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园外看花说印刷 -- 河蚌
应该很贵的,但是能够保证任何色彩不失真。
一般公司的产品宣传册,都是用四色丝印。四色丝印,不是所有的颜色都能体现出来,所以当我们把电子文档发给印刷厂时,印刷厂会说某些色彩做不出来,然后我们再改。
现在是我们用WORD写产品介绍材料,然后公司的美工用PS做设计,最终是生成JPG(或者TIFF)文件给印刷厂。
俺问了我们的美工,她说确实是四色印刷,但是已经看不到真实的版了。印刷厂直接在机器的电脑屏幕上配出四色的版,然后就开始印刷了。自动化程度很高,四色的调配大概都是在机器里自动完成的 。
某些高档烟盒用的是丝印,当然既然高档,往不止四色,应该是四色+其他专色(比如金色)。
理论上,四色(CMYK)油墨通过不同的配比,可以通过叠印生成任何色彩。然而,实际上我们制造不出100%纯的四色油墨,所以经过四色油墨印刷而再现的色彩范围是小于人眼可识别的色彩范围的。
也就是说四色指的是油墨(及其背后的四原色和三原色的光学原理),而非印刷方式本身。
我们现实生活最普遍的仍然是平版胶印。丝网印刷最多的用处是您身边的非平面物体,比如洗发水瓶身,易拉罐身等。
至于烟盒酒盒这等奢侈玩意,还要用到凹版印刷,其印版也是一种雕版技术,只不过目前已经数字化了,电脑控制激光来雕刻。
而当代印刷范围扩大了,很多纸媒以外对原稿的复制技术现在也都被某些学院的人归为了印刷,比如我们日常用的投影,再新一点的也有某些大型露天晚会上采用的激光立体显影技术。
之前有人宣称,以目前的技术,除了水不能被印刷,一切都能被印刷了。这里的印刷其实是推而广之的复制的概念。
现实生活中,许多夜店会制造水雾,然后将图像和视频投影在水雾上,效果很不错,不知到算不算是印刷在水这种材料上了。毕竟水雾也还是液态水。
补充一下:印前领域不只是软件系统,还包括硬件系统,ADOBE和MAC是在软件方面很好,硬件方面的贡献也不能忘记了美国的柯达,德国的爱克发,日本的刀神,以色列的赛天使等等。
《伍修权回忆录》238页谈到《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准备工作时,有这样的记载:
“签字用的正式文本要用中俄两种文字各铅印二份,我和赖亚力同志亲自到苏联的外文印刷所里,帮助并监督那里的排字工人,一字一字正确无误地排印出来。苏联的排字工人确实有点本事,虽然他们不懂中文,但看一个中文字,很快就找到那个铅字,一一排出来。”
资料来源:《伍修权回忆录》
我不认为排字工人的识字率是制约活字印刷发展的瓶颈,前述例子至少说明,把字当图来看,也不是不能排出版,并不需要很高的文化水平。
金属活字的铸造在中国也没有任何技术上的问题,铜印的铸造自秦汉以来一直很兴盛,历代的铜印均有发现,很多是在战争的紧急条件下临时铸造的,供火线提拔军官使用。在和平条件下印刷文字更不在话下。
按当时的分类,印刷分凸版印刷,凹版印刷,和平版印刷。
凸版印刷其实就是铅印,也就是印刷版上突起的部分有油墨并印在纸张上。凹版印刷顾名思义,就是凹下的部分有油墨并印在纸张上。凹版印刷主要用来印制高质量的影像画报,原理应该是印刷版下凹的程度决定油墨的浓淡,下凹越深,油墨越深。更多的原理就不清楚了。
我学的主要是平版印刷。平版印刷的印刷版不直接接触纸张,而是先转印到一个胶辊,再又胶辊转印到纸张上,因此又名胶版印刷。
关于三原色。红绿蓝称为“加色三原色”,黄品青称为“减色三原色”。红绿光“加”在一起得到黄色,绿蓝光“加”在一起得到青色,红蓝光“加”在一起得到品红色。世界上任何颜色都可以由纯粹的红绿蓝三色光相加而成。由于黄品青三原色是红绿蓝等比例“相加”得到的,因此黄品青三色是红绿蓝混合后亮度值最高的三个“原色”。由于黄品青亮度很高,因此黄品青三原色也可以通过“相减”而得到其它颜色,而所谓的“相减”就是过滤。比如,在一个黄色纸张上覆盖一层透明的品红胶片,人们看到的就是红色。
印刷由于是分色印刷,每印一层颜色都会对以前的颜色产生覆盖效果,因此颜色是“相减”的,所以这里要应用黄品青的“减色三原色”,而不能应用红绿蓝的“加色三原色”。
理论上讲精确的黄品青三原色值是可以从红绿蓝直接转换得到的。印刷时不能直接使用由红绿蓝转换过来的黄品青三原色值,主要原因在于黄品青三原色的油墨离理论值差得比较多,主要是品红色相亮度不够。如果用实际的黄品青三种油墨直接按照理论的黄品青三原色去印刷,就会产生很大的色偏,因此印刷部门都会要求设计部门对颜色做相应的调整。
拣字的方法,铅字排列,先是按字号,然后用部首查字法,所以理论上,确实可以根据字型来找出相应的字,不需要排字工人识字。但是,汉字有形似字,区分起来比较困难,若版面字多时,拣字排版如果不识字,工作质量会很差。
当年我母亲在印刷厂里,就是以拣字快著称的。现在想起来,也没啥,就是识字多,高中学历。因为不单要拣字,最后还要回架,文化低的人(当时印刷厂里普遍是小学毕业)做这两个工作都做的不太好。拣字和排版是两个工种,排版的人,要求更高。
