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从文革中学生人数统计表看“文革耽误了一代人”的谎 -- 天棒

共:💬715 🌺2233 🌵25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8
下页 末页
家园 同感,这位是不是TG的仇家派来玩我们的,很有点阴谋论的意

家园 这帖子真是一股优越感扑面而来
家园 标准不同

前三十年混个工人就算中层了,现在似乎起码得处长、企业主、高级白领之类的才算。可能和安全感下降有关。

家园 同为南七技校的宝推

我在技校当年,有两门课的老师是工农兵学员,那个水平就不说了。汇编语言的试题,愣是能出的跟政治试题差不多,一上来4个名词解释,每个15分,吐血阿。后来一个信了轮子功,也算是技校的一大奇观了。

家园 这个俺同意,

不过现在同级别的工人工资相差也够大,象俺这样在工人中最高的级别,光我认识的人中不同单位能差两到三倍。这在前三十年是不可想象的,那时同级别的工人在不同单位差别不超过20%,算上大集体的也不会超过50%。

家园 前三十年城镇人口比例肯定不止达到10%

1964二次普查已经达到18.4%,而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城镇人口比例为20.6%。

去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镇人口比例是46.6%。

以扩大的倍数而言,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几乎平分秋色了。

你说的例子,有,我岳父弟兄七个,一个做工程发了财,别墅、车都有了。得他的帮助,其余弟兄中有五个干施工,十几年下来,都进了城。五个中有三个买了房,但房自然是非常寒酸的房,五个中除了一个境况强些的,勉强算是接近这个小城市中等水平的生活,正打算换房。其余的,都只能说过上城市底层贫民的生活。还剩下的一个,留在农村,景况自然更凄凉。然而他们最小的都已经年过四十,一辈子的血汗奋斗已经差不多耗尽,把农村的贫民转移到城市里做贫民,这很难说是改变了什么命运。

然而,在农村,这一家的境遇,已算是令人羡慕了。至少他们子女中的大多数,都得以完成大学教育。这是他们一辈子艰辛奋斗的最大成果。但是,这个大学教育显然已经无法保证他们的子女能够进入城市中等阶层。

中年一代如此,农村出身的年轻一代,由于高速发展导致的更剧烈的分化没有得到抑制,景况竟还有恶化的趋势。

家园 你们那儿是哪个县?

好奇的说

山东地区大部分县只有一到两个高中,实际上很多县至今如此。

以至于在大学里只要听说某某人也是从某个县出来的,那么大家必然是校友,连猜都不用猜,因为三十年来本地也只有那一所像样的中学。

我知道农村有些地方当年是靠着知青办学校的,但是以知青们的水平教高中就不可能了。

也可能你那个地区的教育水平格外高,不过以文革前师范毕业的师资力量支持每个乡建一个高中我认为既不可能也无必要

家园 问的太多了,我怎么可能透露那么详细。

湖南基本上每个县都有好几所高中,即使如国家级贫困县平江也有第十中学,石门有第八中学。

另一个佐证,我老婆所在省份,一个县也是多所高中。

家园 为什么这样简单的事实总有人视而不见?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家园 当真啊

我上小学前(1978),本县有高中至少12所以上(因为我听过12中这个校名,本县以前的高中按序号排名),其实应该是每个乡(当时的公社)至少应该有一所,本乡至少有2所,其中之一校址在本村;我读初中时(1987),本县有高中5所,我当时复读的那个初中就是以前的本乡第一高中。。。我老家是鄂北的山区县。。。

有些事情想想真是很奇怪,历史事实怎么能够这么容易的在几十年间就变成了谎言?

家园 这个说法有点想当然了。。。

当时的劳动竞赛那是相当的普及和红火的,劳动竞赛的项目就包含技术竞赛。。。只不过奖励不是涨工资,也许是个搪瓷缸,也许是条毛巾,甚至也许就是一张纸。。。奖状。。。似乎当时的人也很热衷这张纸。。。

家园 对高端的科研的判断举点反例。。。

人造猪胰岛素(人类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青藁素(从有效的中药方剂中找出有效成分用西药研究制造方式制成的奎宁之后的治疟疾的特效药),杂交水稻,汉字激光照排。。。以及参考近几年国家科技大奖得主的主要成就取得的时间。。。其实历史真相并不是那么难获得的

家园 有时候真相就那么简单的让人不可以接受。。。没办法的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文革本身用现在的眼光看来确实有太多荒诞的事,但中国中小学教育的普及也确实是在文革中实现的,这也是事实,而科技的春天后中学普及率有一个大幅度下降,这还是事实,这两个事实你再有情绪再不乐意都改变不了。还是那句话:你可以短时间欺骗所有人,你也可以永远的欺骗某些人,你却不可以永远的欺骗所有人。。。

家园 错了。我指的是终身教育。

1) "的确,你小学毕业的母亲在化学上肯定比许多高中毕业乃至大学毕业的人强,但如果你的母亲是高中乃至大学毕业,这还算个事么?"

