前人的评价,也不可能脱离我们这个时代的影响和需要。我们有幸处于大国和大时代,各种思潮在碰撞中整合。这其中,中华传统的文化必将在反思之后重建。且让我们对过往,尤其是列祖列宗的足迹,献上温情脉脉的敬畏。
且让我们透过曹植,稍微领略长河深处,蓬莱文章建安风骨。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如果是曹植的文章的话,我正要开始呢。
小学读《龟虽寿》,总是似懂非懂;
中学读《白马篇》,意气奋发,只恨军校不收俺;
大学好《洛神赋》,模仿之,给意中人写诗,最后还是没敢送出去-------
工作了,反倒喜欢上曹丕的诗了,《燕歌行》深得我意,质朴无华;这世界虽有很多无奈,但是哀而不伤,才是正道。
在下以为,三曹其实都是性情中人,只不过曹丕更现实些,曹植更青春理想些,而曹操,才是真正英雄气,不受什么拘束。一首《短歌行》,少年学得,青年颂得,中年写得,老年吟得,真真建安风骨第一
一个人的格局总会受到家庭出身的影响。只是程度不同。比如出生在农家的人更有可能对农民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尽管他的眼界可能会远远超过了他父辈眼里的韶山村,而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又如出身清朝遗老之家的民国才女。她的文风有可能会因此而不同寻常地孤绝,阴冷。外面的世界八面来风,却始终吹不散她字里行间前世的尘埃落定。一如她父辈的烟榻上。
家庭也会对子弟的施加有意识的影响。比如孔鲤经过庭院,他的父亲孔子问他,你读了“诗经”吗?如果没有读的话,你怎么“立言”呢?你读了“礼记”吗?如果没有读的话,你拿什么“立身”呢?
这件事情有个专有的名词,叫做“庭训”,从此就代表老子教训儿子。有的庭训写在门楣上。比如“淡泊明志”的匾额。比如“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耕田读书”的对联。有些读书人则写文章教训子弟,称为“家训”。比如“朱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样精品的“老子教训儿子”的语录集合起来,就称为“蒙学”。而“蒙学”,所起到的作用,就是“传承”。
于是我们有“诗礼传家”,有了“三苏”,“三曹”。我想说说曹植,还是先尝试略说曹家往事吧。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留名
曹植的生母是卞氏
一
“三国志.本传”说得很明白。这日后的卞太后“本倡家,年二十,太祖于谯纳后为妾”。然后跟着曹操去了洛阳。逢董卓作乱,曹操出逃。而有人传来曹操的噩耗。家人想要逃回老家去。这二十来岁的娼妓出身的女子制止了他们。她说,曹君吉凶未可知,他日平安归来,何面目复相见也?正使祸至,共死何苦?
二
后来,卞氏的长子曹丕被立为太子。左右仆从们向她庆贺并且讨赏。卞氏说,大王是因为曹丕年长而立了他的。我只应以免去教导无方的过失为幸,又怎么能重赏大家呢?曹操说卞氏,“怒不变容,喜不失节”。
另有一次是,曹操得了几个美玉,他让卞氏挑选,卞氏拿了个中等的,曹操问她缘故,她说:取其上者为贪,取其下者为伪,所以,我拿中等的。
三
“魏书”上说,她的长子曹丕称帝后,有人告他的弟弟,曾经威胁到他太子位置的曹植放任不羁,终于犯法了。曹丕命人禀告卞氏。卞氏说,我也没有想到这个孩子成了这样,请告诉皇帝,不可以因为我而坏了国法。后来,等她自己见到曹丕,她也不为曹植求情。这段记录又说,曹植,是卞氏最爱的儿子。
裴松之注释这段话说,魏文帝曹丕梦到磨蚀钱币。越磨钱币上的文字就越清晰。曹丕醒来之后找大臣解梦。大臣回答,这是陛下的家事。陛下想做,可惜太后那里没法交待啊。 (此陛下家事,虽意欲尔,而太后不听。)。这就是曹植的结局,前半生持才放旷。后半生在母亲卞太后的干预下保命。又因兄长曹丕的逼迫,而在离乱和动荡中,用文字成就了一段功勋。
四
卞氏还曾救过曹洪。曹洪是曹操的堂弟,最早跟从曹操起兵。有一次混战中曹操失去坐骑,曹洪立刻下马让给曹操,曹操推辞,曹洪说:“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君。”天下可以没有我曹洪,却不可以没有你。 这次曹洪没有看走眼。不过,曹丕年少的时候曾经问曹洪借钱,曹洪却有眼无珠拒绝了。等到曹丕继承王位,正遇到曹洪的门客犯法。曹丕将乃叔曹洪收监,要处死他。群臣进谏求情,曹丕都不听,曹丕之母卞太后威胁曹丕的妻子郭皇后说:如果曹洪今日被处死,我明日便让陛下废了你的皇后的位置(令曹洪今日死,吾明日敕帝废后矣)。郭皇后急忙去尽力周旋,于是曹丕将曹洪削官减爵之后,饶了他的性命。他们都很幸运地没有活到十多年后的公元249年,司马懿政变夺取了曹魏的实权。包括曹植的兄弟曹彪等宗室被杀。
司马的江山也并不长久,不久就在内战中分崩离析,接着便是五胡乱华。那是个数万少女被杀死给大兵们做军粮的时代。其实倒也不是那时候的人多么灭绝人性。所谓人性,因势利导,不论哪个年代都差不多的。
五
闲话不多说,卞氏一共生了四个儿子。其中第四子曹熊早亡。长子文帝曹丕活了40岁,曹植41岁,而三子曹彰,是曹操引以为豪的猛将。有记载说,曹操死后,曹彰曾经追问曹操的印玺在哪里。
而曹彰活了大概35岁。他是在朝觐曹丕的期间暴病身亡的。曹植作诔悼念,说“同盟饮泪.百僚咨嗟”。同盟,指的的是同为诸侯的兄弟们。后人读到这句之后问,他哥哥死了,哭就可以了,为什么要把眼泪吞进肚子里呢?
