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我生活接触过的国家和其国民性 -- 沉静的悲哀
最近河里各种主题的政治讨论都比较多,尤其是关于中国如何能够和欧洲以及东南亚的各个国家合纵连横。这种合纵连横是否能够顺利运作,除了中国的意愿和做法,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因素之外,其实和各个国家的实际条件,各个国家人民的性格,或者说国民性也有很大关系。
所以我想把我生活过或者工作接触过,旅行去过的国家和对其国民性的了解写下来,抛砖引玉。在对这些基本事实了解的基础上,再重新评定我们的想法或者战略。
前前后后,我在英国生活了大概三年多的样子。住过的地方包括伦敦,伦敦郊区的小镇和英国南部的小城。
总体而言,英国的政治和经济状况都比较稳定。虽然总是阴天下雨,但是自然环境总体还不错,常年有大片大片的绿色草地。
物价总体比较高,但是层次比较明显。日常生活而言,有价格相对比较低的farmer market和ASDA/Tesco等超市,也有价格比较高的Waitrose. 购物有便宜的topshop, gap, 也有Regent Street, Bond Street, Convent Garden等附近的brand name. 房价总体也比较合理(如果和国内上海,北京,杭州,深圳等地比较的话),在伦敦近郊和伦敦市区内比较好的区,30-40w英镑都可以买到1/2个人住的flat.
伦敦的人口非常多元化,文化和艺术活动非常活跃。各种免费或者收费的博物馆,经常有新的展览;各种剧场,电影节,艺术活动连续不断。我甚至曾经参加过一个关于共产主义的研讨会,100多人的小剧场坐得满满的,讨论非常热烈。
各种社会制度都比较完善,但是动作起来非常非常慢,总体服务都很难让人满意。
从08年金融危机开始,英国尤其是伦敦的经济受到的影响非常明显。我在伦敦认识的做金融的朋友,基本上有一半当时都陆续失业。我认识的华裔的做金融的朋友,一半以上都离开伦敦,其中大部分回了亚洲,少部分去了北美。回亚洲的那些,又大部分去了香港,即使是一些先期去了北京和上海的,之后也陆续去了香港。
我接触到的英国人,大概可以分三种:
一种是那种受过比较良好教育的,有稳定工作,家庭,房子和两辆以上的车。他们工作态度比较职业化,也努力向上爬,但是敬业精神大不如我在国内认识的大部分朋友。
第二种是那种没怎么受过教育的,素质非常差。这类人在大街上见到的比较多,比如说街角卖花和卖菜的。我接触过的就是一个前房东,大概是个建筑工人,一直没退我的rent deposit.
第三种是长居的外国人,最多的是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我估计整个英国2/3的出租车司机都是这两个国家来的移民。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05年底开始,我在日本生活了不到两年时间,一直住在东京,但是到处旅行。
日本(当时)整体的政治和经济情况都比较稳定。环境非常好,冬天的温泉,秋天的落叶,春天的樱花都是中国文化里最优美那部分的集中体现。
东京的物价非常高,尤其是食物,分量都特别小,让人有限量供应的感觉,但是质量非常好。东京几乎算得上是购物的天堂,各种价位的商品都有,做工精细优美。如果没有发生今年的钓鱼岛冲突,我本来是准备去东京shopping几天的。
东京的文化活动不少,但是国际化的不是那么多。日本人对于保留传统倒是很热衷,比如说九/十月份大规模的秋祭活动,有各种游行,有社区小广场上的围着篝火堆跳舞。
值得称道的是,日本的制度完善,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非常好。去政府部门办事,简直跟去商店买东西受到的礼遇差不多。各种消费场所的服务,那是更好了,包括著名的跪式服务,基本上是稀松平常。多说一句,甚至日本的红灯区(我只去过六本木那一带)的服务和整体素质都是一流的。
我接触到的日本人,大概可以分成两种:
首先是大多数日本人,都是非常敬业,工作拼命,但是好像不怎么思考(在工作上)。不知道这是因为太过遵守规则的原因,还是因为就不擅长使用大脑。
然后是部分在三菱,三井这种大公司工作的精英,或者中小公司的社长。他们非常傲慢,对中国和中国人的态度不好,崇拜美国。但是工作起来也非常拼命。我在日本过了很多和他们一起熬夜工作的晚上。
总体而言,日本的阶层性非常强烈明显,尤其是在NTT这种老牌公司里。开会时座位的秩序都是非常严格的。但是在新公司和欧美公司里,要好很多。
日本公司的纪律性也非常强。有个大阪过来的销售经理,他带的那个团队,每天早上都要在办公室门口站着开会鼓气,高喝口号,然后再各自出门。
和中国人以及欧美人的生活比起来,我有时候真觉得日本人的生活没什么乐趣。工作上的机动性很小,又没有什么娱乐。我当时的大部分日本同事,除了法定的新年之外,基本上都不怎么休假。每天的生活都是早出晚归。
其实我现在很好奇,最近几年中国崛起之后,日本人对我们的态度又是如何呢?想看看那个曾经非常傲慢的三菱的小松原,现在是什么嘴脸。
08年9月份,我在印度北部旅行了两个星期。读书和现在日常的工作,都经常和印度人打交道。
我对印度的感情非常复杂。首先,这些年来,印度对中国其实一直不大友好,叽叽歪歪地。但是我对于印度的文化有种非常深刻的赞赏,不知道这是否是因为印度文化里主流的佛教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一部分;我认识的印度朋友们也很善良勤奋友好,我甚至有一个印度名字rani;最后,印度也是一个非常美的国家。
在印度旅行,最大的感概就是印度的落后和生活的贫困。我只去了印度北部,德里附近的一圈儿。没去经济更为发达的南部,所以观点可能有失偏颇。
从新德里的机场出来,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一个国家的首都。机场外的出租车,高速公路,以及市郊建筑,平均水平大概都比不上我北方老家的小县城。当然也有一块非常干净整洁的建筑群,那就是印度政府和国会所在地。一个国家的首都最好的建筑,竟然是其政府办公所在,我觉得这是件非常丢人的事儿。
印度人生活之贫困,完全是在我想象之外的。我不是在南方富庶之地出生长大的,也一直在资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上学,我认为自己对贫困其实是有认识和了解的。但是印度人的贫困,是在我了解之外的。
在Varanasi的那个傍晚,在街头行走,我真的是完完全全地被震撼住了。人的生存环境可以这么恶劣,也可以生存下去——一丝不着的小孩,没有电的角落里蹲着的老人,瘦骨嶙峋劈木头的火葬场的工人,满街的动物和各种人和动物的排泄物和气味,眼睛不知道可以怎么看,脚也不知道怎么样踩下去。
Varanasi是著名的恒河所在地,大概还算不上是印度最贫困的地方。我想象不出来,一个有这么庞大的如此贫困人口的国家,有什么资格和意义谈论民主!有什么理由花费巨额去购置武器和办运动会!那些政府官员的良心何在!
