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外一篇 陕甘宁边区的特产价格问题 -- 北风扬雪
技术上主要是汪鹏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学系地质组.陈振夏倒确实是工人出身,他搞管理.
如果陈忠夏不是陈振夏转译时写错的名字,而是真有这么个人的话,那就见了鬼了,因为压根没这号人物.
http://www.cnpc.com.cn/CNPC/hjysh/syzs/ktkf/%E5%BB%B6%E9%95%BF%E6%B2%B9%E7%9F%BF%E7%9A%84%E6%97%A9%E6%9C%9F%E5%8B%98%E6%8E%A2%E4%B8%8E%E5%BC%80%E9%87%87.htm
延长油矿的早期勘探与开采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解放了延长油矿,迎来了新的发展。
1938年2月,陈振夏、胡华钦、王凯来延长油矿了解生产情况,收集设备器材,健全机构组织,勘测地形井位,制定开采计划,积极恢复和扩大生产。1938年在永坪加深了一口井,日产原油200~250公斤。又在延长烟雾沟加深延18井,由于出水大而未成。1940年春,开始钻延19井,完井后,日产油1.6吨。
1940年冬,中央军委会后勤部军工局派汪鹏到延长油矿进行地质勘查工作。汪鹏又名汪家宝,安徽怀宁人,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学系地质组,“七.七”事变后,为了抗日救亡,毅然到了延安。他被派到延长油矿后,由于资料缺乏,便走访老工人,召开座谈会,搜集和了解延长周围20多口老井的情况,并到野外进行实地调查。当时他所用的工具,只有一卷皮尺、一块罗盘,一个手持水准仪,一张质量粗劣的1:50000的地形图。汪鹏靠着皮尺和手持水准仪,一边测制地形图,一边利用罗盘,在有基岩出露的黄土沟里量岩层的产状,有时在一条沟里就要量几百个甚至上千个点,并把这些岩层产状准确地表示在地形图上。
通过地质测量,认识到延长一带是一个向西倾斜的单斜构造。它的倾角非常平缓,一般不过二、三度。在这个平缓单斜构造上,过去已钻了不少井。由于过去钻井开采工艺技术落后,油井管理不善,油层和水层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油井出油甚微。汪鹏在勘查范围内,终于在延长西南七里村一带找到了一个新的储油构造,这个构造位于七里村河沟两侧,岩层的倾斜角一般为五、六度,有的达七、八度,为一鼻状构造,是一个没有钻井过的“处女地”。估计地下油、水关系还保持着相对平衡状态,有产旺油的可能。于是,汪鹏在七里村定了5个井位。其中在鼻状构造北翼定的第一口探井一七-1井于1941年秋,在井深35.35米和79.46米分别钻遇油层,原油自井底喷出地面。1943年7月,用套管封水,加深钻至86.3米发生井喷,初日产油量达96.3吨,创历史最高纪录,连喷9日,一个月后日抽油仍达15.9吨。以后又陆续钻七-2、七-3、七-4、七-5井。其中1943年5月钻成,1944年加深的七-3井,也是一口自喷井,初日产油11.6吨。
由于新井出油,延长石油厂的原油产量增加了好几倍。1943年产油1279吨,相当于1935年以前14年石油产量的总和。由于石油产量的增加,炼油量也由过去三天炼一锅改为一天炼一锅,月炼油产量由2700小桶提高到15000小桶。
在艰苦的抗日战争年代里,延长石油厂共生产原油3155吨,经加工生产汽油163.94吨、煤油1512.33吨、蜡烛5760箱,以及擦枪油、凡士林、油墨、黄油等。党中央、边区政府各机关、学校、部队、团体的照明用油,军委的电台用油和八路军后方兵站的运输用油,都得到了充分的保证,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因此,延长油矿被誉为“功臣油矿”。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5月,为获得边区特等劳动模范的油矿矿长陈振夏题词“埋头苦干”予以鼓励。
汪鹏调回军工局后,佟诚任油厂七里村分厂副主任。佟诚于1945年5~9月对延河及小拐沟长约10公里、烟雾沟长约20余公里地区进行了测绘。写出了《延长石油地质概论》、《对于延长附近旧井位置的评论》和《确定井口位置的说明》,为延长油田的开发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佟诚所定的七11井、七12井、七14井和延20井、延21井、延22井等井位,除延20井有数层稠油难生产以外,其余各井均产旺油或有较好的油流。
1947年3月,国民党军占领延安,延长石油厂暂时停产。
中MS有说当年陕北N多的大烟。。不过好像是在西北军和东北军的占领区域内。边区好像没有写有没有。。不过也有可能是春秋笔法呢。。
还留了5000人,在苏副旅长带领下保卫边区呢?你算不明白?
