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另类解读加息:从接管企业谈开去 -- wqnsihs
昨天大家欢迎的热情太高了,搞得我晕菜菜,说话也语无伦次,在下面链接的帖子中也没有把我的意思说清楚,今天清醒一点,继续解读。
先谢谢诸位西西河兄弟姐妹大叔大妈们,让我受宠若惊
我在去年讨论通钢事件接管时,讲过一些我接管企业的经验。相信有接管企业或接班经验的弟兄们都有同样体会。接班或接管有三大任务是当务之急,一是人员重组;二是财务重组;三是资产清册。
人员重组,主要是剥离冗员,清理调皮捣蛋人员,减轻以后的运营负担和麻烦,一般采用赎买方式。而对干部,往往一般不好动,就只能从组织结构调整动手,所以接管前一定都有一个组织调整计划。对自己人,也就是那种与自己同心同德,互相信任,熟悉,听话,使用顺手的,一定要想法安排到关键岗位上去,一时调整不到位,一般就以什么顾问、某某改革办公室主任、某某中心主任先进去,而原来的不理想干部(主要是不一条心或者有抵触情绪的),或者找个新位置,位高权轻挂起来,或者指派到外围单位去,或者把相应部门撤销,拆庙赶和尚。不建立一支自己可以如臂使指的执行队伍,就算你有妙笔生花的想法,也是枉然。
财务重组,主要是财务核实和财务剥离。减轻财务,一方面是为了减轻以后的利息负担,更重要是为以后举债扩张腾出空间。就像想盖新房子,首先得清理出干净的地基一样。接管企业是否成功,或者所是否有政绩,关键看以后的投入水平,提升效率,提升产能,都要花大量的钱。没钱一事无成,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而偿债能力是关键。剥离债务由两种办法,一是坏账核销,由股东买单(这往往是与股东接进行管谈判的核心内容);一个就是挂账(主要是银行负债),有钱再还,但是要重新注入资金,或者承认借债能力。
此外还有一个常用的手段,就是通过清理债权,回收资金,改善流动性。一般是打折卖掉债权或者打折催收。这个我在与Y老大的故事中讲过。
第三就是清产核资,财务清册,夯实资产,压缩泡沫。这一步千万小心,一旦失误,可能以后要承担资产流失,贪污嫌疑等等责任。企业往往会有大量的资产泡沫,例如账面价值比市价高得多原材物料,按出厂价登记的报废或损失的成品等等。压缩资产泡沫,主要就是翻库盘点,造帐清册,重新核算,不账实不符的损失移交股东大会,或者认账核销,或者移送公安局追查。
类比一下,那么国家交班会干什么?
显然,第一项是一样的,搭班子,带队伍。毛主席说过:路线定了,干部就是主要因素。而且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是非常客观的。每个领导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例如有的霸道,敢作敢当,雷厉风行;有的温柔,多谋挂断,犹豫不决;有的亲民,善于听取别人意见,从善如流;有的孤傲,自己一意孤行等等。那么他的执行队伍显然就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来搭建,就像工具必须顺手,左撇子不能用右撇子的。所以今后两年,可以想象北京一定是冠盖络绎不绝于道,北京的高档饭馆的包厢一定夜夜爆满,你不小心走错门,可能都会看到一位未来可能的大领导正在窃窃私语。这是接班中最有变数的,如果人员任命到位,我们老百姓就会少受点苦。
国家的财务重组重点是什么?是控制通货膨胀。通胀回导致未来施政的空间缩小,不敢投放货币,不敢增大流动性,不敢增加财政赤字,一句话:花钱的空间被压缩。没钱就什么事情也办不成,不管产业升级或结构调整,还是改善分配结构,刺激内需市场发育,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字:钱。所以以后想出政绩,想完成12.5目标,没钱是万万不能的。而为了储备用钱能力,现在开始腾出库容,等待新的大洪水就是必然的了,没库容,或者崩溃,或者不敢做任何事情。所以压缩通胀是接班的必然且应当的动作。压通胀一般无非:加息;降低流动性(包括发行央票冻结,提高准备金冻结等等);减少基础货币投放(例如把结汇口子松一松,例如允许外汇结存在海外等等)等等。这些现在都在做,而且早就在做。
