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300万亿M2 -- 陈经

共:💬189 🌺1138 🌵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家园 300万亿M2

最近总在想300万亿M2的事。2010年底72.6万亿,已经是世界最高了。多年来增速就没低过,2009和2010年增27%、19%。2011年说是要控制了,也有16%。2011到2020是10年,如果每年16%,最后就320万亿。现在都说货币太多,那要是M2上了300万亿,得成啥样?

现在一些破事,主要就是高房价、通胀两个大的。其它哪哪出事了,基本是听说,未必比以前更多,有些还真假难知。许多人是对高房价、通胀不爽了,别的事也一起拉出来说,往坏里解读。这两破事,经济上的根源是货币过多。政治上的根源就各找喜欢的解读,但最终都要说明,为啥M2这么高。这是可以说清楚的。

这几年的情况基本是,M2年增16%或者17%,几乎是所有年度规划中能最早确定的数据。确定以后,还可能往多增,不会少增。增加M2,最直接的就是“新增贷款”。还掉老的,贷更多新的,差额就是新增贷款。现在的规模是每年8-10万亿的“新增贷款”,存量贷款2010年底是48万亿。M2增加的主要动力,就是这个“新增贷款”,其它因素不多。

本来近3万亿美元外汇跑来换人民币,也会大幅增加M2。但央行通过发行央票、上调准备金率至近20%这种世界罕见的大招,对冲掉了。我认为央行是想控制M2的,想了不少办法,还真不是主动印钱。央行这类“控制M2”的动作,还经常弄得市场上缺钱,民间利率、shibor之类的时不时弄得很高。以前不太了解,现在确实觉得20%的民间贷款利率真不算高,算是厚道的。一边说钱太多,一边又缺钱,原因是央行在搞大招。

这“新增贷款”的规模就不是央行能控制的。央行表面上在搞“贷款额度”,额度用光了商业银行就放不出贷了,还按季按月控制。但那说的是额度之外的不让贷,这额度本身就高得吓人,2011年1月就放出去1万亿还多。真要降M2增幅,直接把新增贷款变成0不就行了?想贷,就先还钱,也能贷。但这根本不可能,大把项目铺开来了,等着贷款往下推。

这些项目,要一个个列出来,基本是有正当理由的,真不是瞎折腾。以几个大的为例,如无说明都是2011年预计投资。

1. 水利。十年4万亿,开局4000亿不会少。

2. 交通。高铁与普铁,7000亿。城市公路,7000亿。高速公路预计新开工555个重大项目,15000亿,各省规划投资500-1000亿的不少。地铁,2011-2015预计1万亿。还有农村公路,放到各省自己搞了,重庆说今年投85亿。还有航空,买飞机就要170架,重庆说今年机场投180亿。这些加起来毛估估一年要近4万亿了。

3. 能源。2010年完成电力投资7050亿,完成煤炭采掘选洗固定资产投资3770亿。照这个数,挖煤发电今年总得投上万亿。2010年石油石化投资完成1.16万亿。2010年新开工378个风电重大项目,预计总额3000亿元,当然不是当年就投完。核电说在项目国产化的前提下,保守估计10年投6000亿。煤电油新能源,一年投2-3万亿少不了。

4. 电信。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6300亿。

5. 房地产。保障房1000万套,投资1.4万亿,一套14万元不算多。2010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4.8万亿。

这些硬硬的投资,没哪个是不应该的,只是早建晚建的问题。就算是房地产开发,这投资本身也是正确的,建出房来增大人均住房面积是硬道理。光这些,加起来已经约13万亿了。而且,这些只是基础设施。还有很多工业生产项目,汽车钢铁这些,也得投资,不好估计,但肯定不会少。要按各省自己估计的,要搞的还有很多,一个省吹出几万亿不奇怪。现在这样,已经是发改委打压的结果了。