有疑惑的不仅是后人。而饮泪的,可能更有卞氏。不过在那个“生民百余一”的动荡的大时代,她已经很幸运了。风尘出身的卞氏比她身为贵公子的儿子们长寿多了。她活到七十岁,直到她的孙子做皇帝的时候。 “三国志.本传”说,她驾崩后“合葬高陵”。
顺便再说一下,曹彰长的是黄胡须,有人考证过,说卞太后有鲜卑血统。
六
她活得也比她的儿媳妇们长多了。
“三国志”在曹操,卞氏,和曹植兄弟的本传里,都说他们“性约俭,不尚华丽”。又说他们死后是薄葬。这是家风,也正是乱世的时代之风。而曹植的妻子,豪门大家出身的崔氏因为穿了绣花的衣服,被曹操看见,让她回家,然后赐死。
至于她的另外一个媳妇,曹丕的妻子甄氏是著名的才女和美女。原本以孝顺而出名。后来年老色衰,曹丕称帝后,久久没有册立她做皇后,她更写了首诗歌抱怨了一下。发泄之后,曹丕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恩赐她 死。
七
前不久所谓的曹操墓里面,有两个陪葬女子。一个五十多岁,一个二十多岁。卞氏大概一醋之下,愤而出去打酱油去了。
集智慧,容貌,幸运于一体的卞氏终于没有躲过这一劫。
文章首先有教育作用,我们中国人都是读着杜甫、屈原、范仲淹这些人的文章长大的,好的文章不但教我们识字,而且告诉我们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有利于往真善美的方向上,往文明的方向上培养。
文章(主要从文学艺术上的文章来说,实用性文章另论)一般来讲,确实不能吃,不能穿,不能住,难道我们过一辈子就真的只是要吃吃喝喝穿穿外加大豪宅吗?如果你已经解决吃喝住房问题呢?有人有更为远大的理想,就是为更多的人能够吃好喝好住好,这个确实令人敬佩,但我们人类整体上难道就真的只有这点追求吗?我认为不是的。我认为即使我们吃穿住都还有问题的时候都可以有精神追求,更不用说人生基本要求解决之后了。最起码,人要有点情趣。
其实艺术素养在工业社会也起着间接的作用,比如许多工业设计,象轿车设计这样的,有一定艺术素养的和没有艺术素养的人,设计出来的轿车外观高低立判。
人文艺术素养对科学技术也有促进作用,有研究表明,艺术创造的生理过程和科学发现和科技发明的生理过程有一定的类似性,可以达到互补,所以钱老生前向国家建言多加促进人文素质的培养。
P.S.写好之后发现楼主删帖了,有点遗憾了,我真是因为觉得话题和我关心的比较接近,所以来讨论讨论的。我想楼主删帖应该和我的回帖没有关系的,因为我一发就发现楼主删帖了,大家别误会啊:-)
建安文学,曾经是我少年时代最喜欢的一个话题。所以,对于这一个系列,我自己有所期待。
此外,对于周围的人,有时候我也会信口雌黄,但是,对于这些称为“遗产”的事物,我希望我的评述慎之又慎。所以,除了第一篇,是积压了很久,所以脱口而出以外,其余的,我都改了又改。还是不得要领。
非常谢谢你这么认真的回复,等我好好读了之后,再和你讨论。
不过,我的文字有些辞不达意。
最近正在磨练中。
是否过度值得商榷。郭的《论曹植》写于1943年,他研究历史人物的武器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郭在此方面或有过人之处,但他在研究中过于受制于个人好恶以及喜欢翻案的思维模式也比较明显。试看《论曹植》中的这一段
要说他忠于汉室吧,在他父亲一代已经是权倾天子,不曾见他反对或讽谏过一次。而如《七启》一文,更堂哉皇哉地把他父亲恭维了一大篇,誉为“同量乾坤,等曜日月,玄化参神,与灵合契”的“圣宰”,是空前绝后的一位伟大超人。这把汉室和汉帝是摆在什么地方的呢?
还有
认真说,曹子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一大半是封建意识凑成了他。人们要忠君,故痛恨曹操和曹丕,因而也就集同情于失宠的曹植。但尽管道学先生们要替曹植粉饰,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却认定他是一位才子,而他的诗文对于后人的影响,也已经早成为过去了。
是否苛责?
人无完人,曹无论在政治上还是文学上肯定有他的局限性,没有后世某些人赞誉之高,但也没有郭所贬之低。不管怎么说,仅洛神一赋即可流芳千古。
写文章很大程度靠感觉,至少我是这样,感觉不对,怎么着急写也不满意。放一放,整理思路,有灵感了再动笔。我们等。谁有意见我给他送茶喝。
就做梦要写的。
说不定要写到老。。。。
不过,千山万水只等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