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翻译整理】哲学家看武术--译自纽约时报 -- 元亨利

共:💬9 🌺2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翻译整理】哲学家看武术--译自纽约时报

这是一篇发表在纽约时报上的文章(12月8日的),从哲学讲中国武术,作者应该是华人吧,是美国一所大学的哲学教授,他的话应该是有分量的;当然,哲学专家不一定是武术专家。但是这篇文章给我们的武术研究,也就是总是围绕着科学,是否是科学,这样的层次,它带来的是一种新角度,新思路。下面是我的翻译,很粗糙,只想翻出作者的意思,很多哲学名词,专业术语肯定有问题。几年前在西河发过贴说武术是艺术,不是科学,这篇文章也有类似观点。但角度还不一样,我是认为,武术和艺术都强调个性,感性;越独特的,越有艺术价值,这与武术是一样的;而科学是追求普遍性,理性。如果我们能承认这一点,我们对武术的看法可能会不一样,保守,落后,迷信等等。这里面有很多可以展开的内容。现在的研究,多是用对科学的认识来看武术,而且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还有一个问题,看外国人的学术文章(这篇虽然发在报上,但是还是有些专业学术的写作风格),与国内人的很不一样,国内的多是要下一个判断,就象小时看电影一样,是好人还是坏人,坏的就要“嚓”的一声;国外的学术研究里很少看到这样一种态度的痕迹,他们好像认为价值判断不是学术研究的事,学术研究要做的是去分析现象,可能是基于“存在就是合理”这样一个原理吧。另外就是他们的视野比较广,全面,不像国内的好像总是从科学出发,实际上,现代科学只是很多理论体系中的一个,用它来评价别的体系,有时就是那种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问题。也会有像席文教授所说的,类似不平等条约的现象。同时,中医和武术是中国文化里的一对双胞胎,所以,这篇文章说的,我认为也适用于中医。

原文链接

-------------译文分划线-------------

在一条2005年关于以武术闻名中国的少林寺的新闻报导里,一位和尚谈及一种很流行的误解。“很多人有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武术就是为了打打杀杀”,这条新闻引用这位和尚的话说,“实际上武术是为了增进你的智力。”

确实,西方人是通过《龙争虎斗》,《醉拳》,或近期的《卧虎藏龙》等武打影片了解功夫的概念的。在影视界,技艺高超,翻滚腾跃的武者如李小龙,成龙和李连杰被视为“功夫大师”。

但是,正如那位和尚指出,武术要体现的,远远不止是格斗。实际上,任何从实践修习中得来的技艺都可以说体现了功夫。比如跳舞,绘画,烹调,书法,表演,正确的判断能力,与人相处,甚至统治,都可以说是功夫。在中国的宋明朝代,功夫这个词被理学家,道家和佛家广泛的应用来指总体而言的生活的艺术,而且他们都明确地指出,他们都是功夫的不同学派。

这个关于功夫的广义的理解,是我们能够理解传统中国哲学,及其与西方哲学传统的交汇点与分歧点的一把钥匙(虽然可能不是唯一的钥匙)。如很多学者所指出,中国传统哲学的终极关怀是如何去生活,而不是寻找真理。

公元前4世纪,庄子提出一个很著名的问题: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这个比虚拟现实和黑客帝国早了几千年的问题既给功夫带来灵感,也同样是一个认识论上的探索。庄子没有顺着这条思路去寻找确定性,就像笛卡尔的梦所作的那样,而是意识到,他体认到的是“物质的变化”,也就是说,人们应该顺应万物的变化而不是无谓地追寻什么是真实的。

孔夫子认为君子必也正名乎,他所说的正名,也是一种功夫,但这种功夫的目的,与其说是捕捉事物的本质,不如说是获取社会政治秩序。因为“名”,或者说字词,只是此“名”作指代者的行为准则的一个替身。这就让我们想起被奥斯汀(J.L.Austin)称作“表现性”(performative)的语言的功用。类似的,孟子及其晚起的对手荀子关于人性的观点,也比所谓性善性恶的形上之说更重在如何反省自己以期加以改进。虽然他们关于人性的论点不相见容,却可以作为互补的修养之道共存于儒家传统之内。

佛家的“无我”之说确是很象形而上学,但它的目的是要把人从苦海中解脱出来,因为根据佛法,苦生来俱有。佛家的修持,就是摆脱世人的业(attachment)的一种功夫实践,而不是获取命题真理的理性活动。