至于政策风险,肯定要考虑。因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有一利就有一弊。做决策的思维方式是先考虑在当下的可行性(也即天时地利人和等充分条件是否匹配,人财物等必要条件是否到位),然后再考虑利弊得失,权衡长短利益。如果弊大于利,就不敢,相反就下手。而不同时间利弊会转化。就像化疗治疗癌症,实际就是在赌癌细胞利害还是白血球利害,如果癌细胞杀死了,你的白血球还能恢复,你就赢了。同样政策决策经常也是看损失是否值得。例如央行为了控制通胀早就想加息,但因为因为就业压力和财政收入压力,上面一直犹豫不决。现在看来下决心了。
他们决策时肯定考虑了热钱套利的因素。由于我们特殊的外汇管理体制,热钱并不能大摇大摆进来,不管是地下还是地上,热钱流入管道都有自己的流量和流速局限,热钱并不能排山倒海涌入,更不能随心所欲,来去自如。应该经过他们计算,一定认为热钱占用人民币头寸峰值不会超过X亿,均值在Y亿,全年实际平均量可以承受。利大于弊。
至于人民币升值可能会按照中美议定的节奏,满足对方政治需求,以便获得以后的合作空间,这就是利益交换而已。
我们是一个不可能跟人起舞的国家,这点是与日本最大的不同,所谓坚持改革开放,不过是获得世界市场份额和世界资源份额的另外一种说法。中国人一直在权衡利益得失,一旦得不偿失就会翻桌子,就不会合作了,什么国际经济秩序不过都是获得利益的借口。30年来,我们整体上一直是得大于失,是整体盈利的,所以在委曲求全,在忍耐。如果世界环境发生变化,不能实现既定目标,就会造反。
国家压缩资产泡沫怎么干?显然就是打压升值预期。这点可参考我的另外一篇帖子,西西河有转帖。
政策解读:控制房价就是一场金融阻击战
好了,现在假定这些接班准备工作都在按部就班进行,那么还有一项更重要的工作不能忽视:未来中期运营计划制定。
接管企业的准备阶段,一定要制定接管后的运营计划,交股东(国企就是交国资委)审查。不然人家没法判断你行不行。
中期运营计划的基本要点是:目标;任务清单;实施细则(包括主要步骤,工作次序,工作要点,人员配置和分工,时间表和节点,预算,监督检查流程,考核标准等等)。目前的12.5显然还不是真正的运营计划,因为只是一个工作清单(所以我说还没有考虑可行性),分配到各部委,省市和大的央企。下面很重要的工作是督促他们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
那么下面有两个问题:
一是协同问题。我们都知道,盖一幢房子,有很多专业,例如结构,土建,水暖,电气,五金,木工等等,如果没有一个得力的项目管理部来协调他们之间的进度,工序的衔接,来控制质量,控制成本,这幢房子不是质量不合格,就超工期,或者超预算,甚至可能直接倒掉。按照惯例,协调各部委,各省市,各央企的进度、动作、质量、成本预算的项目管理部就国家发改委。那么目前的发改委需要为12.5的实施做什么呢?因为这个计划不是以前那种他们熟悉的产业为主的计划,而是政治改革为主的计划: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刺激内需市场发育,实际上就是给老百姓增加收入,那么从谁的口袋里掏钱:中央财政多少,地方财政多少?那么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钱从哪里来,怎么增收,最终是谁买单:央企?民营企业?动人家的奶酪,用脚趾头想想都知道,不动体制,不动位置,是不行的。至于产业升级,调整结构,本质是减少对低附加值产业的依赖,改变国家30年来发展的道路。产业升级需要巨额投入,投给谁?央企?他们效率太低,投给民营企业?凭什么把全国人民的钱给少部分人。所以不改变体制,也是行不通的。好整个一个政治问题,发改委玩得转吗?