再怎么打压之后,那些项目就在那了。要开工,开了工的要完成,完成的要启动运营,运营要流动资金。这些,基本全都要靠贷款。我见过完全不要贷款的企业,业务非常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运营靠自有资金就行。但上面那些项目,不要贷款的很不好找。比如中移动有钱,一年挣上千亿,搞3G还得贷款。只不过贷款容易,自己配套的资金非常充足。中石油有钱,亚洲最挣钱企业,但搞起大项目也会贷款。房地产企业是千夫所指挣大了,拍地建房投入非常大,还得猛贷款。但卖房顺利,自有资金充足,还贷不是问题,还敢于屯房了。至于铁道部这种,就别提挣钱了,不贷款就关门算了。还有比铁道部更猛的,比如“平安重庆”项目,到处装摄像头,号称50亿。其实没钱,海康威视上市集资有钱了,垫资13亿包下项目,以后的钱可能得靠罚款了。

到处都要贷款,这些项目一算,新增贷款要8-10万亿真不奇怪。已经建成的,有收益了,是能还一些贷,能起到减少新增贷款的作用。但真要算,好多项目也就是还个利息,本金都未必能还上。所以,不敢加息到太高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也不是说瞎建了,基础设施建设就是这个规律。刚建成的时候挣钱不多,还贷压力大,慢慢才挣上钱。另外,民众收入不高,基础设施也不能收太多钱,收多了群众肯定骂,经济发展受影响。高铁没组网,车流密度不太高,民众收入得慢慢增长,票价一时提不上去。看这架势,现在显然是大规模的扩张期,而且还得维持低价,不能发力回收资金。这种扩张期,显然只能用新增贷款来顶上。扩张厉害,贷款就厉害。

这都是没办法的事,如果光论与基础设施配套的贷款规模,多少钱做多少事,其实效率算很好的。技术基本山寨化了,产能也是自己的,银行也是自己的,人力资源价格还没大涨,除了要进口资源基本自己搞定。新增贷款多,根源是规模实在太大,再要哪一条不行,这新增贷款就没边了。光电力,一年就新增一个英国,人家多少年建成的。要让美国英国干这些活,干不干得成另说,一年配套的新增贷款没个30-40万亿都不用开口。要么就拖得极长,中国三年干的,美国十年。

以上的逻辑链条,哪点都不好动。项目都是应该的,要减速,地方上反弹不能说是对抗中央。以前有过这种事,2004年内蒙江苏扩产,给老温抓了典型。内蒙政府检讨,江苏老板进大牢。但压下的项目真不是多余的,后来又悄悄上了,谁给压下算谁倒霉。据说对政局的影响都不小,对经济那就是头等重要的事务。中央调控一会紧一会松,预见性不是太好。但是,“你调,或者不调,项目就在那里,迟早得建”,地方中央关系、全球经济形势,讨价还价,总得有一个相当规模的新增贷款出来,搞那些项目。这么多年了,每年17%的M2增幅,应该就是对应中国能够接受的项目进度,即使内外部环境不是这样,快慢也不会差太多。快了中央要调,慢了地方要叫。

干项目是好事,干项目要钱,就不是好事了。这么多项目做下来,银行的贷款也就出来了,算企业欠的。贷款花出去了,少部分给了直接干活的人,多数给了接活的企业,再通过企业流到个人手里。到现在,所有企业贷款约42万亿,存款约35万亿,还欠钱。但居民存款约31万亿,贷款约6.5万亿,净存款很多。以上数据是我估的,可能小有误差。

企业总体还欠钱,所以虽然货币体系M2已经很大,企业运营仍然紧张。居民手里大把现钱,许多人有余钱折腾投资。居民还是最爱买房,房价长胜不败,加上贫富分化,大批人买不起房,社会问题突出。企业面对42万亿贷款,虽然有35万亿存款,但也是贫富分化,不少还贷成问题。又折腾股市,通过IPO与增发配售,将居民的存款转给企业,帮企业化解压力,弄得股市涨幅垫底。