把中国哲学的语言错认作“自然的镜像”(借用罗蒂(Richard Rorty)的话),就像是把菜单当作菜本身。功夫(各种关于修炼的技艺)的本质,对于那些侵淫于西方哲学主流的人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很自然,即使是真诚的想要尝试,这类人也会因为中国经典中缺乏关键概念的明确定义,以及没有线性的逻辑而无所适从,浅尝而止。但是,这不是一个弱点,而是功夫之道的一个要求,正如学游泳重在实践而不是概念的理解。只有超越关于现实的概念化描述,才能掌握真正的智慧,就象跳舞或表演等技艺所显示的那种智慧。

这种对风格,内在性和整体性的感受需要的是一种悟性,这种悟性类似于能克服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所说的西方逻格斯主义(Western logocentrism)的那种洞察力。由此甚至可以把认识论推广到非概念化的领域,在这个领域里,知识的可获得性取决于认知能力的培养,而不单单是取决于客观的“可观测性”。这也表明,一个人的修炼并不限于“知识”。某位有修养的人的人格魅力可能会打动别人,但他并不一定知道如何去打动别人。在武术里,确有如芬格莱特(Herbert Fingarette)所说的的“特异”而又“明显是人能完成的”实践中的某一方面。在这方面,人们“总是能随心所欲而又美妙地作出强大的效果,用的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这种力量本身就是无形无触,神龙见首不见尾的”。

作为我们时代的哲学的世界历史对话的结果之一,哈道特(Pierre Hadot)和玛莎·努斯鲍姆(Martha Nussbaum)都要为哲学“正名”。他们试图揭示,古代西方哲学家,例如苏格拉底,斯多葛学派( the Stoics)和伊比鸠鲁学派(the Epicurians)主要都关注德性,精神修习和努力奉行一个健康生活的实践,而不是纯理论的探索。在这一点上,西方哲学的源头与经典中国哲学是相似的。这一事实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揭示了历史事实。它还把我们引向一个此前是被一种倾向所掩盖了的方面,这个倾向就是我们发掘永存的,普适的真理还有运用这种真理的方法,即通过理性的推论。哲学家们即使把他们的思想作为发现真理的纯理论性的话语,他们的思想也从来都是作为人类生活的向导。现代启蒙运动思想的威力的充分体现,在于现代社会里我们有目共睹的伟大成就,同时也在于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严重问题。我们行为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被那些看上去理所当然的哲学思想所规定的。当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向现代理性哲学发起全面攻击的时候,他理所当然地认为,哲学的形式只能是寻求客观真理,这个事实即有讽刺意味,又是令人警惕的。他对哲学的拒斥,落入了他自己警告别人的陷阱:把哲学思想仅仅作为“镜像”而不是“杠杆”。

我们很可能会认为中国功夫的视角是实用主义的一种形式。这两者的近似性也许就是为什么实用主义随着上世纪早期杜威在中国的旅行受到欢迎的原因。功夫视角带给实用主义方法的,是对个人修炼改造的强调。这是一个在杜威和威廉杰姆斯体系里早已存在但常常被忽略的方面。一个功夫大师不仅仅是作出正确的选择和使用有效的兵器来满足一个人的爱好。这一点从来没有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一个有效的招式可能是来自一个正确的理性判断,但是一个能够体现功夫的好招式必须植根于人身的整体,包括身体的特质和七情六欲,而且所谓好招式不仅表现在其结果,还表现在用这招式的人的艺术风格上。它也体现了在我们对一个人的信仰和观念的形成的理解中,即泰勒(Charles Taylor)所谓的“背景”(诸如传统和社区等因素)。通过功夫之道,古典中国哲学展示的是一种整体观,这种整体观把上述这些边缘化的方面整合在一起,因而迫使我们重视它们相互作用的机制。

功夫之道与亚里斯多德的德性伦理有很多深知灼见是相同的。后者的重点是在主体(agent)的培育,而不是行为准则的规划。但是与亚里斯多德的伦理不同的是,功夫的伦理之道并不是寻求任何形而上的理由。我们并不需要相信为人类预设的结果(telos)就可以理解功夫内在的优异之处。但是这种方法还是会导致承认形而上学的世界观的重要指导作用。例如,一个亚里斯多德的形而上学的信徒明显会更重视培养她的智力,而一个儒家关系形上学(relational metaphysics)的弟子,则会把重点放到学习如何和谐人际关系的礼仪上。这种方法拓宽了允许多种互动的关于优秀的远见的可能性,包括那些用来理解和指导这些远见的形而上学或宗教信仰,而这些信仰的正统性的说明,则可以留给具体的人们的实践。