你抱定359旅44年只有三四千人就好,359旅5000南下支队+5000留守部队=3/4000也很强大,你算不明白也和我没关系。
44年延安共有军队4/5万人,一石粮食是300斤,你信不信是你自己的事,自己赏玩去吧,我没那么多时间给你科普整个陕甘宁边区史。
我和你说玄武门之变, 你说李世民宅心仁厚,后世颂扬。不会做杀兄,欺父之事。
我说史料记载玄武门经过如何、如何……
你说玄武门在长安,长安是隋朝的国都和唐朝有何关系?
我告诉你这时已经李唐代隋了。
你又说武德九年不过二十七八岁,弓马未必娴熟,怎么可能射死兄弟。
我告诉你李世民已经是个杰出将领,刀马娴熟。
你又说摘录史料了吧,怎不说当时形势剑拔弩张,建成、元吉虎视眈眈?
我说前面已经告诉你此二人当时的行动了,再说我说李世民玄武门射兄杀弟本身就是史料记载,我说出来有何不妥?
你又说尉迟敬德是演义人物怎么能出现在正史中?
我告诉你,尉迟恭确有其人,事迹若干。
你又说李元霸是天下第一条好汉,《说唐》有记载“可怜一百八十万人马,许多将士,遭此一劫,犹如打苍蝇一般,只打得尸山血海。止剩得六十五万,还有中伤将士不算在内。”他为何不在场?
我说这才是演义人物!
你说双重标准了吧,《说唐》里也说了尉迟恭,你怎么就说是真人啦!
我说,我在讲玄武门之变,犯不上给你把隋唐史都讲一遍,你自己看去,不要问这么幼稚的问题。真是喜欢看《说唐》你就找大鹏金翅鸟玩去吧。
1943年边区特产出口58万两,价值116亿元,占边区出口总值的63%
(由贸易局:《对外贸易管理工作》1944年上半年一文中数字推算)
“四四年则出超156亿元,只是特产一项出口值超过进口总值的40.61%……四五年出超30亿元,只是特产出口值超过进口总值94.8%…”
(西北财经办事处《抗战以来陕甘宁边区贸易工作》1948年2月10日)
TG不是为了赚钱而赚钱,是为发展边区稳定统治而赚钱,但不可否认TG的确从43-45年的特产出口贸易里赚到了钱。要不然,别的根据地在精兵简政,边区却增加的三万部队靠啥来养?
说直白点,前线根据地,尤其是晋察冀养不起那么多部队了,精简一部分,送回延安靠特产养一部分~
然后抗战胜利,特产全国流通大畅,边区在特产贸易中的特殊地位没了,立刻养不起那7.5万部队,赶紧往前线根据地送,到老蒋进攻延安前夕只有2.5万了~
提取自陕甘宁边区历年脱离生产人员比较表
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摘编-8-生产自给 P3
年代 脱产人数 边区人口总数 占比(推算)
1943 75,601 1,414,786 5.3%
1944 112,205 1,448,818 7.7%
1945 107,294 1,595,065 6.7%
44年的十一万脱产人口,组成是:
中央系统 14,035
军事系统 75,011
边区党政 9,704
地方党政 11,482
其他 1,955
陕西省档案馆,1980年5月出版的《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财政卷和商业贸易卷中很有一些这方面的记载:
西北财经办事处,1948.2.18《抗战以来的陕甘宁边区财政概况》
边区财政厅,《财政工作总结》,1943年
边区财政厅,《二年来财政收支工作总结》,1943年10月
贸易局:《对外贸易管理工作》1944年上半年
西北财经办事处《抗战以来陕甘宁边区贸易工作》1948年2月10日
而且你到底想说什么,共产党干的事情,共产党自己承认了还不算,非得国民党那边也有证据还得被你看到才算?
多收三县银,多养一团兵。但tg以身作则方面做的比其它多数要好的多
边区全部人员总数吧.
当然如果能证明,不存在投入生产的部队和政府人员,也可以.
无外这三种可能:
1
这些人是边区全部人员,其中没有一个是不脱产的,根本不存在生产.
2
这些人是边区脱产人员,同时还有一些不脱产人员,这两类人总合起来,才是边区人员的全部.
3
这些人是脱产与不脱产人员的总合.