伍修权的记录,不能作为常态的。外文出版社是一个特殊单位,对于他们来说,不知道意思而硬排版是常态,但那种技能恐怕也是千锤百炼出来的,应该说,干这事的人所拥有的能力是长期工作培养出来的。我们知道古代有很多不识字的人(特别是工匠),干着我们觉得只有识字才能干的事情,让人惊叹,但有时更让人叹息,他们为此花费的精力太大了,如果能让他们识字,他们绝对会比常人强很多,也能做出比现在大的多的成就。但一个行业要大规模推开,就需要保证常人(指那些能力一般甚至责任心也一般的人)也能胜任工作。
实际上,即使我们周围,也有一些让人惊叹的人和事。我有个同事,八十年代职高毕业,英语一点不会,但是UNIX系统用的很熟,在90年竟然自己编了一个财务软件,在单位里使用。问他怎么记住那些命令的,他说,就是一个字母一个字母硬记下来的。
这块很多人不明白原理。
更多的情况是,印刷厂商按照客户及相关设计方的要求,进行油墨调整及压力的调整来实现或者接近设计要求。而不是印厂要求设计部门调整色彩需求。
至于油墨又能叠印无法再现那部分理论上的色彩区域,一般是不用去调整的,因为那是暂时做不到的,设计部门也不需要去改。
用过pagemaker6.5,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真是超小,而且对机器要求也很低,运行速度快,以那样的小身板却照样能办大事,设计排版本几百页厚册子什么的不是问题。相对来说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电脑内存cpu硬盘什么的这些指标即使是mac机来说也不算很宽裕,所以当时用pagemaker做商业设计排版实在太适合了。
不过它缺点也很多,高级点复杂点的功能太少,另外和adobe家的各系列软件ps ai之类全不是一个界面风格的,尤其是在用快捷键时候,真是感觉怪怪的。
在本世纪初起电脑各种硬件指标疯狂大发展成本越来越低的时候,indesign才开始慢慢普及起来,因为id的复杂高级的排版功能比pm多,相对来说对系统的硬件要求也高了不少。indesign cs系列开始起,至少也要mac的g5才能跑得流畅点。
现在上海这里,我有和某家大型出版社工作的美编聊过,他们社里早普及使用indesign排书籍了。
至于pc机和mac机的使用比率,如果算上所有广告公司、出版社,那么pc机的占有率肯定高过mac机了,原因无他,成本便宜啊,不过mac机仍然有优势,我个人使用下来的感受是mac机的确跑各主流设计软件更流畅些,色彩还原也更好。当然这些差别其实有时候挺细微的,为了这么一点好处是不是要花更多的钱来买mac使用,这个性价比的成本问题,则是各个出版社和广告公司老板们要思考的问题了。
实际上中国一直到鸦片战争时,还停留在古腾堡之前的水平上,当然相对于自己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从雕版向活字,从木活字向金属活字的转变是非常清晰的。清朝官方印刷品都采用活字印刷,康熙到雍正期间,用25万个铜活字排印了1亿6千万字的《古今图书集成》,至今是国图的镇馆之宝。古腾堡集成解决了如下问题:
1、铸字工艺(钢錾-铜字模-低温熔融铅合金活字),既可以大批量回收,也可以迅速铸造单字,这样极大地降低了造字成本。中国一直没有走出陶土刻字-翻砂铸字的旧工艺,严重依赖于刻字工,与雕版相比,省不了人工,还要消化重金属的成本。这也是金属活字主要用于政府,而民间倾向于雕版的原因。
2、双面印刷工艺。中国古书,不管是雕版还是活字版,始终是单面印刷,折叠成页,未能实现双面印刷。这样纸张成本实际上很高。
3、油墨上版工艺。中国始终是人工刷墨拍纸,效率低下,古腾堡实现了辊筒压纸,大大提高了效率。这也是PRESS(压)与出版挂钩的起源。
这三个工艺的实现,不是古腾堡灵机一动的产物,而是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科技经济大发展的结果。在材料(各类金属、纸张)、机械设备、社会需求都达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近代印刷术的出现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这也是古腾堡技术能在一百年内扩散到全球的原因(日本500年前就引入了一把,到明治维新又引入了一把)。相对来说,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未能在这三个工艺上达成突破,成本居高不下,也就无法全面取代雕版。
胶印的原理主要是利用不同材料的亲油性和亲水性来实现的。胶印的印刷版一般是在铅版的基础上生成一层亲油性很好的感光膜,通过感光、显影、定影的过程,将图形印在铅版上。铅版本身亲水性好,而感光膜亲油性好,印刷时印刷版先用水辊过一遍,保持铅版湿润,再用油墨辊过一遍,使亲油性好的图形沾有油墨,亲水性好的铅版因为沾有一层薄薄的水膜,所以不沾油墨。当印刷版与胶辊接触时,油墨转印到了胶辊上。胶辊与纸张接触时,油墨又转印到纸张上,整个印刷过程就完成了。
至于为什么中间要经过一遍胶辊,时间太久我已经记不得了,可能是为了避免印刷版上的水分转移到纸张上吧。
练练就可以。俺写汉字,能正着写,倒着写,镜像写,还能写一笔下来的“胖”字,就是一笔把字的内外廓线写下来。外人一看,往往一惊。实际上练练大家都可以,比较难的是人得无聊到一定程度才会干这个事。