功夫之道并不是说,真理总是在强者一边。这就是为什么把功夫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才更合适的一个理由。艺术不是用市场占有率来衡量的。另外,艺术的功用不是对真实世界的准确反映;艺术表达的,不仅局限于普适的定理和逻辑推理,她还需要艺术家的修养,品德和艺术风范的体现,以及想象力和原创性。假如哲学就象哈道特所说的是一种“生活方式”,那么功夫之道的启示是,我们应当把哲学当作是追求健康生活的艺术,而不仅仅是一种定义的很狭隘的理性化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Tags): #哲学#功夫#武术#纽约时报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作者对中国文化了解很深

他实际上是用武术作引子,引入广义的“功夫”概念,即“任何从实践修习中得来的技艺都可以说体现了功夫”,并由此出发讨论中国哲学。

家园 江晓原教授对科学的看法

直接回自己的贴还是有问题,就借个光跟在这里。

原文作者叫PEIMIN NI,不知是不是大陆过去的学者。

国内科学史教授江晓原的博客上有一篇文章,讲到科学的三大误导:第一个误导:科学等于正确,第二个误导:科学技术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第三个误导:科学是至高无上的知识体系。他还说:科学带来的问题,只能靠科学解决吗? 在这个基础上,当科学技术带来了问题,它就可以说:只有进一步让我发展才能解决。这听起来似乎也很合理,而且我们在很多情况下也不得不如此,我们被迫接受这种局面。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论证是有问题的。。。。。

说的很好,能够跳出科学体系看科学,科学不过如此。可惜很多中国人迈不过这个坎。更有意思的是,中国人在面对自己传统文化时,总是转向西方文化。在我看来,还是鸦片战争的后遗症。这与某些其他东方国家宁肯挖个坑埋点骨头也要死顶自己文化很不同。

家园 写的好.功夫可以有多种思想视角.

功夫也可认为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功夫的生活也叫修行.

修行这个说法也许更加直观.所谓修行,就是修正行为.佛学认为,人的行为是受潜意识控制的.反过来,如果我们的行为可以受到控制的话,就可以间接的改变我们的思想甚至潜意识,直到成佛:成为觉悟者.

功夫的修炼也不例外.

家园 功夫

在汉语里,功夫本来就有另外一个意思:时间。

特别是这篇文章开头提到的,有意识地花在某件事情上的时间。

家园 【原创】确是,花!借题发挥一下。

中国文化的很多内容,比如武术中医这一对双胞胎,应该要从多种视角去看,如果我们抱着这种态度,实际上我们对世界,自然界,以及人类文化知识体系的认识都会更丰富。比如按席文所说的,用中医(武术也一样)的观点去看现代科学体系。从武术来看,用钱学森提出的人体功能态的概念,现代科学是在人体常态的社会里的统治性体系,而高级功能态的东西,不能用象传播科学那样的方法来传播,比如现代教学体系,与大众传播包括网上公开讨论等等来进行,否则会带来不良社会效应,历史证明了这一点,比如关于人体特异功能的研究讨论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师徒制,一对一教学,都不是保守,不管从社会性上讲,还是从技术性来讲,都是到目前为止最适合的方法。以技术层面来看,武术教的是直接有关人体的,人体又是人各不同的,所以不可能象学校一样开大课,一个老师几十乃至几百学生。她的方法是一种分叉和反馈型的,每个学生教的不同,而且下一步的教,要与学生对上一步的反馈(身体上的和领悟上的)的不同而调整。。。。。。

很多东西可以与现代体系比较。还有武术知识的获得,我们每每会想,历史上第一个武术家是怎么知道这些内容的?比如练功的要求,微收下颌,头上顶,舌抵上颚。按现代人的经典说法是,这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摸索得来的。也就是现代科学的方法,试验,调整,在试验,也就是说是从一无所知去试。但我认为武术不是这样的,武术家进入高级功能态后,他的人体会自动进入一种状态,颌自己就会内收,头会上顶,舌自动上抵,于是他知道了,哦,这是一种最佳状态,那么练功时也要这样去做。(这是猜想,自己可远远没有进入这种高功能啊)。中国武术,真正传统意义上的中医,道家等都应该是这种过程。经络的发现,还有其他常人无法想象因而都归咎于外星人的,很可能都是类此。。。

功夫
家园 功夫茶应该也是这个意思吧?
家园 嗯,就是。
家园 不需要练武术,只要你能轻松完成一个马拉松

就基本理解武术是什么东西。

主要,是要轻松地完成!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