而国统区也没有相应破获.上面提出的资料,也没有一条是证明,共军向国统区,走私了鸦片的.
四四年脱产人员十一万,那么再加上投入生产的人员,全部的军政人员,又是多少哪?
或者根本就不存在任何生产.
明确讲的是冯玉祥靠贩卖特产赚钱【这是个保守的估计,因为它没有提到甘肃和陕西两省军方主要的非法税收——多年以来一直是鸦片税。西安府给我的数字表明,冯玉祥将军控制这一带时,每年可从这一来源得到八千万元。从那时以后,此数无疑已大为减少,那是由于南京鸦片专卖的竞争,但仍每年有好几百万。】特产的历史也有提及【陕西长期以来就以盛产鸦片闻名,几年前西北发生大饥荒,曾有三百万人丧命,美国红十字会调查人员,把造成那场惨剧的原因大部分归咎于鸦片的种植。当时贪婪的军阀强迫农民种植鸦片,最好的土地都种上了鸦片,一遇到干旱的年头,西北的主要粮食作物小米、麦子和玉米就会严重短缺。】
另外冯玉祥在督甘期间,为了获得军费,甘肃特产产量达到了历史高峰。
41、42年前边区禁毒工作总的来说做的还是不错的。
一是送人去学习,二是把军事人员中搞生产的算入生产人员。
名义上是减了,其实背着抱着一边沉。
特产的确利润很大:
特产是赚大钱的买卖,目前的贬价与真正成本之比例为三与一,将来新货上市之后,估计可能得到五与一之比(即一本四利,是一次买卖计算)高价少售赚钱多呢?还是贬价多售赚钱多呢?根据各方面情报:特产己成为游资囤积货的对象(关中有此报告,带备区绅商则已公开要求准其囤积特产)。如果价格政策和各方面工作做得对,特产推销的前途是很大的。
——《物资政策问题》座谈会中叶(季壮)局长的发言提纲,1943年5月
1.上述历年出入口情况告诉我们,历年都是入超。四三年的入超量最大,四四,四五年入超比例虽然大大减少,但入超额仍相当于出口额的数额,这是说明了边区出入口贸易不平衡的严重性特点。
3.畸形出超的特点——历年特产的出口总值
43年 20亿7,164万(边币)
44年 224亿2106万5704(边币)
45年 39亿9136万8484(券币)
以上三年除去特产的出口额分别为:
1943出口25亿2485万(根据另一表格为36.8亿)边币
1944出口91亿7038万9985元边币
1945出口10亿6655万2739元(券币)
按照这个表计算特产占这三年边区出口总额的百分比分别为:45%,70.8%,79%
至于精兵简政最早是计划把57万人减到20万的。
【《中央关于加强统一领导与精兵简政工作的指示》
(一九四二年十二月一日)
没有实行精兵简政的地方立即着手研究,实行精简,已经实行了的地方再加审查,凡不彻底的地方,须彻底来一次大大的痛快的精简(不是小小的不痛不痒的),军队在抗战期间原则上不再补兵(情况特殊者例外),作战损失后两团并为一团,两营并为一营,两连并为一连,旅的架子也可取消一些,全军准备在明年至后年缩小一半(全军五十七万准备缩至二十余万),量小而质精,更有战斗力。】
而以叶剑英提供的部队变化表来看这几年军队总人数也没什么减少【《中共抗战一般情况的介绍》
(一九四四年六月二十二日第十八集团军参谋长叶剑英与中外记者参观团的谈话)
41年50万 42年45万960 43年46万4892 44年47万4476】当然可能存在正规军转为游击队减少负担的情况。
里面的原话。
根据1930年(民国19年)1月1日施行的《度量衡法》,石是容积单位,一石是100升,根据不同的粮食,密度是不一样的,粮食的密度叫做“容重”
小麦:一等大于790,二等大于770,三等大于750,四等大于730,五等大于710,单位g/L
玉米:一等大于720,二等大于685,三等大于650,四等大于620,五等大于590,单位g/L
稻谷:没有容重之说,在清仓查库中就叫粮食密度,一般530~580kg/m3。所以一石粮食应该是50-80千克,100-160斤。
看得出来你看了不少文献,那么,边区的主要粮食来源到底是怎么解决的?真的能自给么?除此之外,药品呢?自己种显然不可能,靠募捐?
我看到的记载红军长征过贵州的时候当地人手里也有不少银元,大部分盖因烟土贸易,问题是粮食依然是个问题,银元并不能当饭吃。这还是贵州的情况,边区面临封锁,有大量的军政人员,问题只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