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诗文独立古今间”的狂士金堡 -- 古城老农
宋代以前并不是三明治体制。确切说,三明治体系是门阀式微以后才形成的。上面一个大而无当的皇权,下面是一盘散沙的自耕农,中间依靠科举一条小小的通道联系。宋以后这个社会,高层和底层极度脱节,又因为科举的关系,阶级流动性又很强。完全依靠上面那个大而无当的皇权强行压制,社会才能保持稳定。而且,上面那个皇权本身也是不稳定的,过两三百年就要崩溃一次。所以宋元明清其实是轮回,但秦汉隋唐一直是在演进的。
中国历史演进到宋代本应该突破工业革命这个环节,变成一个现代国家的。但宋代始终没突破这一环,很大程度上是地理决定的。中国地处亚欧大陆的东端,中国北部的草原大漠是旧大陆游牧民族的发源地。在旧大陆的几大文明中心,中国承受着最强的军事压力。蒙元灭宋,把中国社会的自然演进过程给打断了。试想一下西欧要是在工业革命前夜被蛮族征服一次,会是什么情形?
很多观念暗合那个作者的结论
因天地人和,有些组织注定要胜过其他的
资产豢养的公知天天叫唤带路党,普世,跟明朝的东南士绅几乎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
历史其实总是不断重复的,如果TG不能压服资产党,让资产为国所用,则必然完蛋。
中国古代历史还需要梳理,简单化不太合适
这个技能点是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天赋,因为历史是维系中国人的真正信仰,历史就是中国人的圣经。在两千余年不断修史不断地教化下,用历史隐射现实也就成了中国人的本能,每个中国人都可以按自己的理解解释历史,而谁掌握了历史的解释权,谁就是中国的统治者。中国历朝历代修史,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依靠修史来掌握话语权,以及用修史来体现政权的合法性。这个和过去西方教廷掌握了宗教的解释权,就掌握了西方世界最高权力是一回事。
我们所熟悉的所谓传统中国,其实就是明清的中国。秦汉隋唐时期的中国对于现在的国人来说,其实并不熟悉的。把明清当做中国古代的全部,这是很简单武断的看法。
对于三观不同的,立场对立的人,无需去说服,也说服不了。如果你不认同马列史观,马列史观也没必要说服你。说句实在话,越是文化人,越是说服不了,但文化人又喜欢去说服别人。
不过要说用武力逼迫富豪乡绅交出银子,似乎就不确切了吧。
清朝初年的几次危机,消灭南明,三藩之乱,围剿大顺大西,内地的地主土绅起了巨大作用,甚至到了太平天国,清廷已经几无可用之兵,最后来保卫摇摇欲坠的政权的,也正是身份卑贱的汉族地主。如果清廷真的一直是倒行逆施,民怨沸腾,受到各个阶层的唾弃,那么这些危机的任何一个恐怕都会彻底结束这个外来政权吧。况且在生产力没有得到什么突破性发展的情况下,全国人口从明的1亿左右,增加的3-4亿,应该是阶级矛盾得到了一些缓和,至少在经济领域。当然,在文化领域,可能是毁灭性的失败,因为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不是密切关联的,尽管到了一定时期会有一个瓶颈。
就是把东南士族压制在一个范围内,不准他们乱动乱说话。声色犬马还是会让他们享受的。
太平天国时汉人地主冒出头来,也许就是看到清廷已无人可用,汉人在政治上可以搏一把呢。
首先就是在明末的农民战争中,汉族士绅官僚为了自身的阶级利益集体倒向了满清。清初灭南明,围剿大顺军和大西军,本质上汉族士绅官僚联合异族的军事力量剿杀农民军。
其次,满清统治者对汉族士绅官僚的态度。满清统治者对汉族士绅官僚是采取又打又拉的政策,一边用科举制笼络汉族士绅地主,一边又用剃发易服和文字狱这些政策进行精神上的打压和奴役。
等满清政权初步稳定以后,更是通过文字狱这种政治高压手段,在康雍乾三朝一百多年内,连续的打压东南的士绅地主。雍正朝又通过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火耗归公等一系列政策,把明末沉积在东南的银子,通过政治手段强行收取了上来。明末阶级矛盾之所以尖锐,就是士绅官僚阶级截断了朝廷的财源,逼着明朝朝廷把财赋转嫁给大量破产的自耕农身上,这才是引起明末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雍正通过打压汉族士绅官僚利益的政策,充实了财源,极大的缓解了明末以来的阶级矛盾。摊丁入亩的政策更是释放了大量隐瞒人口。如果没有满蒙八旗贵族的军事武力做后盾,雍正是做不到上述的政策的,也就谈不上缓和阶级矛盾。
而对于汉族士绅地主阶级来说,只要能在科举制下继续做官,头上的主子是不是异族,对他们来说没本质区别。这个异族主子虽然天天拿文字狱逼着他们钻故纸堆,虽然这个异族主子让他们和草民一起纳粮,但总的来说是要依靠他们进行统治的,无非是他们做官没有在明朝的时候那么舒服了,明朝的时候他们可以想怎么骂皇帝就怎么骂皇帝,皇帝还拿他们没办法,这个异族主子可骂不得,别说骂,一不小心说错话,异族主子都要他们的脑袋的。这就是明清士绅地主阶级的依附性和软弱性。
到了清末,汉族士绅地主阶级主动为满清政权挺身而出就可以理解了,太平天国起义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是以打破儒家那套科举制和满清异族主子的面貌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汉族士绅地主阶级为了自身的利益,必须挺身出来和异族主子站在一起,剿灭农民军。这个和明末士绅官僚集体降清是一个道理,再加上太平天国又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一言蔽之,阶级仇压倒民族恨。从阶级的角度去分析明清的历史,很多东西就能理清了。
占多大比例不好说。不过这些东西好吃又高产,欧洲人口增加也跟这些作物有关。
明朝并不是毁在李自成的大顺军起义中,也不是崇祯不勤政,国家能力的衰弱注定明朝灭亡。
相互打小报告,如果一个专门机构来风闻报事,那会成为官僚的公敌,但如果是官僚之间么,今天你踢我,明天我阴你,就形不成气候了.
当然八旗也是压制汉臣和士绅的重要力量,但他们代替的不是厂卫的职能.他们本制上类似于皇族.当然制度上明对皇族是防的,清用的比较多.我想这主要是因为,一般的皇族政权,建国初人数很少,且多是可能有继承权的,所以多用难免生事,而八旗是民族,而且使用的是奴才制,平时是以奴才自居的,虽然有继承权的也争的一塌糊涂,但大部分,实际上比汉人高一等,但理论上又是家奴的人群,起到了一个相对好的平衡作用.(其实士大夫们的称臣权,在尊严上有点可笑,这个臣实际还低于称奴才的,岂非奴下奴,纵称臣不称奴,又有何用.)
一个问题就是,由于其杀光了东北的汉人,所以东北粮荒闹得厉害,经济上出了很大问题。
第二问题,人太少。虽然满人打仗很厉害,但是由于缺乏人口,古代战争很容易就造成伤残,导致减员,八旗缺兵缺得厉害。这一点在其征战两广一带时,就已经完全依赖汉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