二是这些部委、省市和央企是否真的理解、支持12.5,是否同心同德?是否有完成任务的能力。由于干部选拔任用体制弊端,干部表演能力越来越强,而执行能力越来越弱。怎么办?
(上面完全用的是类比法,这实际上也是我的基本思考方式之一,用一个自己熟悉的东西,例如企业,炒菜之类的来类比。林彪实际上也是这种思维方式,喜欢用一个简单模型来分析复杂事情,他开战略筹划会的口头禅就是:我们用什么模型讨论。实际上做事情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只是复杂性不同)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欢迎。
欢迎实战派!
还有很多东西没有填进来吧?
之前加减息一直都是27个基点,这次变成了25个基点,是有什么新的变化么?
忙总有过分析么?
一上来就是一篇好文,多写啊,以后企业方面的问题要多请教。
管政府不能把穷人驱逐出境,开除国籍,还必须安抚,安排就业等。
当然都是相对的比较,国企是比较接近政府的。
虽然整体上大同小异,但追求目标应略有不同,企业追求绝对效率,是生产蛋糕的,政府还应该偏向公平一方,是分蛋糕【或制定分蛋糕的政策】。
你觉得用行政命令方式推动的产业升级在那些工业可以行得通?
不谈GDP等经济学数字问题的话,产业升级的本质无非就是生产力升级,生产力想升级,得靠强大的智力资源。起码我对各种校园招聘的情况看,结论是,国内大学里最出色的学生,一般还是爱往央企(包括大型国企)或者外企钻,聪明人一般都是会衡量风险的,要不也不会都喜欢移民国外。既然外企不会给我们蛋糕,我们还是得靠国家队才行。
另外,产业升级肯定不是10年内就能办到的,否则又成大跃进了。中国需要一个根基牢固的产业升级过程,稳定的企业,持续的投入,才是留住人才,慢工出细活的良方。中国需要提升核心战斗力,就得舍得花钱,如果全靠资产负债表这种会计游戏搞国家经济的话,中国始终是起不来的。就跟上影这家老国企当年的动画片一般不赚钱,却做的那么好,而今天市场化的喜羊羊票房高,却那么弱智一样。
当然,国内已经有相当一批做的出色的民企了,华为,吉利,阿里巴巴等等等等。对这部分企业,国家应该是大力支持,尤其是海外扩张,做大做强,打品牌的过程中。我党应该对他们视如己出,决不能犯当年盛宣怀的老错误。
至于中国存在的相当多的由地痞阶级创造的垃圾民企,政府要像个男人一般,狠一点,这种靠CPI上升活着的企业,早该滚出历史舞台了。光是为了维稳,促进农民就业,这种思维模式该换换了。中国人奴性重一些,你越给他好脸色,他越不上进,你真要厉害点儿,他马上加把劲儿。
另谢忙总铢钱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7。本帖花:1
无论民主国家还是所谓的社会主义国家,其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都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中国开国30年主要通过向左转,拆了地富反坏右、以及党内官僚主义的庙,集中力量完成了初级工业化和国有化体制建设。改革开放30年向右转,拆了大锅饭的和左派的庙,联产承包责任制、引进资本、发展中小企业、压制工资、激活民间追求财富的活力,到了后期马太效应显现,民众反弹,维稳成本高企,大型资本家族基本确立,帕累托改善的余地大幅度缩小。这时候再次开始向左转以缓解民众不满,增加底层人民收入。而且这次改革的成本【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钱从哪里来,怎么增收,最终是谁买单?】必然也只能是由民营企业承担,各类中型和小型的企业将倒闭,从而空出空间为下一次建庙腾出地方。而跑得慢的地产商恐怕也要为此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