说得太激动了,我还是先去gym. 平静一下,回来继续。
接着回来正题。
就我接触到的部分而已,感觉印度的基础建设非常差。
即使像新德里这样的首都火车站,也是非常脏乱差,没有明确的标识,一切都要靠猜/碰/问。但是询问的话,又很容易被骗,甚至是火车站的工作人员,这个稍后说印度人的时候,再详细阐述。
其他的小火车站,情况就更糟糕了。因为火车晚点稀松平常,所以你永远都不知道你要坐的火车什么时候来,现在站台的这班火车要到哪里去。我还记得背着大包,死命地在某火车站台上从一头跑到另外一头,反复若干次的经历。
这种情况在其他国家都没有出现过。因为你总是可以从某个车厢上车,然后上车之后再找车票所在的车厢。但是这种做法在印度是不可能的。因为我订的头等车厢(不是为了豪华)永远是在火车的一端,另外一端的普通车厢是根本挤不上去的,也没法挤。情况就像很多印度电影里看到的,车厢的窗户上都扒满了人。
印度的高速公路很少,除了新德里市区和机场之间的那段路之外,我基本上没有在其他地方见到过高速公路。
其实别说是高速公路,就是一般的路质量也非常差,起码比我印象里国内十几年前的国道要差很多。
我去印度中部的一个著名的寺院的时候,租了一辆出租车,因为那里不通火车。距离不远,如果放在中国的话,大概2个小时的车程;我们走了差不多6个小时。
其中印象非常深刻的一段路,是要横跨一段铁道线。出租车到铁道线边上的时候,两边的横栏已经是要放还没放下了的状态,远远地也已经可以听到火车的鸣笛声。但是各种机动车,牛马车和行人还是络绎不绝地从围栏下往前涌。我都有点急了,但是我挤在车里,车挤在人群里,完全动弹不得。那时候是傍晚,不知道是因为我精神太紧张,还是这个过程持续的时间太长,我竟然昏睡过去了。等醒来的时候,已经过了这段铁路线了。现在回忆起来,觉得真是太神奇了。
英国这种呆了好几年的国家,要是能写得更多点就更好了
这里想说一下,佛教不是印度的主流文化,自从阿育王之后佛教在印度本土日渐式微,后来干脆就灭亡了,倒是在印度之外有了蓬勃发展和变异。中国的佛教,尤其是现在深入人心的佛教与印度最初的佛教简直是天壤之别。中国的佛教应该说包含了自古就有的天崇拜、祖先崇拜,与道教、儒家思想充分结合后的有神教,而印度最初的佛教更像是一种无神的哲学思想,追求的是个人解脱和对世界本源的理解,这与印度不重视今生,不重视生存环境的特点还是很匹配的。对于这种既包含了深邃理智哲学的智者思想与又包含了对现实逆来顺受、懵懂无知的傻子思想在中国是从来都无法被接受的。大概只有结合了神秘主义和多神教的西藏密宗有点和印度原始佛教类似。
至于说印度的主流文化,咱没了解过,不敢乱说。印度的主流文化是不是印度教咱也不清楚,只记得不知道哪个英国殖民者说过:不管是印度教徒还是穆斯林、锡克教,他们都有一种共同的特性,这特性就是印度的。
佛教在印度已经被灭了,佛教在印度没什么大的影响。
粗看以为您是文化圈子里的呢,再仔细一看,应该是在公司里的,呵呵。
写得不错,希望能够多写一些细节出来。
我稍后补文的时候,会接着谈细节,说明为什么我这么认为。
印度的主流文化,涉及宗教的,主要的两大宗教:印度教与伊斯兰教,还有锡克教,佛教在当今的印度没什么地位与影响,所以,你在文章表示
实际上,印度能成为一个国家,应该感谢英国,没有英国,南亚是十几个小国家组成的,至少玄奘大师的“印度”,“天竺”跟当前的印度不是一个概念。
不过要客观评价一个国家的国民性是很难的事,建议从生活细节和日常观察入手,以小见大。
如果说韩国和越南的文化是中国的文化的分支,日本只能成为异化。
跟朝鲜半岛的关系比较密切,跟中原的关系就转了一层,中原强盛的时候过来朝拜,战乱的时候就自己发展,所以自己的东西比较多,也不太会像朝鲜人那样乱攀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