贫富分化也与这些项目有关。项目多,有技术有管理才能的“能人”,或者会折腾关系拉项目的人,活动空间大。业务上了路,一个个项目干下来,发家很快。项目虽然多,80%的人没啥专业能力,还是参与不了,自然捞不到。据我个人观察,许多发家致富的人,还真不是直接贪污腐败捞来的钱,这么干不方便,风险还高。主要是通过参与到项目中来发大的,过程中自然要有些手段,不公平在这个层面。这和发展中国家的贪腐形式上有区别,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中国怪异的发展。

一般人可能就知道考公务员这种出路,其实到这些项目里混,出路要好多了,投进里面的钱非常多。我建议,如果要考大学、择业,可以去研究国家项目,看看哪些行业要人,作相应的准备,不要中彩票式地去考公务员。如果人亲身参与到这些项目里了,看社会的眼光也会和一般人不一样,可能会更加正面一些。参与到建设成就里了,会有一些回报,也会看到希望,也有建设的自豪感。辛苦找工作的大学生,心理上很可能比辛苦搞建设的农民工差得多。李斯说,要当谷仓里的老鼠,到食物多的地方混。人比老鼠要强,除了吃粮食,还能干活。个人改变不了新增贷款的额度,改变不了M2的增幅,但可以跟着那些钱跑。

那么300万亿M2会不会成为现实?从上面的“新增贷款”增加M2的原理来看,这要看还有多少“新增贷款”在后面。假如后面10年,还要200多万亿新增贷款,那真的会300万亿。好事是,这些新增贷款是用于建设的,较容易估算。如果是用于养人坐吃山空,那就没边了。

假设10年累计新增贷款240万亿,那么年均新增24万亿。M2年增16%,前低后高,2020年当年新增贷款得是45万亿了。这种可能性到是可以断然否定。哪怕有较高的通货膨胀,比如说一年8%,2020年的45万亿也相当于现在的21万亿。但2020年,上哪找那么多项目花这21万亿?到时高铁肯定建差不多了,高速公路也差不多了,可能连房地产都搞得差不多了。就光算保障房,一年1000万个,10年1亿个,够3、4亿人住,还有什么房子问题解决不了?水利、交通、电信、能源、房地产,都找不到什么大项目了。

可以断定,如果是搞基础设施建设,10年绝对用不了200万亿。200万亿是个什么概念,30万亿美元。印度狂吹再狂吹,也只说“未来五年”投1万亿美元搞基础设施,多半没钱投。中国30个省,如果真投30万亿美元,那一个省就顶一个狂吹的印度了。但中国省的面积与人口一般到不了印度的十分之一,而且基础还好得多。中国有一个狂吹典型湖北,也只吹了5万亿人民币,那真是上天入地什么项目都包进去了。

我估计,一年10万亿新增贷款,足够搞定到2020年的一系列规划。到后几年的收尾阶段,还用不着了,可以少放贷了。通共算下来可能80万亿新增贷款,2020年最终企业贷款规模120万亿。而M2增额会比新增贷款总额大一些,到时M2可能会是170万亿。这个推断假设,这几年是上项目的最高潮。2009年10万亿新增贷款是个质变,所有架子铺上,当时到2020年的规划也基本制定完成了,以后不会出啥特花钱的新领域。后面就是完成这些规划,发改委应该能估算得比较精确,投资前重后轻。

而且,这是一个滚动投资的概念。投产的基础设施,是能回收钱的。三峡看着投钱很多,但再有六七年就全部回本了。也就是说,到某个平衡点,哪怕你就没有新增贷款,还是有足够的钱贷出去搞基建新项目,因为老项目的贷款回来了。交通可能回本慢些,地铁可能永远无法回本,但能源、电信、房地产回本较快。越到后面,要建的越少,已经建成能产生回报的越多。这说的是回本,但新增贷款其实早在回本之前就可以为零了。

这个概念可以用机电产业的进出口来说明。2004年还是逆差,好象国家多年来一直往里面投钱进口机电产品,很多人觉得太吃钱了,说产业太不争气。但2005年转成顺差,再往后,就成顺差最大来源了,一年近2000亿美元。也就是说,在国家规划里,机电产业要成为国际上挣钱的“现金牛”。但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先得进口一些设备与技术,所以就先逆差。现在也还是要进口机电产品与技术,但已经是大额顺差了。而平衡的2005年,显然不是机电产业的发展终点。