你的逻辑我看不懂。既然我母亲化学比很多高中毕业乃至大学毕业的人强,如果我母亲是高中乃至大学毕业,那么当然有很大可能比她现在的化学差。因为她很可能就是前面所说"很多高中毕业乃至大学毕业的人"之一,比如在做销售(因为缺乏工业的实践机会)。

还是那句话,关键是实践机会。

2)"你指的是岗位培训"

错了。我指的是终身教育。要知道,大学才四年,而工作的时间比这长得多,如果能够建立结合实践的终身教育体系(工作同时要学理论,相当于终身的与时俱进的大学课程而不是岗位培训),那成就比四年敲门砖要强多了(现在的大学教育确实主要是敲门砖的作用)。

3)"第一个,现在还是工业时代么?"

现在当然还是工业时代,推动生产力的依然是工业机器和科学实验(不要被那些无意义的GDP骗了,好多都是没用的东西)。现在的大学生缺乏逻辑缺乏科学精神到了令人震惊的地步,尤其是文科生和艺术生。问问他们懂不懂现代工业,他们其实真是非常无知的。如果中国人是有像德国人那样的工业精神和逻辑能力,那完全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你只重视人才,重视一小部分精英,而我更重视人才成长的土壤,更重视大众的工业精神和科学精神(我感觉这一点其实比起文革后期是有倒退的,至少产业工人数目要比那时少,劳力和民工不算产业工人。工人钻研技术的风气也比不上当时。我爸的技术革新是上了市里的报纸的)。

4) "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不能缺乏连续性"

错了,可以中间间隔。台湾男子在高中之后或者大学期间都要军训几年再继续上大学,没听说就比大陆差多少。

5) "文革中他们进行的什么劳动?"

在文革时期我爸妈,我岳父母都是有技术的工人(分别是机修工、钳工、机械工人、油漆工,现在我小姨我老婆那些大学生要修葺一下房子或家具还都要问我岳母如何做油漆工作)

当时能出现袁隆平主要是有天才出现的土壤,而不是他个人能力。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3292999

就水稻品种的研究和改良来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的科研部门和科技工作者以及众多人民公社、生产队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其优良成果获普遍推广的先后也有十几种。例如,我国科技工作者运用花粉单倍体育种方法,培育出水稻“花育一号”、“花育二号”以及“单丰一号”、“牡丹一号”等新品种,都使产量获大幅度增长,亩产都达千斤以上。其中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和实验方面,吉林省海龙县(梅河口市)河洼公社社员李贞生(朝鲜族),于1967年就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是新中国最早培育出杂交水稻的人。1968年他与海龙县农科站、海龙县“五七中学”又一起培育出杂交水稻种子,同时还培育出玉米稻、高粱稻、葵花稻等。如果说有“杂交水稻之父”的话,那也应该是李贞生和他的同事们。他们的试验成果为中国的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李贞生等人的成果,当时作为教学内容编入吉林省的中学教材,还拍了科教电影。。。然而,在当时我国从事水稻品种培育和实验的并不只有袁隆平小组一个。同期培育水稻新品种的,全国约有十六七个科研单位和上百名研究人员,有上万个农村公社、生产队的农民参与,他们都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成果。各地的新品种的实验如百花争艳。在那时水稻亩产600多公斤已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1978年国家农林部在海南岛崖县召开的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杂交高梁(当时被称为“三杂”)育种推广工作会议上,有十多家单位介绍了经验。

家园 说明学历并不重要,关键是实践的机会和实践中不断地学习

这些例子说明学历并不重要,关键是实践的机会和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含理论学习)。

每个人都可以有科学精神,都可以是研究员,不管学历如何。

说到医学院,实际上现在医生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电子计算机里的专家系统,输入症状和各种仪器测量的数据,输出结果。只有外科手术还需要一些个人技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