如果可以这样类比,那么基础设施投资对新增贷款要求的平衡点,可能早于2020年。比如说,2018年,当年新增贷款为零,基建项目也干下来了。如果是这样,会是一个相当理想的情况,在这之前,每年的新增贷款就可以减少。比如从今年开始,各年的新增贷款可能是这样的:2011年8万亿、2012年8万亿、2013年7万亿、2014年6万亿、2015年5万亿、2016年4万亿、2017年2万亿,2018年为零。那新增贷款总额只有40万亿了,到时贷款总额90万亿,M2可能只会到130万亿。即使考虑通胀,也不会增加多少。

这个图景中,基础设施投资仍然会继续,但新增贷款压力就小多了。各地政府从建成的基础设施中不断回收货币,滚动开发进入新阶段,象中石油、中移动这样贷款压力不大,本钱大,开发的都是优质资产。这就成非常好的良性循环了。

如果这个图景顺利,甚至基础设施收费也可以减少,因为用不着挣那么多钱了。高速公路收费站都撤掉,物流会快很多。按现在的收钱方法,政府手里的基础设施能挣非常多的钱,只不过投入更大,反而要到处搞钱了。

从这几年的M2与新增贷款来看,2009年M2增幅27%,新增贷款10万亿。2010年M2增幅19%,新增贷款8万亿。2011年M2计划增16%,新增贷款预计7-7.5万亿,还有说央行最初规划6.5万亿,M2只增长13-14%的。M2的增幅在往下走,新增贷款数量似乎也在往少里走。

如果这个图景成立,M2的压力就不大了。铁公基、大国企的新增贷款要求,可能已经过顶点了。当然,各地不同,发达地区早建成,落后地区还要加大投入,可以通过转移支付想想办法。如果新增基建投资减少,这会影响就业。那么,可以加大对民营企业贷款,鼓励民资扩张解决就业。银行对民企贷款成为业务增长点,民间贷款利率就不会高到20%了。

还有高房价,主要原因是政府是以地产拉动基建。给出房子,拿钱去搞基建,房价居高不下这是一个重要原因。卖地皮的钱,是搞来贷款的前提,不能啥钱没有就去银行要贷款。现在可能是最困难的时候,要建的东西多,收入赶不上支出增幅,要用地皮来补的更多。再挺两年,可能情况就会不一样。比如政府税收总额再过两年就10万亿了,可能会有相当多的节余。现在7万多亿还不够,主要是中央投资基建很花钱。光是维持费,用不了这么多钱。说出来吓死人超过军费的稳维费,也就是5000多亿。基建投资的高峰过去,再加上发些国债,能凑出很多余钱。所谓福利,就是投钱。有了余钱,投到保障房上,问题就不大了。

这么多年,中国一直在撑着猛搞基建,弄得M2增幅很高。年头长了量变引发质变,货币过多了,生出一系列问题。再过两年,基建过了高峰期,可能会有一个实质性的转折。从货币数据上看,其标志是,M2增幅大幅下降至10%以下,新增贷款大幅下降。税收继续大幅增长,中央财政节余增多,中央大规模转移支付增多。保障房大规模放量,住房问题逐步化解。到2020年,M2会是130-170万亿之间,不会是300万亿。

(完)

通宝推:empire2007,清风居士,范进中举,Mtknr20,渔人,国境之南,米宝,快刀浪子,
家园 沙发
家园 听说老铁发红包,先预支俩,宝推好文
家园 政委啊,你这样算国家帐,没有错,大多数老百姓又如何呢?

如果多数老百姓的收入没有随gdp的增长,就会出现'谁的祖国",的问题,而且会越来越严重.劳动者的消费占gdp越来越低.

另外,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是可持续的吗?粮食,能源,环境污染,除非中国能开拓新的殖民地,转嫁这些问题.

家园 这个,我觉得首先要看

所在的行业是不是人越来越多了,是不是奔白菜价了。如果是,那决不是“多数老百姓的收入没有随gdp的增长”,反而是个相反的证据。

比如现在比10年前,受益的是底层工农,提前退休下岗的那一代重新有了保障。这些人是多数。至于都市白领,收入不涨主要是因为他的行业/专业/位置等被做成了白菜价,根本原因是人多多了。这其实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家园 陈大真是个无可挽回的乐观主义者,安大则相反

我每次看陈经的帖,那个激动呀,马上超美要实现了;

看了安大的帖,那个心凉呀,马上崩溃要到来了;

看谁说得都有道理,偏偏这两家道理还是两股道上的车

偏偏安大脾气也大,跟陈经说两句就气得要删帖

不能看到这两位面对面PK数十合,让我这样的经济学小白搞明白真实情况,实在遗憾得紧

发完牢骚,说说体会:

陈大的这些乐观图景,都是建立在每笔投资都会收到回报的情况下的:高铁客流会上来;地铁靠房产;基建成了就会来大钱

可这些真的就一定肯定会实现么?

想当年大跃进的时候,我们开工建了那么多项目,当时大家也都是积极乐观,建成了那肯定也是刚刚的,

结果很多半途而废,浪费一大把

今天就一定不会出烂尾楼,半拉子工程?

真那么有钱,还靠啥土地财政?那现在万一房地产真就没绷住,就崩盘了,土地财政没戏了,地方金融平台完蛋了,这大跃进不就凶铃重现了吗?

感觉我们现在在爬一陡坡,

陈经说:继续加油冲坡,努力爬,再爬几步就到山头了,等咱到了新平台,那就傲视群雄了;

安大说,就这破车,再不刹刹车保养一下,得一路溜车到山脚下;

葡萄说,司机已经定下了今后车改的大方向,选择的机会早过了,大家老实坐车上吧,别瞎猜了

想想还是葡萄说得最实在,反正下不了车,那你瞎琢磨啥。可还是不甘心,真要溜车了,没准儿就翻了,咱捆几条安全带,囤点儿大米白面茅台酒总聊胜于无吧?

说一千道一万,还是小资产阶级的摇摆性,真无产阶级了,怕Q呀

家园 还要考虑对外扩张的资金需求

2010-2020,中国将不可避免增速对外扩张,把铁路,公路和港口修到东南亚和欧洲去,甚至修到非洲和美洲去.这些基础建设会对经济运行产生何种影响?

家园 我只是估算M2的规模,结构问题没想好

老百姓收入以及可持续问题,我感觉比估算M2要复杂,一时想不清。

家园 关键就是“每笔投资都会收到回报的情况下”

很多文章怀疑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财务,等等。政绩工程阿,还不上钱阿,超前阿,就靠这玩艺拉动经济阿,我操老不健康了,等等。尤其是有一大帮贱人,一说就是知音读者风一通呢喃,某发达国家某著名所在某设施只有那么一点,你中国某省会造那么大个东西成何体统?

其实这个问题的性质完全在另一个层面上,有没有这些东西是前进还是倒退的问题。不光是经济发展,而是经济社会能不能维持运转的问题。

因为中国人太多了,不光基础设施要多,还必须用高密度,高质量,大能力的才可以。

现在有谁能举出哪个5年前竣工的基础设施浪费的?如果有,也就是一些西部的高速公路,那是国土开发性的。原来某处到省会就要3天,现在5小时了,好歹也要有一条吧。其他可真不好找了,而发挥着重大的效益甚至已经饱和的倒是比比皆是。

还不还贷款有什么关系吗?按否定派的观点就是“最后还是财政来扛”,然后还引伸出一些这个洞那个洞的理论,经济一不留神就要崩溃了。

关键的问题是,中国就得做到人均有多少电,年货运周转量多少,年客运周转量多少,年产粮食肉蛋奶多少,全国房子一共多少。等等。这些都是硬指标,只有到了才能有好生活。要实现这些指标,只能用现在这样的劲头来建基础设施。

至于什么回报,发展上去了,反正都会有了,管他谁扛呢?比如铁路,如果马上拆分,所有高铁一家公司,所有普铁三家公司,自主经营,自主定价,你看还贷款多快?

而且就这样建可能还会留下瓶颈。比如华北黄淮以及大量沿海城市可能最终还是要靠海水淡化的。不说淡化的技术,电肯定要用很多,总要把海水抽进来,通过淡化装置。如果电还用烧煤,恐怕消耗太大了。那就还需要突破核聚变了或者增殖堆什么的。其实高铁,高速公路等和这个性质差不多。中国要可持续发展,交通就得主要靠这类玩艺才行。

家园 董卿说了:好多的泡泡。。。好多的鱼。。。

算是央视在春晚友情提示,今年泡泡多,鱼也多。大家赶紧去股市捞钱吧。

家园 既然悲观乐观都得活下去,干嘛不乐观一点点呢?

当然不是盲目乐观,那成阿Q了。

但是,我不喜欢小安那样的悲观,似乎样样无解(他给出过任何解决问题的药方吗?我记得从来没有),那大家还活得什么劲呢?

反正在我看来,中国现在进行的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国土改造,应该是会产生比较好的结果(没人敢打保票,但发达国家的例子证明前景应该不会太差)。比如高铁网半途而废的概率非常微小,某些人坚称建成后没人坐,我认为没有什么说服力。

家园 货币上应该影响不大,主要是政治问题

如果扩张的政治风险可控了,那么操作起来肯定是有利可图的。有利可图的东西,往上砸钱就和办手续一样。在境外基建的规模比本土的建设小多了,对货币体系没有多大影响。

以后如果规模大了,可能对货币体系有影响,可能和现在的美元差不多,世界人民手里一堆人民币。但那总在人民币成国际主流储备货币之后。这可能就不仅是在外面搞基建的事,可能是货币战争之类的东西。我不太了解。

家园 俺也算铁公鸡里头的一员

说点俺的看法 就说铁公鸡建设时间啥时候算到了巅峰呢 俺觉得陈大估计太短了 2020应该是不行的 恐怕2030也是很乐观了 为啥呢 因为铁公鸡也是需要产业升级的 举个例子说吧 90年代中期建成的济青高速 是双向四车道 一边各带一临时道 当时大概觉得30年也不过时 结果呢 不到10年就车满为患 95年我第一次走的时候 时速100也就是4小时从青岛市区到济南市区 但是现在呢 你必须留足5小时预算 因为路上车实在太多了 都怨发展太快了

虽然客运受动车的影响 已经大幅度减缓了 但是架不住公私车都是越来越多 而且坐长途车终归是比动车便宜 所以长途客运只能说是增幅减缓 实际呢 还是在增长的

这样下去不行啊 济青高速扩建 这是必须的 可是扩建这事情就复杂了 征地就要了老命了 而且扩建无可避免的要影响现有运输 啥时候能开始 至少现在我没听说有准信

再说一个高铁吧 在计算高铁流量的时候 不能以过去的数字来算 因为有这么个道理在里头 就是如果没有高铁这东东 很多人可能就不会出行了 会用别的远程交流的方式来解决 但是有了高铁呢 反正很方便了 那就干脆跑一趟得了 于是出行人次就大大增加了 俺就是这样 感觉有了动车以后 来回济青之间的次数比以前多多了 倒不是说会议增多了 而是以前坐火车和自己发车时间差不多的情况下 老大要算计自己开车能容纳的人数 所以是大伙轮班去 现在坐动车没这顾虑了 只要能买到票就是同去同去

家园 土地财政已经饱和了吧

政委没有回答或者避开了这样一个话题,土地财政还能支撑吗?分税制后,土地财政为地方开了个融资的口子,但发展到现今,土地财政还能继续扩大吗?是否已经饱和了?

房市为我们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可现今我们要分析房市是否还是正效应?

家园 早着呢

绝大多数城镇还有大片旧城区可以开发。北京上海这种地方开个口子增加建设用地指标就可以了。上海应该还有2/3的辖区是农村,而且是平原,而且和其他城市相连。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